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72 彩色片(宽银幕) 171分钟 苏联高尔基少年儿童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编剧:鲍里斯·瓦西里耶夫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根据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说改编)摄影:维亚切斯拉夫·舒姆斯基 主要演员:安德列依·马尔蒂诺夫(饰瓦斯柯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饰丽达) 奥尔迦·奥斯特洛乌莫娃(饰冉妮娅) 依莉娜·道尔戛诺娃(饰索妮娅) 叶列娜·德拉别柯(饰丽萨) 叶卡捷莉娜·玛尔柯娃(饰迦尔卡) 本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列宁奖金 【剧情简介】 1942年夏天。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笼罩着阴沉抑郁的气氛:这里只剩下12户人家了,而且都是妇女和儿童,男人全都上了前线。 负责守卫车站的瓦斯柯夫准尉带着两个高射机枪班驻扎在村里,这个车站早已不停火车了,但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即使不扔炸弹,也要每天在上空盘旋,因而,守卫住这个车站仍然是驻军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在这里设了两门四管的高射机枪。 一天,上级派一名少校来这里视察,瓦斯柯夫准尉就跟在他后面絮絮叨叨地说开了。他说战士们由于没有战斗任务,闲着没事,就到老乡家里去买私酒喝,喝醉了又惹事生非,他们根本不遵守战斗条令。他希望少校把他们撤回去,另外给他派一些能遵守战斗条令的人来,最好是派一些不喝酒的战士来。少校表示尽可能满足他的要求。 瓦斯柯夫准尉中等身材,大约30多岁,留着两撇八字胡子,带点土气,看来像个大老粗,却是个淳朴、敦厚的人。他把战斗条令奉作金科玉律,视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并希望他手下的那些战士也遵行不怠。 他满怀希望等待着少校派一些遵纪守法的士兵来,但好几天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瓦斯柯夫开始向女房东玛丽娅发牢骚,埋怨少校办事不地道,说话不算数。玛丽娅30多岁,丈夫到前线去了,家里就剩她一个人,没有孩子。她家的条件是比较好的:典型的俄罗斯农村木屋很宽敞,伙食也是过得去的。玛丽娅对瓦斯柯夫体贴入微,村里有些风言风语,认为她与瓦斯柯夫的关系非同一般。 一天早上,瓦斯柯夫正坐在门边抽烟,玛丽娅听到外面有卡车的声音,走出去一望,面带喜色地回来告诉瓦斯柯夫:高射机枪手们来了。瓦斯柯夫赶紧问有没有指挥官,玛丽娅说不像有。瓦斯柯夫一听,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他就担心派个指挥官来取代自己。这下子,他的小小的宝座看来是坐定了,于是他整整衣领,抹了一下八字胡子,端起了一副架子就往外走。他没想到向他报到的是一个女副排长基梁诺娃中士,她带领了两个班的女战士来到了这里。瓦斯柯夫终于明白了这就是少校给他派来的“不喝酒”的士兵。 基梁诺娃提出她们不愿意像男高射机枪手那样,住在老乡家里,她们要自己单住。瓦斯柯夫只好把消防棚拨给她们当营房。姑娘们叽叽喳喳地把自己的行李往消防棚里搬。那些双层铺的木床还是现钉起来的。一个姑娘拿着锤子在钉床架子,她的熟练的动作引起了瓦斯柯夫的注意。原来这个姑娘叫丽萨,在家时曾帮父亲干过农活和木工活。