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仁彪

时间:2023-12-23 04:52:57编辑:分享君

章仁彪的个人简介

男,1950年生,教授。1993年至1994年于德国鲁尔大学(波鸿)哲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进修哲学解释学。现任文法学院院长,校改革与发展研究室主任,兼任上海市哲学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高教评估研究会、高教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教学及研究领域涉及德国哲学、教育哲学及公共管理学等。主编著作数本。已发表论文 8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十余项。

简介

男,教授,1950年11月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84―1986就读于华东师大哲学系首届助教进修班,1993年至1994年于德国鲁尔大学(波鸿)哲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进修哲学解释学。曾任文法学院(法政学院与文法学院前生)院长,校改革与发展研究室主任,兼任上海市哲学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高教评估研究会、高教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

主要贡献

主要教学及研究领域涉及德国哲学、教育哲学及公共管理学等。主持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主编有《哲学导论新编》(同济大学出版社)等。发表论文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思考》、《理解和解释:“本文”的创造性解读》、《社会发展的文化价值内涵论纲》、《“全球―本土化”:当代人类实践的哲学视野》、《回归与重建、继承与发展――漫谈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感悟“911”: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全球化”与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交往”:全球化时代大学的第四大功能》、《“大学市场化”辨析》、《中外合作办学之我见》、《素质教育与现代人格的培育》、《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何以可能?》,《“后建设”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全球-本土化”战略》、《中国城市化:大都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从“全能政府”到“无为而治”》等80余篇。

相关著作

后建设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全球-本土化战略

《"后建设"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全球-本土化"战略(上)》》概要   分析了20世纪世界城市化的发展状况与中国今后城市化道路的若干选择,提出目前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定位为“后建设”时期,并认为应实施“全球-本土化”的城市发展与管理战略,构建精干、高效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最后以上海为例,探讨中国城市如何进军“全球城”,以迎接“城市化世界”的挑战。

