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十星

时间:2024-07-14 06:31:24编辑:分享君

当前一枚火箭最多能发射几颗卫星?

按照理论,世界近地载重最为庞大的能源火箭的载重是129吨,根据它的卫星舱体积,实际上可以载的卫星甚至可以达到30颗以上。而实际上成功的最多的只有9颗卫星。


最早实现一箭多星的国家是美国。1960年,美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了两颗卫星,1961年又实现了一箭三星;接着,苏联多次用一枚火箭发射8颗卫星;欧洲航天局也掌握了这种发射技术。


【一箭九星】
2003年6月30日,俄罗斯“轰鸣”号运载火箭携带9颗卫星从俄罗斯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在接下来的1个多小时内火箭陆续将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美国“二手”猎鹰火箭发射几颗卫星?

2017年3月30日,人类首次用翻新的“二手”火箭成功将商业卫星发射上天。时隔一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再次成功发射“二手”“猎鹰9”火箭,将铱星通讯公司的10颗卫星送入轨道。此次发射任务于3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实施。视频直播画面显示,搭载10颗卫星的“猎鹰9”火箭如期在玫瑰色清晨中直飞云霄。随后,一二级火箭成功分离、整流罩分离。发射大约1小时12分钟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推特确认所有卫星均已在预定轨道成功部署。该公司工程师迈克尔·哈默斯利在直播中说:“今天是首次发射‘二手’火箭一周年……我们用3枚火箭执行了5次任务。”当天发射的“猎鹰9”火箭第一级曾于去年10月执行过第三批卫星发射任务,并成功在太平洋无人船上回收。不过在本次发射任务中,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没有再次尝试回收火箭第一级。新闻配图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发布消息说,发射后曾尝试用一艘有多个“手臂”撑着大网的回收船“捕捉”其中一个坠落的整流罩。但随后马斯克宣告回收失败。该公司在2月回收整流罩的尝试也没有成功。整流罩是运载火箭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火箭顶部,用于保护卫星及其他有效载荷。目前,每枚“猎鹰9”火箭的单次发射成本约为6200万美元,其中整流罩的生产成本约为五六百万美元。如果能够回收和重复使用整流罩,将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新闻配图当天发射的这10颗卫星是铱星通讯公司下一代全球卫星计划的第五批卫星。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计划分8次为铱星公司发射75颗卫星,预计2018年年中完成全部任务。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由硅谷企业家埃隆·马斯克于2002年创建,是美国商业航天的代表性企业。30日的发射是这家公司执行的第51次、今年第6次发射任务。

印度航天怎么这 么牛,一箭十星了

一箭十星确实很厉害,也可以说不是那么厉害。
这么说吧,十几年前中国用长征2号D发射的铱星,虽然是一箭双星,但是技术水平和印度的一箭十星相比,高了一代。
印度的一箭十星其中的8颗星,是以每两秒一颗的速度依次释放的,剩下两颗星之间的时间差是45秒。可以肯定,在释放卫星的过程中火箭处于无动力滑行状态,因为这么短的间隔是不可能进行机动飞行的。况且一向喜欢自吹自擂的印度人也没有对这种使用价值更高的技术进行吹嘘。
而长征2号D发射铱星的时候,是先放下A号星,然后由上面级携带B号星,进行至少两次变轨,然后将B号星放入与A星完全相同的轨道上的不同位置。
用弹道导弹的技术来类比的话,印度的一箭十星,相当于多弹头技术,而中国的铱星发射,相当于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代的。


中国有“一箭十星”发射技术能力吗?