瓦斯柯夫首先向女战士们宣布纪律:没有瓦斯柯夫本人的命令,她们不能擅自离开驻地一步,一切行动都要遵照战斗条令。一个姑娘问能去采野果子吃吗?瓦斯柯夫说野果子还没熟。基梁诺娃说能摘点酸模草吗?要是不吃这类东西,她们会瘦的,瓦斯柯夫只好表示同意。 现在,瓦斯柯夫感到行动很不自由,去找自己的部下还得敲门;说话走路都拘拘束束;女战士们把胸罩、裤衩挂得满院子都是;村子里的妇女们又闲言闲语,有的还说些酸溜溜的话,嫉妒女战士们会把瓦斯柯夫包围了。瓦斯柯夫烦恼之余,去向房东玛丽娅买私酒喝,玛丽娅惊讶得把手中的盘子都摔碎了,因为瓦斯柯夫向来最反对战士们买私酒的。 一天夜里,姑娘们睡得正香甜,基梁诺娃大喊“战斗警报!”女战士们连滚带爬地从床上起来,分头站到两门高射机枪跟前,瞄准着敌机射击。敌机被打中了,这是班长丽达的功劳。紧接着丽达又向那个跳伞的德寇瞄准,敌人中弹落下地来。丽达把胳膊肘靠在高射机枪上,盯着被她击毙的德寇,呆呆地发楞……她想起了丈夫的牺牲:战争刚爆发不久,她丈夫奥夏宁就阵亡了。丽达是在学校的晚会上认识这位边防军中尉的。多么令人陶醉而又短暂的幸福啊!她和奥夏宁结婚的时候还不满18岁,第二年生了一个儿子伊果尔。再过一年,战争就像一幅黑色的幕帘笼罩了下来。丈夫死后,她到炮校去学习,这次分配她到这个小车站来的时候,她不太愿意。后来看了地图,发现这个地方离她母亲家不远,她的小伊果尔正寄养在那里,她立即改变了主意。为了经常能见到妈妈和儿子,她同意了。 这次敌机夜袭,有一些伤亡。少校又带来两名女战士补充这支队伍。一个身材苗条修长、美丽热情的姑娘叫冉妮娅,还有一个瘦小纤弱、羞怯腼腆的犹太血统的姑娘叫索妮娅。原来,冉妮娅和丽达早就认识。冉妮娅羡慕丽达还有亲人,而她,什么人都没有了。冉妮娅的弟弟、妹妹、妈妈,作为苏军高级将领的家属都被敌人用机枪扫射死了。她穿过封锁线,到军队里去找与她热恋的上校,这位上校是她父亲的下属,他是一位英姿勃勃的青年军官,他教冉妮娅骑马、射击,他们相爱了。这位上校有妻子,冉妮娅的父亲提醒过她,可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强烈感情,她不能不爱他。上校所在部队的领导认为她与上校的关系不宜继续下去,就把她调到这个小车站来了。冉妮娅成了丽达的好朋友,另一个在值班时偶然听到她们互诉身世的女战士迦尔卡也进入了她们的小圈子。每次发口粮的时候,冉妮娅和迦尔卡只留下面包和白糖,把饼干、肉罐头等都交给丽达,好让她夜晚偷偷溜出驻地,搭上过路的卡车,悄悄地把食品送到她母亲和儿子那里去,天快亮的时候,她又熟睡在自己的床上了。 一天,少校来驻地视察,顺便参观了女战士们的营房,对她们的整洁颇为赞扬。他让瓦斯柯夫安排她们洗一次澡,瓦斯柯夫又向少校诉苦,说自己的父亲是猎人,苦了一辈子,最后被一头熊压死了, 自己才上过四年学,领导不了这批十年制学校毕业的女战士。基梁诺娃从玛丽娅那里知道,瓦斯柯夫也和她一样,参加过苏芬战争,得的勋章比她还多,后来他的当护士的妻子扔下他和儿子,跟人跑了,他只好把儿子送到乡下他妈妈那里。一年后,儿子死了,从此,他脸上很少有笑容。女战士们到来的那一天,瓦斯柯夫见到丽萨能熟练地钉床架子,就对她产生了好感,丽萨对瓦斯柯夫身上的那种庄稼汉的憨厚耿直发生兴趣。姑娘们对此有所察觉。有一个姑娘当着丽萨的面说瓦斯柯夫与女房东关系暖昧,丽萨为瓦斯柯夫辩白说:“没那回事儿!”随即遭到了姑娘们的奚落与嘲笑。丽达为她抱不平,把她带到院子里去劝慰,她向丽达谈了自己的经历:她的父亲是个老游击队员,后来当了守林人,丽萨是在树林子里长大的。母亲经常患病,父亲又喜欢借酒浇愁,家务事就都落到了她身上。因此,她感到寂寞,生活中没有欢乐。一天,她父亲领回一个不打猎的年轻“猎人”到家里来寄住。丽萨很希望和这个年轻人发生一段罗曼蒂克的爱情,可这位“猎人”很严肃,拒她于千里之外。没过几天,他走了。第二年春天,他给丽萨寄来一张明信片,让丽萨暑假进城去找他,他可以设法送她到技工学校去学习。从此,丽萨天天盼望着这渺茫的幸福的到来。 