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争的危害及背景
一、 背景简介
化学武器是指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生物的毒作用制造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因为在实际应用中有毒物质多转化为气态,所以又被称为毒气武器。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立即着手研究和制造化学武器,在三十年代初即成为世界上有数的拥有化学武器的强国之一。为了实现吞并邻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本军国主义者采纳了日本军医大尉石井四郎“缺乏资源的日本,要想取胜只能依靠细菌战”的献计,从而确定了进行细菌战的战略,想以最省事的代价,赢得侵略战争的胜利。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根据日本大本营的命令,侵华日军开始在中国战场上对中国军民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为补充其细菌战折大量需求,侵华日军先后在东北的哈尔滨和长春、华北的北京、华东的南京、华南的广州以及南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设立大型的细菌战基地和工厂,又在我国63个大中城市设立分部和工厂。 侵华日军的细菌研究“成果”广泛用于战争中,曾在我国20个省内进行过细菌战。他们在进攻、退却、扫荡、屠杀难民、消灭游击队、摧毁航空基地等等方面,无不使用细菌战,在我国形成了疫病大流行,导致不少中国军民惨死。
据统计,有据可查的就有27万无辜人民死于细菌战,军方的死亡人数还没有统计进去。由于疫病蔓延造成各地流行的,以及形成新的疫源地后造成多年疫病的流行,其死亡人数更是不计其数。
七三一部队是侵华日军设在中国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部队,也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支细菌部队,资料证实,这支部队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疯狂研制鼠疫、伤寒、赤痢、霍乱、炭疽、结核等各种病菌、并在至少5000名中、苏、朝战俘和平民的健康人体上,进行包括活体解剖和各种生物菌培养在内的大量惨无人道的实验[1]。
日军的化学战一方面是违背国际公约的历史问题,一方面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危害的现实问题(遗留武器造成损害的民间索赔),而两方面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对日军的化学战进行分析,并阐述日本应就此承担的国家责任。
二、 日本使用化学武器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理论分析
(一)国际人道主义法关于作战原则和规则的规定:
战争法是在战争中调整交战国之间,交战国与非交战国之间关系的准则[2]。其主要内容有战争的开始和结束的规则、交战国应遵守的作战原则、作战手段和方法及对战俘、伤病者、平民的保护制度、中立法和惩治战犯等。其中,规范交战国应遵守的作战原则,作战手段和方法及对战俘,伤病者,平民的保护制度被称为“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人道主义法仅适用于武装冲突,其目的是在不违背军事需求和公共秩序的条件下确保对人的尊重并减轻由战争所带来的痛苦。通过一系列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法确立了如下原则:
1、 区分原则(principle of distinction):
(1) 区分合法交战者和平民:保护平民,在交战中不得将其作为攻击对象。
(2) 区分战斗员和非战斗员:以是否参与武力争斗来区分,不得将非战斗员作为攻击对象。
(3) 区分战斗员中有战斗能力和丧失战斗能力的战斗员:不得将后者作为攻击对象。
(4) 区分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军用物体和民用物体。不得攻击民用目标和民用物体。
2、限制原则(principle of restriction):要求交战国对作战方法和手段的选择遵守战争法的限制,不得实施法律所禁止或限制的方法和手段。
3、相称原则(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要求交战者所使用的作战手段和方法应与预期的,具体的和直接的军事利益相称。
4、军事必要(military necessity)和条约无规定不得免除国际法义务原则:一方面不得以“军事必要”来诋毁或破坏战争法规的义务。另一方面是不可以以条约无规定为由违反战争法规的义务。
同时国际人道主义法禁止下列作战手段和方法:
1、 禁止使用极度残酷和过分伤害的武器:
2、 禁止使用不分皂白的作战手段和方法:就是不分战斗员和非战斗员、战斗员和平民、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军用物体和民用物体,不加区别地使用武力。
3、 禁止使用改变环境的作战手段和方法:主要是指禁止使用旨在可能改变自然环境、引起广泛长期而严重损害的手段或方法。
4、 禁止使用背信弃义的作战手段和方法:1977年《日内瓦四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第37条规定:“禁止诉诸背信弃义行为以杀死、伤害或俘获敌人。以背弃敌人信任为目的而诱取敌人的信任,使敌人相信有权享有或有义务给予适用于武装冲突的国际法规则所规定的保护的行为。”
(二)日本侵华战争使用化学武器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分析:
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的情况大体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A 在大规模的战役中使用化学武器作为达到军事目的的手段
