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在线

时间:2024-06-19 20:57:44编辑:分享君

京东淘宝哪个好?说说各自的优缺点

京东和淘宝都是网络购物平台,不能说那个好与坏,只是消费群体不同区别。只能说淘宝自由购物方便,京东商品正品保证有优势,区别就是消费者群体的不同,没有好坏之分。
1,淘宝平台没有自己的实际店铺和商品,和固定物流。是给众多商家提供一个受淘宝规则约束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服务机构。也因为如此淘宝商品种类齐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就单纯价格来说消费者可以从不同商家比较议价,价格有优势,就像淘宝名称一样对消费者来言购物经验很重要。反过来说需要消费者对商家信用消费评价等等来考量所购商品的优劣真假,这个是比较烦心的,虽然淘宝规则可以售后维权。因此淘宝从免费开店到有偿淘宝商城(就是现在天猫)区别开来,前者类似集市议价购买,售后服务差些,后者商城明码标价,售后维权保障更加贴心。
2,京东平台,是具备商家自营合体,物流单一,就是区别淘宝有自己的店铺商品旗下全国有采购库房针对免运费发货,商品相对于淘宝种类不是齐全,售前保证正品,售后都是统一管理,这个服务和淘宝天猫类似,但价格不能同平台比较没有挑选余地。而且受库房地发货成本约束不能保证全国同时有货。


怎样评价阿里系和京东的竞争,谁更有优势,或者说谁更有未来?