姑娘们像盼节日那样地盼来了洗澡的日子,瓦斯柯夫亲自给她们烧水,还到附近的河里划着小船为她们放哨,吆喝岸上的孩子们别往那边去。望着冉妮娅健美的形体,姑娘们感叹军装遮住了她的柔美的线条。冉妮娅建议洗完澡举行一次晚会,痛痛快快地乐一乐,她用火钳子给迦尔卡烫了头发,迦尔卡愉快地跳着舞,旋转着……她回忆起了她的辛酸的童年:她是个弃婴,在孤儿院里长大,连个姓也没有。后来她像童话故事里的灰姑娘那样,偶然与一位王子般英俊潇洒的年轻人邂逅了,但战争的突然爆发又使这闪烁可望的幸福也变成了梦幻。 冉妮娅自己弹着吉他,为大家唱起了一支抒情的歌曲。在她的婉转的歌声中,犹太血统的姑娘索妮娅回想起了学校生活的黄金时代:索妮娅在学校里一直是个优等生,她酷爱文艺,最喜欢念诗写诗。命运使他认识了一个和她一样喜爱读书的青年人米沙。他们在一起像孩子般天真地嬉戏、滑雪,在雪地里翻滚。战争把米沙这样的近视眼也征召入伍了。临行前,他给了索妮娅一本勃洛克诗集。索妮娅忧虑地告诉他:德寇占领了明斯克,她的父母都在那里,谁能料到他们的遭遇呢? 丽达急于要去给妈妈和儿子送食品,冉妮娅提早宣布晚会结束。丽达赶回驻地的时候,意外地在树林子里发现两个带自动步枪的德寇,看样子,他们是空降的。丽达气喘吁吁地跑回驻地向瓦斯柯夫报告敌情。瓦斯柯夫请示少校后,决定带领一支小分队到树林里去搜捕德寇。小分队由丽达、冉妮娅、迦尔卡、丽萨、索妮娅组成,瓦斯柯夫亲自率领。瓦斯柯夫决定从沼泽地的小路穿过去阻击德寇。他砍了几根又长又粗的树枝,发给她们每人一根,好让她们在水深齐腰的沼泽中行走时有个可依赖的支柱。冉妮娅的一只靴子掉在泥沼中了,瓦斯柯夫用树皮给她做了一只尺寸非常合适的鞋。 这位准尉的战斗部署是:在主阵地阻挡敌人,不放一枪一弹地劝敌人投降,如敌人顽抗,就将两人中的一名击毙,一名活捉。他命令女战士们要善于隐蔽自己,别让敌人发现这儿都是些姑娘。瓦斯柯夫夸奖丽萨熟悉树林子的情况,他们俩谈起了各自家乡的民歌,准尉忽然说:“等战斗任务完成之后,我们一起唱歌吧!”这句话点燃了丽萨心中的希望。在行军途中,索妮娅抽空就朗读米沙送她的那本勃洛克诗集,准尉唯恐声音会随风传到敌人耳朵中去,叫她别大声朗读。迦尔卡发烧了,瓦斯柯夫命令她喝酒解寒。 将近黎明的时候,他们发现敌人不是两个,而是16个。瓦斯柯夫决定派丽萨回驻地要求增援,他嘱咐她过沼泽地时一定要小心。谁知丽萨果真陷在沼泽地里了。被泥浆吞没之前,她还向往着以后要和瓦斯柯夫“一起唱歌”。 瓦斯柯夫和丽达侦察敌情回来,带领小分队在树林子里转移了一个地方,姑娘们忘了把瓦斯柯夫晾在一块大石头上的烟袋带过来,瓦斯柯夫心疼祖国人民送他的这个纪念品,索妮娅立即返回去替准尉取烟袋。突然,传来一声微弱的尖叫,索妮娅被德寇杀害了,心口一片血迹。瓦斯柯夫和冉妮娅替她报了仇,结果了那两个残害索妮娅的德寇。冉妮娅由于第一次打死了人,感到很不舒服,直呕吐。埋葬索妮娅的时候,瓦斯柯夫惋惜地说:“在人类传宗接代的连绵不断的线上,她的这根细纱断了。” 瓦斯柯夫带领剩下的三名女战士,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战斗,丽达与冉妮娅都勇敢地射击了,只有迦尔卡吓得两手捂着耳朵,一枪也没放。事后,丽达和冉妮娅要求谴责她的“胆小鬼行为”,瓦斯柯夫为她辩护,说她第一次参加战斗,难免有些惊慌失措。 敌人忽然不知去向,他们兵分两路去侦察,瓦斯柯夫带着迦尔卡,他们发现了几个德寇,瓦斯柯夫叫迦尔卡躲在树丛里, 自己闪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射击,谁知迦尔卡见到两具德寇尸体,吓得两手抱着头、嘴里喊着“妈妈”从树丛里跑了出来,一下子就被德国鬼子打死了。瓦斯柯夫的左手也受了伤。当他与丽达、冉妮娅会合的时候,他谎称迦尔卡是英勇战死的。瓦斯柯夫估计丽萨凶多吉少,因为他见到了沼泽地近旁的小树上挂着她的衣物。他知道援兵不会来了,就让丽达、冉妮娅回驻地,不必作无谓的牺牲,但两位女战士坚决要求留在树林里战斗到底。