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时间:2024-04-21 23:45:45编辑:分享君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音乐分析

悲怆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集大成

在沿袭海顿、莫扎特等人钢琴奏鸣曲基础之上


同时也初步显露出贝多芬个性


——英雄性、史诗性。


各个乐章的曲式:

第一乐章是带有慢速引子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是回旋曲式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是五部回旋曲式

基本图示结构是:A-B-A-C-A


那么在分析回旋曲式的时候


实际上只需要分别三个部分即可


第一就是反复循环再现的主部主题A


第二就是第一次出现的新的主题材料插部一B


第三即插部二C


(当然,有时候主部会有变化,或者还有更多插部主题等等)

                            主部主题A

主部主题旋律线条很清晰

两个对比关系的ab乐句构成,4+4的结构。


第一句a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两小节的乐节结构


第一乐节主要音是C-降B-降E的下二度上四度的进行。


第二乐节其实也是从C开始上行运动到降B最后下降五度到降E


第二乐节相当于是第一乐节的稍加变奏发展。


调性是降A大调


a乐句这里的和声进行比较简洁


依次是:T-D2-T6-D6-D56-T-D6-TSVI-DD34-D


b乐句四小节不能划分乐节结构

实际运动内核来自于a句第二乐节中的下行五度大跳  降b-降e。


b句旋律主体就是一小节一个五度大跳


并且依次往下模进发展


f-降b;降e-还原a;d-g;


最后一小节二度下行解决结束乐段。


b乐句和声依次是:DVII34-D2-T6-D7/SIISII-D7-T.


主部主题初次呈示结束后

紧接一次主部A的变奏发展


织体更流动一些


其余一致




                      插部一B



B段的结构是一乐句乐段c。

主体结构是七小节,


其后两小节是和声的补充终止,


最后三个小节便于进入主部形成连接。


插部的调性最初是由f小调进入,


其后转为降E大调。


和声分析如下:


f小调D(写t不太好)-D6-t-D34-t6(作为中介和弦变为降E大调SII6)-D7-D7/TSVI-TSVI-SII56-K46-D7-T-D7-T.


由和声来看,可看出,

前七小节是一个整体连贯发展而来,


其后两小节为和声补充终止。


其后是主部A的第一次再现

与之前无异


仅仅变成一个乐段


而非最初的乐段+乐段反复。




插部二C

调性由降A大调转为同主音小调降a小调


后转E大调最后回归主调降A大调


主体结构为4+4 d+d'


其后有三小节补充性终止与三小节连接过渡。


d乐句四小节能够继续细分为2+2的两个同质乐节结构,

并且在左手低音区可见一条向下运动的旋律


与插部一中的补充部分有同工之妙。


d乐句的和声是:t-D34-t-D.


d'乐句与d乐句同头进入

但其后调性作远关系转调


从降a小调转为E大调


中介和弦可以用原调t(降a-降c-降e)作等音变换为(#g-b-#d)


即E大调的DTIII完成调性变化


和声分析依次是:


降a小调t(变为E大调DTIII)-D2-T6-D34/D-K46-D7-T.


补充三小节的和声为:T-D34-T.


连接过渡起到完成调性变迁作用

以E大调的T(e-#g-b)作等音变换为(降f-降a-降c)


即降A大调的降六级。


连接过渡的和声依次是:


E大调T(变为降A大调降VI)-DVII56/D-DVII56/D-降五音SII34-D7.


主部第二次再现

将中声部织体延续插部二的伴奏风格——三连音贯穿。

其余与最初主部无异


结束后又移高八度反复演奏一遍。


Coda为7小节

和声主要由属和声导向主和声

趋向平稳


最终结束全曲。


最后总结:所有乐段排列出来可见

AAB连接三小节AC连接三小节AA尾声。


那么


可见主部第一次再现结构减小的意义


以主部第一次再现为轴对称展开排布。


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不是吗?


这个曲式很容易混淆成为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但并不适合,理由是


假若是复三部曲式,那么中部结构是C


而中部C与主部之间的对比太大


主部再现单三部曲式


中部单一部曲式,结构失衡


所以


做成五部分均衡展开的回旋曲式更恰当


也更符合曲式的美感!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如下: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贝多芬介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请问一下关於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背景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创作背景是在贝多芬面临耳聋不断加剧的折磨下创作的,当时的欧洲也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悲怆奏鸣曲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音乐声中告诉人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扩展资料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鉴赏:第三乐章属于回旋奏鸣曲式,快板,c小调,2/2拍子。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贝多芬奏鸣曲 悲怆第一乐章解析

亲亲您好,我可以帮你了解一下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内容和特点。😊这首作品是贝多芬在1798年至1799年初创作的,献给他的赞助人和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它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他亲自写上标题的两部作品之一(另一首是《送别》)。这首作品采用了奏鸣曲式,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这首作品在演奏技巧上有不少难点,比如声部分明、力度变化、速度控制、节奏稳定等。演奏者需要有很强的下键控制能力和表现力,才能把贝多芬的情感和意志传达出来。如果你想听听这首作品的演奏,我可以推荐你几位著名的钢琴家,比如巴伦博伊姆、李云迪、阿什肯纳齐等。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理解,值得你欣赏和学习。👍【摘要】
贝多芬奏鸣曲 悲怆第一乐章解析【提问】
亲亲您好,我可以帮你了解一下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内容和特点。😊这首作品是贝多芬在1798年至1799年初创作的,献给他的赞助人和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它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他亲自写上标题的两部作品之一(另一首是《送别》)。这首作品采用了奏鸣曲式,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这首作品在演奏技巧上有不少难点,比如声部分明、力度变化、速度控制、节奏稳定等。演奏者需要有很强的下键控制能力和表现力,才能把贝多芬的情感和意志传达出来。如果你想听听这首作品的演奏,我可以推荐你几位著名的钢琴家,比如巴伦博伊姆、李云迪、阿什肯纳齐等。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理解,值得你欣赏和学习。👍【回答】


上一篇:你到底爱谁

下一篇:天空之城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