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时英的个人简介
竺时英(1904.10.16-1934.4.17),浙江省奉化市西圃村人。1911年在当地小学读书,1916年进县城文聚高小。1919年考入宁波省立第四师范,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法系。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人物简介
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的 浪潮传到甬城,接受进步 思想,和同学们一起走出课堂,抵制洋货,投入反帝爱国运动。1923年9月宁波第四师范并入四中。在进步教师指导下,和裘古怀等10多名同学,在校内竹洲组织了“飞蛾社”。恪守社旨,按月读书一册,集会一次,宣读自己撰写的理论文章,交流学习心得。此外还经常听取由校长经享颐请来的革命前辈,文化名人的报告和讲学。
大革命时期,1924年在北京大学政法系,求学期间阅读了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和马列著作,开拓了视野。毕业后在浙江定海中学任教,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积极组织校内学生会,投入罢课示威游行,抗议帝国主义者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1926年调奉化中学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农民、手工业工人参加工农运动。3月参加了在 天安门前举行的“三·一八”示威大会。1927年1月参与组织工农学冲进奉化伪县府,痛打伪县长。杭州“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通缉,先赴 汉口后回 宁波旅汉公学教书,继续从事农运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2月应聘在鄞县石矸小学任救。8月去汉口宁波旅汉公学任教。1931年9月回奉化,任孤儿院教导主任,参与组建中共奉化县特别支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发动知识分子成立党的外围组织“奉化县文化促进会”,任会长。准备出版《反正》刊物,揭露 国民党反动派罪行,后遭查封。曾三次组织奉化中学师生罢课,向反动校长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同年4月25日被叛徒告密遭逮捕,囚禁杭州“浙江陆军监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并鼓励难友为革命准备流血。由于在狱中过着非人的生活,又遭各种刑审逼供,被折磨得体弱多病。
1934年4月17日黎明,带着对未竞事业的无限遗憾病逝狱中,时年30岁。
1911年在当地小学读书
1916年进县城文聚高小
1919年考入 宁波省立第四师范
1922年考入 北京大学政法系
1924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
1934年4月17日黎明病逝
革命生涯
一1904年10月16日(清光绪三十年九月八日),竺时英出生于奉化县西圃村荷花池头。父亲竺贤林,以教书为业,母亲杨氏,主持家务,生一子一女,时英居长。有祖传10多亩水田,6、7亩柴山,3间楼屋。
竺时英7岁起在当地小学读书,12岁进县城文聚高小。1919年,考入宁波省立第四师范。起初,他沉默寡言,埋头读书,很少过问政治,“五四”运动的浪潮传到甬城,始接受进步思想,和同学们一起走出课堂,抵制洋货,投入反帝爱国运动。
1923年9月,宁波第四师范并入四中。在进步教师指导下,竺时英和裘古怀等10多名同学,在校内竹洲组织了“飞蛾社”。他恪守社旨,按月读书一册,集会一次,宣读自己撰写的理论文章,交流学习心得。此外,还经常听取由校长经享颐请来的革命前辈,文化名人的报告和讲学。1924年6月,党派恽代英来宁波指导工作,在四中讲演《中国革命问题》。恽代英的“青年学生的当前任务是学习马列主义的真理,开辟革命的道路,为被压迫的劳动大众求解放”等话,给了他很大的启迪和影响。从此,他开始探求马列主义真理,孕育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1924年夏天,竺时英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后改称北平大学法学院)。在大学求学期间,他阅读了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和马列著作,开拓了视野。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同乡友人卓恺泽(时任中共北京地委候补委员、团北京地委青年部负责人)在北京学生联合会工作,和竺时英接触频繁。在卓恺泽的教育和鼓励下,他积极组织校内学生会,投入罢课示威游行,抗议帝国主义者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他提高了对革命的认识,于是,他撰写了论文《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份》(已佚)。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翌年3月,在卓恺泽带领下,参加了在天安门前举行的“三·一八”示威大会。