阿里与京东的口水战,再度白热化。
在上周末的京东年会上,“大嘴”刘强东放言京东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在演讲中,围绕假货水货、税收贡献等问题,刘强东多次暗讽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在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把京东和阿里、刘强东和马云放在一起总是话题不断。当然,在对标阿里之前,京东与当当、苏宁等对手也曾有过交战。但随着去年京东、阿里相继赴美上市,天性好斗的刘强东明白:电商行业二虎相争的格局已经形成,值得京东正视的敌人只剩下了阿里一个。
早在去年双十一,京东和阿里就曾因为商标问题明争暗斗;今年伊始,马云的“京东悲剧”论也引发了不少口水。
电商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培育出了京东和阿里两种模式、两个巨头:一个是最大的自营电商,一个是最大的平台电商;一个用物流号令天下,一个携流量统帅三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它们之间的竞争将是整个电商行业的主旋律之一。
至于最终谁将胜出,则是由体量、格局、管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管是京东还是阿里,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存、机会与风险同在,决定其胜负的也许不是对手,而是趋势和自我革新的速度。
阿里优势:大而强
从体量层面看,无论是市值、GMV(商品交易总额)、盈利能力还是生态圈的繁荣程度,阿里都远超京东。不过,京东的增长势头良好,未来二者的差距有望缩小。
【市值】截至美国时间上周五晚,京东市值329亿美元,阿里巴巴市值2434亿美元,是前者的7倍。
【GMV】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GMV是人民币673亿元,同比增长111%;阿里巴巴同期GMV为人民币5557亿元,是前者的8倍,同比增长48.7%;尽管从增速上看,京东是阿里的两倍有余,但并不意味京东可以在短期内赶上阿里,毕竟两者体量差距太大,且难以预料京东这种急速壮大还能持续多久。
【盈利能力】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净收入29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1%,净亏损1.6亿元,亏损原因是受与腾讯合作的资产和业务拖累;阿里巴巴同期收入人民币168亿元,同比增长53.7%,净利润68亿元,盈利能力远超京东。二者营收增速相差不大。
【用户】2013年,京东年活跃用户数为4740万;阿里巴巴在其2014财年(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前一年时间)的活跃用户数量则为2.55亿,约为京东的5倍。
【商户】京东虽然以自营为主,但其开放平台(POP)业务也在高速增长。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共有约5万名商家入驻。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第三方开放平台业务交易总额为26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8%,在总交易额中占比为39.9%。阿里巴巴则号称有800万商家,二者不在一个量级。不过,考虑到模式差异,这一对比不具太大的参考意义。
【移动化】移动就是未来。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移动端GMV占比29.6%;同期,阿里巴巴移动端GMV占比为35.8%。占比之间阿里略微胜出,不过随着京东和微信、手机QQ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其移动化的前景有望追上。
综上所述,单从体量层面看,京东并不具备与阿里平起平坐的资格。那么,京东的优势在哪?
京东优势:正品+物流
众所周知,京东是自营为主的电商,B2C是其根基,阿里是平台电商,B2C(天猫)和C2C(淘宝)并重。这种模式差异使得二者成为了两家完全不同的企业,在产品和体验、平台公信力方面大相径庭、各有优劣。
【产品】在产品方面,淘宝的品类丰富度自不必言,从服装、家电、3C、家居、百货到汽车,“万能的淘宝”有求必应,这主要得益于阿里并不染指产品,所有的SKU(库存量单位)都由平台上的卖家自发提供。卖家自然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所以最终形成了一个品类繁荣的大集市;相对而言,模式类似的京东和天猫,对商品的质量和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门槛较高,品类较少。尤其京东以自营为主,品类扩张的成本很高。所以从品类丰富度的角度看,京东不占优势。
但在产品的品质方面,京东对商品的把控力度更强。长期以来,京东一直以“正品行货”自居,尤其在3C、家电等标准品方面,尽管也时有假货、翻新货等事件被爆出,同时第三方平台上也曾爆出存在供应假货的商家,但相比淘宝上假货水货泛滥、李逵李鬼并存的现状,京东在“正品行货”形象的塑造上显然更有优势。
