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泰和县是江西省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的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
“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
全县面积2666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
2007年底,全县人口52.6万,99%为汉族。
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
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
二、历史:
泰和县历史悠久,西汉豫章郡庐陵县县治即位于今泰和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白口城[2]。
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代则属九江郡。
从沿革上来说,泰和县最早的建制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所置的西昌县。
当时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同时置西昌县,郡县同治白口城[2]。
晋太康年间,庐陵郡迁治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
“泰和”之名则始于隋朝。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西昌、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县)、永新等县,设安丰县。
次年(591年)安丰县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
唐初更名为太和县。
元代升为太和州。
明初废州,复为泰和县。
清代则沿袭明制。
民国28年(1939年),因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 ... 及各其各部门南迁至泰和城西的上田(现属县城澄江镇),泰和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繁华一时,同时亦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3]。
1945年1月江西省 ... 再迁宁都县,直至8月日本投降才回迁南昌。
1949年7月28日,泰和县人民 ... 成立。
三、地理:
1、区位
泰和县位于东经114度17分~115度20分,北纬26度27分~26度58分,居赣江中游,北倚吉安县和青原区,西连永新县、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南与万安县接壤,东南与赣州市所辖兴国县相邻。
南北最长处约57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2公里,面积2666平方公里。
2、地形与地貌
泰和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基本地形为东西高、中间低。
东南部为雩山山脉余脉,西部属罗霄山脉余脉,山地占全县面积的15.9%;中部是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占全县面积的29.6%;河谷与东西两侧山地之间则是占全县面积达54.5%的丘陵。
全县共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30座。
主要山峰有玉华山、武山、十八排、天湖山、紫瑶山、五峰山、白云山等。
十八排位于水槎乡,海拔1176米,为全县最高峰。
泰和县河流众多。
赣江为境内最大的河流,自西南的万安县入境,折而向东过县城南面,再向东北流入吉安县,将县境分为河西、河东两部分,境内流程59.1公里,古代因“水流澄澈”而被称为“澄江”[5]。
其他主要河道均为赣江支流,自东、西部的山地呈羽状汇入中部的赣江。
自东南方向起,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有东岸的仁善河、仙槎河、珠林江(云亭河)、东沔河、(珠林江支流,又名水槎河)、西岸的蜀水、?水(牛吼河)、六七河(?水支流)、禾水。
境内无面积较大的天然湖泊,主要湖泊均为人工水库,包括南车水库(又名白鹭湖)、老营盘水库、洞口水库、缝岭水库、芦源水库等。
四、气候
泰和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变化明显,春秋季较短,冬夏季较长。
多年平均气温18.7度,极端最高气温41.5度(2003年8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6.0度(1991年12月29日)。
相对湿度较大,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结冰期短,无霜期及日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8天。
雨量丰富,但雨热不同步,4-6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44%,5、6月份常因暴雨而形成洪水;而农作物生长旺盛的7-8月份却高温少雨,易出现伏旱而造成粮食减产。
五、自然资源
土地与植物资源:全县森林面积1413.69平方公里、耕地446.81平方公里(67.02万亩)[1]。