二1926年7月,竺时英大学尚未毕业,即受党组织派遣来到宁波,宁波地委派他到奉化工作。其时,他和刚从武汉返回的卓子英(共产党员)一起,以在奉化中学教书为掩护,在学生中发展共青团员,健全团的组织。后来,学生俞佩琳、汪孝达(均系奉化团支部成员)与宁波团地委书记石愈白联系有所暴露,分别遭关押和开除学籍。竺时英和卓子英一起指导学生罢课,反抗军阀和学校当局对进步教师和学生的迫害,但都被镇压下去了。
同年12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南昌等地后,我党帮助改组了国民党奉化县党部,卓子英被推举为常务委员,竺时英为组织部长,其他各部负责人都由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担任。据根宁波地委关于开展农民运动的决定,他首先在自己家乡西圃村(距县城5华里)组织农民协会。1927年元旦,他和卓子英等组织城里、大桥的市民和学生,配合由卓兰芳发动的进城农民,痛斥并赶跑了军阀的县知事沈秉诚。
1927年,蒋介石发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县城。竺时英巧妙地化装成贫苦农民,辗转在塘湾,六畈田等地坚持地下斗争。8月,转移到武汉,与卓子英、汪子望(共产党员)一起在汉口的“宁波旅汉公学”任教,参加学校党支部领导的地下活动。1928年4月,支部遭破坏,汪子望,卓子英等被捕。竺时英虽得幸免,但自此只身异乡,人地生疏,和党组织暂时失去了联系。
1930年2月,竺时英应聘在鄞县石矸小学任救。严酷的现实斗争,使性格内向的竺时英更加谨慎稳重。一天,他与同事周闪耀一起去姜山,途经铜盆浦的一个小庵,他托词进内访友,请周闪耀侯于庵外,出来以后,从来提及庵内访友的情况。解放后,周闪耀才知该处是当时党的秘密联络点。即此一端,可见竺时英的慎重态度和严守党的机密。但这次,他未与党组织接上关系。
8月,竺时英应原第四师范同学庞来青相邀,又同卓子英一起去汉口“宁波旅汉公学”任教。翌年上半年,任该校训育主任,乃邀周闪耀同往执教。他们会聚一处,虽都失却了党的组织关系,但向往革命,追求进步之心从未泯灭,设法从上海等地购来《列宁传记》、《马克思主义浅说》等书籍,认真阅读研究,陶冶情操,加强思想修养,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三1931年夏末,武汉遭特大洪灾,全城受淹。竺时英趁学校停课一月的间隙,返回家乡暂居。不久,“九·一八”战事爆发,乃中止武汉之行,在家乡通过邬仁杨找到中共宁波市委书记徐阿畅(奉化南渡人),接上了党的关系。此后,他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奉化党的组织,在教师、农民中发展党员,先后成立了3个支部。
1932年1月,竺时英由阎季平(即严式轮)介绍,任奉化孤儿院教务主任。不久,建立了中共奉化县特别支部,竺时英任特支书记兼组织委员,俞佩琳任宣传委员。他和俞佩琳等在县城的南门黉墙外一带,串连了20多个农民,秘密建立了农会;又在大桥的永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生生罐头食品厂等企业,建立了秘密工会,还打入黄色手工业工会内部,动员10多个工人参加了秘密工会,打算在秋收以后,分别开展抗租和加薪斗争。同时,广泛联络奉化中学,茅山师范的师生和沪甬回乡的进步知识分子,成立了“奉化县文化促进会”,会员由30多人发展到80余人。他发动会员撰写抗日救国和揭露地方恶势力的文章,编辑《反正》季刊,交付上海开明书店印刷。后因该刊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未能出版。他还着手调查整理了县教育科长朱文瑞贪污腐化的材料,准备发动各界人士给予攻讦。
这时,中共宁波市委书记徐阿畅已调离,由杨仁梓接任。杨仁梓先后3次来奉化听过竺时英关于特支工作的情况汇报。不料,杨被捕叛变,宁波及所属的各县党组织遭到大破环。4月25日,奉化特支领导成员竺时英、俞佩琳及张景耀被捕,押解到宁波监狱。这天,先后被捕入狱的有宁波,奉化、镇海,鄞县的同志共14人。竺时英见自己在甬的友人,非党人士刘沧海也被捕,就问刘怎样被捕,与杨仁梓有否联系过。刘答。“上午被公安局拘捕,没有与姓杨的联系过”。竺时英立即意识到这是自己一时疏忽而造成的,深感内疚,即告诉刘:“杨仁梓在奉化图书馆问我在宁波有没有朋友,我说有个朋友刘沧海在宁波四中附小教书,所以你也被捕了。但你是无辜的,事情会搞靖楚的。”一个多月后,刘获释出狱。
四在宁波受审10余天,竺时英等被解往杭州。起解那天,奉化的一些学生和工农群众赶到宁波车站,向他们送别。竺时英为表达忧时爱国之心和激励同志与战友,即时咏歌一首:
南风吹,四野飘花香;
作囚徒,万里去流放。
叹事业,中途遭废弃;
几多愁,似春水一江。
从此去,案情难想像;
乡间事,机变作主张。
愿今后,事在人为之;
赖奋斗,则胜利在望。
在火车上,他思绪万千,又与难友张景耀低声其吟四言诗句:“天宇暗澹,星光微明,万籁俱寂,杳然无声。困坐车厢,展望未来,黑暗消亡,红日涌现。真理旗帜,万里飘扬。”抒发了对黑暗政治的愤恨和对党的事业必胜的乐观襟怀。
到杭州后,竺时英等被关入浙江陆军监狱,受国民党浙江省高等法院特别刑庭审理。任凭敌人威胁利诱,严刑逼供,他始终泰然自若,毫不吐露党机密。他对难友们说:“头可断,志不可移;身可杀,血不可冷”;“革命就要流血,不流血岂能成功;凡革命者就要准备流血。”要大家坚强不屈地同敌人作斗争。经过一个多月的审问,高等法院只得草草结案,以“危害国民紧急治安法”罪名,判处竺时英有期徒刑5年。
由于在狱中过着非人的生活,又遭各种刑审逼供,竺时英被折磨得体弱多病。1934年4月16日晚,竺时英感到自己生命垂危,就嘱托难友张景耀出狱后,在可能范围内代为照应其子汉屏。次日黎明,带着对来竞事业的无限遗憾,溘然长逝,时年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