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宝路进行曲是谁谱写的?
乐曲概述 1960年,好莱坞依据黑泽明的不朽经典《七武士》 ,改编成 一部名叫《The Magnificent Seven》的西部片。中文译作《绚丽七雄》或《七侠荡寇志》或《荒原七人》,其中的主题曲,由美国有名的指挥家、作曲家,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伯恩斯坦所写。这首主题曲成为电影的点睛之笔传播开来。后来,又被收录为万宝路广告主题曲。因此,这首曲子也叫《万宝路进行曲》。音乐的前半段,斗志激昂,凛然正气,使人振奋鼓舞,焕发豪情和力气。现在,许多庆典场所以及颁奖典礼都使用这首富有美国活气的音乐求采纳
万宝路进行曲的介绍
《THE Magnificent Seven》(万宝路进行曲)出自美国德拉(TELARC)公司1986年出品的一张CD《Round-UP》,原是电影《七侠荡寇志》的主题曲,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万宝路广告主题曲,激情澎湃、无比豪迈。其曲目充分表现出美国音乐的特点,融合了古典、爵士乐与现代等形式多样的音乐风格,配合优秀的录音,让听众充分领略管弦乐多元化的音色表现。经常运用在各大颁奖现场,从一个欢快的引子进入,曲调上下起伏,节奏几乎相同,其中有变调,变拍和变速。开头由所有乐器合奏,接着圆号和小提琴带入引子,小号等奏出快速旋律,小提琴又奏出节奏较松的优美旋律,打击乐每隔一个或两个八分音符打一个八分音符,每隔一段乐团齐奏一小节带出下一段,此部分重复两遍,又上升两度再奏一次。继而乐曲变轻在少量乐器演奏下,小号独奏,然后大管和两只长号齐奏两遍。几只小号奏出狂欢节般的乐曲,接着速度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圆号和木管吹出了安静的音乐,在安静中,速度变回原来。再次回到开头,一直到“几只小号奏出狂欢节般的乐曲”后跳接进入结尾,铜管有弦乐和木管和弦,节奏渐渐变松(速度不变),然后骤然变紧,走出主旋律,再加强演奏一次,进入结尾,有全部乐器和一些打击乐器,演奏同音阶,戛然而止,镲和定音鼓独奏共一小节,所有乐器再次演奏同音阶一个断奏而结束。
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概述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下简称“青歌赛”)创办于1984年,是一项由中央电视台主办,全国各省市电视台协办的原创国家级声乐赛事,迄今已经历了15届。30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在广大观众的呵护下,在媒体同行的支持下,“青歌赛”秉承“繁荣音乐创作、推出歌坛新人、丰富电视荧屏”的宗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比原则,在为国家选拔出大量优秀声乐人才的同时,赛事本身也不断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壮大,走向成熟,成为一项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声乐赛事之一。 “青歌赛”走过的30年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贴近百姓和生活,不断超越自我,赛制、赛法、赛程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适应我国音乐事业和人才选拔需求,适应广大观众欣赏音乐审美需求的创新历程。 1984年的第一届“青歌赛”不分专业组、业余组,不分唱法,用录像的方式隆重播出。当时参赛的选手均是全国最优秀的青年歌手,通过第一届“青歌赛”奠定了他们各自未来在中国歌坛的地位,加速了他们艺术生涯顶峰期的到来。从此,中国当代音乐史和中国电视文艺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第二届大赛,根据专家和观众的建议,开始按专业和业余划分组别,同时首次划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并且将录像播出改为现场直播。这三项改革确立了本项赛事的基本格局和样式,一直沿用到第11届。 三种唱法的划分改变了中国声乐赛事的历史,推动了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并带动了大众歌唱活动的繁荣。 1988年举办的第三届大赛,“西北风”在通俗唱法选手中大行其道,《我热恋的故乡》、《黄土高坡》、《祖国赞美诗》等参赛歌曲在比赛后迅速传唱开来。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歌唱家脱颖而出,像杭天琪、胡月、范琳琳、付笛声、屠洪刚、李杰等获奖歌手一时间引领了流行歌坛的潮流,阎维文一举夺冠。 1990年的第四届是推出歌手最多的一届,万山红、蔡国庆、刘斌、张咪、朱哲琴、吕继宏、宋祖英、解晓东等各路好手纷纷夺金摘银捧铜,由此,歌坛群雄称霸、争奇斗艳的局面初露端倪。 第五届“青歌赛”中,林萍和陈红分别以《拥抱明天》和《足球,少女的初恋》这两首专为女足世界杯写的歌曲而取得好成绩。刘斌终上冠军台,江涛、孙悦、毛宁也被广大观众喜爱。 在1994年举办的第六届“青歌赛”上,推出了日后被广泛传唱的《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大哥,你好吗》、《中华民谣》和《楼兰姑娘》等一批好歌,这届大赛也让观众认识了林依轮、陈明、甘萍、孙浩、张迈等歌手。 第七届大赛相对沉寂。名不见经传的京郊歌手满文军异军突起,他以一曲深情的《懂你》无可争议地拿到了专业组通俗唱法一等奖。“万绿丛中一点红”成了本届大赛少有的风景。 “青歌赛”酝酿已久的第二次改革终于在1998年举办的第八届大赛上迈出了步伐。