属于这种情况的如1938年的宜昌作战、武汉作战等。由于这种战役规模比较大,日军有计划使用化学武器,甚至在战争中进行化学武器实验,所以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包括准备和实际使用的化学武器的种类和数量等。
B 在一般性的战争中或者是在较小规模的战斗中,日军根据情况机动地使用化学武器。这种情况比较复杂,也有偶然留下记录的情况,多数情况下已没有具体的记载。当时双方的战争参加者虽然在战后的回忆录中有所涉及,但是难以找到具体的数据。
C 对平民使用化学武器作为迫害手段
日军对当时抗日力量所控制的地区进行扫荡时,经常使用化学武器对掩藏在地道中的和平居民进行攻击,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敌后根据地和日军与抗日力量相持的地区。日本方面的文件中对此有所记载,但更多是反映在中国方面的资料里。当时,“毒瓦斯”这一名词也在民间流传,就是由于这一原因。
第一、违反“区分原则”和禁止使用不分皂白的作战手段和方法:
1、 应区分合法交战者和平民
2、 区分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军用物体和民用物体。
平民和民用物体不应成为攻击对象。平民居民和平民个人应享有免受军事行动所产生的危险的一般保护。平民居民本身以及平民个人不应成为攻击对象,禁止以在平民居民中散布恐怖为主要目的的暴力行为或暴力威胁。民用物体不应成为攻击或报复的对象。民用物体是指非军事目标的物体。对通常用于民用目的的物体,如礼拜场所、学校、房屋或其他住处,是否用于军事行动有怀疑时,该物体应推定为未被这样利用。禁止对平民居民所不可缺少的物体进行攻击、破坏、移动或使其失效,保护文物和礼拜场所,保护含有危险力量的工程和装置,如堤坝和核电站。1907年海牙第四公约附件第25条规定:“禁止以任何手段攻击和轰击不设防的城镇、村庄、住所和建筑物。”第27条规定:“在包围和轰炸中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尽可能保全专用于宗教、艺
关于中国产经新闻报
中国产经新闻报社总机:(010)65439060、(010)65439065、(010)65439066、(010)65439067、(010)6543906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双柳北街一号院(朝阳旺角)四号楼 邮编:100024
从下文的信息中看,这张报纸应该是事业单位转型成企业的那种,“从机关报到市场化”
中国产经新闻报社1996年7月2日创建。此后,在报社创始人、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潘岳副局长的关怀和领导下,继后来在团中央领导的指导下,报社全体成员十年磨一剑,才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产经新闻》。
十余年间,《中国产经新闻》报高瞻远瞩,主动断奶,历经了一条从机关报到走市场化办报之路。正是走上了市场化之路,使得报社在用人机制、考核体制等各方面作出了历史性变革,为《中国产经新闻》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石。
10年间,《中国产经新闻》报历经几次划转,虽然历程坎坷,但这为报社日后立足于市场竞争大潮提供了保证。由此,经过市场化大潮的洗礼,《中国产经新闻》报得到了发展与壮大。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报纸的有效读者增加1倍以上,广告经营额同比翻番。今年,报社新闻报道、广告发行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好势头。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国产经新闻》报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社长姚军表示,相信在团中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报社将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奋发图强,再创新的辉煌。
《中国产经新闻》属不属于《中国青年报》
《中国产经新闻》不属于《中国青年报》
《中国产经新闻》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一家综合性经济类报纸,前身为《中国资产新闻报》。报纸总体风格是一张进入市场的综合性经济类报纸:权威,大气,深度,活跃。主张以前瞻的眼光关注世界,力求通过专业的视角、敏锐的洞察力,超强的信息量和权威准确的分析,全景式地呈现一个经济处在上升时期的中国翔实而完整的产业状态。
财经新闻和产经新闻的区别是什么
它们是种属的关系,财经新闻是属,产经新闻是种, 范围一大一小。财经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经新闻或称泛经济新闻,覆盖全部社会经济生活和与经济有关的领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从宏观到微观、从安全生产到服务质量,从经济工作到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领域。狭义的财经新闻,则重点关注资本市场、。,并用金融资本市场的视角看中国经济主义生活。产经新闻为,分综合新闻、产业新闻、区域新闻和专题新闻等版块,主要版面有:要闻、时评、热点、财经、深度、产业、汽车、ICT、能源、地产、区域经济、产经副刊等。
财经新闻和产经新闻的区别是什么?
它们是种属的关系,财经新闻是属,产经新闻是种, 范围一大一小。
财经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财经新闻或称泛经济新闻,覆盖全部社会经济生活和与经济有关的领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从宏观到微观、从安全生产到服务质量,从经济工作到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领域。
狭义的财经新闻,则重点关注资本市场、。,并用金融资本市场的视角看中国经济主义生活。
产经新闻为,分综合新闻、产业新闻、区域新闻和专题新闻等版块,主要版面有:要闻、时评、热点、财经、深度、产业、汽车、ICT、能源、地产、区域经济、产经副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