守护与创新:现代大学永恒的追求   内容摘要   “旦复旦兮,日月光华”,“同舟共济,继往开来”。自两年前金秋的复旦百年,梦已成真”,到今年五月的“百年同济,诺言如山”,大学校庆两度成为申城的节日笔者深感:这就是大学的魅力,也是城市的魅力。大学校庆何以会成为大家共同的节日?这是因为大学走出了“象牙塔”,这是因为大学融合于城市中,这是因为高教已进入大众化,这是因为大学回归了社会中心……我却更倾向于大学的文化和精神角度的解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府百年,意义何在?我曾把同济百年值得纪念之意义归结为三:一是浓缩了中国现代大学的百年历程:实学救国触贯东西;济世兴郑,育人为本。二是伴随着祖国民族命运的百年跌宕:救亡图存,奋发图强;历尽沦桑,自强不.息。三是见证了人类科学文明的百年进步,科学民主,矢志不渝;交拄世界,造福人类。百年校庆也应该是总结特色,弘扬传统的重要机遇。同济特色何在?我以为,严谨求实,“学以致用”是其传   统特色之一;“融贯东西”,“学无止境”,可视为其又一显著特色。同济粉神又何谓?我以为正如总理所说,“同济,就是同舟共济,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张扬,而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学术氛围不断完善发扬,“这就是大学的精神,也是同济的精神。同济人回顾历史―百年沦桑、同舟共济百年奋斗、自强不息;展望未来―大学使命、任重道远,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所以纪念大学校庆,应该以重温大学精神和大学理想为本。温总理谈“大学之道”、丈理交融,倡“仰望天   空”、独立思考。正是抓住大学之本。承继同济百年文脉,光大同济百年传统,正是为了弘杨人类大学精神。“大学之道”何以为“大,或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或曰万物并育,化成天下大学理念何谓?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教研结合。大学功能何在,坚持育人为本,发挥四大功用:教书育人、研究发现、服务社会、交往沟通。大学责任何在?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共担: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与导引社会发展“一身二任”。   今天,大学校庆越来越热,冷静思考越显重要。现代大学,“象牙塔”不再,问题恰在,“走出之后”,何往何   为?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克拉克·克尔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全欧洲诞生于16世纪前、至今仍然以基本同样的名称、同样的方式、在同样的地方、从事着同样的事业的人类组织机构大约还剩下75个,其中61个是大学!百年大学只是大学千年历史的十分之一但在中国的确可以称为历史悠久的大学了。中国大学的第二个百年应该怎样承担起历史的职责呢?   大学历经千年文明沦桑,同步百年科技腾飞。但同时,人类智慧面临着的新的挑战空前尖锐:高科技与低   情感的交错并没有随着20世纪的过去而解决、高效率与高风险的并存却随着21世纪的到来而愈显紧迫。正   如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教授曾经在互联网上提出的“世纪之问”:“在一个政 治、社会、环境都很混乱的世界,人类如何走过下一个1帕年?”文明何为?人类何往?大学既然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结晶,就应该勇敢地   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祝愿的结语中,再次提到被称为世界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这   所千年大学对断壁残垣的古迹与文化的保护“更重要是保护了一种特神、一种美德”。今天,“走出象牙塔”后   的现代大学要坚持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的统一,坚持适应需求和导引变革的统一,坚持全球意识与民族认同   的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社会贵任的统一―这已成为同济大学的百年承诺。这也就是要坚持“大学之道”的   守护与创新的统一。正如原同济大学校长、新任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教授办公室里的那盏煤油灯所寓意的:人   类正在努力走向“氢动力”时代,然而“煤油灯”的传统仍然是激励我们今天不断奋斗的浦鸽分中能源!   霍金自己试图给出答案:人类得以延续将取决于在宁宙中找到“新家”的能力。因为目前毁灭地球的危机   正在不断积聚。霍金说,“如果人类能在未来10年避免自相残杀,就可发展出无需地球供应的太空定居点。”   人类真要逃离地球家园才能获救?科学家的担忧绝非把人忧天,哲学家的希望同样晚味而难解:“只还有   一个上帝能救渡大家!”(海德格尔)谁是此上帝?也许,只能期望人类自己的良知!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   世主,也不靠神仙室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走出象牙塔“后”的大学独立自由的“象牙塔”精神不可丢!与祖国民族共命运,同济大学――也是中国大学――的第一个百年已经脚绪实地地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同济大学―同样是中国大学―的第二个百年,何以能“仰望天空,与世界人类共命运?”“趁着为时不晚!”   (作者系同济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教授)