这届比赛增加了团体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团体赛极大地催化了参赛队和所代表地区观众的集体荣誉感,而综合素质考核率先在我国艺术赛事中加入了对文化修养的考量。这两项重大改革是“青歌赛”吹响进入成熟期号角的前奏。 在这届大赛上,湖北选手李琼获得了演唱特别奖。尽管她在业余组通俗唱法比赛中仅获优秀奖,但她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朴实的装扮,使现场观众把宝贵的一票投给了她。从此,观众的意愿和评价开始体现在大赛当中。 大赛持续不断的创新同新世纪结伴而来。观众惊喜地发现,从第九届开始,“青歌赛”旧貌换新颜:增设监审组使大赛在公平机制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开辟第二现场,搭建了赛场与观众互动的平台;一批新生代音乐人和歌唱家登上评委席,标志大赛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最后由观众投票在获奖歌手中决出“观众最喜爱歌手”大奖,使大赛更加贴近百姓大众;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赛事的表现形式,令人赏心悦目。这届“青歌赛”,更趋规范化的综合素质考核成了全社会的热门话题,观众收视率屡创新高。王宏伟、谭晶在这届大赛上实现了追逐歌唱的梦想。 2002年的第十届大赛在继续完善第九届大赛各项改革的基础上,增加了声乐技巧考核。这一届组合演唱大获丰收,来自西藏的牧区姑娘索朗旺姆一举夺冠,进而改变了人生。“阿里郎组合”也从此成了新世纪独具特色的朝鲜族歌手的代名词。 2004年的第11届大赛也注定要记入“青歌赛”的史册。一大批来自各兄弟民族地区的歌手集体登场,大放异彩,为中国歌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西兰卡普组合”和“太阳女组合”通过这次大赛分别成了湖北和云南的民间声乐艺术名片。另外,在这次大赛当中,首次采用个人决赛中的分轮淘汰制,增强了比赛的悬念性和观赏性。 2006年举办的第12届“青歌赛”新增了原生态演唱形式,把全国各民族历代口口相传、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密码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艺术,首次大范围地展示在全国民众面前,反响热烈,赢得一片叫好声。其结果不仅为大赛增添了绚丽多彩的亮点,而且引起全国各地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高度重视,推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接下来的第13届、第14届“青歌赛”,在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四种演唱形式之外,又将合唱纳入比赛品种。歌唱艺术的各路大军,第一次在“青歌赛”的舞台上实现了大团圆。这两届赛事,顺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声乐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取消了职业组和非职业组的分类,所有歌手站在同一平台,用同一标准竞技对决,一争高下。 2013年,延期一年的第15届“青歌赛”是在面临各类歌唱选秀节目的巨大压力下举办的。压力越大,改革的动力就越大。通过征求社会各界专家、观众的意见,我们对本届大赛在赛制、赛程上进行了十大创新,把一个国家级、专业性的声乐赛事全新呈现在观众面前。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和不足是着眼于未来的创新和发展。“青歌赛”已经走过了30年,在当前各类选秀节目的不断冲击下,如何坚守国家级声乐赛事的品质、品位、品格,坚持权威性和大众性并举,坚持“三贴近”的创作要求;如何在全媒体传播时代强化时代特色,增强与观众的贴近性,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坚持走继续创新之路。希望“青歌赛”从而立之年再出发,创造新的辉煌。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产生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如果说央视春晚会看作是春节期间文艺生活的“大餐”,是央视所打造的所有文艺节目中一个最具民俗色彩的文化品牌的话;那么,诞生于1984年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则成为改革开放后,央视为文艺百花园里“造星”、选拔声乐人才的而推出的又一项伟大的举措,无疑是电视主导文艺发展时代荧屏上最成功的歌手刘欢造星工厂,它而引发了声乐百花园里的“造星热”。文革期间,因为受“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服务于政治”以及在党和政府对文艺内容、形式和市场的干预,“星”的培养主要是官方一条途径,没有市场的选拔机制,让谁演、让谁上,演什么、唱什么,谁好、谁坏都是文艺管理主导者指令性操作。文革结束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科学的春天、经济的春天、教育的春天、文艺的春天到来了。随着科技的普及,教育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歌手大赛”这种新社会、新时代的文艺选拔机制在央视应运而生,并得以重视、推广、变革和发展,成为为国家级选拔声乐人才、服务于人民大众,促进文艺市场发展的重要组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