激烈的战斗开始了,丽达受了重伤,她的肠子被敌人的手榴弹打了出来,冉妮娅满怀仇恨地拿着自动步枪与敌人搏斗,终于壮烈牺牲。 丽达委托准尉一定去找她的儿子,因为她的妈妈已病得很重。准尉为没有保护好这五个女兵而感到痛苦,他无法向下一代作出回答。他留了一支手枪给丽达, 自己又去侦察敌情。他刚走开没几步,忽然听到砰的一声,丽达自杀身亡。瓦斯柯夫收集起所有剩下的武器,直捣德寇的扎营地,缴了敌人的械,押着四个德国俘虏走回驻地去。途中,他见到少校和基梁诺娃等大批援兵迎面而来,他欣慰地微笑了,随即因负伤后流血过多而晕倒。 许多年以后, 白发苍苍、左手截肢后装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带着已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五个女兵的坟墓,给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到这里来旅游的欢乐的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对着墓碑肃立致哀。 黎明静悄悄、静悄悄…… 【鉴赏】 本片是一部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因而改编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影片的叙事结构问题。影片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过去的这次战争,从而对今天的现实进行思考。小说对主人公们的战前和战斗生活进行了平铺直叙的客观叙述,影片则采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在影片的上集中,改编者分别用两组镜头来表现女机枪手们战前梦幻般美好的爱情和在残酷的现实中的战斗生活,并且把小说中对女主人公的往事的客观叙述变成了她们的主观回忆。这样就使影片的叙事结构成为多视角的,既有影片作者的客观展现,又有主人公的主观回忆。为了不使往事的穿插把影片割裂得零零散散,改编者让姑娘们都集中回忆在她们战前的生活中象征着美好青春的爱情或她们对爱情的憧憬,并且把五个姑娘的回忆都集中在影片的上集中。 在回忆镜头中,影片作者充分调动了视觉艺术的手段,用一组虚无飘渺、像肥皂泡那样捉摸不住的彩色画面来表现女机枪手们曾经有过或可能会有的幸福。在那组画面中,一切都是玫瑰色的、蔚蓝色的、金光闪闪的,像仙境般美丽诱人和虚幻。摄制者们用另一组严峻的黑白画面来表现女战士们的现实战斗生活。这两组画面交替出现,使观众认识到:如果没有法西斯的侵略战争,这些姑娘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而残酷的德寇使她们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子。她们是在对战争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接受战争的考验的。这样就更显现出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酷。影片是把战争本身作为谴责的对象来表现的,观众从影片中看到:战争是和人类文明、个人幸福决不相容的。影片中,回忆与现实这两组画面的汇合,既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生活的热爱,又歌颂了她们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一组彩色的回忆画面,运用了假定性的、虚拟的手法,容量很大,表现力也很强。