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化集成

时间:2024-07-02 23:17:06编辑:分享君

什么是持续集成

From:王海鹏持续集成不是一项软件开发实践,而是多项软件开发实践的集合。团队在尝试引入这些开发实践时,不可避免要遇到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持续集成可能会进入误区,不能带来期望的效果。 数据集成。数据是所有IT 系统的核心,所有的架构都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数据。由于数据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派专人来负责管理和维护,这就是 DBA。不幸的是,DBA 与程序员似乎来自于不同的文化,他们讲的不是同一种语言。结果常常导致程序员基于自己对数据库的假设来开发程序,到了项目的后期才与真实数据库进行集成。这种假设会带来很大的集成和部署风险,影响代码的品质,可能引起大量的返工。 对于针对已有数据集的开发,持续集成强调尽可能早地与实际数据集成,例如可以通过数据库复制,在一个几乎与生产环境一样的开发环境中进行开发。此外,DBA 可以与开发团队密切配合,双方分享观点与经验,使数据库的组织方式也能够根据新的业务需求与时俱进。关于这一主题,请参考Scott W.Ambler 的《数据库重构》。 如果项目要开发一个全新的应用,还没有数据集存在,怎么办?办法很简单:一、尽早得到真实的数据集。二、随着开发团队对问题域的理解不断加深,应用功能的不断实现,让数据的组织方式也不断优化。 静态代码检查。不同的人写的代码,其品质差异比较大。相同的人在不同时间写的代码,其品质也可以有相当的差异。为此,人们设计了代码评审活动,来提高代码品质。极限编程则通过结对编程的实践,将代码复查工作扩展到开发的每一分钟。这样做代价不菲。当然,根据克劳斯比的观点,以这样的代价换取高品质的产品,总的来说还是值得的。但是人们总是在想,如果能够降低检查的成本,又能够获得检查的好处,岂不美哉? 编码标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信每一个严肃的开发机构都不会不提编码标准,但是检查代码是否符合编码标准却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这导致了在许多项目中,编码标准有名无实。自动化的代码检查工具承担了这项繁复的工作。像CheckStyle 这样的工具,能够自动检查代码是否符合编码标准。项目以能够承受的代价,满足了编码标准。程序员也在这种检查中不断提高,养成良好的编码习惯。 静态代码检查还能做更多的事。出于种种原因,我们希望代码能够做到"低耦合,高内聚"。像PMD 这样的代码依赖关系检查工具能帮助我们发现不正当的依赖关系。重复的代码是品质的大敌,PMD 还能找出重复的代码。人们在使用某种编程语言时,会有一些容易犯的错误,像FindBugs 这样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找出这些错误。 静态代码检查不是要完全替代评审活动,但它能够让我们从繁复的低创造性活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工具的归工具,人的归人。 自动化测试。利用现有的技术,我们可以用能够承担的成本,将许多的测试自动化。这些自动化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压力测试等。而通过持续集成来持续进行自动化测试,将带来许多好处。 自动化测试减轻了开发团队的压力,让大家对系统有信心,使工作的气氛变得更轻松。有了自动化测试的保护,开发者也敢于不断对系统进行改进,添加新的特征和改进代码品质。当系统有机会越来越好时,我们才可能创造出了不起的软件。 自动化测试降低了测试和修改的成本。错误越早发现,更正它的成本就越低。自动化测试加速了开发/测试循环,从而使修正错误的成本降低。容易测试的系统就容易增强和维护,难测试的系统就难增强和维护,不可测试的系统基本上可以排除在我们的考虑之外。测试成本低的系统才是开发维护成本低的系统。 自动化测试报告了系统的真实进度。哪些需求已实现?现有的架构和实现是否能满足性能需求?自动化的验收测试和压力测试会告诉我们准确的答案。在许多情况下,我们都有理由让需求可测试,让测试能够自动执行。 自动化部署。系统能否部署到目标生产环境?是否需要进行一些数据迁移和应用升级?配置文件是否正确?理解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将部署过程自动化。通过向近似于生产环境的目标环境持续部署,确保部署过程没有问题。在自动化部署成功后,再对部署好的系统执行验收测试和压力测试。持续部署可以尽早发现部署过程中的问题,降低系统上线时的风险。 提高项目可见性。项目的进度如何?哪些需求已实现?哪些代码已测试?代码的品质如何?持续集成及时呈现各种分析报告,让开发团队和管理层了解项目的真实状况,从而制定正确的决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一去不复返。一般来说,最成功的人拥有最好的信息。 ?因为持续集成将改善软件的质量,降低风险,使软件开发变得更有效率,让大家能够"愉快工作,幸福生活",而不是"加班工作,维持生活"。这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每个团队都可以思考讨论,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关于持续集成的更多内容,请参考《持续集成》一书。


为什么要持续集成?

