观世音菩萨修普门品要怎么念?
《普门品》全文及回向如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具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悯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悯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悯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祈祷:世界和平,社会和美,人心和善,众生和乐。恶业消除,善根增长,见闻随喜,同证菩提。扩展资料: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1]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百度百科-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品名解释及义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系《妙法莲华经》的第25品,亦称《观音经》。由姚秦鸠摩罗什译长行,隋闍那崛多和笈多补译偈颂。本品内文易懂,自来感应悬契[ [1] ],深入民间,较为人人接受之经典,因此常以单行本流通。 「观世音」,是菩萨号;观,音灌ㄍ ㄨ ㄢ ˋ,非眼观,而是以智观。观,乃能观之智;世音,乃所观之境(指众生)。境、智并称名「观世音」。能观之智则同,而所观之境,当分菩萨因中之自利,及果上的利他,乃度生之大用两种解释。据本经则为果上利他立名,有其理之深义[ [2] ]。菩萨,即菩提萨埵,梵文:bodhisattva之略称,Bodhi(菩提)意为「觉悟」,satto或sattva意为「有情」,译成汉语之义为觉悟的有情众生;一说:觉悟其他的有情众生。前者为自觉,后者属觉他。 「普门」者,周遍法界曰「普」,遍通一切,无所壅塞,通达无碍曰「门」。观世音菩萨,普于法界乘此理,能开无量法界,寻声救苦,示现种种身,济渡众生,成就菩提:称为普门示现。 【观世音菩萨之特质】 观世音菩萨以普门圆通之德,借悲愿救众生离苦得乐。以杨枝水遍洒三千界,三十二应偏尘刹,千处祈求千处现,常作娑婆苦海梯航。故有《杨枝净水赞》:「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 [3] ]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火焰化红莲。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菩萨如天中之月,众生如水,水清则月现。菩萨能普现千江,众生至心祈求,正如水清则月现。 本品以信奉观世音菩萨且念诵观音圣号,观音示现三十二应身[ [4] ],应以何身得度者,则现何身而为说法;即所谓「三十二应身」是也。如是种种寻声救苦,解决苦难,免除灾厄,如火厄、水难、船难、刀兵灾、王难、贼劫等,并脱离贪、瞋、痴等烦恼。广济众生,成就佛道。又凡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欲求女便生端正有想之女等诸此类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有关问题】 自来有关观音有诸多问题?如观世寻声救苦,固是观音之慈悲,但有无理论依据?否则疑似迷信?观音有男有女,究竟属男?或女? 以上的问题,从佛理上去解释,则有什深义蕴。今以「一月三身」为例,以喻佛有法、报、化三身: 一、月体:比喻「法身」,盖法身为寂照之本体,常住不变,不生不灭,犹如月体在天,其影则可普现影于众水。 二、月光:比喻「报身」,报身为寂照之智,智依于体,犹如月光之照临天下,无所不烛。 三、月影:喻「化身」(一曰应身),月光印现于万川中,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菩萨(如月光),众生如水,众生至心祈求,则如水清则月现。菩萨应身随感而应(水月),无感则止;如月有水则现,无水则隐。 以上三者原为一体,其用虽异,其质则一。 据《楞严经》言,观音菩萨乃过去为观世音如来得「圆通法门」,被受记成佛为「观世音」号(以菩萨号行世,凡修同样法门即有同一号)。由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盖举凡是佛,都有法、报、化三身。都是悲、智双运的。或以智,则称「观自在」;或以悲,则称「观世音」。是以「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一者、下合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此乃由「同体大悲(心、佛与众生本属同一法性故),无缘大慈(唯其同体,故无条件的施大慈之行,均属本份之事)」而来者。今观音之三十二应身,即是如此。「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而为说法。」其理如是,故无所谓男相与女相。 ---法身(如月体)--------------------体 一月三身----报身(如月光)------- --------------相 ---化身(一曰应身)(如水月)----用 本经目前在中国有三种译本,一为月氏国之三藏法师竺法护(239-316)初译此经,名为《正法莲华经》,共10卷有27品。二为姚秦鸠摩罗什(334-413)译长行,隋闍那崛多(490-589)和达摩笈多(?-619)补译偈颂,名为《妙法莲华经》,共7卷28品,其中第25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三为北天竺国,闍那崛多(527-604)与达摩笈多两位三藏法师,重译此经,名为《添品妙法莲华经》,共7卷27品。其后世注释很多,如隋‧天台智顗(538-597)所著《妙法莲华经文句》、智顗说灌顶记《观音玄义》及《观音义疏》,还有宋知礼(960-1028)述《观音玄义记》及《观音义疏记》等。 在中国有四大名山供奉四大菩萨,代表着悲智愿行,即普陀山为观世音菩萨道场,五台山为文殊师利菩萨道场,九华山为地藏王菩萨道场,峨嵋山为普贤菩萨道场。煮云法师(1919-1986)曾著作《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纪述有关观世音菩萨感应事迹。圣严法师(1930-2009)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中提到:「 *** *** 有一座布达拉宫,也就是梵文普陀落伽的意思。而且 *** 传说他们过去有名的藏王和 *** 喇嘛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所以把他们的住处叫作布达拉(即普陀落伽),观世音菩萨也成为 *** 佛教中最重要的一尊菩萨。」因而不管在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观世音菩萨已深入一般人民的生活,就有「家家弥勒,户户观音」之写照[ [5] ]。有些佛教道场会于观世音菩萨出生(农历2月19日)、出家(农历9月19日)及成道日(农历6月19日),举办观音法会,借此机缘引导众生参与法会,并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亦为殊胜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