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究竟表达了个体主义还是集体主义?
这个问题本身局限住了作品的立意。
不光是流浪地球,刘慈欣的其他作品实则都在传递文明主义、人类主义。如果说电影流浪地球1还充斥着个人拯救地球的不合理性,流浪地球2则很好地摆脱了上一部的限制,全剧都展现出了一种宏伟的全局观:全球人类为地球文明生存而奋斗。
在太阳系爆炸的巨型灾难面前,个体的力量很渺小,但个体构成的人类社会能够很强大。
看完电影,再看看流浪地球2所在的春节档大战,这部电影无论在电影院中还是在电影院外都将保持着独特的地位。
全人类变成数据搬到元宇宙还是全人类一起带着地球在未知的宇宙中流浪。前者,看似容易;后者则不可思议。但两者最终的目的都是在尽可能延续人类生存的时间。
数字生命看重人类的当下利益:在数字世界中享受生活,等待太阳爆炸的到来;
移山计划则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当下的利益去谋求无限的可能:投入宇宙的怀抱,迎接未知的挑战。
与其说移山计划是中国人集体主义的浪漫,我更愿意说它是中国人“事在人为”的处世哲学的完美体现。
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着一股临危不变不服输的劲儿。
刘培强徒手安置月球上的核弹、图恒宇想方设法让丫丫获得数字永生、周喆直坚持到读秒最后一刻,坚信中国团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挑战不可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法宝。
也许有时,我们会误入歧途,但是文明伟大之处也在于其自我修复性。
一直往前走,总有出路在。
相比流浪地球1,流浪地球2少了一些人际关系的刻画,更多地着墨在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和勾画中。
这部电影将人类抽离到更高的高度,去回答一个问题:
当我们面临灭顶之灾时,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要做什么?
在刘培强面试领航员时和人工智能莫斯提出了如何分配地下城名额的问题(刘培强获得,但是妻子、孩子、父亲都没有获得;妻子生命垂危;刘培强通过面试后,儿子可以有特殊政策支持)?
人工智能从绝对理性的角度告知刘培强,放弃只有80余天生命的妻子才是最佳选择。
面试之后,刘培强的妻子也提出主动放弃资格。
最终结果如人工智能所言,刘培强驻守太空,爷爷带着儿子进入地下城。
影片的彩蛋部分,也再次出现了莫斯,它隐晦表达了人类可能终将自我毁灭的结局。
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讲,人类的非理性会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出最优选择;
但同理,人工智能无法理解感性的力量。
通过丫丫学会人类心智的莫斯将成为后续剧集的重点角色,本部电影中屡次重现的摄影头也说明了这一点。
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对线将会落在新文明的诞生。
周喆直希望各国捐出核武器时,引用了一块股骨。理论上,原始社会中受到这种伤害的人不可能生存下来,但是这块骨头化石流传至今。
说明受伤者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正是这样的帮助让其胜过大自然的威胁,形成文明。
刘慈欣的作品歌颂的一直是文明,他讨论的话题是人类或是其他文明在面对未知时自然发展出的进化。
《三体》中叶文洁的口号是“消灭人类暴政”,她将三体视为更高等的文明,但是被低等文明地球发现了弱点,形成了威慑纪元的局面;
《乡村教师》里如果没有乡村教师对知识口口相传,那么地球将在外星文明的随机抽点测验中被打击消灭。
在宇宙的维度上,每个星球都是一个文明,我们都是文明的一部分,这时候再讨论大家小家就显得没有意义了。
流浪地球2是一部及时的片子,它很好地回应了当下社会“地球炸了我可以,地球没炸我炸了不行”的极端心态,也融合了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成分。
结合刘慈欣的理念,人类的稳定发展离不开集体主义的劲儿往一处使,文明的技术爆炸同样需要个体的灵光乍现。
但如果有一天,地球要爆炸,我们每个人都只剩一个身份:流浪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