在没有应用持续集成之前,传统的开发模式是项目一开始就划分模块,然后等所有的代码都开发完成之后再集成到一起进行测试,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各种软件方法百花齐放,软件规模也在扩大,软件需求越来越复杂,软件已经不能简单地通过划分模块的方式来开发,需要项目内部互相合作,划 分模块这种传统的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由于很多 bug 在项目的早期就存在,到最后集成的时候才发现问题,开发者需要在集成阶段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 bug 的根源,加上软件的复杂性,问题的根源很难定位,甚至出现不得不调整底层架构的情况,在这个阶段的除虫会议(bug meetings)特别多,会议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讨论 bug 是怎么产生的,最后往往发展成为不同模块的负责人互相推诿责任。持续集成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这种传统模式在集成阶段的除虫会议。持续集成主张项目的开发人员频繁的将他们对源码的修改提交(check in)到一个单一的源码库,并验证这些改变是否对项目带来了破坏,持续集成包括以下几大要点:访问单一源码库,将所有的源代码保存在单一的地点(源码控制系统), 让所有人都能从这里获取最新的源代码(以及以前的版本)。支持自动化创建脚本,使 创建过程完全自动化,让任何人都可以只输入一条命令就完成系统的创建。测试完全自动化,要求开发人员提供自测试的代码,让 任何人都可以只输入一条命令就运行一套完整的系统测试。提供主创建,让任何人都可以只输入一条命令就可以开始主创建。提倡开发人员频繁的提交(check in)修改过的代码。持续集成的关键是完全的自动化,读取源代码、编译、连接、测试,整个创建过程都应该自动完成。对于一次成功的创建,要求在这个自动化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不能出错,而最重要的一步是测试,只有最后通过测试的创建才是成功的创建。在持续集成里面创建不再只是传统的编译和连接那么简单,创建还应该包括自测试,自测试的代码是开发人员提交源码的时候同时提交的,是针对源码的单元测试(源自 XP 的实践),将所有的这些自测试代码整合到一起形成测试集,在 所有的最新的源码通过编译和连接之后还必须通过这个测试集的测试才算是成功的创建。这 种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创建的正确性,M cConnell 称之为冒烟测试,在 持续集成里面,这 叫做集成验收测试Build Verify Test,简称 BVT。BVT 测试是质量的基础,QA 小组不会感受到 BVT 的存在,他们只针对成功的创建进行测试(如功能测试)。BVT 测试应该尽量的详尽,详尽的测试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而由此得到的反馈结果也更有参考意义,测试应该全部执行完毕,这样得到的反馈结果才是完整的,而不是遇到错误就放弃测试过程。持续集成和日创建相比还有以下特点:持续集成强调了集成频率,和日创建相比,持续集成显得更加频繁,目前推荐的最佳实践是每一个小时就集成一次。持续集成强调及时反馈,日创建的目的是得到一个可以使用的稳定的发布版本,而持续集成强调的是集成失败之后向开发人员提供快速的反馈,当 然成功创建的结果也是得到稳定的版本。日创建并没有强调开发人员提交(check in)源码的频率,而持续集成鼓励并支持开发人员尽快的提交对源码的修改并得到尽快的反馈。从上面列出的续集成和日创建相比的特点来看,很明显, 频率和反馈这两个词出现的特别多,持 续集成有一个与直觉相悖的基本要点,那 就是 经常性的集成比偶尔集成要好。Martin Fowler 认为对于持续集成来说,集成越频繁,效果越好 ,如果你的集成不是经常进行的(少于每天一次),那么集成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集成偶尔才进行一次(一周甚至一个月), 等到集成阶段发现bug,然后找原因解决bug,会耗费你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这种方式有点象传统的集成模式,这违背了持续集成的初衷。根据Martin Fowler 的观点,项目 bug 的增加和时间并不是线性增长的关系,而是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两次集成间隔的时间越长,bug 增加的数量越超过你的预期,解决 bug 付出的工作量也越大,而你越觉得付出的工作量越大,你就越想推迟到以后去集成,企图到最后一次性解决问题,结果 bug 产生的就更多,导致下一次集成的工作量更大,你越感觉到集成的痛苦,就越将集成的时间推后,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果集成的结果是让你感到痛苦,也许就说明你应该更频繁地进行集成。频繁的集成和及时的反馈鞭策着项目小组积极的面对问题,而 不是将问题推到最后来解决,如 果方法正确,更频繁的集成应该能减少你的痛苦,让你节约大量时间。因为持续集成最终是通过测试来验证创建,所以你会发现对于持续集成的频率的要求跟Kent Beck 提出的测试驱动的开发方法里面测试第一的理念完全一致。需要注意的是从项目的一开始就引入持续集成可以尽早的发现 bug,但是并不代表持续集成可以帮你你抓到所有的 bug。持续集成的排错能力取决于测试技术,众所周知,无法证明已经经过测试的代码就已经找到了所有的错误。


