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式铭的个人简介
赵式铭(1877~1941),字星海,剑川人,白族,近代云南著名文化人物。清光绪末年,曾在丽江主编《丽江白话报》,并撰写丽江府中学堂的校歌。赵式铭 - 简介
赵式铭是云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873年出生于剑川金华镇白族世家。他以不学为耻,从小发奋读书,17岁赴大理应州试,名列第一,人称“龙首”。赵式铭 - 人物历程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丽江府知府彭继志在丽江创办《丽江白话报》,聘请了当时的剑川高等学堂校长赵式铭为主笔。《丽江白话报》为月刊,铅印本,每月中旬发行一册,每册十至二十版,系24 ×14.5厘米的白棉纸印成。《丽江白话报》最初只在滇西北地区发行,后来,云南提学使叶伯皋说其"足以开展民智","谕令月送二千册由学院颁发各府州县"。发行范围遂扩大到全省。
《丽江白话报》以宣传维新变法,富国强兵思想为主,所发表的文章,多为启迪民智、发展教育,勇于开拓,犯难冒险,团结爱国,反抗外敌入侵,反对迷信落后,禁吸食鸦片,走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等内容。
赵式铭在《丽江白话报》发刊词中一开头便写道:"莽乾坤是一大舞台,是强的生杀予夺随安排,是劣的奴隶牛马也应该。看,茫茫大陆,莫只有强种常在。叹,此意有几人得解?愿身化恒河沙,苦把同胞戒。问晨钟暮鼓,可醒过南柯来!"接着文章大声疾呼,只有认清形势,奋发猛省,发展教育,造就爱国的国民,鼓起爱国力与团结力来,才能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赵式铭在《丽江白话报》还发表过很多有见地的文章,如《论鸦片烟之害》、《论迷信风水之害》、《劝注重工商业》、《说冒险》等。这份用白话文进行宣传的报纸,当时在全省独有,在全国也是罕见的。《丽江白话报》的实践,比后来胡适提倡白话文还早十来年。这对丽江这样边远民族地区来说,更显得难能可贵。
光绪末年,赵式铭还写了丽江府中学(现丽江地区中学前身)校歌,歌词曰:雪山绵亘金沙长,气局何堂皇。我祖我宗生此土,是我好故乡。殖民政策强凌弱,艳羡膏腴壤。愿将学界渐推广,巩固此金汤。
1906年,赵式铭被丽江知府聘为丽江白话报主编。他用白话报强调人民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反对愚民政策,是群众公认的云南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13年,赵式铭参加《云南光复志》的编纂工作,及时抢救、记载地方史实,巩固革命成果。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隆重召开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剑川赵藩到羊城任军政府总裁(孙中山先生亦七总裁之一),并被特任为交通部长,赵式铭以枢密官身份担任赵藩的随员,到广东后任交通部综核司长、八省铁道公署秘书。他与赵藩积极支持孙中山发动的讨伐北方军阀的正义战争。1930年,云南省主席龙云聘任赵式铭为云南省通志馆副馆长兼编纂员,辑纂方言考等,在探索文化源流、沟通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方面作出了贡献。1941年冬赵式铭回到故乡,正欲重修《剑川志》时,不幸于1942年夏被病魔夺去生命。
“文革”中,赵式铭故居遭破坏。为抢救名人故居,弘扬民族文化,最近,剑川县修复了位于金华镇内的赵式铭故居
赵式铭 - 人物轶事
1、移风易俗赵式铭8岁的时候,父亲在江东村设馆授徒,他随侍在旁,也学了不少东西。3年后,又跟段野史先生学习《礼》、《易》、《春秋》。17岁的时候赴大理应州试,名列第一,人称“龙首”。1894年赴昆明应甲午科试,名列副榜。
应试受挫后,赵式铭赴木河村教书。在教书的同时,他用心读完《史记》、《汉书》、《唐宋诗醇》等书。1895年,康有为联络应考举人“公车上书”。赵式铭看到翻印的奏本,受变法维新思想的感动,立志从事教育,走教育救国的道路。赵式铭与青年学友举办读书会、演讲会、放足会(宣传缠足妇女放足)、运动会等,积极宣传维新变革,振兴中华的主张。1903年,赵式铭再次参加了科考,在经文中引近事来解古训,付考官认为“陶冶新旧,会通古今”,主考官却对他标新立异的做法不予认同,于是赵式铭再一次落榜。