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树89种,是江西省木材重点生产基地。
泰和县属南方壤丘陵区,水力侵蚀赞成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是江西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水电资源:泰和县水资源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总量22.44亿立米,过境客水量多年平均380.93亿立米,水能理论蕴藏量6.75万千瓦。
目前有2座大(二)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
但由于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
矿产资源:目前在境内已发现矿种20余种,矿点50多处。
其中钨矿(品位1.5%)总储量130万吨,石灰石、瓷土、型砂和石膏储量也较大。
六、行政区划
1、明代至1982年
明代时,泰和县按顺时针方向划分为70个都,都以数字序号命名,再按地域归属于6个乡。
乡仅为方便区分而设,不设官员,一般按流域划分[7][8]。
清代沿袭明制,变动较小。
民国时期因政局不稳,区划变动频繁。
1949年至1958年期间,县以下区划反复变革,撤并分立仍旧频繁。
1958年至1982年期间,实行人民公社体制。
2、1982年~2001年
1982年起,陆续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体制。
至1984年,全县设2个镇、23个乡:
l 河西12个乡镇:澄江镇、碧溪、桥头、禾市、苏溪、马市、栖龙、螺溪、石山、南溪、上田、沿溪
l 河东13个乡镇:小龙镇、塘洲、樟塘、万合、冠朝、上模、沙村、灌溪、苑前、水槎、中龙、上圯、老营盘
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数乡陆续改设为镇。
1990年析沿溪、文田两个乡的10村委会设文田乡,1993年改镇。
2001年12月3日,文田镇、上田镇并入澄江镇,栖龙乡并入马市镇,樟塘乡并入万合镇。
3、2001年~2009年(现行区划)
2001年12月3日至2009年,全县辖16个镇、6个乡,县人民 ... 驻澄江镇:
l 河西10个乡镇:澄江镇、禾市镇、马市镇、苏溪镇、碧溪镇、螺溪镇、桥头镇、沿溪镇、石山、南溪
l 河东12个乡镇:小龙镇、塘洲镇、沙村镇、冠朝镇、万合镇、苑前镇、灌溪镇、老营盘镇、上模、水槎、中龙、上圯
七、人口与语言
泰和县地处吉泰盆地,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1851年人口即已达到58万。
然此后自太平天国战争至第一次国共内战,泰和县历经战争破坏,人口损失巨大,1936年泰和县人口仅有18.8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卫生条件改善和生育率提高,人口增长较快。
2007年底,全县人口为16.41万户,52.6万人。
其中乡村人口43.6万[1],占总人口的83%,城市化率较低,仍是传统农业型人口结构。
泰和居民99%为汉族,少数民族有畲、苗、蒙等族共5千多人,散杂居住在偏远山区。
泰和话是绝大部分泰和居民使用的方言,属赣语吉茶片,由于赣江的阻隔,河西与河东居民之间的口音有一定差异。
另有少部分人说客家话,总数约有两三万,主要分布在邻近遂川县的碧溪、桥头和邻近兴国县的小龙、中龙、老营盘、上圯、水槎等乡镇的边沿山区。
在县城,普通话也开始通用,而2000年代起出生的城市儿童,家庭教育已经以普通话为主。
八、交通
1、交通历史
泰和县地处水陆要冲,“咽喉荆广、唇齿淮浙”,自古即为南北通衢。
秦代开辟的京师通往岭南的“通南越道”即经过泰和。
隋唐在县城东建有白下驿,沿用至明代。
宋代在县西南和县东北分别置浩溪水驿和淘金水驿,沿用至明清。
但在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转到湖广一带,泰和县所处的吉泰盆地遂成了边远封闭地区,交通发展极其缓慢。
1932年才修建了境内第一条公路——赣粤线泰和段。
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全县发动群众大规模兴修公路,泰和至井冈山、冠朝至上模、古坪至竹山等山区公路都修建于这个时期,从而基本实现乡乡通公路。
铁路方面,直至1995年京九铁路通车,泰和县才终于结束了境内无铁路的历史。
2、对外交通
自1990年代后期起,泰和县的对外交通进入大发展时期,先后完成了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的修建和井冈山机场的改扩建,如今的泰和已成为江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1)航空
井冈山机场,又名吉安机场、泰和机场,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的螺溪镇境内。
因螺溪镇原名三都乡,该机场又常被称为“三都机场”。
该机场于1970年开建,1973年竣工,原为 ... 机场,2002年扩建为军民两用机场,主要为吉安市、井冈山老区提供支线旅游服务。
目前有至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和杭州的航班。
(2)公路
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在泰和县城纵横交错,对外公路交通极其便利。
2007年底,境内公路总长2053公里。
G45大广高速公路:大广高速江西段一般称为赣粤高速公路,从北至南穿越泰和县,在县境内设有泰井枢纽和泰和两个出入口[17]。
S50 泰井高速公路:泰井高速为自泰和至井冈山的省内高速公路,在泰和境内设有泰井枢纽(泰井高速起点)、井冈山机场、禾市和碧溪四个出入口。