为什么要持续集成

在没有应用持续集成之前,传统的开发模式是项目一开始就划分模块,然后等所有的代码都开发完成之后再集成到一起进行测试,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各种软件方法百花齐放,软件规模也在扩大,软件需求越来越复杂,软件已经不能简单地通过划分模块的方式来开发,需要项目内部互相合作,划 分模块这种传统的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由于很多 bug 在项目的早期就存在,到最后集成的时候才发现问题,开发者需要在集成阶段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 bug 的根源,加上软件的复杂性,问题的根源很难定位,甚至出现不得不调整底层架构的情况,在这个阶段的除虫会议(bug meetings)特别多,会议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讨论 bug 是怎么产生的,最后往往发展成为不同模块的负责人互相推诿责任。
持续集成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这种传统模式在集成阶段的除虫会议。持续集成主张项目的开发人员频繁的将他们对源码的修改提交(check in)到一个单一的源码库,并验证这些改变是否对项目带来了破坏,持续集成包括以下几大要点:
访问单一源码库,将所有的源代码保存在单一的地点(源码控制系统), 让所有人都能从这里获取最新的源代码(以及以前的版本)。
支持自动化创建脚本,使 创建过程完全自动化,让任何人都可以只输入一条命令就完成系统的创建。
测试完全自动化,要求开发人员提供自测试的代码,让 任何人都可以只输入一条命令就运行一套完整的系统测试。
提供主创建,让任何人都可以只输入一条命令就可以开始主创建。
提倡开发人员频繁的提交(check in)修改过的代码。
持续集成的关键是完全的自动化,读取源代码、编译、连接、测试,整个创建过程都应该自动完成。对于一次成功的创建,要求在这个自动化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不能出错,而最重要的一步是测试,只有最后通过测试的创建才是成功的创建。
在持续集成里面创建不再只是传统的编译和连接那么简单,创建还应该包括自测试,自测试的代码是开发人员提交源码的时候同时提交的,是针对源码的单元测试(源自 XP 的实践),将所有的这些自测试代码整合到一起形成测试集,在 所有的最新的源码通过编译和连接之后还必须通过这个测试集的测试才算是成功的创建。这 种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创建的正确性,M cConnell 称之为冒烟测试,在 持续集成里面,这 叫做集成验收测试Build Verify Test,简称 BVT。BVT 测试是质量的基础,QA 小组不会感受到 BVT 的存在,他们只针对成功的
创建进行测试(如功能测试)。
BVT 测试应该尽量的详尽,详尽的测试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而由此得到的反馈结果也更有参考意义,测试应该全部执行完毕,这样得到的反馈结果才是完整的,而不是遇到错误就放弃测试过程。
持续集成和日创建相比还有以下特点:
持续集成强调了集成频率,和日创建相比,持续集成显得更加频繁,目前推荐的最佳实践是每一个小时就集成一次。
持续集成强调及时反馈,日创建的目的是得到一个可以使用的稳定的发布版本,而持续集成强调的是集成失败之后向开发人员提供快速的反馈,当 然成功创建的结果也是得到稳定的版本。
日创建并没有强调开发人员提交(check in)源码的频率,而持续集成鼓励并支持开发人员尽快的提交对源码的修改并得到尽快的反馈。
从上面列出的续集成和日创建相比的特点来看,很明显, 频率和反馈这两个词出现的特别多,持 续集成有一个与直觉相悖的基本要点,那 就是 经常性的集成比偶尔集成要好。Martin Fowler 认为对于持续集成来说,集成越频繁,效果越好 ,如果你的集成不是经常进行的(少于每天一次),那么集成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集成偶尔才进行一次(一周甚至一个月), 等到集成阶段发现bug,然后找原因解决bug,会耗费你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这种方式有点象传统的集成模式,这违背了持续集成的初衷。
根据Martin Fowler 的观点,项目 bug 的增加和时间并不是线性增长的关系,而是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两次集成间隔的时间越长,bug 增加的数量越超过你的预期,解决 bug 付出的工作量也越大,而你越觉得付出的工作量越大,你就越想推迟到以后去集成,企图到最后一次性解决问题,结果 bug 产生的就更多,导致下一次集成的工作量更大,你越感觉到集成的痛苦,就越将集成的时间推后,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如果集成的结果是让你感到痛苦,也许就说明你应该更频繁地进行集成。频繁的集成和及时的反馈鞭策着项目小组积极的面对问题,而 不是将问题推到最后来解决,如 果方法正确,更频繁的集成应该能减少你的痛苦,让你节约大量时间。
因为持续集成最终是通过测试来验证创建,所以你会发现对于持续集成的频率的要求跟Kent Beck 提出的测试驱动的开发方法里面测试第一的理念完全一致。需要注意的是从项目的一开始就引入持续集成可以尽早的发现 bug,但是并不代表持续集成可以帮你你抓到所有的 bug。持续集成的排错能力取决于测试技术,众所周知,无法证明已经经过测试的代码就已经找到了所有的错误。


