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敬斋的个人简介
赵敬斋,原名赵可畏,河津县连鸺村人。1909年5月20日出生于一个祖辈务农的贫苦家庭。
人物简介
赵敬斋,原名赵可畏,河津县连鸺村人。1909年5月20日出生于一个祖辈务农的贫苦家庭。祖父母和父母亲,均系辛勤耕耘和纺织为业的庄户人。正常年景还能维护温饱生活,一遇灾荒便要靠借贷和典当衣物以求生存。因此,家人多鼓励敬斋这个根苗好好学文化,争当在恶劣环境中能够顶门立户的强者。敬斋从幼小的心灵里就产生了好好学文化,争当不受封建压迫和剥削的平待、博爱、自由思想的人。所以他在私塾读书的几年时间里,比别人下的苦功都多。凡是教师教的课文他都能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十分注意默写。因此,常常获得教师的表扬。1925年暑期,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津城内第一高小读书。这期间,他曾接触到一些进步书刊,加紧课外攻读。尤其是他曾耳闻目睹河津中学的沪案后援会在掀起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残杀工人顾正红的怒潮,使赵敬斋在思想上有了一次飞跃,从而立志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振兴中华,要成为爱国主义的英雄。
人物经历
赵敬斋,高小毕业后,他在教师和亲友的资助下,考入了运城山西省立第二师范读书。一方面每月有三块大洋可作学费,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另方面为实现教育可以救国的意愿,为当一个好教师打好基础。谁料1929年晋南发生了罕见的旱灾和瘟疫,其祖父去世,全家人染病在床,他只好休学。赵敬斋在樊村镇第五高小教书二年。
1932年复学到师范。毕业后,他被留到运师附小教书。抗日战争前夕,他便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1936年,赵敬斋在运师附小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教师联合会”。
]937年10月初,他在运师附小由荆启荣、秦穆伯二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下旬,日军进逼太原,全省学校被迫停办,他受河东特委指派,回家乡河津,与郭一民、马平定二人接头,组建了中共河津县委。赵敬斋担.任了宣传委员。他们共同指导了河津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春节,赵敬斋奉令调回运城,组织广大师生参军参战。后又和共产党员荆启荣等六名教师率领数十名学生奔赴中条山,开展了抗日武装斗争。他曾被派到平陆县城关区担任区委。
从1938年春到1950年9月,赵敬斋先后在人民解放军部队中担任过团组织干事、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团党委副书记、旅政治部副主任、师政治部主任等职。
1949年冬,随军南下四川任六十二军随营学校(后改称西南军大分校)副政委、校党委副书记。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赵敬斋在部队里曾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和历次反扫荡战斗。1947年到1948年,他和部队一起参加过解放晋南战役以及攻打运城、临汾、晋中等四个战役。
1949年4月24日解放太原后,十八兵团六十二军奉令西进青海、甘肃等省,后又南下解放了四川沿路各县城,在成都举行了解放军入城仪式。
赵敬斋于1950年9月下旬奉令由军大分校调任西康省法院院长兼党组书记、西康省人委委员、省委党校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后,他担任四川省委“五七”干校的校长、副书记等职。
1979年12月“五七”干校被撤销,赵敬斋被调任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的顾问。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充分发挥余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最后的力量。
1982年冬,响应党的号召申请办妥离休手续。
1992年4月下旬逝世于成都,享年84岁。
赵敬斋在生前写的自传里说:“我年已八旬,虽不能为党多做具体工作,但力求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影响和教育下一代,使他们遵纪守法,保持我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永远沿着党所指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