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安(清华教授)

时间:2023-12-22 02:22:12编辑:分享君

赵平安(清华教授)的个人简介

赵平安,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09年调入清华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和出土文献(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秦汉简帛),兼及先秦秦汉语言、历史和文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曾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2002)、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二等奖(2009)等。

突出成绩

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1997-200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和简帛研究中心研究员。2000年6月-2001年6月在伦敦大学和香港大学作访问教授,期间应邀到剑桥大学讲学。2003年5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9年调入清华大学,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研究。出版专著《隶变研究》(1993、2008)、《〈说文〉小篆研究》(1999)、Chinese Characters then and now(合作, Edition Voldemeer Zurich,2004),《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2009、2019)、《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2011)、《秦西汉印章研究》(2012)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论著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2002)、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2013)等。

社会兼职

兼任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秦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

开设课程

汉字学、汉字发展史、出土文献研究、古代汉语、训诂学等。

主要论文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主要论文:

1、《两周金文中的后置定语》,《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2期。

2、《汉字声化论稿》,《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3、《金文“(石鼎)(鼎它)”解――兼及它的异构》,《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4、《论铭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型――“某作某器”句式的启示》,《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4期。

5、《秦汉简帛通假字的文字学研究》,《河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6、《释A》,《考古》,1992年第10期。

7、《铭文中值得注意的几种用词现象》,《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2期。

8、《金文考释五篇》,《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9、《试论铭文中“主语+之+谓语+器名”的句式》,《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2期。

10、《试论秦国历史上的三次“书同文”》,《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1、《释参及相关诸字》,《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

12、《“允”“(血@)”形义考》,《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2期。

13、《金文考释两篇》,《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

14、《男我搴退诔蛑械挠梅ā媸推渌盼淖质葜械帧罚兜谌旃手泄盼淖盅刑只崧畚募罚愀壑形拇笱1997年。

15、《释包山楚简中的“ ”和“ ”》,《考古》,1998年第5期。

16、《金文考释四篇》,《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汉简中有关印章的资料》,《简帛研究》第3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秦西汉误释未释官印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9、《对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封泥的再认识》,《文物》1999年第1期。

20、《两种汉代瓦当文字的释读问题》,《考古》1999年第12期。

21、《汉字形体结构围绕字音字义的表现而进行的改造》,《中国文字研究》第1辑,1999年。

22、《汉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文史》第48辑,1999年。

23、《释甲骨文中的“ ”和“ ”》,《文物》,2000年第8期。

24、《甲骨文中的“ ”与战国文字“ ”为一字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2000年。

25、《续释甲骨文的“乇”、“ ”、“ ”》,《华学》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26、《秦西汉官印论要》,《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3期。

27、《汉印文字释丛》,《考古与文物》增刊第4辑;《古文字研究》(二),2001年。

28、《释古文字资料中的“ ”及相关诸字――从郭店楚简谈起》,《中国文字研究》第2辑,2001年。

29、《释郭店简〈成之闻之〉中的“ ”字》,《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0、《从楚简“娩”的释读谈到甲骨文的“娩”――附论古文字中的“冥”》,《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1、《从失字的释读谈到商代的佚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2、《上古汉语中的语气词“只”新论》,海峡两岸汉语史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01年5月。

33、《“穷达以时”第九号简考论――兼及先秦两汉文献中比干故事的衍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2期。

34、《释“”及相关诸字――论两周时代的职官a》,《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华书局2002年。

35、《甲骨文“”即“曷”字说――兼说羯的族源》,《揖芬集――张政R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国际中国学研究》第5辑,韩国中国学会2002年。

36、《释“ ”及相关诸字》,《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7、《“Q”字两系说――兼释甲骨文中所谓“途”和齐金文中所谓“造”》,《中国文字》新27期, 2001年。

38、《新出〈史律〉与〈史籀篇〉的性质》,吉林大学中国语言文字学2002高级论坛;《中国语言文字学论坛》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华学》第8辑,2006年。

39、《郭店楚简与商周古文字考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1期。

40、《礼记“草工”解――论战国秦汉时代主管漆器制造的总管之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

41、《楚竹书〈容成氏〉的篇名及其性质》,《华学》第6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42、《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以与县有关的资料为中心》,《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

43、《战国文字中的盐字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2004年第8期。

44、《隶变对汉字的影响――以实例阐析汉字重要转变期之现象》,《汉字古今谈》Edition Voldemeer Zurich,2004年。

45、《商周时期金属称量货币的自名名称及其嬗变》,《中国文字研究》第4辑,2003年;《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46、《谈一种铸有齐文字的楚国金币》,《考古学研究》第6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

