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扇

时间:2024-04-24 13:07:59编辑:分享君

杨式太极扇36式的内容简介

《杨式太极扇36式》介绍的杨式太极扇(36式)是新创编的套路,它较完整地保持了杨式太极扇固有的技术风格,但又不拘泥于原始行功走架的形式,通过对技术动作和劲力的改进和创新,使扇法更加严谨,技术特点更加突出。杨式太极扇(36式)编入了老翁垂钓、昭君扑蝶、转身抛接扇等新颖的动作,基本动作与难度动作随套路穿插交叠,布局合理,节奏鲜明,富于变化,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太极功夫扇 杨式36式太极扇扇谱有哪些

杨式太极扇总共分为18式、36式、73式和81式。杨式太极扇的动作不仅沿袭传统扇法和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其动作名称更是以象形取意著称。演练者在练习杨式太极扇时,不仅能从编排合理的动作结构中享受健身的愉悦,更能在练习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和氛围。
杨式太极扇18式动作名称介绍
第一段
1、起势
2、怀中抱月
3、随风摆柳
4、迎风掸尘
5、推波助澜
6、老翁垂钓
7、马步点劈
8、翻身打虎
9、神龙返首
第二段
10、叉步开扇
11、顺水推舟
12、左右撩扇
13、马步抱扇
14、白鹤亮翅
15、风扫秋叶
16、大地春色
17、盖步开扇
18、收势
杨式太极扇32式动作名称介绍
第一段
1、起势
2、怀中抱月
3、燕子抄水
4、顺水推舟
5、华佗垂帘
6、黄莺落架
7、凤凰旋舞
8、乌龙摆尾
9、翻身打虎

第二段
10、神龙返首
11、叶底采莲
12、云雁南飞
13、昭君扑蝶
14、转身抛接
15、回首展臂
16、掩手挑帘
17、乌云倒卷
18、叉步撩击 第三段
19、振臂看花
20、随风摆柳
21、迎风掸尘
22、推波助澜
23、转身击扇
24、舞袖翻花
25、插花盖顶
26、金瓶倒水
27、回身看花
第四段
28、霸王举鼎
29、神扇穿雾
30、四维雄风
31、仆步端扇
32、白鹤亮翅
33、风扫秋叶
34、大地春色
35、彩蝶翻飞
36、收势


太极功夫扇怎么学

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太极功夫扇是太极拳中的一种器械练习方法,也很受欢迎。以下是关于太极功夫扇如何学习的一些建议:学习太极功夫扇前,需要先学会太极拳基础动作和内在修炼方法。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太极功夫扇的技巧。打好太极拳基础后,要选择一把适合自己练习的太极功夫扇。太极功夫扇的材质、大小、重量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以便更好地练习和发挥功效。在学习太极功夫扇时,需要注重练习基本功。刚开始可以从一些简单的基础动作入手,例如收扇、开扇、转扇等。以此为基础,再逐步学习一些更复杂的扇法和连续动作拼接。在练习太极功夫扇时,需要注重呼吸和身体协调。太极拳强调呼吸与动作的统一,太极功夫扇也是如此。可以通过慢慢练习,将呼吸和动作逐渐配合出来。练习太极功夫扇需要坚持不懈。如果刚开始觉得比较困难,不要气馁,要耐心练习,并且要建立正确的练习思路和方法。同时,要适当控制练习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和伤害。总之,太极功夫扇的学习需要有系统性、循序渐进、全面提高自己太极拳技法水平。希望以上资料能对想学太极拳的人们有所帮助。

练习太极扇有何好处

练习太极扇好处
好处(一):
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扇要「心静意定」,首先必须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从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

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扇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有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 通过身体各部位的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练习太极扇就跟现在年轻人练习的郑多燕减肥舞一样,让身体更加的健康。
好处(三):
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中国功夫太极扇多以慢速走圆及弧行运动为主,配以屈腿半蹲等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
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扇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从而训练和提高了心肺功能。
好处(五):
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运动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因而练习太极扇对能预防身体的多种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等。
太极功夫扇练习的好处,太极扇是一种流动的美,它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只要持之以恒的练习,一定会在一招一式中获得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的双重收获。


上一篇:小城夏天歌曲原唱

下一篇:李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