当然从技术角度而言,这就是一示“一箭十星”(“十”为虚数。代表“多”的意思)本身还是有很深刻的军事意义,毕竟弹道导弹的分导能力就是“一箭多星”的实际能力展示,分导毕竟不同于集束攻击,需要将不同的弹头送入到不同的轨道上去,并精确投射到不同的目标上实施攻击。因此,每个弹头或者说卫星本身都具备末制导能力,可以引导攻击预定目标。中国至今尚未展示这一能力,没有超过“一箭三星”的记录,就连发射摩托罗拉的“铱星”也是一箭双星,而不是俄罗斯的“一箭十星”,就连印度这两年也是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实现了两次“一箭十星”和“一箭八星”发射。从理论上讲,具备发射“一箭双星”本身就具备“一箭十星”能力,无非是程序控制器的控制内容多一些而已,引爆的火工品多一些,因此,中国当然具备发射“一箭十星”的技术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是中国发射“一箭多星”时一般都是一颗质量较大的主卫星,带上一个质量很小的小卫星,发射本身主要是以主卫星发射为主,小卫星多是因为载荷重量允许的前提下,可以捎带一颗小卫星,但如果带的小卫星太多了,就会影响到主卫星的发射,也会造成整流罩内的空间设计和重心分布比较复杂;加之一般小卫星发射在先,主卫星在后,携带过多的小卫星如果有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主卫星的发射,则得不偿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箭双星”比较合适。二是国外发射“一箭多星”,如美国、欧洲、俄罗斯、印度,这些“多星”多为不同的国家独立或者联合研制的不同的卫星,每个卫星具备不同的工作性质,也必须走不同的运行轨道试验不同的内容,因此,为了避免研制一颗整星(大卫星)不必要的接口测试和联调等麻烦事,因此,不同的试验项目研制不同的卫星,并一箭携带不同的卫星也就不足为奇;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各个国家之间需要技术保密也限制了联合开发一个承载能力大的大卫星的可能。中国则不同,首先保密问题不如国外那么优先,一颗卫星的研制,可以不同的厂家协同攻关,一颗卫星可以携带不同厂家的测试仪器执行不同的试验任务,加之火箭研制单位规划一条合理的运行轨迹以满足卫星试验的基本要求,因此,中国的卫星用一句时髦的话讲就是“多合一”综合体,一颗卫星实质上相当于多颗外星。三是可靠性问题。对于“一箭双星”和“一箭十星”的可靠性当然不一样的,越是简单的就越可靠,应用卫星重在成功的投射太空实施应用,而不像试验卫星仅仅是测试某些空间科学数据,这对于谋求应用性很强的中国航天来讲还是将可靠性作为优先考虑的前提。因此,中国不是不能,而是出于各种考虑没有必要这样做。”


