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轸 齐威王 译文
翻译:
昭阳替楚国讨伐魏国,消灭魏国军队, ... 死魏国将领,占领了魏国八座城,又挥师攻打齐国。陈轸替齐王出使到楚军军营,拜见昭阳,向他行礼祝贺他的胜利,行礼完毕起身问道:「按照楚国的制度,消灭敌人军队, ... 死他们的将领,封给什么样的官爵?」昭阳说:「官职为上柱国(官职名),爵位为上执珪(爵位名)。」陈轸说:「还有比这个更高的吗,是什么?」昭阳说:「只有令尹(相当于宰相)了。」 陈轸说:「令尹的职位很高了!楚王并没有设置两个令尹的位置,我给您打个比方。楚国有个人祭祀祖先,赐个他的家人一坛酒。家人们相互说:『几个人一起喝不过瘾,一个人喝还能剩下点。我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来喝。』其中一人先画好了,拿来酒坛就要喝,于是左手拿着酒坛,右手画着蛇,说:『我能给蛇添上脚。』还没有添完,另一个人把蛇画好了,夺过他的坛子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他添上脚呢?』于是把酒喝了。给蛇画脚的人,最后却没喝上酒。如今您为楚国攻打魏国,打垮了他们的军队 ... 了他们的将领,获得了八座城,又挥师转战打算攻打齐国,齐国非常害怕您,您因此名声已经足够大了,您的官职不能再加封了。战无不胜却不知道停止,就会自寻死路,爵位也封不上了,就像给蛇添足的那个人。」 昭阳认为他说的对,解除了包围撤军走了。
2. 两虎相斗文言文的翻译
【名称】:两虎相斗
【拼音】:liǎng hǔ xiāng dòu
【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事例】:今~,必有一伤。须误了我大事。吾与你二人劝解,休得争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
【近义词】:两虎相争、两败俱伤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两败俱伤
【英文】:fight beeen the o tigers
【故事】: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原文1】: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干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原文2】: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这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译文】:卞庄子准备刺 ... 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 ... 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一举果然有两虎的功效。?
【原文2注释】:
诤:能“争”,争夺。
管庄子:人名。
管与:人名。
戾虫:凶残的野兽。戾,音lì。
甘饵:动物的美食。
3. 《“陈轸去楚之秦”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15分)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
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 ... 之。”
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 ”对曰:“臣愿之楚。”
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
楚人有两妻者,人誂①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
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
’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
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②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 ’寡人遂无奈何也。
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
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③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④嫁于乡里者,善妇也。
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选自《战国策》)【注】①誂:逗引,诱惑。
②昭阳:人名,楚怀王时相国。③孝己:商朝高京武丁之子,是有史的孝子。
④出妇:被丈夫遗弃的妇女。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陈轸去楚之秦 之:到……去 B。
长者詈汝 詈: ... C。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与:赞同、赞许 D。
陈轸果安之 果:究竟、到底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可以作为陈轸在秦王前为自己辩解的依据的一组是( )(3分)①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 ②誂其少者,少者许之③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④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 ⑤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 ⑥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臣乎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轸认为,他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目的是可以表明自己与楚国的真正关系。
B。陈轸认为如果他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不收留自己。
而昭阳也不愿意跟他共事。C。
秦惠王最终善待陈轸,只是因为他的口才好,连张仪也说不如他。D。
张仪在秦王面前诽谤陈轸,陈轸以生动、形象、风趣的故事说明了自己去楚国恰恰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5。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即复之楚,愿王 ... 之。
(3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3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2。 C (与:结交、亲附)3。
D (①②是楚人两个妻子的表现,没有点名结果;不能作为辩解的依据。⑥陈轸强调自己没有不忠,不是依据。)
4。C (秦惠王善待陈轸是因为他认为陈轸说得很对,是张仪在诽谤。)
5。 (1)如果他要重回楚国,希望大王 ... 掉他。
(“即”,应解释为“如果”,“复之”可译为“重回楚国”。)(2)忠心的人还将被人撵走,我不到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反问句及宾语前置句,“见”表被动,应翻译出来。
)【文言文参考译文】陈轸离开楚国来到秦国。张仪就对秦惠王说:“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竟然经常把秦国的国情泄露给楚国。
我不愿跟这样的人同朝共事,希望大王您能把他赶出朝廷。如果他想重回楚国,希望大王 ... 掉他。