抄袭风波

抄袭冯契学说精华  冯契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其学说独创性主要体现在以“转识成智”为核心的“智慧说”上,已为当代学术界所公认。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指出,“以智慧的探索为中心”,冯契“为当代中国哲学留下了一个创造性的体系”。(2000年月12月5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方克立教授认为,“冯契先生的智慧学说,力图解决知识如何发展成为智慧,如何实现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如何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发展等问题。” 武汉大学萧○父教授有个精致的概括:“他一生的哲学沉思,围绕着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展开,在他的晚年,创造性地提出了u2018智慧说u2019的思想体系。”安徽师范大学臧宏教授以为,冯契创立了“以u2018转识成智u2019为主要内容的u2018智慧说u2019体系。”(以上均见于2005年10月27日《社会科学报》)同济大学博导章仁彪把它揽到自己的的名下,构成了货真价实的剽窃。这见于章仁彪两篇文章:《“转识成智”培养创新人才》(2003年12月15日《同济报》)、《以职为志,转识成智,由技进道》(2003年第6期《复旦教育论坛》)。   在前一篇文章中,章仁彪说:“怎样把u2018以知识为导向的教育u2019转化一种u2018以创造为导向的教育u2019?我称之为――u2018转识成智u2019。”接着说:“知识是否是智慧呢?我以为也是有区别的,即知识还不等于智慧。”“值此u2018信息爆炸u2019、科研课题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之际,教育如何化理论为方法、化知识为能力,关键就在于如何更好地开发人的潜能与智慧,u2018转识成智u2019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后一篇文章中章仁彪以“转识成智”为小标题,在论述中他说:“知识不等于智慧,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知识的传授,但教育要旨在于u2018转识成智u2019,即把一种有限的、适用于特殊领域的知识,转化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智慧……教育所要做的正是这种u2018转识成智u2019的努力。”   且看冯契先生是如何说的:“我借用u2018转识成智u2019这一传统哲学术语来表示由知识到智慧的转化”,“认为认识过程中有知识到智慧的转化。”(《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冯契文集》第一卷,第411―412页)冯契先生对“转识成智”作了扬弃,不注重其佛教这人生解脱的本义,给予了全新的认识论上的新义。这一创造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对知识与智慧作了具体的界说后,又论述了如何由知识经验这一特殊领域,经过理性直觉的飞跃,进到无条件的超名言的领域。(同上书,第412―425页)   显然,章仁彪的话是从冯契先生的论述中抄袭来的。冯契先生化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得出来的“转识成智”,被章仁彪笔锋轻轻一转,变成了“我称之为”。这不是剽窃还能是什么呢?还有确实的证据,章文中所说的“化理论为方法”,这一观点是冯契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来的。冯契先生对《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一书有个概括:“主旨在讲化理论为方法,说明认识的辩证法是如何通过逻辑思维的范畴,转化为方法论的一般原理。”(同上书,第50页)章仁彪不作任何注明。   不仅在文章中行抄袭之事,章仁彪在他担任文法学院院长期间,多次在同济大学讲座、讲演与研究生入学欢迎会上,宣扬自己的那套“转识成智”的所谓“。此后他在上海、珠海、海南等大肆宣扬他那番“创见”:   2004年4 月,在第六届上海市家庭教育宣传周有“转识成智DD谈现代聪明学”的讲演。   2006年12月8日,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作《转识成智,化性为德,创新人才培养何以可能?》的讲演。   2007年12 月8日,作《转识成智,化性为德》的讲演。   2008年1月7 日,在华东理工大学作《转识成智,化性为德》的讲演。   以上四次,仅是从网上查出的,这位被誉为“旁征博引”的“教育哲学家”,其看家本领固然是从从冯契先生的“智慧论”那里剽窃而来的,早在2003年底,从华师大毕业、在同济工作的青年教师一言道破“天机”:“冯契先生的见解,怎么一下子成了他的东西。”   当前学术界研究冯契“智慧说”的学术论文,已达百余篇之多,目前已有以“智慧说”为内容的学术专著。这一学就有着向其它领域漫延的趋势。如上海大学陈新汉教授把“智慧说”应用于教学领域,华东师范大学李志林教授则应用于金融领域等等。他们应用时,均是注明系冯契的观点。   章仁彪抄袭的是冯契先生的学术宗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点。