印度的“一箭十星”有多厉害?讨论一下哦。

据新华社新德里1月10日电 印度10日成功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和3颗卫星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为该国实现载人航天计划迈出重要一步。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画面显示,红白相间的火箭从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升空,控制中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一片欢呼。[ 转自铁血社区 http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声明中说,这枚火箭长44米,上面携带一个550公斤的返回式太空舱、一颗印度自行研制的680公斤的遥感卫星、一颗印度尼西亚的地球观测卫星和一颗阿根廷的小卫星。 这次发射返回式太空舱是为了测试印度所掌握的探测器回收技术,为将来的无人乃至载人航天任务做准备。按照预定计划,太空舱将环绕地球飞行13天到30天,然后重返大气层,最后落在孟加拉湾一带。极地卫星运载火箭是印度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预计印度明年也将使用类似的火箭发射该国首枚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 从上面这则新闻,我们可以知道几点信息: 1、 印度的一箭多星发射技术日渐成熟; 2、 印度正在按中国的路子调整自己的航天发展方向,正在尝试掌握卫星(太空舱)回收技术; 3、 印度人仍然没有改掉浮夸的老毛病。[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前面两点很值得我们警醒,不要以为印度人在睡觉,他们无时不刻不想着赶超中国,虽然挫折不断,但是一直在努力。而第三点正是小河水手想要重点说说的。小河水手对印度此次发射返回式“太空舱”还没有评价,因为对于返回式卫星(其实所谓“太空舱”名称好听罢了,就是颗小卫星罢了)而言,成功上天还不能说是成功了,一定要等到卫星再“下来”,落到指定地点并成功回收才能算圆满。如果非要给发射部分定个比例,那么发射只占返回式卫星发射回收整个过程的1/3。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人的欢呼太早了。从官方媒介的报道看,印度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把发射成功当成完全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在去年底,印度曾经连续两次发射失败,虽然后来炮制了一出“大地”拦截“大地”的情景喜剧,却被大多数国家当作笑料。所以,印度异常迫切地需要一次重大的成功来重振士气,改善名声。那么此次印度适当“夸张”的宣传手法就可以理解了。 小河水手对印度能不能成功回收“太空舱”不做预测。只想谈谈卫星回收技术的几个关键之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分析印度有没有这个实力保证回收成功。 大家知道,卫星回收的初始状态是卫星处于近地轨道平稳运行(远地轨道的回收技术更为复杂)。那么想要卫星回归地面,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通过遥控,向卫星注入指令,让卫星返回舱与卫星分离,返回舱在恰当的时候(再入切点)进行姿态调整,也就是常说的卫星调姿。这个动作有两个难点,一是精确计算返回舱再入切点,当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二是要掌握小动量火箭技术。太空近地轨道是近似真空,基本没有空气阻力,所以只要给卫星一个很小的推力,卫星姿态就能做出改变。看上去问题简单了不少,其实不然,正因为没有空气阻力,所以只要作用力大一点点,卫星姿态就可能失控。其实,卫星在精确定轨时就会用到小动量火箭技术。但是卫星返回时的要求更苛刻一些,如果想让卫星精确回收,那么就必须使用小动量火箭多次点火,不断调姿,同时在大气层外和进入大气层后都要能精确控制。小动量火箭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的国家只有三个,美、俄、中,欧空局的水平还不行,卫星定轨还可以,回收技术还不成熟(欧洲的阿里亚娜火箭世界一流,但不知是出于技术原因,还是市场需求原因,一直未大力发展卫星回收技术)。印度则是首次尝试卫星回收,能否精确调姿还有待事实证明。 [小贴士:小动量火箭技术的军事用途就是洲际导弹的变轨突防技术,主要技术难点一是火箭多次点火技术,二是精确姿态控制。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就曾经多次变轨,并成功地摆脱美国监测达10分钟以上。印度前次远程导弹发射失败,原因在于主发动机点火失败,并不是真空状态下小动量火箭多次点火失败。] 在精确调姿以后,返回舱就进入再入(大气层)轨道,一切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运行。在返回舱达到地面(海面)之前,主要的风险在于返回舱的隔热性能如何。进入大气层以后,返回舱仍然是以比较高的速度在运行,外表面与空气摩擦会产生几千度的高温,同时返回舱也利用空气的阻力自然减速。如果返回舱外表没有一个隔热保护层,那么就会像流星一样烧毁。即使隔热层没有完全失效,只要返回舱内温度过高,就会烧会设备和资料,更不要说坐个宇航员了。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的惨痛教训就是因为隔热绝缘泡沫脱落。隔热层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隔热材料,自身不烧毁,美国航天飞机用的就是这种;二是通过自身烧毁而达到吸热的目的,我国的神舟飞船用的就是这种。从神五返回舱外表烧的糊糊的,到神六返回舱外表基本完好,可见我国的隔热材料又有进步!印度由于是首次尝试卫星回收,隔热材料未曾经历过实战考验,效果如何有待检验。 在自然减速以后,返回舱接近地面,就要考验制动技术了。仅靠空气阻力自然减速是不能把速度降到合适降落的程度的,那么就需要采取额外的减速制动措施,一般也有两种,一是减速伞,二是制动火箭(或者叫反冲火箭)。如果不是载人的返回舱,那么要求可以放宽些,只用减速伞就可以了,毕竟机器设备比人要耐摔些。呵呵~~印度在发射“太空舱”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模拟溅落回收实验,用的就是减速伞。这个环节倒是小河水手对印度最放心的地方了。但是只用减速伞是有不足之处的,一是方向控制不好,伞容易受风力影响,二是溅落姿态难以控制,返回舱落地后由于惯性会产生翻滚。而采取制动火箭,就可以对溅落姿态进行精确控制。神五落地时,由于减速伞切割装置失灵,风吹动伞把返回舱带翻了,小杨同志在返回舱里不得不锻炼了一下身体。而神六则是不折不扣的“坐着”着陆的,两位宇航员遗憾地失去了一次练滚翻的机会。[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印度的“太空舱”在太空运行3-4周后,将整体返回(省了一道分离的手续,呵呵~~),经过调姿、减速、溅落等阶段后,直到完整地回收了太空舱,舱内仪器设备完好,才能算是完全成功了!小河水手到时候会泡上一杯茶,等着印度洋传来“大消息”。 http://cache.baidu.com/c?word=%D3%A1%B6%C8%2C%B7%B5%BB%D8%3B%B2%D5&url=http%3A//hi%2Ebaidu%2Ecom/luojian1013/blog/item/feb7d6ea15e4a8d3d539c949%2Ehtml&p=9839c54ad1871dfc57eece2f51&user=baidu


