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 电影

时间:2023-12-05 00:17:47编辑:分享君

电影《师父》是一部非常特别的武侠片,不管是从它的镜头语言还是表现形式来看,影片都显得非同寻常。他没有武侠片一贯的飞檐走壁,没有非黑即白的价值观,没有特效,甚至没有慢镜头,他给我们重现了一种“旧武侠”电影的感官,却又拍出了新意。

《师父》讲了一个南拳北上的故事。南方小拳种“咏春”传人陈识想要在天津开馆授徒,但受限于一些不成文的规矩,陈识必须先隐姓埋名教出一个徒弟来替他踢馆。踢馆成功后,徒弟被赶出天津,师父留下开馆授徒。但随着剧情的演变,徒弟耿良辰意外被武行害死,于是一生受限于规矩的陈识愤而打破规矩,为徒弟报仇。

这部影片算是近些年来武侠片的巅峰之作。电影荣获了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zui佳影片奖,男主廖凡也凭借此片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提名。

但在我看来,电影《师父》表面讲的是中国武术,其实里子里讲的却全是传统的中国规矩。懂规矩、用规矩、守规矩,再直到打破规矩,这部影片反覆扣紧了“规矩”的概念,显得深邃而有意境,人生自有规矩。

一、人活一世,首先要“懂规矩”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早就说过:凡事都有规矩。

于是身手不凡的陈识来到天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天津武行的头牌郑山傲,诚恳的询问对方在天津开馆有什么规矩?

规矩就两条,要么郑山傲同意陈识开馆授徒,但前提是陈识必须教真的;要么陈识先教个天津本地的徒弟出来,让徒弟打赢八家武馆,然后徒弟远走天津,师父留下开馆。

两个选择都很艰难,因为中国武术的传承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师父一生只教两个徒弟真本领,普通弟子难获真传,这叫“留一手”,避免教会了徒弟,饿死师父。这也是中国武术败落的zui大祸根,谁都知道这样不好,但这就是“规矩”。于是陈识选择了第二条路,他宁愿先浪费数年时间教个徒弟出来。

陈识是懂规矩的,即使他自信凭自己的功夫能打遍全天津的武行,但他知道自己也不能这样做。因为天津排外,就算他打倒了所有的武馆,后果不光是被全天津的武行排斥,甚至要被全天津的民众抵制,总之是肯定得不到认可。

而整部电影的悲剧在于陈识教出的徒弟耿良辰不懂规矩,或者说是不屑去懂规矩。

耿良辰踢馆成功后,按照规矩来说,输的武馆要在zui大的酒楼宴请踢馆人,这样既能显得武馆大气,又能消弭双方的怨气。但年轻气傲的耿良辰不屑这规矩,把几大武馆师父叫到人声鼎沸的街头小巷子里喝茶汤,任由围观群众指指点点。

这也是zui后那些武馆不肯放过耿良辰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不懂规矩。

这样看来,难道所有的规矩都是坏的吗?自然不是,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规矩有他存在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规矩不立起来,严起来,很多问题都会慢慢产生。

费孝通教授曾用“共意权威”来形容规矩,在我们一般的生活领域,往往是“政不下县”,很多时候无非用法律来约束大家。于是我们实施的是礼法统治,用一种通行于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的规则来约束大家,这就是“规矩”。

很多规矩都是约定俗成的,并且有它存在的道理。正如天津街头打架不能亮铁器,这一规矩就是为了约束双方的底线。

电影中哪怕是那个权力zui大的督军副官,在知道官员参加民间庆典时不能穿官服这一老规矩时,都会老老实实的换上一身便服,这就是“懂规矩”。

每个人都身不由己,想得到想要的东西,那么必须按照规矩来。

二、活在权威之下,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在“守规矩”

懂规矩就要自觉守规矩。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守规矩,既是为人做事的原则,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境界。

影片中zui守规矩的莫过于天津武行的头牌郑山傲,为了百分之百的赢耿良辰,于是他也向陈识学咏春。年近七十的他毫不犹豫就向没名气的后辈磕头拜师,因为学功夫就要磕头拜师,这和他的名声大小无关,他要守这规矩。

眼看武行没落,郑山傲明白他们这些师父要是再不教徒弟一些真本领,那么功夫迟早会成为历史,所以这就是他zui初想让陈识在天津教人真本领的原因。但他只敢让陈识教,自己却不敢教,因为他自己还要守着“不教真功夫”的规矩。

以邹馆长为首的天津武行非常看不惯耿良辰的傲慢,但他们zui多也只能把耿良辰赶出天津,打伤而不能致残,更不能赶尽杀绝,因为他们也要守规矩。

耿良辰在街头被欺负,昔日的脚行兄弟刚抄家伙,就被领头的训了回去,因为照规矩耿良辰已经不是脚行的人了,他们没有理由去帮忙。

整部电影的所有人都在恪守着“规矩”二字,不敢有丝毫逾越,因为规矩即代表着权威。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对权威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他从意识形态上把权威分为传统的权威、领袖的权威和法理的权威三种类型。《师父》影片背景在1930年左右,这正是中国的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关键时期,也正是法理权威代替传统权威的重要节点。