电商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时候,价格致胜,淘宝的急速崛起正是得益于低价这一草根气质。但随着商户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成本剧烈上升,过去的低价商品不再具有价格优势。加之国内的消费潜力正在释放,追求有品牌、质量有保障的商品是未来主流的消费需求。所以,单从商品品质角度看,京东模式具有一定优势。当然,意识到B2C才是未来的阿里巴巴,近几年也在不遗余力的发展天猫。不过,按照目前的现状看,天猫更擅长服装等品类,3C、家电方面京东的实力更强一点。
【体验】电商的体验可以划分为网站体验、支付体验和物流体验、售后服务体验四个环节。网站体验方面,京东和阿里的差距并不明显,这里不做赘述;支付层面,支付宝有超过3亿实名用户,其中活跃用户接近2亿,京东的网银在线虽然未公布相关数字,但相比二者的差距不小。网银在线未能成为大众支付工具一定会影响京东的支付体验,不过好在京东和腾讯合作以后,用户可以使用微信支付付款,在支付体验方面有一定改善。但微信支付毕竟是腾讯的产品,除了要交费率之外,过渡依赖微信支付也会影响京东金融延伸业务的发展。
物流一直被认为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京东7万多名员工,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仓储和配送岗位上工作。自建物流可以保证商品及时送达,可以进行货到付款,快递员未来还能当做推销员使用,成为O2O的线下流量入口。阿里自己不卖商品,所以物流服务通过四通一达等社会化物流企业来解决,虽然马云希望通过发展菜鸟物流来改善局面,但目前尚未看出太大进展。
综上所述,在用户体验层面,正品形象、物流体验上京东优势较为明显;而在淘宝越发被诟病的今天,阿里要想捍卫自己的电商帝国,既需要大力扶持天猫,又需要不断完善物流环节,挑战不小。
模式之争
京东做的是零售业+物流业,阿里玩的是商业地产+互联网广告。零售业和物流业的钱需要一分一分赚,效率就是生命,所以京东注定苦逼;地产业和广告业都是暴利行业,成本低、来钱快,阿里成为土豪一点都不奇怪。
【盈利模式】自营电商,自买自卖,京东赚的是差价。举个例子,一台手机进价3000元人民币,售价3288元,京东赚的就是288元的差价。除去仓储、物流成本,利润微乎其微。加之,京东一直在大肆兴建仓库、扩充配送队伍,有着这些投入做为背景,不难理解为何京东一直 亏损。而阿里巴巴不管商品、不管物流,只需负责经营好流量,就可坐收租金和广告费,毛利奇高,风险极低。
所以,当马云轻轻松松赚的盆钵满盈、走上“神坛”、呼风唤雨之时,刘强东还在苦逼兮兮地和快递员们称兄道弟、打成一片。问题是,羊毛不会出在狗身上,马云虽富,却是建立在数百万商家挣扎生存的前提下;刘强东虽穷,但效率未必就不能致胜。在零售业的链条上,京东和阿里都各占一环,到底谁的模式才是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对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综合分析。
【生态】
刘强东有个著名的“十节甘蔗”理论,从零售行业供应链的角度解读了利益分配。他认为,一个产品从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到定价五个环节应该由品牌商来做,从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到售后这五个环节应该由零售商来做。京东的策略是做更多的环节,交易是基础,延伸至仓储、配送、售后、营销等其他环节追求更好的服务和更大的盈利空间。这意味着,品牌商跟京东合作,只需要专注在产品的生产阶段,流通环节交给京东来做,比较符合专业分工的理念。可以说,京东是零售服务商,是为品牌商打工的。
在阿里的体系内,上述十个环节仍然需要由卖家自己来做;而且,为了争抢流量卖家往往还需要付出更多的额外成本,竞争成本暴增,生存状况普遍艰难。这也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人感叹在淘宝的生意不好做的原因。
刘强东不久前暗讽阿里让卖家赚不到钱,但自己却过得十分滋润,并非没有道理。
总之,阿里的模式虽然赚钱容易,但商家之间竞争激烈。当然,京东的重模式也并不完美。按照刘强东的计划,京东希望未来能拥有60万名员工,这样的扩张节奏,蕴藏的风险十分巨大。管理一个拥有60万名员工的企业,保持零售和物流两个方面的效率第一,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格局较量
眼界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
梳理阿里巴巴的历史不难看出,马云最懂“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他抓住了21世纪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每一个高增长点:外贸转型、零售业变革、信用缺失以及中国基础物流落后等,并将其变为公司转型的方向。
阿里曾经适时地把业务重点从B2B赚到C2C(淘宝),后来又转到B2C(天猫)。在电商业务之外,马云也希望依托支付宝打造一个新的金融帝国,同时,马云还在涉猎医疗、教育、文化等产业。可以说,哪里有风口,哪里有金钱,哪里就有马云。
阿里巴巴虽然起家于电商,但未来完全有可能干完就走,等到行业不再呈现高增长态势、需要比拼效率之时,或许阿里的金融、医疗、教育、文化布局已经筑起了另外几座金山。
而刘强东则似乎铁了心要在零售行业扎根,除了金融,京东很少参与主业之外的其他业务。零售业赚钱不易,但京东就是要啃这块老骨头。
不过,最近两年,京东也在做出改变。刘强东曾期望,京东金融未来十年内要撑起京东70%的利润。理财+供应链贷款+消费贷款+平台业务+众筹,京东手握自己的用户和数据,也在争取另一个春天。
但在尘埃落定之前,京东和阿里的竞争还将持续。围绕农村电商、O2O等新兴领域,双方短兵相接、争个你死我活也不意外。对供应商和消费者来说,有竞争才会有越来越好的产品、持续改进的服务。