47、《〈容成氏〉所载“炮格之刑”考》,《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48、《子中 的名称和国的姓氏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

49、《“大布黄千”的读法及其蕴义――学术史中的一例个案研究》,《华夏考古》,2006年第4期。

50、《释曾侯乙墓竹简中的“ ”和“ ”――兼及昆、黾的形体来源》,《简帛》第1辑,2006年。

51、《从 字的释读谈到族的来源》,《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 2006年。

52、《上博简〈三德〉“毋S贫”解读》,《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3辑,巴蜀书社2007年。

53、《上博藏楚竹书〈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考辩》,《出土文献研究》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2007年。

54、《唐子仲濒儿盘F“ ”字考索》,《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2期。

55、《从语源学的角度看东周时期鼎的一类别名》,“学艺兼修?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56、《释“唷奔跋喙刂钭帧罚吨泄淖盅Пā返2辑,2008年。

57、《对上古汉语语气词“只”的新认识》,《简帛》第3辑, 2008年。

58、《〈保训〉的性质和结构》,《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

59、《关于〈保训〉“中”的几点意见》,《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60、《“君子不重伤”正解》,《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

61、《汉字――我们的精神家园》,《光明日报》,2010年3月11日第10版。

62、《释“ ”及相关诸字》,《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63、《释孛及相关诸字》,《文字学论丛》第5辑,线装书局,2010年。

64、《试释〈楚居〉中的一组地名》,《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65、《〈楚居〉的性质、作者及写作年代》,《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66、《郭店简〈语丛二〉第三简研究》,《简帛》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67、《释战国文字中的“乳”字》,《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

68、《〈楚居〉“为郢”考》,《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4期。

69、《〈芮良夫〉初读》,《文物》,2012年第8期。

70、《“文王受命惟中身”新解》,《古文字研究》第29辑,2012年。

71、《“京”、“亭”考辨》,《复旦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72、《国际汉学中的出土文献研究》,《光明日报》,2013年11月6日第11版。

73、《宋公作叔子鼎与滥国》,《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3期。

74、《〈说文〉未收篆文考》,《出土文献》第4辑,中西书局,2013年。

75、《〈厚父〉的性质及其蕴含的夏代历史文化》,《文物》2014年第12期。

76、《战国文字“噬”的来源及其结构分析》,《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辑,中华书局,2014年。

77、《释花东卜辞的(疒辛)和稽》,《古文字论坛》,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

78、《释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中的“ ”字》,《简帛》第九辑,2014年。

79、《睡虎地秦简〈日书〉“渡i”新解》,《出土文献》第五辑,中西书局,2014年。

80、《释清华简〈命训〉中的“耕”字》,《深圳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81、《“地真”“女真”与“真人”》,《管子学刊》,2015年第2期。

82、《“盈”字何以从“唷薄罚冻鐾廖南住返诹形魇榫郑2015年

83、《释睡虎地秦简中一种古文写法的“乳”字》,《汉语言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84、《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文字初探》(第一作者),《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选释》,中西书局,2015年。

85、《 盘及其“ 君”考》,《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3期。

86、《秦穆公放归子仪考》,《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五辑,台湾中研院史语所,2016年。

87、《清华简第六辑文字补释六则》,《出土文献》第九辑,中西书局,2016年。

88、《两条新材料与一个老故事――“炮烙之刑”考》,《出土文献与秦楚文化》第10号,日本出土资料与汉字文化研究会,2017年。

89、《成H及其与赵简子的问对――清华简赵简子初探》(第一作者),《文物》2017年第3期。

90、《清华简第七辑字词补释(五则)》,《出土文献》第十辑,中西书局,2017年。

91、《“箴”字补释》,《青铜器与金文》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92、《试说“迩”的一种异体及其来源》,《安徽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93、《〈竹书纪年〉“粤滑”考》,《古文字研究》第32辑,2018年。

94、《重读清华简〈厚父〉笔记》,谷中信一编《中国出土资料的多角度研究》,日本汲古书院,2018年。

95、《也谈〈睡虎地秦简〉“夜草为灰”》,《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期。

96、《“曼”的形、音、义》,《出土文献》第13辑,2018年。

97、《论清华简的文献学价值》,《东洋古典研究》第74辑,韩国东洋古典学会,2019年。

98、《补“汀薄嫠迪喙刂钭帧罚逗鹤趾河镅芯俊罚2019年第1期。

99、《从“弊值氖投撂傅郊坠俏牡摹鞍头健薄罚段南住罚2019年第5期。

100、《古文字中的“”及其用法》,台湾《中国文字》,2019年夏之卷。

主要著作

专著:

1、《隶变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初版,2008年再版。

2、《〈说文〉小篆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

4、《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5、《秦西汉印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6、《文字?文献?古史:赵平安自选集》,中西书局,2017年。

7、《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续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

8、《隶变研究》(韩文版),BP PRESS,2019年。

9、《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19年。

编著、合著:

1、《新文化古代汉语》(合作),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2、Chinese Characters then and now(合作),Springer,2004年。

3、《中国语言学百年丛论》(合作),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

4、《中国古代文明与学术史》,主编之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

5、《字源》(上、中、下),副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

6、《新编古代汉语教程》(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7、《古代简牍保护与整理研究》,主编之一,中西书局,2013年。

8、《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玖)》(合作),中西书局,2010-2019年。

研究课题

1、河北省社科项目“汉唐间石刻篆文的整理和《说文》小篆形体研究”(1994-1995)

2、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秦西汉印章研究”(1995-1997年)

3、中国社科院重点项目“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1999-2003,参与)

4、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出版项目“字源”(2000-2005,副主编)

5、教育部重点项目“楚简文字资料长编”(2001-2003,参与)

6、香港特别行政区“楚文字诂林”(2001-2004,参与主持)

7、英国“敦煌医学文书的整理和研究”(2000-2002,参与)

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古代简牍保护与整理研究”(2009-2012)

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出简帛与古文字疑难字考证”(2010-2014)

10、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秦西汉印章封泥文字编”(2014-2016)

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秦两汉讹字综合整理与研究”(2015-2020)

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清华大学藏甲骨的综合整理与研究”(2016-2021)

所获奖项

1、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4)

2、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2002)

3、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二等奖(2009)

4、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2013)

5、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3)

6、第六届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3)

7、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13,合作)

8、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

9、第七届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5,合作)

10、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研究奖一等奖(2018,合作)

11、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研究奖三等奖(2018)

12、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9)

媒体报道1

清华教授赵平安获首届“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

在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一百一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历史系教授赵平安获“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此次获奖的还有复旦大学教授陈剑,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曹定云、刘一曼。来自我国、法国、瑞士、俄罗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甲骨文研究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此次研讨会。

王懿荣是甲骨文的发现者、世界公认的“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旨在对在甲骨文破译及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者进行奖励。此次奖励是首次评选,从2005至2008年公开发表的甲骨学著作中评出的,以后将两年评选一次。(供稿 人文学院 编辑 襄桦)

媒体报道2

研简析帛创获多――记历史所博士后赵平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报道)

从古人结绳记事到有了人们通识的汉字,我们的祖先走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古文字已无法辨识,为今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谜团。但是,这些疑难古字一旦被人辨识,将对上古各方面的研究产生革命性的促进作用。从事古文字研究是十分枯燥而又艰苦的工作,许多人望而却步,而历史所博士后赵平安经多位名师宿儒的精心培养和自己20多年锲而不舍的苦心钻研,终于在古文字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赵平安,1963年出生在湖南邵东一个中学教师家庭。父亲早年读过8年私塾,给平安的语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980年赵平安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学业出众,班主任周光庆十分喜欢他。周老师是清末鸿儒黄侃的侄子、音韵训诂学家黄焯的研究生,每周都要同赵平安切磋几次学问。周老师看小赵对古文这么下工夫,就把他推荐到为培训青年师资而举办的“古文献研究班”去旁听。由全国古文献研究会会长张舜徽等一批学界名流来讲授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文献学等课程,小赵旁听了2个学期,等于提前读了研究生。80年代学校的学习风气特别好,小赵每晚攻读到深夜,经史子集无所不读,甲骨、钟鼎、篆籀、汉隶没有不琢磨的。那时,学校成立“桂子山语言学会”,年仅20岁的赵平安就被推荐为学会顾问。他的主要课程学习成绩也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