G72泉南高速公路(在建) G105 105国道:自北部的吉安县进入泰和,途径泰和县城、马市、苏溪,南出万安县。
G319 319国道:319国道东接兴国县、西连井冈山市,横贯全县一半的乡镇,从东向西依次连接了老营盘、上圯、沙村、冠朝、塘洲、县城、南溪、螺溪、禾市、桥头和碧溪,是县内最重要的公路。
(3)铁路
京九铁路自北向南穿过泰和县境,境内设有泰和站、冠朝站、沙村站等车站,其中泰和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县级火车站,作为井冈山的门户,曾长期使用“井冈山站”站名。
2006年改为现名。
邻近泰和的万安县、井冈山市(现井冈山站通车前)也是泰和火车站的主要服务对象。
(4)水运
纵贯全县的赣江是县内主要航道,上溯赣州,下通长江,历史上,赣江水运曾泰和县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在泰和县城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受水电工程和降水量减少的影响,赣江通航能力大大降低。
再加上公路、铁路运输的冲击,长途水路客运目前已经完全取消,内河货运也有所萎缩,目前仅局限于木材、砂石、石油等大宗货物的运输[6]。
水运港口主要有上田码头、南门码头和永昌码头。
3、县内交通
与目前县中心发达的对外交通不同的是,泰和的县内交通仍然比较落后。
县城直至2002年才开通了公交线路,至今仍没有规范运营的出租车系统;农村(尤其是山地地区)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至2006年底,全县仍有19个不通公路的行政村,136个不通硬化公路的行政村[18]。
但泰和农村的摩托车普及率比较高。
(1)短途班车
从泰和县城到各主要村镇、圩市有短途客运班车往来。
2008年以前,短途客运站位于城中心的农贸市场旁,2008年迁往城西,仍位于工农兵大道上。
另外,泰和火车站至万安县城之间也有短途班车。
(2)公共汽车
目前有1路、3路、6路、8路和9路等,运营车辆主要是小巴士,主要运营路段包括:
· 火车站—文田圆盘—长途汽车站(城中心)
· 县 ... —城中心—短途客运站—上田圆盘
(3)轮渡
泰和县河流众多,绝大部分城镇是依水而建,渡船是河道两岸居民沟通的主要方式,因此渡口众多。
在连接县城和塘洲镇的泰和公路大桥建成前,县城南门至塘洲镇永昌市还有319国道汽车轮渡,大桥建成后即停止运营。
近年来,由于桥梁增多,短途班车班次增加,多数渡口的客流量都逐渐减少。
赣江上的轮渡主要有南门至永昌市、沿溪渡至朱家村、印霞江至铜锣背等。
(4)其它交通工具
目前,县内的出租车、人力三轮车(当地又称“黄包车”)、摩的(即出租用摩托车)主要是私人经营,尚未规范化,车费需自议。
九、经济
总体上,泰和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县,当地年轻人大量外出到沿海打工。
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6.92亿元,排吉安市第1位(除市辖区);人均生产总值8921元,排第5位;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8.9:41.8:29.3;财政总收入3.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45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139.6元;全年外贸出口1248万美元。
江西泰和乌鸡协会持有的“泰和乌鸡”商标在2007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是全国唯一的活体驰名商标。
1、工商业
作为传统农业区,泰和县的现代工商业起步较晚。
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江西省属企业工厂和金融机构——如民生机械、中央银行、重庆银楼、亚细亚药房、中国南货店等——迁入上田,泰和工商业繁盛一时。
这些企业虽在战后迁走,但却为泰和日后的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泰和县境内相继创建了糖厂、水泥厂、收割机厂、农药厂、拖拉机制造厂、酒厂、粮油公司、庆江化工厂(818厂)等国有和集体企业,并在各乡镇发动手工业者建立了各种行业合作社。
但总体上而言,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政策倾向,泰和县城市化进程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后,上述公有制企业多数相继关闭或民营化,仅少数仍为国有。
目前的经济政策已转变为以引进外资、支持民营经济为主,近二十年来,民营工商业取得较大的发展。
目前,泰和的工业项目主要集中于泰和工业园区(又称文田开发区,位于泰和火车站附近),有建材、食品、医药化工、机电制造、纺织服装、再生纸等行业的上百家企业。
同时,泰和县也开始利用其四通八达的优越交通条件,在泰井交通枢纽附近设立物流园区,发展物流产业。
目前,泰和县城已被吉安市规划为两个市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另一个为井冈山)。
2、农业
泰和县所处的吉泰盆地是中国传统的主要农业区之一,目前仍是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
但由于1950年代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农业政策失误,如大炼钢铁运动、以粮为纲、林业承包责任制等,导致生产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单一,当地的农业生产并未得到有效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