有人在华强北在线买过东西吗??东西怎么样啊??

我上个月在华强北买手机,我想大家在那里买都是被他们价格所吸引正如我本人一样。但是价格优惠不等于服务提高!我就是在艾诺手机通信那里买了部手机,用了一个月多就手机就出现问题不能开机了,找商家他们就是找各种理由就是不肯帮你维修,所以我自己花了几百去维修。现在想想价格跟之前在专柜问的价格也不是差不多了,所以买手机还是要看重售后啊!!


广东省深圳市华强北在哪

下图中C点:深圳华强北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华强北路赛格广场大厦裙楼华强北商业区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其前身是生产电子、通讯、电器产品为主的工业区,拥有厂房40多栋。在华强北路南北930米,东西1560米,商业区总面积1.45平方公里左右。日客流量:30-50万人次。随经济发展,成本升高,工厂外迁,商场入驻,华强北区域功能发生变化,华强北逐渐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电子市场。市区政府及时把握住转变的契机,1998年开始对华强北商业街进行改造,变成深圳最传统、最具人气的商业旺地之一。华强北商业区作为全国首批购物放心一条街于2000年获得国家工商局授牌,并在2008年第十届高交会华强北分会场开幕仪式上获得“中国电子第一街”荣誉称号,标志着行内确认了华强北商业街在全国电子商业界的龙头地位。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XlGYemx-ogiOIPOu8QlDhPRqlwo2NEdPl5Wbdv5e54DOixTR0QvD16JhPV7wzis

深圳华强集团公司的发展史

  华强北商业区的前身是始建于1982年的上步工业区。由于电子产业有不占地、无环境污染的特点,再加上看中了在台湾、香港蓬勃发展的电子业,上步工业区便把电子工业定为自己龙头产业。

  原电子工业部、兵器部、航空局、广东省电子局等单位伺机而动,首先在上步工业区安营扎寨,建立起一批电子工业企业。几年之间,爱华、京华、华发等大厦拔地而起,到1985年上步工业区就基本建成。

  今天,年轻的深圳人可能不理解:怎么把工业区放在市中心?

  这都“怪”特区发展太快。当年定址上步工业区时,深圳市的核心区域在今天蔡屋围以东的罗湖一带,上步一带已是“郊区”。从蔡屋围到南头的深南路正在扩建之中。在大道边的“郊区”布置工业区,自然是不二之选。

  事实上,当时的上步工业区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词:荒凉。当时振华路以北都还是一个个的小山丘,红岭路那边基本没什么人。但没几年,高楼、厂房就大片大片冒出来了。1983年竣工的电子大厦是特区的第一座高层建筑,几乎成了深圳的标志,当时内地人来深圳一定要到电子大厦拍照,人们通过它感知改革、感知时代的变化。

  为解决深圳电子工业在高速发展下“散、乱、差”的状况,更好地引导行业发展,1986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和电子工业部经过磋商,决定以省市所属的电子企业和部属电子企业为基础,吸收其他部门所属电子企业参加,组建深圳电子集团公司。1988年1月,深圳电子集团公司正式更名为赛格电子集团,集团旗下一度拥有宝华、康佳等160家电子企业。同年,赛格电子配套市场成立。

  市场变迁

  此举激起了华强北的第一场“卵成蛹”的变迁——从一个工厂区变成了一个国内举足轻重的电子元器件交易市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什么要向电子工业部报计划,作为生产原料的电子元配件由电子工业部按计划统一分配。那个时候的计划是严格控制的,就像“粮票”一样,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严格的计划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

  为解决“计划”的不足,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电子器材公司就开始搞“中国电子器材配套交易会”。交易会每年一次,在全国各大城市转着开。

  但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这种小规模的交易市场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一家专业的交易市场呼之欲出。

  1988年3月28日,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的全国第一家专门销售国内外电子元器件、组织生产资料配套供应的深圳电子配套市场(即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开业,由来自深圳本地和内地的160多家厂商以及10家港商,以自营自销、联营代销的方式经营。

  此后,电子行业继续产销两旺,华强北电子配套市场不断扩容。1995年4月深圳国际电子城专业市场正式开业。1997年万商电器城、大百汇商业城开业。

  1998年,与赛格仅一街之隔的华强电子市场开业,与新赛格市场一起成为华强北电子市场双雄。至此,华强北逐步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电子产品的生产及批发零售中心。

  可以说1998年之前的几年时间是日后华强北商圈的孵化期,此间,电子工业的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此同时,华强北“虫化蝶”的第二场蜕变——从电子专业市场发展为商业圈也在悄然进行。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市政府着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淘汰一批技术含量低、效益不高的企业。加之1992年以后,上步工业区内地价猛涨,人力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厂家纷纷外迁。