影片摄制者们力图用为数不多的几个画面和稀稀落落的三两句对话来勾勒姑娘们各自不同的往事,并且为每一个姑娘的回忆找到了独特的、与内容相贴切的艺术处理手法。五个姑娘的回忆构成了一个充满青春气息和生命活力的和平的美好世界。 准尉瓦斯柯夫的经历在小说中也是作者的客观叙述,在银幕上则一部分由瓦斯柯夫本人对少校讲述,一部分通过女房东玛丽娅向女排长基梁诺娃作了介绍。影片没有直接用画面来表现瓦斯柯夫的过去,因为,他是个军人,战争本来就是他份内的事。对他来说,战前战后的生活并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战争带给他的新考验倒是和这样一批上过十年制学校、从来没有打过仗、根本不懂战斗条令的姑娘们打交道。战争使瓦斯柯夫这样一个农村出身的军人和一群像女学生那样叽叽喳喳的女战士走到一起来了。影片没有专门去刻画瓦斯柯夫的形象,而是通过他和女战士们前后关系的变化来展现他的独特而并不单一的性格。在瓦斯柯夫和五个姑娘到林中去搜捕德寇之前,他和这些女兵的关系表现为格格不入,各方面的差距都很大。正是这一突如其来的战斗任务,促使瓦斯柯夫和姑娘们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距离逐渐在缩短。对于瓦斯柯夫来说,使他最痛心的是眼看着这些姑娘们一个个牺牲了,而他对此却无能为力。姑娘们正沉浸在幸福的爱情中时遇到了战争,又在自以为必胜的情况下意外地牺牲了。这样的处理不同于以往的许多战争题材影片。例如,在《青年近卫军》等影片中,主人公是喊着口号、英勇地为国捐躯的。在这部影片中则是强调:战争是在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像灾祸和瘟疫那样突然降临到人们头上的。 影片的又一个重要主题思想是:战争本来不该是这些姑娘们的事,姑娘们应该和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是,可诅咒的法西斯逼着这些姑娘在战争中失去了青春和生命。丽萨在沼泽地牺牲这场戏中,她的身子陷入了泥浆,迅速地往下陷,她大声地呼救,可没有人听见,只听得她惨叫一声,头埋入了泥浆,这时,露在沼泽地上的一根小树枝摇曳了几下停了下来,沼泽地的水面也凝然不动了。这使人感到:似乎一切生命都停止了,观众为丽萨的惨死蓦然觉得喘不过气来。影片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震撼人心。 影片的感人力量主要是来自它的真实性,它就像生活本身那样朴实自然。影片既表现了主人公们的英勇牺牲,更突出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例如,姑娘们在洗澡时,大家都夸奖冉妮娅的形体简直像雕塑一般精美。有个姑娘说了一句:“可惜这样美丽的形体穿上了军装!”影片作者们意在表明:是法西斯逼得她们穿上了军装,而且,这样美丽的、没有防御力量的身体,有朝一日子弹会打中它们。这更突出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它不仅打断了姑娘们美好的和平生活,还夺去了她们的青春和生命。 观众看完影片以后,也许没有流泪,但心头却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半晌说不出话来,仿佛他们熟知的一批老朋友突然离开人世,而她们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令人感到无限的惆怅…… 通过本片,导影罗斯托茨基发掘了一批新演员,这些青年女演员虽然未曾参加过卫国战争,但在亲自经历过战争的原作者兼编剧、导演和摄影师的启发帮助下,她们感受到了卫国战争的气氛,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她们上一辈人的形象。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零星三两盏高架路灯发着昏黄的粗光,在蒙蒙亮的夜色中有些画蛇添足的模糊感,像一滴丝毫不起眼的水珠滴到了墨汁水缸里,激起了不易发觉的涟漪,连荡漾开去的波纹都是暗淡的。晶莹透亮的月亮慢慢漂白周边的夜色,顺便把自己也漂的更白了,连着那一小片略微鱼肚白的天空,一切都显的那么朦胧。那几盏路灯还在时刻提醒着,夜色还没有完全褪去。
