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品三的个人简介
赵品三(1904~1973),又名赵振鑫,榆次县(今晋中市榆次区)西郝村人。民国11年(1922),考入太谷铭贤中学。民国14年(1925),在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同时入党的郝金和等组成晋中第一个中共党小组。同年,组织进步学生成立书报流通社,向学生介绍进步书籍《中国青年》、《列宁传》、《马克思主义浅说》和《共产党ABC》,主编《国民党与共产党》一书和《锐锋》期刊。 随着形势的发展,赴省城参加了西北革命同盟会。回校后公开成立左派国民党支部,吸收进步学生加入国民党,党员达到70多名,形成领导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民国16年(1927)6月,中共铭贤党支部遭到破坏,遂南下武汉继续投身革命。民国17年(1928)春,由组织介绍到河南确山的陕西国民党军队岳维俊部下工作,发展党员70多人,并在15个连队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同年12月14日,成功组织了“大冶兵暴”,随后加入红军,任红军五纵队十六大队政委和红三军团直属党委书记。
主持设计了中国工农红军军服。次年,又主持成立了红军“八一剧社”,成为苏区话剧运动的开拓者、领导者和实践者之一。被称为红色根椐地“话剧之父”、红军书法家。
生平事迹
民国20年(1931),任中央苏区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主持设计了中国工农红军军服。次年,又主持成立了红军“八一剧社”,成为苏区话剧运动的开拓者、领导者和实践者之一。
民国23年(1934),任中共苏区民主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兼工农剧社总社社长,创作《游击》、《我们的队伍来了》等剧本,收入苏区第一个剧本集《号炮集》中。民国26年(1937)转赴延安,任西北青年救国会军事部长兼西北抗日剧社总社长。次年,首次将《阿Q正传》搬上舞台,自演阿Q,轰动了延安,并被韦尔斯写入《续西行漫记》中。同年,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上校秘书,吸收了大批文艺骨干参加革命,壮大了文艺宣传队伍的力量。民国30年(1941),任中央军委秘书厅副秘书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铁路管理局经理部部长兼秘书长
、东北军区兵工学校政委。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为保存和整理革命历史文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生多才多艺,既善于表演,又擅长书画
艺术,其篆书自成一体,指画也很有功力,传世之作有《李白抚醉卧图》和《钟馗图》等。
赵品三与红军军服
在国内土地革命时期特别是其早期,红军军服的面料、式样、颜色并不统一,各部队往往是筹措到什么服装就穿什么服装。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红军军服是瑞金时期由赵品三设计的缀红布五角星八角帽、佩红布领章的粗布灰色军装。
从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部队都穿原来的国民革命军服装,参加起义的工农武装穿个人自己原来的服装。
在起义后转移和创建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各部队都不同规模的建立了小型的被服厂,加工服装,供应部队。但军服式样、颜色、面料都不统一。
1929年3月,红四军解放了闽西重镇长汀。在长汀成立红军临时被服厂,缝制了4000套灰色军衣。新军服的样式是由毛泽东、朱德、陈毅亲自审定的,灰兰色、布质,上衣为中山装式,两个上贴袋,领口缀红布领章,领章上绣一圈黑边为悼念列宁逝世5周年;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军帽为八角形,缀红布五星帽徽。这是红军首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服装。朱德曾说,这是红军第一批正规的军服。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随即建立了专门培养红军指挥员的第一所红军学校。红校的学员由各部队选送。当时,红军刚刚进行完第三次反"围剿"战斗,部队着装很不整齐。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刘伯承同志看到学员们着装杂乱,认为这样下去会影响部队的整体形象,也不利于学校的正规化建设;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勤保障也已初具规模,红校的学生们代表红军形象,服装应该统一。他把设计红军军服的任务交给中央红军学校任俱乐部主任的赵品三同志。
赵品三接到这个任务后,认真研究,精心设计。起初他是仿照苏联红军军服样式设计的,上衣是紧袖口套头式样的,很不适合南方的气候。因为苏联大部分地区与我国南方气候差别很大。赵品三后来仿照国民革命军军服式样将上衣改为前开襟敞袖口。考虑到红军要经常在山地行军作战,灰色在山区不容易暴露目标,所以红军的军装、帽子和绑腿都选用灰布制作。上衣为中山装,下衣为西装裤。军衣领上缝两块红布领章,象征红旗普照全国。军帽仍用大八角式列宁帽。但因帽角太大,不适合中国人的脸型,赵品三就把军帽改为"小八角",帽中央缝上一颗红布五角星,象征工、农、兵、学、商团结一心向革命。这样红帽徽、红领章,很是庄严、威风。赵品三精心设计的军服经过试穿后,刘伯承校长看了表示满意。他认为这套服装美观、大方、实用,就指示红军学校总务科长杨至诚给学员每人做一套。当红军学校学员们穿着新军装,精神抖擞地行进在古老的瑞金城时,不仅引来人民群众一片赞许的目光,也在各部队引起不小轰动。
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都纷纷效法红军学校,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从此,红军有了自己统一的服装。以后,各根据地红军的服装逐渐统一。赵品三设计的这套红军军服,成为典型的红军军服。
赵品三设计的红军军服直接参考了国民革命军军服的式样和颜色,系在国民革命军军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我们说,红军军服是清末新军军服在我国发展的结果。而清末新军军服直接脱胎于欧洲军服。但是,由于红军军服在红布五角星帽徽、红布领章方面的成功设计,使红军军服突出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本质,而红军军服本身的革命性特征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同时,其八角野战帽、粗布衣料设计既与革命根据地简陋的生产条件相一致,也使红军着装简单朴素,易于接近人民群众。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服文化,即以红色五角星为标志特征的解放军军服文化。红军军服的成功设计,为具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特色的军服文化的形成打下了较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