为什么印度一箭可发几十颗卫星,是不是说明印度火箭技术比中国强?

严格来说,在印度发射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航天机构发射过如此多的卫星。印度在2016年6月成功发射了一箭20星,自此开启了它惊艳世界的征程,中国用长征六号火箭也创造过一箭20星的纪录,俄罗斯最高纪录为一箭37星。 更多人认为,印度能把104颗卫星同时发射到太空,那么它的火箭技术也应该十分先进。此次承担发射的是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C37。 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C37属于四节火箭,有固态及液态燃料系统交互使用,第一节为固态推进火箭有138顿重的燃料,直径为2.8米,其首级火箭推进器是世界最大的推进器之一,它还拥有6枚助推火箭,其中4支在地面就点燃,其他2支则在空中点燃,每支固态辅助推进火箭都有9顿重。PSLV-C37高度44米,比中国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稍矮一些,发射总重约320吨,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为1.42吨。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已经为19个国家发射超过40颗卫星,截止至今,PSLV火箭已经成功发射34次。我国最新的“长征五号”其起飞重量已达900吨,高度57米,中芯级直径为5米,近地轨道达25吨运载能力,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为14吨,印度此型火箭充其量就是一枚中型火箭, 其发射能力都不如长征五号一个零头。所以很多人认为印度此次104颗卫星的发射战绩,就断然认为其火箭技术超过中国,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对于航天发射来讲,发射卫星的数量多少并代表核心问题。印度这次发射都是将卫星投放到同一个轨道上,航天业内的专业人士都懂得其难度不大。因此航天技术的高低不是只表现在某一个点上,它代表的是一整套复杂的科学体系。

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在哪

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是印度最重要的航天发射中心。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占地面积145平方公里,占海岸线长度达27公里,该发射场先后用SLV-3回级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重40公斤的小型卫星。建有3个发射区,一个是“加大推力的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区,另一个“极地轨道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区,第三个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建造的发射区未能启用。发射场拥有大型多级火箭和卫星运载火箭的试验、组装和发射设施,拥有印度卫星的跟踪、遥测和通信站。印度空间研究中心还在此扩建了固体助推器工厂,可为多级火箭发动机生产大尺寸的推进剂药柱。