在这一节点上,传统权威渐渐遭到质疑。郑山傲竟然发现一个普普通通白俄女人的舞步,肌肉运用之妙近乎拳理。这意味着以“功夫”建立的传统权威渐渐会失掉它的“权威性”,再加上枪炮的兴起,军阀林立,武行已经没了其过往的权威,那么围绕它建立起的规矩自然就显得有些落伍。

《师父》这部电影规矩中套着规矩,每个人都想打破这落伍的规矩,但偏偏又不自觉地在守护着这规矩,也就导致了一个全盘皆输的僵局。

三、那个“打破规矩”的人,终将会出现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曾经恪守着规矩的陈识变得“不守规矩”了呢?

显然是因为他的徒弟耿良辰的意外死亡,耿良辰的死亡对陈识来说是个毁灭性的打击,让陈识陷入了无比自责的情绪当中。

于情理来说,“师父”在当时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传统社会中,“父”具有被仰视、遵从的特殊地位。孔孟之道讲究“天地君亲师”,可见师父在很多时候,地位等同于父母。

而陈识对耿良辰的意外死亡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一早就知道耿良辰要被赶出天津,但为了自己能在天津开武馆,他偷偷策划了这一切。按他的说法“毁掉一个天才,挽救整个门派”,这个生意是值得的。

直到耿良辰意外死亡,陈识才后悔莫矣,他在开馆的当日一边流泪,一边喃喃道:我不配当他的师父。当情感大过“规矩”,也就有了打破规矩的勇气。

另一方面,耿良辰的意外死亡也意味着陈识这一门派的没落。别忘了zui初的那个守秘誓言:一生至多教两个真传弟子。陈识刚来天津时教了一个真传弟子,遇到耿良辰这个天才后就把那个弟子赶走了,耿良辰是他的第二个真传弟子。

这代表着陈识从此不能再收真传弟子,他的一身绝技也不能再传承下去。而当初南拳北上,本就是为了要把师父留下的这一门派发扬光大,现在徒弟死去,相当于他花费数年时间精心策划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那么还留在天津做什么呢,也就有了打破规矩的理由。

《师父》中的人物性格非常有意思,每个人都不是好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坏人。陈识利用徒弟踢馆是坏,但若他心再狠一点,他本可以不去报仇;天津众武行逼迫耿良辰离开天津是坏,但若他们再小人一点,也没那么多麻烦;一切麻烦的根源在于耿良辰不乖乖认命离开天津,若耿良辰守规矩,那么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只是,自始至终都不懂这些规矩的耿良辰又有什么错呢?他也必须恪守着自己的规矩,18岁那年父母带着弟弟妹妹远赴东北开荒,整个家族仅剩他一个人在天津,所以他也有不能离开天津的理由。

一层层规矩束缚着当中的每一个人,他们组成一个个悖论,在这悖论当中互相挣扎,寻求解脱,然后等待着陈识这个打破规矩的人出现。

四、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该守的规矩还是要守的

谈起规矩,总是有人要把所有的“旧规矩”妖魔化。韩寒就曾说过:人类之所以悲哀,就是有太多的规矩。

但在看来,无论今后时代再怎么变迁,很多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我们就该去遵守:进门有规矩,出门有规矩,吃饭有规矩,待人有规矩。这些规矩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没理由去排斥他们。

而对于一些“落伍”的规矩,首先我们要正确的去看待它们。很多社会意识的形成本身具有其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会延缓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即文化堕距。

文化堕距是指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文化的两个或多个部分,由于变化的时间和程度不一致,导致彼此间的协调性降低。

这种“落伍”规矩的存在是当前所有社会都会遭遇的问题,我们不应该一刀切的去盲目反对。而应该稍微有点耐心,等待“良好的规则和规则意识”的建立,那样新规矩就能自然而然的取代旧规矩。

我佩服那些敢于打破规矩的人,但不建议所有的人都去尝试打破规矩。因为能打破规矩的前提是充分的理解规矩,发现规矩的局限所在,提出全新的规矩来代替旧规矩。而没有能力解决却去盲目破坏规矩的人,造成的后果只会比那些墨守成规的人要更严重。

总而言之,你要明白的一点是,不遵守那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往往很容易被一个社交圈子所排斥。你真的做好被排斥的心理准备了吗?

于我看来,凡事皆可中庸,既不明确反对也不墨守成规。我们不能完全被规矩所束缚,但也不能完全不讲规矩。正如我所信奉的理念:做人要圆滑,但不能有坏心。

上一篇:qq感人签名

下一篇:深圳燃气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