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诗
李清照《如梦令》全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译文如下: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赏析: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诗
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诗 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诗,是宋代女词人,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但是很多古诗文都是很著名的,关于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是很熟悉的了,你们知道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诗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欢迎大家借鉴和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诗1 如梦令 作者: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本篇是 李清照 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诗2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而且她的作品存世的比较多,所以仅仅以《如梦令》难以区分。事实上,《如梦令》就是一个词牌名,而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说简单点词牌就代表一个固定的曲子。换句话说,词牌是固定的,全部加起来,大概有八百七十多个,而词是不固定的,所以同样叫《如梦令》其内容和要表达的意识可以完全不同。 李清照的《如梦令》简单举两个,《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成白话就是:还记得那次溪边亭中游玩,玩得很尽兴,而且玩到很晚,最后都忘记了回家的道路了,大家乘着夜色调转船头,却迷路了,着急中惊起了一滩鸣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昨天夜里雨下得不多,但是风却挺大,喝得酒比较多,好好地睡一觉,也没有解酒,问那个侍女,海棠花咋样了?侍女说:还那样。你要知道这个世界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时候了。 李清照这两首《如梦令》都是以游记为背景写的词,都是以酒、花、小清新为套路,谈不上什么高深的思想,其实就是他早期生活的情趣而已。我个人认为,这两首词就是代表了“文青”本质,属于没啥事乱呻吟那种调调,就像现在的朋友圈,看个大鹅也弄个“好喜欢哦!”,“好漂亮哦!”,“好好玩哦!”,就是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情调和招人羡慕嫉妒恨而已。 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诗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宋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参考资料: 1、刘 瑜.李清照全词.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90-93 2、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7-9 3、李寅生.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下册).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437-438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如梦令》全诗
《如梦令》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如梦令》的全文、译文、出处、创作背景、使用环境和作者简介。全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文:昨夜的雨稀,风劲,酒醉入睡未醒。试问帘内人儿,她回答说:海棠依然美艳。你知道吗?你知道吗?那应该是绿盈红瘦。出处:《如梦令》出自李清照的《蝶恋花·春景》词中。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创作背景:《如梦令》是李清照在富贵市井生活与内心感叹之间的抒发。她以淡泊名利的心态,表达了人生如梦、岁月荏苒的思考。使用环境:《如梦令》是一首意境深远、抒发离愁别绪的词曲,常被用于描绘梦幻的场景、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它也常被音乐和戏曲改编,成为流传广泛的艺术作品。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词人。李清照在文学创作中融汇了南宋文化的特点,以清新洒脱的文风闻名。她的作品多涉及自然景色、爱情离别、女性命运等主题,以细腻深沉的情感表达打动了许多读者。李清照的词作风格独特,兼有豪放和柔情之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清照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被列为古代词曲的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