诺大的火车站广场,静悄悄。并不是没有人的缘故,下火车的人一波又一波的,人不停,可是他们都像是早就说好了一样,没有白天的那种熙熙攘攘,仿佛都不想打破这夜的宁静与凄凉。刚下火车的我拖着一身的疲惫拉着行李箱,从广场左边晃到右边,又从右边晃到左边,还不停的思考着,我要往哪里去。我知道,我应该回家去。可现在,才凌晨四五点钟,哪里有公交车?不过能看到广场上几辆黄蓝相间的破旧出租车转来转去,司机不耐烦的用破锣嗓子喊着,“美女,要不要打个车?”“帅哥,去哪儿?”……。他们的喊声,从广场的一端传到另一端,回音绕了好几圈才打住,恐怕路过的行人听不到错过了一单赚钱的生意。然而这些在沉寂的夜色面前显的微不足道。夜,依旧是静默的,如一部永远放不完的黑白默片。
打出租,这是我目前唯一一个能回家的办法,可是我不愿意打出租车,太贵。平常打出租就是公交车的三四倍,更别说现在天还没亮,并且在火车站,那价钱可想而知能飙到什么地步。一辆略微破旧的出租车不知道什么时候飘到了离我几米外的地方,司机隔着车窗户冲我喊道,“小伙子,去哪儿啊?要不要打个车?”司机言语恳切,可是我还是听到了些许的不耐烦,大概是很长时间都没有拉到客人了,不过也是,忙活了大半夜,没挣到钱,那心情肯定火急火燎的,只想着赶快拉到一个人,狠狠的宰一下,把一夜忙活的精力钱赚回来。可是我也不是土豪,哪有钱来让他们宰割?我慌忙说,“不,我不打车,我家就在这附近。”我赶忙胡乱指了一个方向,想让他相信我说的话,好像如果他不相信我的钱就会跑了似的。最后一想,我的做法好可笑,消不消费是我的自由,我为什么要让他相信我?不过我也明白,司机肯定知道我扯了慌,哪有家就在附近还在广场晃来晃去的?最后司机向窗外狠狠地啐了一口,摇起窗户加大油门扬长而去了,我也没在意,这种司机也见多了,谁不知道,司机大都一副火爆脾气。
火车站广场看来是不能再呆下去了,过一会儿说不定还有司机来问我,说不定还不止一个。我坚定了脚步,拉着行李箱朝着广场对称轴线那条宽阔的柏油路走去,慢慢的,身后出现了两个影子,其中的一个影子变短再变长,直到路灯模糊在视野中,那个影子也就消失在昏灰的夜色里。我没有方向的向前走,只听到行李箱滑轮与地面咕噜咕噜的摩擦声,这次连出租车司机的声音都听不到了,行人的嘀咕声也听不到了,我扭了扭脑袋,环顾四周,除了那些熟悉的钢筋水泥建筑还在那杵着,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刚才发生的一切就好像婴儿半夜饿醒,嘤嘤的啼哭声,吵醒了身旁母亲的睡眼朦胧,母亲抱起幼儿喂起了母乳,啼哭声慢慢消失在夜里,又重回了安静。
我拢了拢水蓝色的薄外套,把里面的寒风都赶了出去。明明才刚十月份,昨天毒太阳还晒得透不过气来,现在却冻的起鸡皮疙瘩,好似这炎热的夏天都被这一阵风刮跑了般,夏已阑珊,夜亦阑珊,只有面前的路还很长,不经意一看,路到一半就融化在淡淡的昏暗夜色以及浅灰的薄雾里,给人一种路的尽头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错觉感。咕噜咕噜的行李箱还在不停的响着,让我突然想到,我是一个漂泊远方的游子。昨天的我是在另一个城市,现在的我是在这个城市,怪不得天气变化如此大,毕竟隔了几百里的距离,让人觉得好似只隔了一阵寒风,或是一个季节。