2、主编《白话报》
1906年,赵式铭被丽江知府彭友兰任为师范、中学两校的国文教员,兼《丽江白话报》的主编。《丽江白话报》提倡白话文活动,传播奋发图强的爱国思想,紧密配合全国变革发展的形势,受到人们的欢迎。赵式铭主编《丽江白话报》,比起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提倡白话文的《文学改良刍议》,还要早12年,堪称我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赵式铭以“精愚”(精为“精卫填海”之精,愚为“愚公移山”之愚)为笔名,在《丽江白话报》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如《发刊词》、《论鸦片之害》、《论迷信风水之害》、《劝青年能自费求学》等文章,对封建愚昧的思想及落后的社会现实痛加谴责,起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当时有人评论他的文章为:“文有电气,读之手颤”。在发刊词中,他把自己比做夜半啼血的子规,力图使处在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转危为安。
赵式铭提倡写“醒世”文章,阐述应当言文一致。他认为:“文章之道,贵俗不贵雅,贵浅不贵浅”,不可“言语是言语,文字是文字,截然分为两道”,要“把言语文字两者合而为一 ”,才能促进文明的大进步。赵式铭为了时间通过文学以补“教育所不及”的主张,写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如他编写了名为《苦越南》的滇戏剧本,谴责了法国侵略越南的暴行,表达我国人民对越南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亦向国人提供了邻邦亡国的借鉴。1909年,彭友兰调任永昌,赵式铭跟随前往,创办了滇西第二个民众读物《永昌白话报》。他在发刊词中阐明英国随时准备入侵云南的企图,呼吁同胞们觉醒,把富国强兵的措施意义付诸实施。
3、参与政事
1910年,陈荣昌领导的云南自治筹备局委任赵式铭为局中编纂员。赵式铭来到昆明,与由云龙、钱用中等编《云南日报》。此时宣统皇帝登基,在全国进行举贡会试,赵式铭借《云南日报》派他赴南京采访“南洋劝业会”的时机,也到北京参加会试。赵式铭被录取后分到四川,负责调查和督修都江堰。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他写了《四川灌县堰工利弊书》,是“有关都江堰岁修较为详尽的近代史记录”。都江堰调查完毕后,《成都日报》聘他为编纂。后来四川政变,赵式铭弃官回滇。
1911年,其师赵藩推荐赵式铭担任云南都督府的记室,赵式铭因父亲病重没有就任。后来参加周钟岳主持的《云南光复志》的编纂工作。1913年8月,赵式铭出任矶胫亍J手档卣穑允矫啻吻朐颇鲜≌饧镁仍郑鲂羯坪蟆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准备北伐。赵式铭随赵藩到广州,被任命为交通部司长、八省铁道公署秘书。在赵藩的培养下,赵式铭钻研诗学,并在广州加入了革命的文学团体“南社”,结识了柳亚子、苏曼殊、陈去病、马军武等著名诗人。后来军政府解体,赵式铭回到云南。他先任省长幕僚,后又主管白盐井事务,最后回到剑川,以教书自给。
4、主编通志
1931年,云南成立通志馆,周钟岳任馆长,推荐赵式铭人副馆长兼编纂员。赵式铭对民族语言的研究尤有独到之处,编纂了《方言考》。1932年,赵式铭参加由云龙发起的“南雅诗社”。1933年,赵式铭又参加章炳麟组织的“苏州国学社”,在该社出版的《国学论衡》、 《文艺捃华》等刊物上发表过诗文著作。赵式铭在通志馆6年,1937年因病归乡。
1939年,周钟岳到重庆任内政部长,推举赵式铭主持通志馆馆务。1941年,《新纂云南通志》编成,赵式铭请求解职回乡。1942年,赵式铭回到剑川,准备修《剑川县志》,正在收集资料时,不幸病逝。
赵式铭 - 著作
《白子文解诂》四卷、《白文本音》一卷、《爨文考》二卷、《么些文考》二卷、《滇志辨略》二卷、《清代列传》一卷、《民国二十年列传》一卷、《古今烈女传》二卷、《云南通志叙例》一卷、《团保警察咨议》三卷、《金石考跋》一卷、《古迹》一卷、《古文存稿》四卷、《代言》三卷、《家乘》一卷、《读韩杜苏诗札记》二卷、《汉书补注》五卷、《楹句》二卷。此外,还有《睫巢诗稿》、《悔庵诗稿》、《希夷微室诗抄及补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