持续集成的好处?

减少风险。可以节省时间、费用和工作量。持续集成可以让您在任何时间发布可以部署的软件。增强项目的可见性。建立团队对开发产品的信心。持续集成是一种软件开发实践,即团队开发成员经常集成他们的工作,通常每个成员每天至少集成一次,也就意味着每天可能会发生多次集成。每次集成都通过自动化的构建(包括编译,发布,自动化测试)来验证,从而尽早地发现集成错误。减少风险一天中进行多次的集成,并做相应的测试,有利于检查缺陷,了解软件的健康状况,减少假定。减少重复过程减少重复过程可以节省时间、费用和工作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些浪费时间的重复劳动可能在我们的项目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包括代码编译、数据库集成、测试、审查、部署及馈。通过自动化的持续集成可以将这些重复的动作都变成自动化的,无需太多人工干预,让人们的时间更多地投入到动脑筋的、更高价值的事情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生成可部署的软件持续集成可以让您在任何时间发布可以部署的软件。从外界来看,这是持续集成最明显的好处,我们可以对改进软件品质和减少风险说起来滔滔不绝。但对于客户来说,可以部署的软件产品是最实际的资产。利用持续集成,您可以经常对源代码进行一些小改动,并将这些改动和其他的代码进行集成。如果出现问题,项目成员马上就会被通知到,问题会第一时间被修复。增强项目的可见性持续集成让我们能够注意到趋势并进行有效的决策。如果没有真实或最新的数据提供支持,项目就会遇到麻烦,每个人都会提出他最好的猜测。建立团队对开发产品的信心持续集成可以建立开发团队对开发产品的信心,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每一次构建的结果,他们知道他们对软件的改动造成了哪些影响,结果怎么样。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持续集成

什么是持续集成?向你解释持续集成的概念!

搜集了一下持续集成的概念 持续集成这个名词已经在软件开发领域持续了N年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定义如下:持续集成(CI)是一种实践,可以让团队在持续的基础 上收到反馈并进行改进,不必等到开发周期后期才寻找和修复缺陷。通俗一点儿说,就是指对于开发人员的每一次代码提交,都自动地把Repository中所有代码Check out到一个空目录,并且自动运行所有Test Case。如果成功则接受这次提交,否则告诉所有人,这是一个失败的Revision。


上一篇:tv市场

下一篇:nex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