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君熊启(公元前271年——公元前223年),芈姓,熊氏,名启,楚考烈王之子,母亲是秦昭襄王之女。战国末期秦国丞相,秦始皇的表叔,末代楚王。
战国末期楚国公子,受封为昌平君,仕于秦,为秦庄襄王、秦始皇之臣。前238年,与吕不韦、昌文君受命平定嫪毐之乱,任相邦,后被秦始皇派往郢陈以安抚楚民。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反秦于郢陈,后作战不利,向淮南败退。楚王负刍五年(前223年),秦军攻占楚都寿春,负刍被俘。昌平君被楚将项燕(项羽祖父)拥为楚王,在淮南一带继续反抗秦国。王翦、蒙武率秦军来攻,昌平君兵败身亡,项燕自杀,楚国灭亡。
任秦相邦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命令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发兵进攻嫪毐。(《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长信侯嫪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昌平君任秦相邦,这是昌平君事迹最早的记载。司马贞《史记索隐》据此解释为:昌平君是楚国公子,在秦国当官,秦王立他为相。学者胡正明认为,昌平君此时并非为秦相,司马贞的理解是因为他对史记文字的句读有误。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韩国首都新郑爆发反秦之乱,昌平君被贬前往前楚国首都郢陈。在攻打楚国以前,秦始皇与王翦、李信以及诸位大臣讨论过攻打楚国所需的兵力,王翦认为要用70万兵力,这也是当时秦国的全部兵力,而李信则认为20万即可,秦王用了李信而罢免了王翦,昌平君作为楚国的国亲,自然十分了解楚国的情况,当然也会同意王翦的观点。因此被秦王罢去相邦,去到郢陈,顺便用楚国人的身份来安抚当地的楚人。结果埋下了反秦的导火索。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记载,韩王安死,昌平君被贬罢相居住在韩王的所在,有死士属。
综合以上史料和历史背景,韩国于数年前为秦国所灭,而韩王安在前一年即秦王政二十年被转移到为秦国攻占的前楚国首都郢陈,而新郑反秦,为韩国灭亡的余波。秦王派昌平君前往郢陈稳定局势,也利用其楚国公子的特殊身份安抚当地楚人。
注:相国这个叫法是汉代才有的,秦代叫相邦,汉代为了避讳刘邦的名字改称为相国,即丞相。司马迁著史记时,沿袭了汉代的叫法,把“相邦”写成了“相国”。
郢陈叛秦
《史记·王翦列传》记载,秦始皇派李信等率兵二十万讨伐楚国,朝东南方向深入楚国腹地,攻击平舆和寝丘,大胜楚军,兵锋指向楚国首都寿春。然而此时李信却转向西北去进攻后方的郢陈,攻破郢陈后继续西进,楚军追随秦军西进,大破李信军,秦军败走。楚军继续西进。
郢陈久为秦国所占,田余庆推测,郢陈叛秦事件,关键在当时居郢陈的秦国大臣昌平君身上。昌平君以其楚国公子身份在秦军后方反秦,郢陈附近原楚地的人民和原韩国的人民响应。虽然在李信回军后,郢陈被秦军重新夺回,但最终楚军收复了以楚国前首都郢陈为中心的失地,更趁势西进深入至原韩国境内。始皇惊恐,不得不起用王翦。
立为楚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王翦以六十万人伐楚国,取得郢陈以南至平舆,俘虏楚王负刍,秦始皇到郢陈坐镇监督。楚国的将军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于淮南继续反秦。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记载,当年秦国征发大军攻楚国。四月,与昌平君一样,同为楚国公子而仕于秦的昌文君死。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蒙武击破楚军,杀其将项燕。”二十四年,“王翦、蒙武破楚,虏其王负刍。”[4]没有项燕立昌平君为王的记载。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不同,而和《史记·王翦列传》《楚世家》相同。《项羽本纪》也说:“(项)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可见:(一)项燕是被秦军所杀;(二)楚王负刍是在项燕死的第二年被俘的;(三)立昌平君者另有其人,或根本就没有这事,司马迁记错了。大部分学者不同意第三种说法。
楚国灭亡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军最终击败楚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国灭亡。
而《史记·王翦列传》记载,王翦在决战中击败楚军,杀项燕,后俘虏楚王负刍。与《史记·秦始皇本纪》先楚王负刍被俘后项燕自杀的顺序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