  从大背景上看,随着深圳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本地人口的急剧增加,外地移民的大量涌入,在深圳经济第二次腾飞的大趋势下,市区迅速向福田区扩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整个城市向西发展的战略定位,客观上要求在福田形成一块新的商业区。这是社会发展对商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于是,振华路上的酒店开始多起来了,以商场为代表的服务业入驻,第二产业渐渐退出,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上步工业区逐步转向商贸、办公、银行、证券、房地产及其他行业,变成以商业、办公为主导、兼有部分居住的综合区。

  1994年,万佳百货进驻华强北,这标志着华强北由一个工业物流园区真正跨入了现代商业街,并向城市大商圈衍变的开始。此后,大批各类专业市场、主题商城如女人世界、顺电、万商、国际电器城、新大好等,通过租赁工业厂房并改造成商业物业纷纷驻足华强北,从而翻开了华强北商圈崭新的一页。

  到1999年,华强北商业物业供不应求,紫荆城、通讯市场、曼哈、儿童世界、大百汇等一大批商场批量出现,把华强北商区的发展推向了鼎盛时期。

  今日辉煌

  2007年2月8日晚,历时近半年的华强北灯光景观改造工程正式亮灯,华强北光影变幻成“人间银河”:

  红荔路、华富路上的建筑,在变换闪烁的彩灯勾勒下,划出美丽的城市天际线;站在统建楼过街天桥,深南路两侧建筑顶端,红、黄、绿、青、蓝、白光互相变换,还能滚动显示文字;站在茂业百货门口望去,对面的曼哈和远望数码城七彩灯光交相辉映,绚烂夺目;赛格科技园整个楼面闪闪发亮,视频模拟屏上跳跃的动画效果,显现出科技感、现代感,“中国电子市场第一街”轮廓凸现……

  漫步在灯光交织、五彩缤纷的华强北,市民、游客如痴如醉,惊叹深圳这张“城市名片”散发出的迷人魅力。

  灯光景观改造,是华强北商业区改造升级的一期工程,是福田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工作,全面实施“环境立区”战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百姓商家企业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工程着重突出滨海城市现代、时尚、动感的城市空间形象,充分表现华强北高端科技商业街的特色,营造温馨、休闲的购物环境。

  事实上,早在1998年,深圳市和福田区政府就共同投资4500万元对华强北商业区进行了首期改造,12个改造项目于1999年10月全面竣工。政府的投资带动了商家的积极性,各商家在此次改造方案基础上纷纷进行立面的装修和改造,投资总额达4亿多元。

  环境的改善带动了国内外的商家不断进驻华强北,新的业种、业态不断涌现,业态的丰富聚集了更多的消费群体。在这条南北930米长的大街两旁,汇集了700家商场,共有各类专业市场23个,专业市场面积超过全市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经营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就达到14家,成为电子配套、家电、珠宝、钟表、服装等专业市场聚集的商业旺区。

  华强北的区域价值被彻底激活,成为深圳目前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商圈,日均客流量达50万人次,年营业额近300亿元,成为深圳商业的“航母群”、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虽然一再扩容,但仿佛永远也跟不上商家增长的势头,1998年底时,在华强北注册的商家只有5019家,现在已远远超过10000家,租金更是比10年前的20-30元/平方米整体增加了10倍。

  从上个世纪的厂房、工业区到今天的超级商圈,华强北的商业价值在深圳近25年的改革事业中得到了很好的积累和释放,是历史的沉淀选择了华强北作为21世纪深圳的中央价值区。华强北由昔日的工厂区成为综合性与专业性完美结合的新兴商圈,作为交易额“全国第一街”,离不开的是深圳的优势产业背景。深圳是全国IT和电子制造出口基地,华强电子世界、赛格电子市场、都会100电子城、新亚洲电子商城构筑了亚洲最大的电子元器件交易市场,影响着华南乃至全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华强北虽然在深圳,但从某种意义上是全国的华强北,世界的华强北。

