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

时间:2023-12-12 12:25:03编辑:分享君

1. 求谏 贞观十七年 那段翻译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①,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②。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 ... 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

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

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

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

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2. 太宗轶事原文及翻译,是原文和翻译.在2012年5月15日19:30分之前

太宗轶事① 贞观②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③称‘去食存信’④,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 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⑤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中华书局,2009年版) 【注】①太宗,即唐太宗 ... .②贞观:唐太宗年号.③《传》:指《左传》.④去食存信:比喻宁可失去粮食饿死也要坚持诚信.⑤狎侮:轻慢侮辱.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七年(643),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左传》上说‘宁可失去粮食饿死,也要坚持诚信’,孔子说‘人没有诚信就无法安身立命’.从前,项羽已经攻入了咸阳,控制了天下,假如他当时能努力施行仁信政策,谁还能夺取他的天下呢?” 房玄龄回答说:“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废去任何一项都不行.如果能勤恳地推行五常,会有很大的补益.殷纣轻慢侮辱五常,周武王就讨伐他,项羽因为没有仁信就被汉高祖夺了他的江山,确实就像陛下您所讲的那样.”。

3. 太宗自省的文言文翻译贞观8年,太宗··········岂肯更言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 ... ,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译】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 ... ,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见怪.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

4. 唐太宗赏罚分明的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先后对18名大臣进行了26次奖励。

对谏议大夫魏征奖励次数最多,重奖8次,共奖绢1900匹,钱400缗,金瓮1只,黄金10斤,房屋一座,马两匹。魏征去世后,太宗命令九品以上官员前来悼念,并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并书写墓碑。

他对大臣们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镜子了!)”对击灭东突厥的大将军李靖重奖2次,共奖绢3000匹,增加食邑到500户,还令其兼任左光禄大夫。对辅佐太子承乾、数次直谏的于志宁、孔颖达各赐黄金1斤,帛500匹。

阿史那社尔(突厥族)是征服高昌的行军总管,在高昌平定后,众将均受到封赏,因为没有皇上的命令,他未接受封赏,接到皇帝的圣旨后,也只领受了一些老弱的仆人和残次物品。唐太宗对他的廉洁谨慎十分看重,奖励他从高昌缴获的宝刀一把,杂色彩绸1000段。

唐太宗不仅奖励朝廷命官、军队统帅,还十分重视奖励基层官吏。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唐太宗派遣的使者到达凉州(在今甘肃省武威市),见都督李大亮有一只鹰非常好,暗示要送给皇上,李大亮不同意,给太宗上密表一份,说您拒绝打猎,而使者为您要鹰,这与您的主张相违背,如果是使者自作主张,这就说明您用人不当。

太宗看到密表后很高兴,赞扬李大亮忠诚正直,就把自己用的胡瓶一把和荀悦《汉纪》一书赠给李大亮。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十月初,唐太宗要去同州打猎,路过栎阳县(在今西安市阎良区),县丞刘仁轨进言,此时农民秋收未毕,建议太宗迟滞几日,以免修路修桥影响农时,太宗深为赞许,赐给他印玺密封的手书,不久提拔他做了新安县令。

唐太宗有功必奖,有过必罚。他奖励的官员大多属于刚正不阿、廉洁、正直之士,惩罚的则主要是谋反、 ... 、渎职、阿谀奉承之人。

《资治通鉴》记载,被他处罚的官吏达几十人之多,其中有立过巨大功劳的大臣,也不乏亲信和亲戚。侯军集是辅佐太宗马上打天下、发动玄武门之变、率军征伐的重要将领,曾经担任过兵部尚书,但因参与太子谋反,与太宗的外甥赵克等人一并被处死。

贞观十九年正月,太宗用兵辽东,任用韦挺负责军粮运送。但他失职,导致600多艘运粮军船在卢思台搁浅不能行进,被械送洛阳革职。

沧州刺史席辩因 ... 受贿,太宗命人下去亲自监督处斩。贞观六年(公元623年)九月,同州刺史尉迟敬德参加唐太宗召集的宴席,看见一个人坐于其前,怒曰,“你有何功劳,坐在我的上面”,唐太宗的堂兄弟任城王李道宗坐在他的下面,进行劝解,尉迟敬德不仅不买账,还几乎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

唐太宗十分愤怒,对他说,你屡屡犯法,不要咎由自取;国家的纲纪,唯有靠赏罚来维持,非分的恩惠不可能常有,你要好好反思和改正,不要留下什么遗憾。自此以后,尉迟敬德感到害怕并收敛了好多。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冬,太宗领北伐高丽的大军回师路过易州(州治在今河北省易县),姓陈的司马将温室种植的蔬菜进献给皇帝,太宗认为这是谄媚行为,将陈司马予以免职。 从唐太宗治理国家、管理官吏的所做所为可以看出,他爱憎分明,制度严格,对国家有贡献的,绝不吝惜钱财,给予重奖;对于图谋叛乱的,一概格 ... 勿论;对于 ... 受贿、渎职的,该 ... 的 ... ,该除名的除名,该抄没家产的抄没家产;对于谄媚的,嗤之以鼻,削除官职。

唐太宗用实际执行力来管理国家和官吏,造成良好的为政之道,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