目前,泰和县22个乡镇中,仍有省定贫困乡镇数8个。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网络不畅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当地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大豆、红薯等次之,经济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烟草等。
2007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2278公顷(123.4万亩),总产量40.19万吨(8.04亿斤),其中水稻种植面积76910公顷(115.37万亩),总产量38.98万吨(7.8亿斤)。
泰和县还辖有有泰和垦殖场(甘化厂)和武山垦殖场两家国有农场。
十、文教科研
1、历史
泰和地属庐陵文化区,历史悠久。
始建于西汉的白口城,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其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竺可桢与马一浮等教师在泰和浙大图书馆前(1938年5月)
历史上,泰和拥有完善而正规的学校体制,包括州学、县学、乡学、村学,另外还有石冈、萃和两个全省闻名的书院。
作为一县最高学府的县学规模宏大,建置完整,县学始建于宋代,自宋至清,历代均修建频繁。
泰和县历来文风鼎盛,尤以宋、明两代为最。
历史上,共有396名进士、1261名举人出自泰和,其中包括3名状元[22]、4名榜眼、4名探花。
清代期间,庐陵文化迅速衰落,泰和县在文化教育上也渐趋落后,民国起才有所恢复。
抗日战争期间,先有国立浙江大学,后有江西省农业院、省立体育师范、江西民国日报社、大众日报社、省图书馆等文教机构随省 ... 迁至泰和,又有国立中正大学等院校在泰和成立,对泰和文化教育的重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教育
目前,全县共有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3.2万人,小学224所,在校学生3.5万人。
· 江西省泰和中学:江西省重点中学,历年高考成绩居江西省前列。
创办于1925年,有中科院院士潘际銮、王梓坤、版画家董其中等著名校友。
· 泰和县实验小学:实验小学是泰和县师资力量最雄厚的一所小学,其前身是创建于1368年(明洪武年间)的萃和书院。
3、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在泰和县灌溪镇设有千烟洲红壤丘陵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站,该站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基本站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国际试验示范研究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赣中培训中心。
4、文学作品
以泰和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有:
· 登快阁 (黄庭坚)
· 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 (文天祥)
·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
十一、生活习俗
1、饮食
泰和是重要的水稻产区,居民日常主食以米饭为主。
菜系属赣菜,多数人比较习惯中辣及微辣口味的菜。
著名的当地小吃有酸萝卜、霉豆腐(豆腐乳)、什锦菜、凉粉等。
2、购物
泰和县最繁华的商业街是工农兵大道中山路十字路口附近的城中心区域,主要包括工农兵大道、山谷路、解放路和曾家巷围成的范围。
其中以农贸市场和国光超市人流量最大。
当地的个体商户比较活跃。
3、宗族社会
泰和乡村具有典型的现代宗族社会形态,其突出特征是“一村一姓,无村无祠”。
宗族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几乎所有传统节庆与婚丧礼仪都融入了浓郁的宗族色彩,主要仪式均在祠堂中举行,并由宗族出面组织。
虽然经历过土地改革、破四旧的重大冲击,但在改革开放后,宗族活动又重新活跃,各村都积极重修族谱和修复宗祠。
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日常的宗族重建活动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但在重建费用上得到年轻人较大的支持。
4、节庆与民间技艺
当地的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有元宵节舞龙灯、中秋节烧塔、中元节(鬼节)祭祀等,不少民间节庆活动每次都是连续举行三日以上,而春节尤其隆重,大多数婚嫁仪式都于春节期间举行。
因传统节庆繁荣,民间技艺众多,有扎灯彩、灯雕、唢呐等。
然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及现代文化的冲击,节味渐淡,而民间技艺不少已濒临失传。
· 中秋节烧塔
· 三都虾蚣灯
· 冠朝根雕
· 沙村唢呐
· 万合龙狮灯
· 泰和采茶戏
十二、旅游资源
一、自然景观
泰和乡村一瞥
泰和县地形多样,山清水秀,自然旅游资源众多,但由于距旅游需求较大的发达城市较远,县内多数旅游景观尚未得到开发。
· 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桥头镇东南,井冈山脚下,景区内青山碧水,景色秀丽,峡谷清新幽雅,有大量珍稀古树,被当地摄影爱好者誉为“小九寨”。