“咕噜噜,咕噜噜……”,这个声音又响起了,肚皮上的神经传到大脑里,让我疑惑,那是行李箱与地面的摩擦声?还是我肚子里面的叫嚣声?我揉了揉肚皮,软塌塌的,仔细算算也有大半天没怎么吃东西了,心里恨恨道,在火车上的滋味真不好受,并且还买了个站票,以后回家再也不坐火车了,还是买张机票直接飞回来。我向周围巡视了一番,超市饭店商店都没有开门,铁皮略微生锈的铁门全都冷冰冰的紧闭着,只差几片枯黄的落叶来把这早秋的凄凉之意烘托出来,可以让我深情的说一句,“秋风扫落叶啊”。
漫无目的不知走了多久,路边昏黄的街灯也已熄了下来,再也看不到那一圈一圈的光晕发散开。然而斜上方的月亮并没有离去,就这样一直伴随着我,惶恐我迷失了方向,不过不再是刚开始略微苍白的模样,而是更加苍白,更加模糊,仿佛稍不留神就会消失,我只有不时的朝着天边确认它还在,才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月亮。我看了一下时间,快六点了,笼罩着大地的天空也将要回到光明的怀抱,这带着浅灰色面纱的天空也终将去掉这层神秘的面网,让阳光镶嵌在身体里。远处的街口冒着缕缕白烟,直冲云霄,仿佛临行前的荆轲,下着染白这片浅灰天空的决心,奋不顾身的牺牲掉自己的一片洁白。我高兴的快要晕了过去,不过我知道,就算晕也是饿晕的,那是早点摊,我咽了咽口水,想起了很久都没吃过的小笼包,薄皮内鲜红的猪肉馅流着精黄浓油新鲜欲滴,还有咸辣暖和的胡辣汤,还有清脆可口的油条,咬一口满嘴的脆渣子……。我的脚步不自觉的快了起来,空余不拉行李箱的那只手麻利的翻着身上的所有口袋,裤子前面的,后面的,外套下面的,里面的,甚至连我手机支付宝上都看了一遍,没钱!此时脑子化作一盘浆糊完全空白只印上两个大黑体字:没钱!其实并不是完全没钱,身上只剩下了坐公交车的10块钱,没有其他多余的钱可让我买一个包子,哪怕半根油条也买不起。我想起了刚才自己还说的下次要坐飞机回家,不觉得有点讽刺,连油条都吃不起的人,还想坐飞机?我又想到了油条,口水又咽了咽,只好朝着远离早点摊的方向走。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邓丽君优美的嗓音缓缓飘出来,像一颗大白兔奶糖甜到了心坎里。我慌忙掏出手机。“喂,下火车了吗?”“什么时候到家啊?”“坐上公交车了吗?没公交就打出租回来啊……”,我敷衍的太匆忙,不到两分钟就挂了电话,好让他们听不到我的狼狈,还有那哽咽的思乡。是啊,回家了,多久没回家了,多久没回到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了。趁着黎明前的静悄悄,仿佛时光额外赋予给我大把大把的时间,让我重新认真的审视着这座城市。我是人世间千万游子中的一个啊,他们有的所有情感我都有,可是这情感千千万,一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如何说,恐怕一个疏漏没说好就让别人抓了把柄,怀疑自己这份游子之情的真实性、浓厚性,最后来一句,不过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罢了”。想想还是索性不说,把我的这份情寄托给这六时七分的铁轨,寄托给这两地之间的兖州站、济宁站、菏泽站等八个站台,寄托给头顶这时刻跟随我的苍月,让他们替我诉说。
苍月凉两方,他乡思故乡。如今这苍月越来越模糊,我也该去车站坐公交回家去了。车站不多的人显得静悄悄,车上也静悄悄的,我挑了一个靠窗的座位坐了下来,疲惫的身体软在了硬座上,眼睛松散的扫了扫前面“治不孕不育到仁爱”的广告,突然觉得好似谁给我讲了一个笑话一样,我“噗嗤”咧开嘴笑了出来。我努力抑制住自己与这环境格格不入的愚笑,也不敢再去瞅那个广告,就索性歪着脖子透过车窗上晶透明亮的露珠痕迹望向了车外。天边那一层灰蒙蒙的纱不知何时褪了去,鱼肚白彻底翻了出来,洁白的好似会发光一样。遥远的天边还没看到初生的太阳,就飘出一条条闪亮的赤霞光,在天地交界处,一点一点的向两头扩张,仿佛天与地,并没有隔着十万八千里,而是仅仅隔着那几道闪亮的霞光。我脑子中浮出了一块洁白细腻闪着白光的鹅卵石,在鹅卵石光滑的边角处,蔓延着一条条浪漫散发着香味的血丝,不断的伸出更多的支链来包裹这个洁白细腻的鹅卵石,慢慢的攻陷它,直到变成血卵石鲜艳欲滴。
