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重大发现

时间:2024-06-30 01:19:54编辑:分享君

我国近年来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刘玉华

刘玉华,女,工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现为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领域的研究,具体包括:网络管理与控制、网络优化、无线通信网络、多网合一、智能交通、复杂网络理论等方向。近年来,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武汉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并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和湖北省科技进步奖项。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 973 子项目的研究,还有多项横向课题基金的研究与开发,近三年刘玉华名下分解的横向课题基金达到 80 余万元。近三年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 20 余篇,其中有数篇论文被 SCI 、 EI 、 ISTP 三大数据库收录。

高春芳,男,汉族,河南卢氏人,1952年3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2月入党,技术二级,文职一级,将军。现任济南军区第150中心医院院长兼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兼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军肛肠学会主任委员、全军普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济南军区医学专业高职评委外科组长,是国家和军队10余种医学杂志编委。
入伍38年来,高春芳置身于医学事业,潜心钻研业务技术,一门心思谋创新,锐意进取求发展,在本职专业和推进医院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开创了医院全面建设新局面。他是国内著名的肛肠外科专家,潜心与肛肠外科疾病诊治和肿瘤基础医学研究,创建了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其首创的直肠癌根治术中重建“直肠角”式人工肛门新方法,被国内外医学届誉为“高氏术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率先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对大肠癌、胃癌、乳腺癌及肝癌等恶性肿瘤进行研究,通过一滴血检测有无肿瘤;最早进行蝎毒素治疗大肠癌研究,首创了骨髓免疫组织早期发现微小转移癌的新方法,为大肠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在肠黏连防治、便秘防治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为临床诊疗创新了多种诊治方法,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他围绕战场搞科研,研制的三氧电子消毒仪、谷氨酰胺二肽全肠外营养对肠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先后承担国家“八五”、全军“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2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全军科技大会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四等奖8项;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主编和参与编写专著10部,发表论文170余篇。先后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被评为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优秀管理者;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济南军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军区专业技术突出贡献一等奖,并连续两次获得军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一类岗位津贴。2001年担任院长后,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首届“全军先进医院”;被济南军区评为“五优医院”、“科技工作先进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单位”等,连续6年被济南军区联勤部和所属分部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团单位”。2006年济南军区联勤部党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高春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勇于挑战医学难题,把自主创新作为攀登医学高峰的内在动力。
经过无数次的探索,高春芳终于探索出了利用结肠残端设计“新直肠角”和人工内括约肌重建在会阴部设置人工肛门手术成功,从此结束了直肠癌患者术后在腹部挂“粪袋”的历史。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为5000余例病人成功施行手术,病人已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为了评价肛门控制排便功能,他潜心钻研,自学了力学、机械原理和计算机新知识,跑北京、上济南,到科研院所请教有关专家,终于研制成功了“CY-1型医用压力监测仪”,解决了肛门压力测定问题,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了研究大肠癌防治新方法,他潜心研究蝎毒对大肠癌的作用,利用蝎毒提取物纯化进行大肠癌细胞体外仰杀各种毒理作用研究,动物移植瘤实验,明确了蝎毒对大肠癌防治作用机理,解开了蝎毒治疗大肠癌的奥秘,发表相关论文26篇,获得了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我国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手术后五年生存率不断提高的原因是早期发现的检查方法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又瞄准国际上基因蛋白研究前沿,展开了蛋白指纹图谱诊断大肠癌的研究。他筛选了正常人大肠息肉,各种大肠炎症等各种疾病的蛋白指纹图谱,进行各种动物实验和人体各种肿瘤特异性蛋白指纹图谱筛选,寻求出了大肠癌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诊断大肠癌准确性达96%以上,此研究比美国早一年半。该研究成果2007年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医德医风高尚,把解除患者痛苦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高春芳从踏上从医之路开始,就立志为病人解除痛苦。三十多年来,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名气怎么增大、职务怎样改变,他始终保持一名普通医生本色,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毕生追求,坚持用精湛的医术和满腔的爱心为部队服务、为患者服务。他恪守“医本仁术”的医道真谛,三十多年如一日,满腔热情地诊治每一位病人。由于军内外许多人了解他的医术医德,慕名求医的患者越来越多,经常有人到办公室请他诊病情、看片子、问药方,他从不摆专家的“架子”,对病人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答。有时他坐诊接待的病人多,有的患者因为着急发一些牢骚,遇到这种情况,高春芳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地劝慰病人。高春芳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体贴入微,深夜查房从不穿硬底鞋,冬天接诊总是把听诊器捂热后再检查。在他做住院医生时,一名病人胃癌术后出现“胃瘘”,需24小时床旁持续吸引,情况比较复杂,高春芳连续十多天坚守在病房,不停地为患者吸出外溢胃内容物,清理创面。由于措施及时得当,患者很快康复出院。许多经他看过病的患者都深有体会地说:“高春芳是用心为病人看病,以情为患者服务”。从医三十多年,他对每名患者不仅从生理上尽最大努力解除病痛,还从多方面给予热心帮助,为他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有的病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他就替他们问医取药;有的病人住院时间长,闲得无聊,他就买一些报纸和杂志给他们看;有的外地病人家属住宿有困难,他就帮助联系住所;有的病人经济拮据,他就主动伸出援助之手。2001年,甘肃省一位农村妇女患肠癌晚期,东拼西凑了1万多元钱来到医院,最后结算时还差3000多元,看到西部山区老百姓生活困难看不起病的窘迫,高春芳发动科室为她捐款补上了医疗费。
注重人才培养,把打造名医群体作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
高春芳担任院长后,面对竞争激励的医疗市场,他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培养人才,抢占制高点。他亲自制定了《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发展十年规划》、《特色专科人才建设规划》,前瞻性地构建人才队伍的框架;先后出台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责任制”,确定20多名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实现了人才队伍由“规模化发展”向“质量化建设”的转变;他还对干出成绩的人才实行重奖,对那些人才培养不力的科室和工作平庸、不思进取的个人实行“一票否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抓好在职培训、建立硕博培养点、网上招揽人才、实行专家带教、创造优越环境、推行竞争上岗等多种途径,以“双百人才工程”建设(百名高学历、百名高职)为主体,不断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夯实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目前,医院拥有2个博士、14个硕士培养点,硕博以上高学历人员143人,高级职称112人。近几年,医院有176项科技创新成果填补军队和驻地医疗技术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军队和省级二等奖19项,发表学术论文1413篇,中华级223篇。
瞄准军事斗争需求,把提高卫勤保障能力作为军队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
高春芳常说:“没有军队就没有军队医院的存在”,“姓军为兵’是医院大法”。医院专门建立了军人就诊绿色通道。作为战士成长起来的专家,他对基层官兵格外亲切,一遇到战士就诊,总是问寒问暖。当院长后,事务多、工作忙,每次医疗队下基层巡诊,只要他有时间,就亲自带队去。5年来,他个人为基层官兵接诊上千次、主刀手术上百台,深受官兵信赖。面对变幻莫测的军事斗争,他又瞄准训练场,建立了唯一的全军军事训练研究所,实现了集预防、医疗、保健、教学“一体化”的为军服务新模式,创造了具有我军特点的训练医学体系。结合卫勤保障需要搞科研,承担了多项全军“十五”重点课题和全军“十五”计划课题;他与训练伤研究所的同志一起,关注部队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坚持着眼军队需求选定科研课题。针对部队外出训练、演习用水难的问题,他运用臭氧消毒原理研制出了携带、使用方便的三氧电子消毒仪,仅半小时就能达到消毒要求。在“铁拳-2004军事演习”,尤其是“5。12”汶川抗震救灾中,该消毒仪在重灾区汶川映秀镇、都江堰分别用于帐篷消毒和饮水消毒,受到灾区群众和抗震救灾部队的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现场给予了报道。此项发明成果被总后卫生部列为全军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近年来,三氧电子消毒仪、高氧液体治疗仪等5项与未来战场息息相关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并投入临床,全部获得国家和军队科研成果奖。在今年抗震救灾中,高春芳接到上级抽组命令后,迅速调整方案,按照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特点,合理搭配专业,挑选思想好、身体健、业务精、经验足的专家组成医疗队。按照上级要求携带手术、防疫、生活保障器材物资,并根据所担负任务,制订出超前预案,紧急协调地方医药公司,加大携带了价值20余万元的防疫、急救药品,仅用一个小时就完成了铁路输送装载,于5月16日凌晨3时到达都江堰市玉堂镇,成为所属部队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医疗队。在救灾一线药品告急时,他紧急从医院调拨并配制一批用于治疗官兵皮肤病的药品,使患病官兵及时用药,保证了配属部队的战斗力未受影响。6月底,他亲临灾区一线,和抗震救灾官兵同吃同住,始终把灾区群众当亲人,把官兵当兄弟,冒着余震酷暑和危房倒塌等危险,始终冲在最前面。在重灾区映秀镇,他冒着40多度的高温,为400余名“铁军”官兵巡诊治病;在都江堰玉堂镇、中兴镇等灾区,为200余名灾区群众诊治疾病,深受官兵爱戴和灾区群众好评。