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是哪个国家的

印度的

地理位置
位于印度南部东海岸的斯里哈里科塔岛,正式使用于1977年,是印度的导弹试验和卫星发射场.
印度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是印度最重要的航天发射中心。它位于印度东海岸的斯里哈里科塔岛上,在马德拉斯北部10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13°47′,东经80°15′。这里气候受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影响,10、11月份是大雨季节,但一年内多数月份阳光充足,天气晴朗,可以进行室外静态试车和发射试验。
[编辑本段]基地简介
1971年10月9日和10日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开始正式投入使用,发射了三枚罗希尼125探空火箭。1979年8月10日首次发射了SLV3火箭,但由于二子级制导系统出现故障,未能把40公斤重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1980年7月18日用SLV�3火箭第二次发射印度自己的卫星获得成功,把卫星送入300/ 900公里的轨道。1981年5月31日第三次发射获得部分成功。
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占地面积145平方公里,占海岸线长度达27公里。发射场拥有大型多级火箭和卫星运载火箭的试验、组装和发射设施,拥有印度卫星的跟踪、遥测和通信站。印度空间研究中心还在此扩建了固体助推器工厂,可为多级火箭发动机生产大尺寸的推进剂药柱。


一箭十星的评价

某种程度上说,送10粒芝麻上天自然比送三个西瓜容易得多。而印度此次“一箭十星”,其中一颗是690千克的遥感卫星,一颗是83千克的微型卫星,其余8颗都是纳米卫星,又被称作“超小型卫星”,重量在3千克至16千克不等。从技术上讲,同领先国家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这还是被一些媒体称为印度45年航天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1963年,印度在顿巴建成第一个火箭发射台,并发射了一枚探空火箭。1975年,印度从苏联的火箭发射场发射了印度第一颗自制卫星“圣使”号。1980年,印度首次从本国的发射场用自制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成为世界上第六个具有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1988年和1991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印度先后成功发射两颗遥感卫星,使印度的卫星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印度与前苏联于1947年建交。1955年后,苏联开始向印提供巨额经济、军事援助。1971年,两国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建立极为密切的双边关系。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印大力开展与俄罗斯和其他各独立国家的接触交往。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印,两国签订了“印俄友好合作条约”、“印俄防务合作协定”和“印俄贸易合作议定书”等九项协定。2000年,印俄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2001年,印俄关系继续稳步发展。2002年,印俄关系继续得到巩固,双方进一步深化军贸和军技合作。 1992年至1993年,印度自己研制的两颗重约2吨的多用途卫星“印卫—2A”和“印卫—2B”搭乘欧洲阿丽亚娜火箭升空,标志着印度在卫星制造技术方面又进了一步。1994年,印度首次利用自己研制的极地卫星发射装置,将一颗遥感卫星送入距离地面820公里的预定轨道,印度因此成为世界上第六个具有把卫星送入极地轨道能力的国家。1999年,印度曾用一枚火箭成功发射3颗卫星。2002年,印度首颗气象卫星发射升空。如果再看深一步,那么“一箭十星”背后更蕴含着印度的大国梦想。印度认为,战争是人类的社会现象,是实现国家政治目标的一种斗争形式。印度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统一,维护民族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的总目标。印度军事思想在原英国殖民当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经过将近50年的实践与发展,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有些观点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强国防建设的经验。世界两极格局结束后,印度为实现国家战略的总目标,将继续推行其依托南亚、深入印度洋的军事战略;防务政策将更加强调自力更生和对付地区冲突;军队建设将进一步贯彻精兵原则;作战思想将突出强调打高技术战争和做好打地区核战争的准备。20世纪末21世纪初,印度在实现其经济大国目标的同时,将全力实现其现代化军事强国的目标。 印度自认为其陆军实力名列全球第四,海军名列第六、空军名列第七 印度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拟定、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现陆军参谋长迪帕克·卡普尔上将(Deepak Kapoor),空军参谋长法里·霍米·梅杰上将(Fali Homi Major),海军参谋长阿琼普拉卡什上将(Arun Prakash)。实行募兵制。陆、海、空三军总兵力为127万,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陆军103.5万,海军7万,空军17万。另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事部队。显然,作为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国,纯粹的太空应用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印度的胃口,它更宏伟的目标是希望占据太空战略制高点,不落在其他强国后面。这样的目标无疑起源于这样一个逻辑起点,即:制太空权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领域,能否占据制高点,不仅将成为衡量一国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关系到一国之安危。因为21世纪的战争很可能不取决于陆战、海战或空战,而是取决于基于太空卫星的信息控制与反控制之战。“一箭十星”堪称印度为跻身国际商用卫星发射市场打出的一个巨幅广告。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今后10年,全球预计发射卫星1000颗左右,其中商用卫星将占70%,而那些具有发射能力的国家,无疑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各种“成功案例”来招揽生意,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奈尔去年9月就说过,印度打算在5年内获得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上5%至10%的份额。 而要获得这样的大单,火箭性能稳定、具备“一箭多星”技术以及超低的卫星发射成本都将成为竞争优势。当然,真正要实现目标,印度还需要继续努力———全球卫星市场的主流需求仍然是吨级以上的大型卫星,因为其容量大、用途多、寿命长、效率高。据预测,今后15年内,重量大于4吨甚至5吨的大型卫星将占到市场份额的62%。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印度的加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一箭十星的未来