考研时,他选择了河北大学中文系,因为导师黄绮师承唐兰,是老一辈语言文字学家和著名书法家。赵平安最佩服的就是有才华、学养好的名师。当时有20多人报考,两名本校教师入选后,小赵是唯一高中者。两位学长,一位大他12岁,一位大他8岁,小赵在学长带领下,苦读三年,他写出的硕士论文《汉字形体结构围绕字音字意的表现而进行的改造》,从大量甲金篆隶及近世俗字材料中归纳汉字“改造”的种种情况,得出汉字表形、表音、表意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汉字表音趋向比表意趋向更为强烈的结论。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教授当时担任他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其评价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探索。作者汇集材料丰富,考察细密,且能联系社会心理、认知特点进行分析,尤可称道。论文颇有价值。取得硕士学位后,赵平安留校担任了助教。1988年,他又考入了全国古文字研究重镇――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该校的容庚、商承祚,研究古文字的造诣蜚声海内外。而且藏书丰富,讲究学科建设,有一整套培养研究生的教学方法。赵平安的博导张振林为商承祚的高足,是全校最年轻的博导。在张先生的指导下,赵平安学到了大量的金文知识,他又向曾宪通教授学习了许多战国秦汉简帛文字知识。在这期间,赵平安的主攻方向是“隶变研究”,由于材料所限,这个由篆变隶的汉字发展的关键转折问题,前人研究很少,而且存在不少误解。由于发现了大量战国以至汉初的古文字文物材料,赵平安在整理时,把从各方面搜集来的古文字做成了许多卡片,并一个个地分析辨别偏旁部首,将纷繁的文字材料依字形演变的逻辑进程加以排比整理,使隶变的动态过程赫然显现,并用这一可行的方法分析了自战国中期至东汉这数百年中的汉字演变,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这篇论文经过答辩,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曾宪通认为,赵平安研究的“隶变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隶变过程具有多向性”,论文总结出“隶变所遵循的四条基本规律”,以及阐明隶变对汉字和书面语的影响等,见解都极精彩,它将对隶变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北师大汉字所所长王宁认为,这是一篇有水平、有价值,解决了一定问题的好论文。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李圃认为,论文视野开阔,资料翔实,创获颇多,是至今所能见到的关于隶变研究的最为杰出的一部。《隶变研究》作为《河北大学学术文库》丛书的第一本,1993年出版后许多著名学者都撰文予以好评。一些开设古文字专业的学校把此书当成了研究生必读之书。一位韩国学者因买不到此书,专程赶到保定,寻购此书。

1991年,赵平安回到河北大学,在中文系新开辟了古文字专业方向,并为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输送了多名博士生。1995年10月,赵平安被学校破格晋升为教授,并兼任河北省语言学会副秘书长、保定市政协委员,之后,又被评为“河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就在赵平安功成名就之时,更高的目标,更新的追求又在他心中出现。他决心放弃已有的条件、待遇,继续到更高的学术殿堂去深造。1995年,由我院古文字学大师张政R、北大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推荐,赵平安来我院历史所作博士后研究,成为我国历史文献学专业第一个博士后。指导老师是曾担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的李学勤研究员。在站的两年中,赵平安经常与李学勤探讨学问,李先生学识渊博,一些不为人注意的问题,李先生常常能把它放到学术发展史中去考察,因此时常有所发现,新意迭出。在站期间,赵平安研究报告的题目是《秦西汉印章研究》,他以发掘出土的材料为基础,充分收集各家著录的材料,以严谨的古文字方法进行分析释读,然后结合传世和各种出土文字材料,就印章的性质、用途、特点及其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意义作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在一些问题上有了新的创建。在评价论文时,李学勤认为,“这一工作是有突破性的,对秦汉制度的研究也有很大价值。”裘锡圭认为,赵文“时有创建,文中纠正前人对汉印的误释,考订工作极见功力。”历史所学术委员会专家组鉴定后认为,“此一报告荟萃前人研究所得,集中突破疑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确已取得长足进步。赵平安的研究所得,系秦汉印章研究中迄今最为系统、亦最见功力的成果,对学科建设的发展,业已做出有益贡献。”

赵平安以优异业绩出站后,担任我院历史所和简帛研究中心研究员、古文字和古文献专业研究生导师。他用两年时间从大量的商周甲骨金文、战国古文和秦汉文字资料中整理汉字演进序列,利用它的标尺作用来对《说文》小篆进行断代和辨伪。校读出几百个讹篆,清理出80几个篆文异体,考释了50多个篆文的来源,归纳出了许多条例。北大教授高明认为,他“运用了先进科学的方法,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绩。”北师大王宁教授认为,他“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对正确使用《说文》和正确评估古文字史料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成果被广西教育出版社收入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的《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之中,于1999年出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平安参与、主持着多个科研项目,正在更加广阔的天地充分发挥着自己深厚的学识和聪明才干,我们相信,在不久,又会有一些古文字之谜被他揭穿。( 杲文川)

上一篇:赵婴齐(晋国大夫)

下一篇:xii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