· 天湖山:位于水槎乡,山上飞瀑流泉,海拔1000米以上有天然草甸约1万余亩。
· 紫瑶山:位于苑前镇,因传说晋永嘉中有王子瑶得仙于此而得名。
又名匡山,因唐贞观初年匡智者在此山修炼而得名。
山上名胜古迹甚多,有崇元观、金文寺、观音岩和定光岩等景点。
定光岩前有“匡山胜境”庙额,清代王融撰有《子瑶山记》。
· 麻洲:又称金滩古林、古樟树园,位于塘洲镇朱家村赣江边,有古樟500余株,200年以上的至少有200多株。
由于距县城较近,吸引众多摄影与旅游爱好者。
· 泰和公园
泰和的村落一般按风水之理,依水而建,加上遍布各村落的古樟树,本身即构成一幅幅古朴的乡村美景。
2、人文遗产
泰和县历史悠久,庐陵文化璀璨夺目,曾创造过丰富的人文遗产。
但自清朝后期以来,屡受重大战争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又先后受到文化大革命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冲击,城区内已没有比较有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留存。
在广大乡村,则还保存有不少古建筑,其中最多的是遍布各村落的的古宗祠。
目前,泰和县有1项文物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项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白口城遗址:位于县城西南郊赣江大桥南岸,分为内城和外城,总面积23万平方米,是江西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一座汉晋时期城址,经考古确认为汉代庐陵县县治、庐陵郡早期郡治[2]。
此遗址的发现,证明汉代时这里就已成为江南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杨士奇墓:位于澄江镇杏岭村北山上,明代名臣杨士奇之墓。
杨士奇是明初著名政治家,四朝内阁首辅,逝世后归葬故里,立御祭文碑,赠太师,谥文贞。
· 科甲第(明德堂):位于万合镇梅冈村,是一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堂,始建于宋绍定四年(1231年),历760多年风雨仍保存良好,为研究明清的历史、民俗及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 槎滩陂:是建筑在牛吼河上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位于禾市镇张家村,为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所建,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历时千年仍灌溉着泰和县和吉安县4万多亩良田,被称为江西的“都江堰”。
· 罗钦顺墓:位于上模乡桃岗村南山上,明代大儒罗钦顺之墓。
罗钦顺为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与地位。
官至南京吏部尚书,逝世后谕祭,谥文庄,赠太子太保,以“大有功于圣门”而配享孔庙。
(3)其它人文景观
· 狗子脑塔:又名苟子脑塔、龙头山塔,明代“西昌八景”之一,位于澄江镇横田村西南的龙头山上,是泰和县的标志性景点。
始建于明万历25年(1597年),至今逾400余年。
· 快阁:是位于泰和中学内的楼阁式建筑,“西昌八景”之一,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旧名慈氏阁,北宋初更名快阁,后因黄庭坚名诗《登快阁》而驰名。
1973年被龙卷风摧毁,1984年重建,但未能竣工。
· 府山城遗址:座落于沙村镇学士里山上的一座土城遗址,筑于陈朝,土城中暴露的古代遗物经考古鉴定,属西周遗物,证实泰和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 蜀江古村(大江村):位于马市镇东南部的蜀口洲。
该村已有800多年历史,先后有21名进士,曾创造了“父子进士、朝天八龙、鸣阳之凤、兄弟尚书、三世宪台”的人文盛况,村内有始建于明初的欧阳氏崇德堂、复亨堂及数十栋清代古居。
欧阳宗祠目前正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特产
· 乌鸡:泰和最著名的特产,又称乌骨鸡、武山鸡、白凤,《本草纲目》将其列为滋补健身之上品,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和观赏价值同,曾搭载神舟三号参与太空生命科学实验。
泰和乌鸡是全国唯一的动物类“原产地域保护”品种,其商标在2007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 酸萝卜:泰和地方传统产品,味道甜、酸、辣、鲜、脆,有生津开胃、消积化食的功效。
十三、著名人物
· 曾安止 (北宋农学家,著有中国第一部水稻专著《禾谱》)
· 刘过 (南宋文学家)
· 杨士奇 (明代名臣,四朝内阁首辅,著名政治家、诗人)
· 陈循 (明代内阁首辅,永乐乙未科状元)
· 梁潜 (明代学者,《永乐大典》代总裁)
· 罗钦顺 (明代大儒,理学家,配享孔庙)
· 郭子章 (明代名臣,文武兼资的学者,著述宏富)
· 郭诩 (明代画家)
· 袁玉冰 ( ... 江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
· 唐世凤 (中国海洋学奠基者之一)
· 曾庆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动力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