  未来畅想

  发展商圈的最好位置

  顺电连锁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黄建跃:深圳适合发展大型商圈的地方不多,深圳的商业圈不可抵挡地逐步从东往西延伸,华强北处在东西沿线的交界处,是目前发展商圈的最好位置。华强北应该是一个业态齐全的品牌商圈,除了要突出龙头行业——电子市场外,还应做好百货、超市、图书馆、酒吧、影院等高端服务业的配套。相信通过政府包括灯光景观在内的改造升级,华强北将更加繁荣兴旺。

  优势地位难以撼动

  深圳奔宇科技发展公司副总经理窦敬勇:我们和许多在华强北成长起来的企业一样,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华强北在地域和经营环境上独具优势,公司办公总部多次搬家都没有离开这里。目前,华强北在本地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仍不可撼动。华强北灯光工程是一个整体形象的改变,对街面的美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华强北商业圈的改造,将促进深圳国际化都市形象的树立,正如大运会的口号“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华强北将作为深圳的窗口来迎接世界各地的客人。

  景观改造将带来新商机

  紫荆城投资公司董事长施国辉:环境是影响商业区兴旺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对华强北的景观改造,无疑是对华强北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提升。灯光连廊的建成及景观灯的点亮,不仅能点缀华强北的整体外观,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商业区的品位。要保持华强北商圈“老大”地位,政府的主导无疑是最主要的。这次对华强北商业区的升级改造,不仅稳定了它领先时尚、人气旺盛的中心商业区地位,同时也给商家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

  市场辐射力将大大增强

  深圳电子商会秘书长程一木:华强北的电子市场规模、经营品种、产品销售额都是全国最大的,它实际上已经是“中国电子市场第一街”了。但“中国电子市场第一街”的发展目标不仅指这些,还应更加注重国际化、规模化,实现经营品种的多样性以及商业模式的领先性。一系列灯光、交通、立面等环境改造后,华强北不仅要从珠三角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还要牵动全世界,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市场。


  华强电子世界

  华强电子世界成立于1998年,位于中国著名的电子一条街深圳市华强北路,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齐全的综合电子专业交易市场。

  在9年的成长历程中,华强电子世界始终以优异的服务、出色的管理和独树一帜的经营理念,为中国电子产品流通业的快速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保证了各行业用户对电子产品的全方位需求。

  在9年的成长历程中,华强电子世界不断获得各界称颂:2000年,被中国电子商会选为指定电子交易市场;2000年1月,被评为深圳市文明市场;2001年4月,被深圳市评为“质量先进单位”;2002年2月,荣获“省文明市场”称号;尤其值得称道的

  是,在2002年1月,华强电子世界通过了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成为中国首家获此殊荣的超大型专业电子市场。

  今天的华强电子世界已成为集电子元器件与IT产品的销售、服务和信息交流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电子专业交易市场,拥有430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和3000多家入驻商户。

  面积为8万多平方米的华强数码城将于2007年底投入运营,与现有市场组成营业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多功能的现代化数码广场,将提供全新的展场、规范的服务、更多的商业机会和优异的管理与宣传服务,华强电子世界将力争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电子专业交易市场。


  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大型投资控股公司。公司创建于 1979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 形成了以高科技旅游娱乐、电子信息、电子专业市场、房地产物业、制糖造纸、水务环保、预应力机具为主导产业的多元化产业布局。 主要生产的产品有激光头及其应用产品、高科技游乐项目、彩电、软盘驱动器、数码相机、微型马达、通信产品、 GPS产品、食糖、纸张、预应力产品等, 多项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其中激光头及其应用产品占世界产量的 25% 、微型马达占世界产量 25% 。完全自主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智能游乐设备和产品以及数码影视产品拥有多项世界领先技术,产品远销美欧等世界各国。

  公司在国内外控股、参股30多家企业,拥有多家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级的技术开发中心3个。2006年公司位列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160位、中国最具竞争力500强企业集团58位、中国制造业500强97位、中国电子信息百强13位、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纳税9位、广东省最大50家企业32位、深圳市百强10位,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高出口创汇企业。


上一篇:protel99se教程

下一篇:湖南驻深圳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