柔光抚摸着我的眼睑,我再也睁不开眼袋就干脆放弃了挣扎,就这样舒舒服服的窝在了靠窗的座位上,沉醉的睡了过去。我疲惫的身体囚了一颗轻松的心脏,因为这颗心脏躺在这座城市里,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剧情简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情发生在1942年夏天……171铁路会让站上来了一批女高射炮手,这让会让站的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大为诧异。少校答应给他派一些不酗酒、不搞女人的士兵,没想到竟然是些胸部高耸的女兵。女兵的到来给这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带来了一缕清新的气息。瓦斯科夫为女兵们选择了一个旧消防棚作为军营,还为姑娘们修建了厕所和浴室。风驰电掣的军列偶尔从会让站一掠而过,德寇的飞机也时不时地光顾一下这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村庄。女兵们的日子过得十分平静,她们似乎并不在意战争,她们把军服修改得十分熨帖,把伙食烹调得有滋有味,在阳光下裸露着美丽的身体,尽情享受着和熙的阳光带来的惬意。在瓦斯科夫眼里,她们只不过是些穿着军装的女人,有文化,城里人,巧言善辩。瓦斯科夫熟记的《步兵操典》对于她们只不过是些常规的说法。她们有着数也数不清的“特例”,这个是集团军司令批准的,那个是方面军司令部规定的,瓦斯科夫对如何领导这些女兵伤透了脑筋。一班长丽达的丈夫,战争的第二天就牺牲在边境哨所,留下一个两岁的儿子。她经常偷偷地溜出军营,赶到城里看儿子。女战士们精心地为她保守着秘密。当黎明来临的时候,丽达常常会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军营,只有瓦斯科夫和副排长被蒙在鼓里。又是一个黎明,当丽达走过一片森林,发现了两名全副武装的德国兵。会让站拉响了战斗警报。准尉带领五名女战士:丽达、热妮亚、索妮亚、里莎、嘉尔卡前去消灭两名德军。准尉和他的女战士们涉过沼泽,穿过森林,终于在德军之前,赶到西牛欣岭,扼住了敌人通往铁路的必经之道。出乎意料的是,德军不是两个人,而是整整一支小队……里莎接受回村报信的任务,不幸陷入了泥沼;索妮亚用胸口挡住了德国人的匕首;嘉尔卡让索妮亚的死吓坏了……在激烈的战斗中,丽达受了重伤,而德国人又一步步紧逼过来,热妮亚把受伤的丽达留给准尉,跳了出去,用冲锋枪向敌人扫射,把敌人从丽达和准尉藏身的地方引开。热妮亚的身影在森林中跳跃着,她喊叫着,一直到再也听不见她的声音。准尉要去找剩下的五、六个德寇算账,他把手枪留给了丽达。丽达请求准尉去看看自己的儿子,准尉点头答应并吻了丽达。没走多远,他听见背后一声沉闷的枪声——丽达不愿拖累大家,用准尉留给她防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准尉用手枪中最后一颗子弹俘虏了全部德国人,他押解着他们向171会让站走来,他咒骂着,要亲手枪毙这些德国人;他哭泣着,为了五个牺牲的女战士。他终于望见了少校和援兵,看见了他驻守的小村子……这一天,苏联电台广播战况:今日,战场上没有大的战斗,只有零星战斗发生。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五位女战士的牺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_yTIFhrgD4XjftA_r7g6w?pwd=pchi i提取码:p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