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看过的第二部电影是《无名》,导演程耳用这部作品告诉观众,电影剪辑或者说蒙太奇的重要性。同时这也必然是拍给少数人看的电影。大多数冲着王一博、梁朝伟走进影院的观众,恐怕会感到失望,那些感到挑战了智商的观众甚至会感到某种冒犯,还有些人看完之后兴许会冒出一句:这拍的是啥呢?
所以,《无名》就和最近迷雾剧场播出的像文艺片质感的剧集《平原上的摩西》一样,越是风格化过于强烈的影视作品,必然带来两极化的评论。观众的接受度终究取决于一部作品的商业及艺术属性。
已经看到豆瓣上给出一星评价的观众抱怨剧情无聊。显然,《无名》不是拍给这类观众看的。导演程耳终于借助《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成功,有机会更加任性地去搞自己的创作了。
换句话说,程耳越是凸显其专业的影像效果和剪辑逻辑,越是不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同。我个人的观影体会是,对其视觉效果和美学意境层面是充分肯定的。但作为预告片里所谓“超级商业片”是不能认同的。
这和《满江红》海报里说的“笑到最后”还不一样,虽然它不能算是一部喜剧片,但至少你在影片里真的看到了逗笑你的剧情与片段。而程耳的这部电影里,更多层面都是离“商业属性”较远的元素与符号。
这部电影的质感,有些镜头的美学意象和王家卫的作品相似,强调光影下,人和物的精致与准确,毕竟在主创团队里有美术和造型高手张叔平。也因为有了主角梁朝伟,当他扮演的何主任坐在那个充满时代印记的上海老餐馆里,观众就好像是误入了一部王家卫拍摄的电影。
由于故事里角色身份的特殊性,那些站在光影里的人物都显得神秘和深不可测,摸不清他们的底细。最初,你不知道他们到底属于哪个阵营的。甚至到最后一刻,有些人的身份才会真正显露。而这悬疑感,也全靠剪辑手法所赐。
而暗淡的光影下,某些柔美的女性角色被赋予了冷酷的底色。张婧仪扮演的方小姐独自坐在餐桌前等待上钩的“猎物”,然后将其引到深夜的暗巷里杀掉。深陷斗争深处的人,危险总会如影随形,她也终究会惨死于街头。
而程耳在这部电影里凸显最多的剪辑手法,的确有很多商榷之处。观众需要在时间线里回溯过往,有些非常靠后的时间线里的影像和故事内容,都会提前映入眼帘。然后当重复的片段多次出现,理解的人会给予赞赏,不习惯的人就会感到厌倦。
其次就是打断与分割,破坏时间与节奏的连续性。虽然这是碎片化的时代,但普通观众还是不愿意费尽心机去拼凑故事。他们往往需要更直观的镜头和快速的故事推进,不习惯在电影里猜谜。按时间顺序拍摄会让程耳感到乏味。在他的影像拍摄观念里,电影语言的价值在蒙太奇里被无限放大。
因为有了这样任性的剪辑手法,导致影片最核心的叙事环节被削弱了。毕竟剪辑方式是构建故事逻辑的手段之一。在喜欢电影艺术的观众那里,当他们赞赏导演拍摄手法巧妙之时,某些观众正在如坐针毡。
既然是熟谙剪切与重新组合,就更不会介意在本来就斩断的故事情节里,再加入一些和故事时代相关的意象,那些沉重的影像加上压抑感十足的配乐,会更加影响到观众的某种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会影响他们对演员的判断,当某些人觉得戴着礼帽的梁朝伟很酷时,有的人却认为电影毁掉了他们心目中的偶像。
而片中让人疑惑的那段梁朝伟和王一博打得最猛的戏,我个人更希望他是没有发生过的臆想。因为这场戏到底是谁用窗帘蒙住了谁的脸,都不重要。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作为一个战斗者、潜伏者和不被记住的无名者,最终能够活下来,已然是一种幸运。
这样总体来说,《无名》算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通过影像和台词的表达方式,我们相信能够自编自导,同时亲自主导剪辑的程耳在电影艺术造诣上的能力。毕竟,这是作为一个热爱电影艺术的导演,必须经历的阶段。
《罗曼蒂克消亡史》 程耳 著¥132.41京东购买一部电影能够上映和发行都自然带有商业和市场的属性,而《无名》本身的艺术价值要更高一些。作为影视行业的从业者,这是主创团队追求的一种理想,能够在重要的春节档实现它,也实属不易。相信他们也能明白,自己在追求这个理想的同时,流失掉更多的观众,也是必然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