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成语故事_成语“天时地利人和”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方说有一座内城每边长三里,外廓每边长也不过七里的小城,敌人将它包围起来,攻打它,却好久不能取胜。在这长期的围攻中,必然有适于作战的好气候,但不能取胜,这就说明天时不及地利了。再比如说,另有一守城战役,城墙不能说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和盔甲也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又不是不充足,占有如此有利的地势,可是敌人二来,守城者便弃城而逃。这就说明占据有利地势比不上人和了。所以说,维护人民安全不能全靠边界的设置,保卫国家不能专靠山川的险要,威摄天下不能专靠武器的锐利。起决定作用的在于施行仁政。施行仁政,拥护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拥戴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极少时,连他的亲戚也会反对他;帮助他的人极多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用全天下归顺他的力量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他的人,那么,仁君或许不必用战争即可胜过暴君,若非用战争不可,胜利也一定是归仁君的。
故事载千《孟子·公孙丑上》(卷二),原文以战争中得失的有无有利条件作比较说明施仁政可以王天下。“天时地利人和”今多用来说明战争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