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沙等于多少亿?
六亿
恒河沙等于:六亿,古语是一恒河沙十亿数,十恒河沙等于6亿,一恒河沙等于六亿。
恒河沙的计数单位排序
计数单位依次为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兆、十兆、百兆、千兆京、十京、百京、千京垓、十垓、百垓、千垓秭、十秭、百秭、千秭穰、十穰、百穰、千穰、十、百、千涧、十涧、百涧、千涧正。
十正、百正、千正载、十载、百载、千载极、十极、百极、千极恒河沙、十恒河沙、百恒河沙、千恒河沙阿僧祗、十阿僧祗、百阿僧祗、千阿僧祗那由他、十那由他、百那由他、千那由他不可思议、十不可思议、百不可思议、千不可思议无量、十无量、百无量、千无量大数、十大数、百大数、千大数(以上进位为中数)。
[img]恒河沙是什么单位
问题一:恒河沙的计数单位排序 计数单位依次为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兆、十兆、百兆、千兆京、十京、百京、千京垓、十垓、百垓、千垓秭、十秭、百秭、千秭穰、十穰、百穰、千穰?、十?、百?、千?涧、十涧、百涧、千涧正、十正、百正、千正载、十载、百载、千载极、十极、百极、千极恒河沙、十恒河沙、百恒河沙、千恒河沙阿僧祗、十阿僧祗、百阿僧祗、千阿僧祗那由他、十那由他、百那由他、千那由他不可思议、十不可思议、百不可思议、千不可思议无量、十无量、百无量、千无量大数、十大数、百大数、千大数 ( 以上进位为中数)
问题二:佛教讲的恒河沙是什么意思? 完整版的是 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 、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 恒河沙不计其数,每粒沙是一条恒河,这一粒沙里的恒河,又有 不计其数的恒河沙,真不知有多少恒河沙呢?生是沙,死也是沙 ,聚是沙,散也是沙。数不清的沙,数不清的劫,数不清的美丽和心痛.
问题三:佛法里常说多少亿恒河沙诸佛,是什么意思啊,说了多少亿为什么还说恒河沙,这不自相矛盾吗 没矛盾意思是多少亿个恒河沙的数量那么多,比如说:一个恒河里的沙每一粒沙为一佛,一个恒河沙我们就没法数了,但是比恒河的沙数还要多亿倍以上。
求采纳
问题四:佛教徒中拥有恒河沙是什么意思? 恒河沙(梵文Ganga-nadi-valuka),为佛教用语,也做恒河砂、恒砂、恒沙等。恒河,为印度五大河之一。发源于 *** 的雪山(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流,注入孟加拉湾。其源高且远,其河宽且长,河中的沙,因细故多,为阎浮提诸河所不及,又为大家所悉知悉见,所以佛说法时,常以譬喻极多之数。
答:也就是说应该是比喻的数值单位,拥有恒河沙就是比喻有恒河沙那么多的数目,是印度的数量单位,比如弹指和刹那,劫都是一样的。
问题五:恒河沙数什么意思 恒河沙数_百度汉语
恒河沙数 [héng hé shā shù]
[释义] 恒河:南亚的大河。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问题六:佛法里常说多少亿恒河沙诸佛,是什么意思啊,说了多少亿为什么还说恒河沙,这不自相矛盾吗 四宏大愿:其一为:佛法无边誓愿学,学习佛法有八万四千门,同学八万四千门也,人的身命在娑婆世间在天数可数也。您如对佛法感兴趣,可联系吾。e-mail:[email protected]
问题七:恒河沙数的意思 恒河,南亚大河,比喻数量多到像恒河里的沙子那样无法计算
问题八:恒河沙数佛是什么意思 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有很多非常细的沙子,恒河沙数佛,比喻佛的数量非常多,像恒河两岸的细沙,多的数也数不清。
恒河沙等于多少亿?
一恒河沙等于六亿。
《金刚经》所说的“恒河沙数”是简称,是有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这么多恒河中所有沙子的数量。这是多少呢?“以一条恒河的沙粒数,乘以恒河数量(恒河沙数)”,也就是恒河沙数的平方,是10^48(1亿亿亿亿亿亿,六个“亿”)。这是金刚经的恒河沙数。
恒河沙大小介绍
沙粒没有确定大小,大到1毫米也是沙,小到0.1毫米以下也是沙,但大到1厘米就是石子了,小到0.01毫米就是PM10了,也就是尘埃。简化计算,我们按0.1毫米的正立方体估计沙粒大小。这样估计,则1立方米沙子有10^12(1万亿)粒,1立方公里沙子有10^21(10万亿亿)粒。
恒河长2510公里,从恒河中心向两侧各1公里,再向地下1公里,假设这2平方公里横截面上都是沙(下游沙体会超过2平方公里,但上游又会小于2平方公里,全程按此估算应差不多),则恒河共有5000立方公里沙,大约有5×10^24(5亿亿亿)粒。
恒河沙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梵语 gavgā-nadī-vāluka。即恒河之沙。又作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兢伽沙、恒沙、恒河沙数等。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例如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大八?二一七中):「遍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中):「无量大圣,数如恒沙。」〔玄应音义卷二十四、翻译名义集卷七〕 p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