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

时间:2023-12-05 11:41:10编辑:分享君

在南沙大角山西北脚前的一片坡地上,2001年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文物发掘。

通过初步挖掘勘探,约一万平方米大面积堆积丰富的先秦遗址(考古界将先秦以前夏、商、周时代的遗址统称为先秦遗址)展现人们眼前。

一大批釜、罐、钵、盆等陶器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斧、锛、穿孔石铲、石镞、石刀和砺石等古人用于捕捞、狩猎、耕作的工具令人惊异不已,更为罕见的一具先秦人体骨架,埋于淤泥几千年而完好无损,此骨架是广州迄今考古发掘出的最为完整的一具古人骨架,经送 ... 科学院进一步论证和用现代科学仪器测定。

此骨架为三千五百年前商代时期的一名身高1.7米,45岁左右的男性“南沙人”骨架。

南沙先秦遗址的发现,引起海内外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可以断定,这里曾经鱼贝丰富,人群聚集,南沙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也由此上溯到四千多年前。

南沙原是珠江口虎门水道西侧的一群岛屿,据北魏《水经》郦注云:“海在郡城南,沙湾、茭塘两司地多边海”。

唐《元和郡县志》载:“大海在府城正南七十里……”。

“这些文字记载表明、古时的南沙是在广州以南几十里外的大海之中。

至宋代以后,珠江水中沙泥沉积、坦洲逐现,众岛屿周边沙坦不断浮生、相连成片,慢慢形成今日之地貌。

南沙的面积为五十四平方公里,呈脚掌状、中部有黄山鲁山、主峰海拔295.3米,为广州以南至珠江口间最高山峰,南沙周边地势较低,多为台地和滩涂。

南沙的地名原称沙埠,元、明时习称沙埔,因渔船,小艇多在此锚泊,故又名南湾,直至清代,人们因此地在黄山鲁的南面,才统称南沙。

南沙的村落多以地形,地物命名、如深湾、沙螺湾、芦湾这些地方古时都是海湾,芦湾更因群山环抱、山泉清澈,潺潺溪水似葫芦倒出流入湾中而得名。

鹿颈村原又名鹿颈寨,因村后山势延长形似鹿颈,村名由此而来。

东瓜宇村原名冬瓜屿,古时为海中小屿,四面环水,对岸居住的人需摆渡才能到屿上来,蝴蝶洲就是当时的渡口所在地,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先后有人在屿上定居,并以种植冬瓜为生,故名冬瓜屿,直到清嘉庆年(1796-1820年),后人才以其谐音改称东瓜宇。

东井和金洲的村名都各取自村中的古井和金洲山,而板头村的原名攀头则富有新意,古时村前是水,村后是山,村民从塘坑迁徙,攀山越岭到这头。

“攀头”寓创业艰辛之意,训勉后人艰苦创业,但后人因攀字笔划繁多便以板代之。

九王庙的村名更富传奇色彩,相传宋代期间,有船沉没溺死九人,尸体漂流到此,潮退而出,潮涨而入,数次反复,村民奉以为神,遂将尸体葬于村后山坡,立庙祭奉,并以“九王”称之,逢年过节,庙里香火鼎盛,远近闻名,后此村就以庙为名。

南沙先秦遗址的发掘,显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捕捞、居住。

但直到唐、宋代后这里才逐渐发展起来,南沙的先人大都是黄河流域南迁的北方人,南沙黎姓的始祖黎藩庄原籍就在陕西京兆郡,其先人于宋代南迁广东南雄珠玑巷,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黎藩庄迁至东莞,继迁至南沙塘坑,后部份族人又迁至板头建村。

南沙深湾朱姓的始祖朱羡,原籍徐州古丰郡,因其护送宋帝赵丙南下到新会崖山勤王,敕授辅国将军,宋亡后,朱避居东莞归德门(宝安福永镇)后其孙朱中阳于元至顺年间(1330年)率族人迁居南沙的深湾,继又分支东井、塘坑、此族是可考证最早到南沙开发的氏族。

明清年间,南沙海边洲坦不断出露,外乡人陆续来此围垦耕作,南沙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南沙虽地处偏辟,但文物资源丰富,除先秦遗址外,还有祭奉海神妈祖的天后宫、天妃庙,更有镇守国门的虎门炮台。

南沙的虎门炮台始建于1717年,后几经毁坏,几经修建,共计有炮台27座之多,分布在大角山、浦洲山,上、下横挡岛和卢湾村外滩(南北台)等处。

... 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在此英勇抗击帝国主义的入侵,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主义壮烈诗篇。

1841年1月7日,正与清 ... 谈判的英军突然发起虎门之战,攻陷大角和对岸的沙角炮台,继而于2月26日攻向虎门第二道防线,上横挡岛守军在敌猛烈的炮火轰击下,浴血奋战,最终弹尽援绝,炮台失守,战到最后身负重伤的十余名勇士宁死不屈,愤然跳下岛中水井,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虎门炮台经一、二次 ... 战争后严重毁坏,1883年清 ... 重建虎门诸炮台,改旧式炮台为西洋式炮台,并安装德国克虏伯后膛炮,1938年10月22日,侵华日军飞机从三灶机场,(珠海三灶岛)飞至虎门轮番轰炸炮台,日第五师团板本支队又从浦洲登陆对炮台进一步破坏,重建的虎门炮台又彻底被毁。

上一篇:2015世界首富排行榜

下一篇:苏宁用什么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