5. 【褚遂良公直文言文翻译】

褚遂良,字登善.贞观中,累迁起居郎.博涉文史,工隶楷.太宗尝叹曰:“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征白见遂良,帝令侍书.帝方博购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献,然莫能质真伪.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 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帝曰:“朕行有三:一,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①;二,进善人,共成政道;三,斥远群小,有②受谗言,朕能守而勿失,亦欲史氏不能书吾恶也.” 于时皇子虽幼,皆外任都督、刺史,遂良谏曰:“昔二汉以郡国参治,杂用周制.今州县率仿秦法,而皇子孺年并任刺史,陛下诚以至亲扞四方.虽然,刺史,民之师帅也,得人则下安措,失人则家劳攰③.臣谓皇子未冠者,可且留京师,教以经学,畏仰天威,不敢犯禁,养成德器,审堪临州,然后敦遣.惟陛下省察.”帝嘉纳. 西突厥寇西州,帝曰:“往魏征、褚遂良劝我立麹文泰子弟,不用其计,乃今悔之.”帝于寝宫侧别置院居太子,遂良谏,以为“朋友深交者易怨,父子滞爱者多愆.宜许太子间还东宫,近师傅,专学艺,以广懿德.”帝从其言.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曰:“叹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而毋忧.”因命遂良草诏.高宗即位,封河南县公,进郡公.坐事出为同州刺史.再岁,召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进拜尚书右仆射. (取材于《新唐书》)[注]①元龟:可作为借鉴的往事.②有:或许.③ 攰:guì疲乏. 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起居:皇帝的言行 B.臣谓皇子未冠者 未冠:尚未冠名 C.近师傅,专学艺,以广懿德 懿德:美好的德行D.因命遂良草诏 草诏:起草诏书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 坐事出为同州刺史 B.朕能守而勿失 无忌、遂良在,而毋忧 C.虽然,刺史,民之师帅也 养成德器,审堪临州,然后敦遣 D.不用其计,乃今悔之 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 8. 给下列文句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南死,无与(之)论书者 B.遂良独论(其)所出 C.臣职载(于)笔,君举必书D.臣谓皇子未冠者,可且留(诸)京师 9.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起初,褚遂良是由于书法方面有相当的造诣而得到唐太宗青睐的. B.褚遂良负责“起居录”敢于坚持原则,使唐太宗不得不奉公守法. C.褚遂良作为谏官,遇事勇于进言规劝,他的意见大多被皇帝采纳. D.唐太宗病危时把太子托付给褚遂良等人,希望他们尽心辅佐太子.参考答案:6.B [“未冠”是未行冠礼,尚未成年]7.C [两个“然” 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承指上文所说之事,意为“这样,如此”.A前“为”是“作为”,动词,后“为”是“担任”,动词;B前“而”是连词,可不译,后“而”是代词“你”;D前“其”是代词“他们的”,后“其”是副词,表祈请]8.A[这里应是第一人称我,而不是他]9.B [“不得不”的说法过分,无据.“起居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原文中“朕行有三” 的话说明唐太宗有主观能动性,并非迫不得已]【古文阅读参考译文】褚遂良,字登善.贞观年间,逐步升迁到起居郎.他广泛涉猎文学和历史,擅长隶书楷书.唐太宗曾经叹息说:“虞世南死了,没有与我谈论书法的人了.”魏征禀告举荐了褚遂良,皇帝让他侍奉书法方面的事.皇帝正广泛求购王羲之的法帖,天下人争相进献.然而没有谁能够评断真假.惟独褚遂良论断出处的,没有错误假冒的.(褚遂良)升任谏议大夫,兼掌管记录皇帝言行的工作.皇帝说:“你记(皇上的)言行,一般做人君的能看不能看呢?”(褚遂良)回答:“现在记录皇帝言行的人,就是古代的左右史官,(皇帝的)善恶一定要记录,(作用在于)告诫皇帝不做非法的事,没听说过天子自己观看(自己的)历史的.”皇帝说:“我有不好的言行,你一定会记录吗?”(褚遂良)回答:“遵守道义不如奉行职守,臣的职责承载在笔上,皇上您的言行我一定会记录.”皇帝说:“我的行为有三方面:一,借鉴前代的成败,把它作为鉴戒;二,引进能人,共同实现为政之道;三,斥退远离小人,或许听到谗言,我能够坚守而不失误,也是想要史官不能记下我的坏处.”在这时,皇帝的儿子虽然年幼,都外放担任都督、刺史,褚遂良进谏说:“过去两汉用郡国参与治理,间杂使用周代制度.如今设州县全都仿效秦代的法度,而皇子幼年一齐担任刺史,陛下您的确是在用至亲守卫四方.虽然如此,刺史,是人民的领导者,用人得当下面就安定稳妥,用人失当辖域就劳苦疲惫.我认为皇子未成年的,可以暂且留在京城,用经学教导(他们),(使他们)敬畏仰慕天子的威严,不敢违犯禁令,养成德行和才能,考察(他们)能胜任管辖州县,然后再勉励派遣.请陛下审察(我的谏言).”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西突厥进犯西州,皇帝说:“以前魏征、褚遂良劝我立麹文泰的子弟(为王),我没。

上一篇:男士奢侈品牌皮带

下一篇:爱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