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相会

时间:2024-04-16 09:40:56编辑:分享君

敖包相会歌曲原唱

《敖包相会》的原唱是王树理、吴秀云。经典歌曲《敖包相会》是由玛拉沁夫、海默作词,通福根据蒙古民歌《韩秀英》改编的歌曲,由王树理和吴秀云首唱,是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2005年7月5日,该曲入选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电影家协会推选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首金曲”。《敖包相会》是一首充满着大草原风情的优美歌曲。和许多被广为流传歌曲的主题一样,《敖包相会》也是一首情歌。虽然它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但经过通福更通俗的处理,除了保留下一定的大草原韵律之外,整首作品最突出的还是那种真挚又纯朴的青涩情感呈现。既体现出音乐作品越简单越容易动人的规律,也是典型的以情动人的代表佳作。创作背景:1951年,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创作的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被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玛拉沁夫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编剧海默修饰润色后,又拿给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通福建议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之后,通福在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曲谱就这样问世了。为了找到这首歌最合适的演唱者,导演和曲作者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20多位歌唱演员叫到会议室,挨个试唱,最终选出了王树理和吴秀云。

敖包相会歌曲原唱

敖包相会歌曲原唱是王树理、吴秀云。1952年,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的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而歌曲《敖包相会》就是此片中的一首插曲。据影片编剧之一的玛拉沁夫介绍,他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了另一位编剧海默修饰润色,两人几经切磋后,又拿给影片作曲——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看。随后,通福来到了他的故乡呼伦贝尔大草原,根据海拉尔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创作而成。1953年,由东北电源制片厂(现长影)拍摄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由王树理、吴秀云首唱的这首《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了祖国的五湖四海。《敖包相会》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插曲。《草原上的人们》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而成。这首歌流传甚广,电影中的原唱是长影乐团的王树理 和吴秀云。因该歌词情真意切旋律朗朗上口,传唱多年。翻唱版本非常的多,王洁实谢莉斯合唱版、刀郎版、卓依婷版,甚至于布仁巴雅尔与娜吉勒合唱的原汁原味的蒙语版等。

敖包相会的敖包是什么意思啊

敖包相会的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这些部分的神灵。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指的是什么?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指的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敖包是蒙古语,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敖包相会》创作背景:1951年,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创作的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被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玛拉沁夫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编剧海默修饰润色后,又拿给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通福建议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之后,通福在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曲谱就这样问世了。

上一篇:暮光之城音乐

下一篇:微风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