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配乐

时间:2024-05-02 12:04:04编辑:分享君

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及赏析_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

再别康桥 作者: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 “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 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 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尽管一切都被揉碎了,诗人依然撑着长篙在寻梦。在青草的深处,他宁愿满载一船星辉,放歌而归。但在现实中,诗人却不愿惊醒他心中的梦,千万缕惜别之情,只化作心底里缠绵的笙箫、夜空中沉默的夏虫,在“悄悄”之中告别,在“悄悄”中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精华鉴赏 《再别康桥》的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云,无形无迹,自由而舒展。主人公心中的康桥也如梦似幻,美好而易碎。诗中用“金柳”、“青荇”、“星辉”、“笙箫”等意象来描写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这些意象往往既是写景同时又是抒情,景与情难分难解。“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恋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情与景已互为一体。在金柳之间,在青荇之上,“我”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事实上,“我”又不能纵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离去。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落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与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别,那份深情和静谧,似乎唯恐惊破心中之梦。它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的诗单纯、轻盈、柔婉而又深含忧郁之情。他善于将气氛、情感和景象融为一体,写梦幻般的景象的同时也充溢着一种梦幻般的情调。而且情绪回环反复,自由舒展,毫不扭捏做作。《再别康桥)读起来特别舒缓、悦耳,有一种和谐、优雅的音乐美。 《再别康桥》诗歌欣赏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 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 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用什么乐曲伴奏较好

古典乐曲。《再别康桥》已有许多流行的谱曲版,本专辑所收录的版本是此诗的第一个主流古典乐曲版。英国著名作曲家约翰·拉特为此诗全新作曲,揭开这张专辑的序幕。《再别康桥》,来源于中国诗人徐志摩的著名诗篇,推崇着徐志摩的诗作对于后世之影响。 徐志摩在青年时代曾于国王学院留学,随后写下了《再别康桥》,该诗歌绘制了一幅国王学院的田园景致。这首诗是很多当代中国学子在课堂上的必读诗作,每年有数百万名学生学习与诵读这首诗。它更吸引了无数中国朋友前往英国剑桥市旅行,并访问徐志摩的母校-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扩展资料坐落于国王学院后花园的一块大理石诗碑,近年来已成为剑桥最受欢迎的景点。石碑上刻着《再别康桥》诗篇的首尾两句。徐志摩在剑桥学成归国后,于1928年重返剑桥时写下此诗。成诗短短三年后,徐志摩殒命于一场空难,但他的诗作永存人心。离开剑桥之后的徐志摩,成为了近代中国的知名人物。他的人生与诗作,与中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受到西方艺术与文学的影响,有着紧密的关联。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推出音乐专辑《再别康桥》

求《再别康桥》的背景音乐

《再别康桥》朗读的背景音乐是秋日的私语。
另外,下面的几个也是比较好的:
雪之梦
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
the promise
airy voices
Kiss The Rain
贝多芬的小提琴浪漫曲G大调
再别康桥原文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朗诵技巧
《再别康桥》就像是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个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题目和作者可以用平淡、正常的语音和语速读出来:“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较长的停顿之后,轻声读出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其中读到三个“我”时,都要作短暂停顿,“走了”与“正如”要连读,以表现出诗人感觉在康桥的时间太短,不忍心离去之情。也因此,最后一句“作别”、“西天的”都要稍作停顿。诗的第一节在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诗的第二节的节奏要比第一节快一些。其中要在“心头”作略为明显的停顿,其他的停顿按照正常情况,另外,“金柳”与“是”,“艳影”与“在”要连读,以此诵读处理来表现出诗人对金柳及其倒影的喜爱与难忘。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

诗的第三第四第五节,诗人的感情不断地走向激动、高亢,所以,诵读的速度应逐渐加快,语调也应该持续提高,要在第五节的最后一句达到全诗的顶点。其中,第三节的“软泥上的”、“油油的”、第二个“在”、“甘心”都要作短暂的停顿,“青荇”与“油油的”要连读,而“甘心”要重读。第四节的“不是”、“是”、“在”、“沉淀着”、“似的”等词语都要作短暂停顿,而“彩虹似的梦”要重读,语速要慢。第五节整个一节的语速都要比其他节慢,语调要高,“撑”、“向”、“青草”、“更青处”、“满载”、“一船”、“在”、“星辉”、“斑斓里”、“放”等词语都要作短暂的停顿,此节的后面两句都要重读,而最后一句应该用语调的最大声来读,这是诗人感情发展的高潮。

诗的第六节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因此,第六节的语速要慢,语音要低。其中“但”、“我”、“不能”、“悄悄”、“夏虫”、“也为我”、第二个“沉默”等词语作短暂的停顿。而两个“沉默”应该连读,以使听众能体味出诗人离别的惆怅。
诗的最后一节诵读的处理技巧与第一节相同,三个“我”与“不带走”、“一片”作短暂停顿,“走了”与“正如”连读,首尾两节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何朗读《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普通语速,略慢)



轻轻的/我走了 (略高兴,赞美的充满爱意的心)

正如我/轻轻的来
(饱满的、赞美)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想象那多么美好的画面,幸福的)

那河畔的金柳 (赞美,喜悦,由衷地爱这片美丽的土地)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幸福的声音,拖满音)

软泥上的青荇(xing 2声),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多可爱的景物!我多么爱他!)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很甜的,很美的,很幸福的,依恋的)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幸福,甜美)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纵情不羁,朗声而唱,释放感情最高点)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有点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决——告别康桥,回到祖国)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要过于低沉,普通音量,是两种感情的结合)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坚定的,平静的,更期待着)

不带走/一片云彩。


求再别康桥背景音乐

《再别康桥》的背景音乐是《G大调第一小提琴浪漫曲( Op.40)》。由贝多芬创作于1802年,发表于1803年,是其《小提琴与乐队浪漫曲二首》中的第一首。另一首是F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Op.50,由于前者早于后者两年发表,所以被冠名第一。行板,用回旋曲式写作。回旋曲主题由无伴奏小提琴呈示出宽广深沉的双音旋律,乐队加以重复,此后由两个插部与主题相交替,第一插部温柔亲切,第二插部活跃欢快,每一个插部之后再现主题。“浪漫曲”原是来自于西班牙的抒情声乐曲,因具有悠长优美的旋律,易引起听者遐思和浪漫情怀,故名。18、19世纪产生大量器乐浪漫曲,都以其原有特性书写,贝多芬此曲亦依照浪漫曲的声乐特性写作,主题和插部都为抒情、富于歌唱性的旋律。扩展资料《第二小提琴浪漫曲》主奏小提琴随着只有弦乐群的伴奏,呈示出第一主题(片段1),并附有很多美妙的装饰音,第一主题经过管弦乐的全部合奏予以重复之后。主奏小提琴又陆续引出下面的几个主题,经过各种展开、转调,又复归于第一主题(片段2、片段3、片段4)。尾奏通过主奏小提琴在渐慢、渐弱的气氛中结束乐曲。

上一篇: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

下一篇:摇头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