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偏皎洁的含义
意思是:月亮无论是阴晴圆缺都争论不止,人们都喜欢好的时节。出自明代徐有贞的《中秋月·中秋月》原文: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此词之声律,上片全同《忆秦娥》,下片只末句多一字。作者使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复以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有如回文。虽少伤纤巧,但亦颇见匠心。扩展资料:徐有贞早年曾就学于吴讷,十二三岁时便能做诗词古文。吴讷很看重徐有贞,将他推荐给素有知人之鉴的国子祭酒胡俨,希望胡俨传授其进士业。胡俨当时正卧病在床,见了徐有贞,让其作诗一首。徐有贞当即赋诗道:“共喜斯文有主盟,诸生谁不仰仪刑。当时已见尊乔岳,后代应传是列星。上报明君心独赤,下延晚学眼能青。童蒙久抱相求志,请向贤关授一经。”胡俨听罢,竟从床上一跃而起,连声夸赞道:“此乃鼎铉之器也。”遂将徐有贞收为门下,授以学业。
月到中秋偏皎洁下一句是什么?
意思是:月亮总有阴晴圆缺,这些都不用说了,暂且庆幸这是人间团圆的好时节吧。出处:明朝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全文: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中秋时节,月光明亮洁白,明亮的月光,是否知道阴晴圆缺。月亮总有阴晴圆缺,这些都不用说了,暂且庆幸这是人间团圆的好时节吧。好时节,希望年年都是好时节,常常见到中秋的月亮。扩展资料:正月十六日晚,石亨、曹吉祥等人齐聚徐有贞家中,决定当夜便发动政变。当时恰有瓦剌扰边的战报传来,张軏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由,调集京营官兵入城。石亨负责皇城卫戍,掌管城门钥匙,于四鼓时分打开长安门,将政变军队放入皇城,而后反锁宫门,以阻遏外兵。徐有贞善书法,长于行草,小行书尤为精妙,下笔尖峭,捺笔重按,间露章草遗意,笔法瘦劲豪放,得怀素、米芾神韵,力求变化,自成风貌。
月过中秋的意思
成语解释:中秋之后,月亮就没有那样圆满了。中秋节时月亮最圆、最亮、最美,故用以比喻良机。比喻良好的时机已经过去。成语出处:明·朱权《冲漠子》第二折:“若遇那铅逢发处须当采,若是那月过中秋下手迟。”与秋分节气有啥关系:中秋是秋天的节日,很多习俗都与秋季的时令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秋分。在一年的农事活动中,秋分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从历史来看,承担“秋报”功能的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早在周朝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分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但是一般认为,祭月时会期待比较圆满的月亮,而秋分的日期每年都不相同,不一定有圆月,所以逐渐将祭月的时间固定在八月十五。古代二、八月的春、秋分迎暑寒之气,因而祭日月成为岁时礼仪传之久远。隋唐以来,中秋赏月玩月成为文人时尚。宋代,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形成,中秋成为世俗欢愉的节日。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是什么意思?
这首词出自明代徐有贞的《中秋月·中秋月》,原诗为:“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这首词的大概意思为:“月亮到中秋节的时候显得比其他时候更加明亮。更加明亮又如何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它所经历的阴晴圆缺呢?算啦吧,不管什么阴晴圆缺都不要再说,那但是过去的事情了,还是珍惜人世间的好时光吧!如此美好时节,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亮。”其中的“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是一首词的关键所在,也是流传很久的明句。作者用明亮来比较自己的生活。意思为“中秋时节望着这皎洁的明亮,自己经历的的种种不美好的事情就不要想了,只要高高兴兴地活在当下,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词中的意境,就要对词的作者徐有贞有所了解。徐有贞(1407~1472),字元玉,号天全,今江苏苏州人,宣德八年进士,曾授翰林编修。后因参与谋划英宗复位,事成后被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后诬告并杀害于谦、王文等大臣。后独揽大权。因与石亨、曹吉祥不睦,出任广东参政。后又遭石亨等诬陷,被扁为民。来后又因石亨败亡,才从流放处回家。但是这时再重走仕途已经再没有任何机会了,从此开始浪迹山水间。从他的生平中可以看出,他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所以对人世间有很多的慨叹。回忆过去的种种不免很多伤感。但是最终的结局也不算差,也算是颐养天年了。比起很多经历重中事件后的历史上人物的命运还是幸运的多的。现在这句话也是被大家所最常用的,尤其是在自己经历过一些坎坷和不幸之后又重拾信心后,经常也会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表场对过过种种不屑再回首,和对未来生活美好生活的渴望。想想今年时到中秋和国庆两节,但是由于福建突发的疫情的原因,把很多远离家乡,在外打工的人想趁为个假期回家看望家人的计划一下子落空了。中秋时节独自站在高楼的阳台上,看着天空的明亮,想着家里亲人也总有一种异样的心情涌上心头,这时如果有这二句古词来形容很多有同样经历的人的感受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