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味道鲜美的水产品,虽然80年代吃的少,资源丰富,但现在野生少的可怜了,需要人工养殖满足市场需求。人工养殖泥鳅前景广阔,它们抵抗力强,少生病,运输方便,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受到大家的喜爱。部分农民朋友问养殖泥鳅怎么养?下面蛇农网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泥鳅养殖技术详解。
一、苗种培育
1、池塘条件:
培育泥鳅苗,首先需要准备好适合的池塘,最好是土池比较好,简单省工。培育苗种的池子不能太大,太大不方便管理,一般以30~100为宜,池深40~60cm。开挖的时候要注意留好鱼溜,这个区域是泥鳅苗子栖息和避暑防寒的地方,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20cm淤泥层,池中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2、清塘培水:
池子准备好以后,就要开始培育水了,一般在鳅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20~30kg/100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施每亩施入300~400公斤腐熟的人畜粪作基肥培水,池水加至30cm。待水色变绿,透明度15~20cm后,即可投放鳅苗。
3、苗种放养:
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5天,体长7mm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泳,此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鳅苗的放养密度以800~1000尾/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注意,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规格一致的鳅苗,以确保苗种均衡生长和提高成活率。
4、饲养管理:
刚下池的鳅苗,对饲料有较强的选择性,因而需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饵料,用50目标准筛过滤后,沿池边投喂,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饼等精饲料。鳅苗体长达到1cm时,已可摄食水中昆虫、昆虫幼体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可用煮熟的糠、麸、玉米粉、麦粉等植物性饲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投喂,每日3~4次。同时,在饲料中逐步增加配合饲料的比重,使之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饲料。饲料应投放在离池底5cm左右的食台上,切忌撒投。初期日投饲量为鳅苗总体重的2%~5%,后期8%~10%。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肥料,可施鸡、鸭粪等有机肥,用编织袋装入浸于水中,每次用量约0.5kg/;还可追施化肥,水温较低时可施硝酸铵2g/,水温较高时可施尿素2.5g/。平时应做好水质管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当饲养1个多月,鳅苗体长达3~4cm,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入成鳅养殖。
二、池塘养成鳅
1、池塘建设:
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一般为100~250,池深0.7~1m,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需夯紧,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底铺入20~30cm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2、培水与放种:
池塘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50cm,并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用量为20~30kg/100。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3~4cm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60尾/平方米,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
3、饲养管理:
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须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饲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25~27℃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饲。此外,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三、稻田养成鳅
1、稻田条件及改建方法:
凡泥质、弱碱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养殖泥鳅。选作养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000m2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在田中开挖多个面积为2~3、深60cm以上的坑。与坑相通,开挖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为30~40cm,坑和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左右,为夏季高温、施农药化肥及水稻晒田时泥鳅的栖息场所,又便于集中捕捞。
2、放养:
鳅种放养时间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后为宜,放种前3~4天在坑、沟内施入腐熟的畜肥40kg/100,培肥水质,然后每亩放3~4cm的鳅种2万~2.5万尾。
3、饲养:
鳅种放养后,投喂糠麸、枯饼、蚯蚓、蚕蛹粉、动物内脏等,前期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8%,以后为5%左右,饲料投放在沟、坑中。同时,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追施肥料,每次追肥量15kg/100。稻田应尽量少用农药,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并在阴天喷洒。同时,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投饵施肥过量而影响水质。
四、病害防治
1、水霉病:
症状:病鳅体表附着白色毛状水霉菌。此病多发生于水温较低时期,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
防治办法:
(1)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
(2)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10min,或用4g/m3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0~30min。
2、烂鳍病:
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
防治办法:
(1)1g/m3漂白粉全池泼洒,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泼洒;
(2)用20g/m3的呋喃那斯溶液浸洗病鱼15~20min,或按0.04%的呋喃那斯拌入饲料连喂3d。
3、寄生虫病:
症状: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虫所致。
防治办法:
(1)用0.7g/m3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
(2)用0.5g/m3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可防治三代虫病。
4、白身红环病:
症状:病鳅身体呈灰白色,出现红色环纹。此病因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
防治办法:
(1)鳅种放养时用5g/m3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20min;
(2)0.2~0.3g/m3孔雀石绿全池泼洒;
(3)将病鳅移入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
5、气泡病:
症状:病鳅鱼苗浮于水面。因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鱼苗。
防治办法:
(1)食盐4~6kg/667m2全池泼洒;
(2)立即冲入清水或黄泥浆水;
(3)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同时,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质恶化。
6、敌害:
清除蛇、蛙、乌鳢、水蜈蚣、红娘华等敌害生物。
五、捕捞
泥鳅都是喜欢在池底淤泥里躲避,当干塘后,它们就迅速躲入泥土中,给捕捞带来麻烦,其实,可以用好几种方法来捕捞。
1、冲水法:
将捕捞工具放在进水口,然后放水进池。泥鳅受流水刺激,逆水上游,群集于进水口附近。此时将预先设好的网具拉起,便可将泥鳅捕获。
2、诱捕法:
把煮熟的牛、羊骨头或炒制的米糠、麦麸等诱饵放在网具或鱼笼中,用其香味引来泥鳅。
3、干塘法:
冬季,水温降至15℃~12℃时,泥鳅就会钻入池塘底泥中,只能干塘捕捉。先把水排干,将池塘、稻田划成若干块,中间挖排水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便于捕捉。稻田中养的泥鳅,还可用晒干的油菜秆,浸泡于稻的沟、坑中,待油菜秆透出甜质香味,泥鳅闻而易聚,此时可围埂捕捞。
4、地笼捕捉:
地笼捕捉比较方便,也对泥鳅没有伤害,捕捞的时候水留浅点,淹没地笼一般的水深,这样泥鳅更容易钻入地笼中,晚上投放,第二天起笼,这种捕捞泥鳅不会受伤,成活高。
六、运输
一般地笼捕捞的泥鳅没有受伤,运输比较省心,泥鳅多为鲜活销售,买家还要暂养出售,运输途中容易出问题,避免造成死亡。可用竹箩运输,每只竹箩装泥鳅25kg,装运时在竹箩底部铺上塑料薄膜,加水2~2.5kg,然后放入活泥鳅;运输途中,每隔1.5小时加1次水,可确保泥鳅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