印度航天事业总体发展走的是一条寓军于民的道路。其航天工业由印政府总理领导,下设航天委员会和航天部,部下设航天研究组织、卫星计划办公室、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系统、国家遥感局、国家大气层雷达监测系统和物理研究所。自1963年建成第一个航天发射场后,印度不惜大力投入资金开发空间技术。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现今印度已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航天工业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印度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运载火箭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ENVISAT飞行任务处理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系列问题,从气候和环境、化学、海洋学和冰川学到人类活动(陆地改造过程、沿海改造过程以及大气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和监测意外自然事件(例如水灾和火山爆发)欧空局正在与欧洲的地球观测主要参与者,例如欧洲联盟委员会、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用户和产业界的代表密切合作,为未来的欧空局地球观测方案制定战略建议。在世界这一级,欧空局打算继续加强特别是与中国,日本,俄罗斯联邦,美国,包括印度的联系。印度太空研究机构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将印度全国卫星系统类型的卫星送至地球同步轨道。火箭多为俄罗斯协助建造,并非印度独立建造。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为极地卫星运载火箭之改良版,增加捆绑式液态辅助火箭为一三节式火箭。第一节为固态推进器;第二及第三为液态推进器。 固态及辅助火箭是极地卫星运载火箭 之延续,所以低温液态引擎由俄罗斯提供,共买了七个末端节引擎。印度试着去建造低温末端节引擎并向俄罗斯买技术,但遭美国施压,因此俄罗斯并未提供此项技术给印度。所以在过去的十一年印度空间研究机构持续研发如何建造低温液态引擎。目前,印度已拥有4种类型的国产运载火箭:“卫星运载火箭3(SLV-3)”、“加大推力运载火箭(ASLV)”、“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一箭十星”,只是印度宏大的太空计划的一部分。火箭(rocket)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现代火箭可作为快速远距离运输工具,可以用来发射卫星和投送武器战斗部(弹头)。事实上,近年来,印度在大力发展火箭和卫星技术的同时,还谋求更大动作———2007年,印度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和3颗卫星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为该国未来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等获取了重要数据;今年,按计划印度还将发射首个绕月探测器,以紧锣密鼓地实施自己的探月计划;此外,印度还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载人航天计划, 中,至少有70个太空发展计划,这个宏大的计划不但是前一个五年计划的2—3倍,而且从间谍卫星、大推力火箭到火星探测可谓无所不包。 值 得注意的是,2007年印度空军成立了太空司令部。太空司令部成立后,印度空军加快建立空天一体作战体系的远景规划,印度加入太空军备竞赛的战略日益明晰。在航空技术方面,主要从事以下四方面的工作:① 空气动力:紊流学、翼型、超音速飞行等。② 推进技术:燃烧与燃料、噪声及其传播、计算流体力学、涡轮机械部件研究。③材料与结构:复合材料、高温材料、动态加载与气动弹性、结构分析等。④ 航空电子学和人素工程:制导/导航、航空电子学、飞行管理和模拟技术。在利用航空航天技术以满足国家需要方面起领导作用;利用新型空间远距离通信能力于公众服务事业;保持印度民用和军用航空优势;继续进行科学探索以及加强对宇宙、太阳系和地球环境的了解;人造卫星的应用,人造卫星研究和技术发展;将航天技术和知识转移以用于一般工业。目前GSLV主要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包括:航空航天技术:实现航空航天领域技术和工程革命,开发更加先进、更加安全的航空技术,增强运载能力,降低辐射和噪声;革新航天运输系统,降低成本,增强安全性并进行商业开发。人类航天探索与开发:探索空间前沿,开发能够让人类永久工作和生活空间,对宇宙进行商业开发,分享探索带来的经验和益处。地球科学:开发一个了解地球科学系统,探索它对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情况的反应,提高气候、天气和自然灾害预测水平。 宇宙科学:负责与天文有关的项目,研究太阳系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