如何评价中科大发现的环状非编码RNA

首先基因中心法则大家应该知道吧,不知道中心法则的请自行百度再回来看,在中心法则中提到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而蛋白质是生物的表型体现,

我们知道每个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固定的,而在生物不同细胞中表达的蛋白有不同,这就要靠连接DNA和蛋白的关键因子也就是RNA来发挥作用,

那么要想在细胞中表达不同的蛋白,一种方法是使DNA转录出不同种类或不同水平的RNA,这个环节大多是一些由蛋白组成的调控因子干的。然后,另一种调控方法就是控制转录出来的 RNA无法或者不能全部翻译成蛋白,

这时候高潮来了,一开始,人们以为所有的RNA都能翻译成蛋白,后来,发现了内含子,也就是说不是RNA整段都能被翻译,再后来发现了非编码RNA,,这些RNA有长有短,其功能就是调节那些本来要成为蛋白的RNA让他们无法顺利功成名就,

最近几年对非编码RNA的研究愈来愈火,在非编码RNA中,有一类已经被研究较为透彻的短非编码RNA又叫微小RNA,micro RNA,目前发现其作用就是和它的靶向RNA结合,然后抑制后者的翻译水平,当然,近年来也有人发现这类RNA也有增强翻译能力的功能,个人觉得有点玄乎……不予评论…

在非编码RNA中,较长的一类叫long nocoding RNA,目前对他们的研究较少,因为片段较长所以功能也不确定,有些 long nocoding RNA甚至是一些编码DNA序列的反义链转录而成, long nocoding RNA对自己靶向RNA的调控也并未完全是抑制,目前已经有 long nocoding RNA促进蛋白表达的证明,对于这个,二军医大的曹雪涛院士目前在世界顶尖水平。

最后说起环状RNA,环状RNA最早发现于2013年,目前对它的相关报道极少,目前我们只知道它可以结合之前我们提到的micro RNA ,可以作为后者的一个仓库,那么一个环状RNA可以和多个和多种micro RNA结合,可以作为细胞内调控甚至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工具。目前对于环状RNA的基因文库构建正在进行中,相信很快会在该方向有重大突破,


上一篇:gouride

下一篇:infrastructure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