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蝮

时间:2023-11-21 08:32:11编辑:分享君

【长江短尾蝮】资料品种简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的鼻间鳞形状与斑纹和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和日本蝮(G. blomhoffii)相似,鳞片变化范围也有很大重合。全长雄性414+64 mm,雌性344+48 mm,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啼形,有的标本还有一条红棕色脊线;眼后有一呈色眉纹,其上缘镶以黄白色边;尾后段黄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吻棱明显;鼻间鳞外侧尖细笛向后弯;背鳞中段21行;腹鳞+尾下鳞167-196,平均180。有颊窝,有管牙,有毒。

中文学名 长江短尾蝮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爬行纲

目 有鳞目

科 蝰科

长江短尾蝮基本信息:

中 文 名 长江短尾蝮,俗名别名 七寸子(长江以北)、土蝮蛇(陕西洋县)、土夫蛇(四川东北)、土公蛇(皖北)、土巴蛇(皖南)、麻七寸、烂肚蛇、土地跑(江西)、反鼻蛇、地扁蛇、虺蛇、白花七步倒(江苏)、狗屎塔、狗屎蝮、草上飞、土公蛇、烂塔蛇、灰链鞭、得地灰扑(浙江)、土虺蛇(上海)。拉丁学名 Gloydius brevicaudus siniticus

长江短尾蝮种群分布:

地理分布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繁殖方式 卵生。

长江短尾蝮生活习性: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春秋两季多集中在坟堆草丛冬眠场所附近活动;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园林捕吃鼠类、蜥蜴、蛙、鱼、蛇等,白天晚上都见外出活动。在浙江每年11月到翌年3月初为冬眠期,在活动期的5及6月和10月分布有两次活动高峰。卵胎生,5月及9月曾见交配,8月到9月产仔2~20条,初生仔蛇全长140~170 mm。垂直分布从沿海低地到秦巴山区海拔1100 m。数量多,无确切统计。

长江短尾蝮体形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的鼻间鳞形状与斑纹和短尾蝮(Gloydiusbrevicaudus)和日本蝮(G.blomhoffii)相似,鳞片变化范围也有很大重合。全长雄性414+64mm,雌性344+48mm,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啼形,有的标本还有一条红棕色脊线;眼后有一呈色眉纹,其上缘镶以黄白色边;尾后段黄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吻棱明显;鼻间鳞外侧尖细笛向后弯;背鳞中段21行;腹鳞+尾下鳞167-196,平均180。有颊窝,有管牙。

食 性 鼠类、蜥蜴、蛙、鱼、蛇。

长江短尾蝮图片:

长江短尾蝮视频:


温馨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人人有责,它们不属于餐桌!

上一篇:新中国第一部电影

下一篇:泉州鬼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