SpaceX发射卫星失败的原因?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今日刚刚在佛罗里达州卡纳拉尔角空军基地(Cape Canaveral Air Force Station)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猎鹰9号”火箭,将西班牙卫星电视运营商Hispasat的“30W-6 ”卫星成功送入轨道。这枚火箭原计划于2月25日发射,但SpaceX在之前的一天临时宣布推迟发射,原因是需要对火箭整流罩需要进行更多测试。此次发射携带的“30W-6 ”卫星将成为Hispasat的第十一颗在轨卫星(与5年前相比翻了一番),这些卫星总计可提供1250多套电视和广播节目。今日的这次发射是“猎鹰9号”火箭的第50次发射,是SpaceX的第51次发射。2010年6月,SpaceX发射了首枚“猎鹰9号”火箭。到今天的第50次发射,前后用了7年零9个月时间。相比之下,Atlas V火箭用了9年零7个月,而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用了11年零5个月。其实,SpaceX去年才开始真正发力,完成了“猎鹰9号”火箭的18次成功发射。SpaceX高管已经表示,今年预计将发射20多枚“猎鹰9号”火箭。SpaceX创始人兼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今日在Twitter上称:“今天是‘猎鹰9号’火箭的第50次发射,携带的是西班牙客户Hispasa的“30W-6 ”卫星。这颗卫星重6吨,体积几乎相当于一辆城市公交车,是我们发射过的最重的卫星。”SpaceX表示,由于天气条件不允许,此次发射不会对“猎鹰9号”的一级火箭进行回收。上个月,SpaceX已经从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成功发射一枚“猎鹰9号”火箭,将Hispasat的另一颗卫星“PAZ”、以及SpaceX自家的两颗互联网实验卫星送入轨道。根据SpaceX创始人兼CEO马斯克的计划,从2019年至2024年,SpaceX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将组网所需的4425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从而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低廉、快速的宽带互联网服务。SpaceX的少数几次发射失败原因如下:2012年10月8日:SpaceX火箭虽然成功的将主要荷载送入轨道,但未能完成次要荷载的交付,将ORBCOMM公司的卫星送入错误轨道,这是猎鹰9号火箭的首次发射失利。2015年6月28日:一架SpaceX火箭在飞行途中因为氦瓶钢支架存在缺陷,在发射139秒后在空中爆炸解体,爆炸地点为大西洋上空。2016年9月1日:在一次发射前的测试中,SpaceX的火箭在发射台上发生爆炸。2018年1月7日:虽然SpaceX的火箭成功将卫星送入轨道,但有报道称,这枚火箭的秘密有效荷载已经丢失。这家公司已经彻底改变了太空飞行行业,开创了重复发射火箭的新时代,并且引领了私人航天工业的崛起。

上一篇:t618

下一篇:电子文档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