这种抄袭大胆至极,在学术界早已认同的前提下,把“转识成智”作为自己文章的标题,并在全国各地宣扬。   至于章仁彪经常用的“由技进道”的观点,也是抄袭自冯契先生的。   章仁彪说:“职业教育重技能培训,但只有转技为艺,进而由技进道。”他引用的材料是《庄子》中“疱丁解牛”的寓言,讲“疱丁解牛” 的过程,“成为一种化技为艺、由技进道,集真善美为一体的诗意创作和生存之道。”(见《以职为志,转识成智,由技进道》一文)   冯契先生在《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一书中,用“疱丁解牛”的材料,得出了二点结论:“第一,哲学思想体现于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成了诗的意境。第二,庄子在这里并不否定人为,而是要求由人为到自然,由u2018技u2019进于u2018道u2019。”(《冯契文集》第四卷,第232页)   从材料到观点如此相仿,只能证实一条,章仁彪那些关于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张,全是抄袭是冯契先生的。理由很简单,章仁彪没有发表过关于佛教与庄子的学术论文。 回应  见了揭露文章以后,同济大学博导章仁彪在2009年5月26日博客作了个说明。内有“有关学术问题,事关学术氛围,特重发被指u2018抄袭u2019的论文于此,相信读者自会作出自己的的判断”等语,对此作三点剖析。 剖析  一、“狸猫换太子”   章仁彪重发的论文,题目是《“转识成智”:创新人才的培养何以可能?》,系为一次论坛上所作的演讲,且不注明时间。我们说的论文,是《同济报》(已公开发行)2003年12月15日上的《“转识成智”培养创新人才》。题目相似,我们两相对照以后,发觉阐述内容大不相同。一般地说,一个人对自己的发表过的文章是不会健忘的。京剧有一出戏叫《狸猫换太子》,用在这里最恰当的了。其实搞抄袭的人的本性,总是不诚实的。   二、为何说抄袭   章仁彪重发的论文中有一句话:“我的演讲题目是u2018转识成智u2019,源自佛学。”讲了此话后,话锋一转,引了一些西方学者的话,不再讲佛学了。现在只得对章仁彪做些学术上的启蒙了,下面从本义、历史流传与冯契的创意来说。1、“转识成智”的本义为一种成佛的理论,。唯识宗认为,通过特定的修行,领悟到佛教的真谛,有漏(有烦恼)的八识就可转化为无漏(摆脱烦恼)的八识,从而得到四种智慧。有漏界为染污,无漏界为纯净,必须舍染归净,方可赢得人生的解脱。唯识宗以为,由染到净是成佛的前提。2、到近代始有熊十力从本体论上发挥“转识成智”。唯识宗是由唐代高僧玄奘(《西游记》中唐僧原型),到天竺取经后传到中国的。因内容过于繁复而不流行,中晚唐后以“自心是佛”、“顿悟成佛”、“无念为宗”为宗旨的禅宗,风靡神州大地。到了近代唯识宗得以复兴,杨文会、欧阳竟无等佛学大师加以研究,并引起世人的关注。现代新儒学大师熊十力,构建了“新唯识论”体系,但终其一生只完成了“境论”(本体论),而未写出“量论”(认识论)。3、冯契“转识成智”的认识论新义。冯契借用“转识成智”的概念,认为“智慧说”研究的是,“在实践基础之上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中如何转识成智,获得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冯契文集》第一卷,第42页)冯契把“智慧说”界定为广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无知到知和由知识到智慧的辩证发展过程。”(同上,第418页)他把“智慧说”展开为三部著作,共70多万字,并以两部100多万的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作为“智慧说”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及历史展开。(见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读冯契的“智慧说”》一文,刊于《冯契哲学思想研究》第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冯契“智慧说”赋予了“转识成智”以认识论的新义,为前无古人的独创。   三、抄袭无疑义   在冯契“智慧说”未问世前,“转识成智”是极为冷僻的。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的《哲学大辞典》,不收此条目。“智慧说”面世后,“转识成智”从佛学专门术语,成为学术界频繁使用的概念。从时间上说,上世纪只是少数学者在使用,自本世纪起始为频繁见诸于报刊中。本世纪以来学术界有个共识,凡是从认识论新义讲“转识成智”,即从知识到智慧飞跃的,都是注明出自冯契“智慧说”的。上海大学陈新汉教授、笔名忠言的华东师大教授李志林,分别将它用于教育领域与金融投资活动中,他们均标明源自冯契“智慧说”的。章仁彪把它应用于人才创新,也未妨不可,但为什么不讲明是来自冯契呢?而狂妄自大的说“我称之为”。这不是典型的抄袭又是什么呢?如章仁彪拿得出一篇时间早于冯契的论述“转识成智”的佛学文章,那么就无抄袭之嫌疑了。章仁彪在各地大讲所谓“自创”的“转识成智”,为什么在2006年华东师大的一次演讲中,又提及了冯契“智慧说”了呢?冯契在华东师大工作了四十多年,且该校有着几代冯门弟子。其中原委不言自明。   我们只是依据事实,讲明学理,没有似他博客上说的“恶意诽谤”。从章仁彪玩弄重发论文的伎俩来看,却是在蓄意捣浆糊。读者只要根据我们所列线索,从书本和网上查一下就能明白真相了。

上一篇:妮娜-阿格戴尔

下一篇:张惠妹王力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