”秦惠王说:“陈轸怎么还敢去楚国呢?”秦惠王召见陈轸并询问他说:“寡人愿意尊重贤卿的意见,只要贤卿说出要到哪里,寡人就为你准备车马。”陈轸回答说:“我愿意去楚国!”惠王说:“张仪认为你必然去楚国,而寡人也知道你将去楚国,何况如果你不去楚国,又将在哪里安身呢?”陈轸说:“如此我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以顺从大王和张仪的策略和判断,而且可以表明我与楚国的真正关系。
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去勾引他年老的妻子,年老的就 ... 起来明确拒绝;勾引年轻的妻子时,她就欣然顺从了。没有多久,这个拥有两个妻子的男人死了,有个客人问勾引者说:‘在这两个寡妇当中,你是娶那个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勾引者回答说:‘我娶年老的!’客人问:‘年老的曾经 ... 过你,而年轻的却服从了你,你为什么反倒喜欢年老的呢?’勾引者说:‘当他们做别 ... 子时,我希望她们接受我的勾引;反之,如果做了我的妻子以后,我就喜欢当初不接受我勾引的那个。
’现在楚王是位贤明君主,而宰相昭阳也是一位贤明的大臣。我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如果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因为上述的道理不收留我,而昭阳也不愿意跟臣同朝共事。
我如果离秦去楚完全可以表明我到楚国去不是要帮助他们。”陈轸走出以后,张仪进来问秦惠王说:“陈轸到底要往哪里去?”惠王说:“那个陈轸真是天下的辩士呢,他仔细地看着我。
4. 翻译
69使臣不辱使命
陈轸为齐威王使
选自《战国策·齐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战国策》昭阳〔昭阳〕人名。此时为楚国大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为楚伐魏,覆军 ... 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 ... 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上柱国〕也称柱国,是楚国的最高武官。,爵为上执〔上执〕也称“执”,是楚国最高的爵位。,亦作“圭”,上尖下方的贵重玉器。。”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相。耳。”
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舍人〕王公贵族亲近的管事的人。一卮〔卮(zhī)〕古代盛酒的圆形器皿。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 ... 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公孙弘使秦①选自《战国策?齐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战国策》孟尝君〔孟尝君〕即田文,又称薛公。为从。公孙弘〔公孙弘〕又作“公孙宏”,齐人,策士。谓孟尝君曰:“君何不使人先观秦王〔秦王〕指秦昭王,名稷,武王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奚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之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
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昭王闻之,而欲〔〕同“愧”,使羞愧。之以辞。公孙弘见,昭王曰:“薛公之地,大小几何?”公孙弘对曰:“百里。”昭王笑而曰:“寡人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人,大王不好人。”昭王曰:“孟尝君之好人也,奚如?”公孙弘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管、商〕管,指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商,指商鞅,即公孙鞅,卫国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之师,说义听行,能致其主霸王,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也,辱其使者,退而自刎,必以其血①〔〕同“污”。其衣,如臣者十人。”
昭王笑而谢之,曰:“客胡为若此?寡人直与客论耳!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谕寡人之志也!”公孙弘曰:“敬诺。”
公孙弘可谓不侵矣。昭王,大国也;孟尝,千乘〔千乘(shèng)〕古代的兵车一辆叫一乘,千乘即千辆兵车。古代以拥有兵车的多少来衡量国家和封邑的大小。战国七雄即为“万乘之国”。也。立千乘之义而不可陵,可谓足使矣!
*******
《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杰作,它所记载的事情并非是完全的“实录”,尤其是对策士言行的描写,带有明显的“创作”色彩,呈现出更多的文学魅力。《战国策》中塑造了相当一批使臣的形象,正如唐雎一样,他们往往受命于危难之际,不畏 ... ,只身赴会,凭借自己的胆量勇气、机敏的应变能力和卓越的口才,最终说服诸侯王,化险为夷。
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以上两则使臣的故事,并试着把它讲给别人听。
5. 裴垍传 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
裴光德在中书省(指宰相府)任职时,有个官职也不小的老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他。裴公招待他相当优厚,举止行动相当亲切。朋友在他的府第内毫无拘束之感。乘机请求他在京城官府谋个判司做做。裴光德对他说: “您确实是个有能力的读书人,但是这官给您做不合适。我不敢因为老朋友的私情而败坏了朝廷的制度。要是往后有瞎了眼的宰相同情你,可能会获得这个官职。至于我,万万不会这样做。” 从文中看出裴光德是个怎样的人? 裴光德是一个大公无私,不徇私情,不轻易给故人谋一官半职,任人唯贤的人。
6. 两虎相斗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1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译文】:卞庄子打算刺 ... 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刺 ... 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这一举动果然有一次打下两只虎的功效。
原文2
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这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译文】:有两只老虎为争着吃一个人而互相争斗着,管庄子看见了要去刺 ... 它们。
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贪吃的猛兽;人呢,是美味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为争着吃一个人而恶斗,最后,小的一定会被咬死,大的一定会被咬伤。你等到大老虎受了伤再去刺它,那你就一下子可以得到两只老虎了。不费刺 ... 一只老虎的气力,却可以得到刺 ... 两只老虎的名声,这多好啊!"
7. 之 的文言文翻译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8. 文言文翻译中之的解释是什么
“之”字的用法:一、“之”作代词用
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例:
1、吾欲之 ... ,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 ... ”、“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 ... 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