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之俭

时间:2023-12-23 23:15:38编辑:分享君

章之俭的个人简介

章之俭,广播电视技术专家,中国电视广播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创建中国黑白电视广播、彩色电视广播、卫星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以及中国数字电视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

基本内容

章之俭,广播电视技术专家,中国电视广播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创建中国黑白电视广播、彩色电视广播、卫星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以及中国数字电视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章之俭-简历

1930年7月17日 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市。

1949-1952年 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讯学习。

1952-1953年 任广播事业局基建处计划科电波组任技术员。

1953-1956年 在捷克斯洛伐克无线电通讯研究院实习电视专业。

1956-1962年 任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处电视组组长、广播科学研究所电视研究室副主任。

1962-1969年 任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处规划科副科长。

1969-1973年 任全国彩色电视制式会战北京战区广研所分组组长、全国彩色电视制式会战领导小组成员。

1973-1982年 任中央电视台技术科科长、新建彩色电视中心建设处副主任、副总工程师。

1982-1994年 任广播电视部副总工程师、广播电影电视部副总工程师。

1983-1985年 兼任中国广播卫星公司执行总经理。

1983-1994年 任广播电视部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科技司司长,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

1994年6月退休至今 任广播电视部科技委主任、副主任、高级顾问,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技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高级顾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数字电视标准组组长,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广播电视分会理事长。

章之俭-生平

章之俭,1930年7月17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市,1936年随家迁往上海居住、求学。他从小爱读《科学画报》,初二时就立志要搞“千里眼”、“顺风耳”。1949年他以高分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从此奠定了他日后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成就的基础。

1952年,章之俭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讯组毕业,分配到广播事业局基建处计划科电波组任技术员。1953年,正逢国家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急需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章之俭被派到捷克斯洛伐克无线电通讯研究院进修电视专业。1956年回国后,恰遇中国要发展黑白电视,他便将自己学到的电视技术知识全部用到黑白电视设备研制和黑白电视台的建设工作中。经过1年多的艰苦奋斗,中国第一套国产黑白电视设备诞生,并于1958年5月1日对首都试播,同年9月正式广播。也就在这一年的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9年,担任10周年国庆大典活动电视转播工程电视组组长的章之俭,带领电视组在很短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10信道电视转播中心建设任务,并取得国庆电视转播活动的成功。

1971年,在国家有关部委召集的全国电视工作会议上,决定中国彩色电视暂采用PAL/D、K制。在随后的几年里,章之俭便致力于中国彩色电视台的系统设计、设备研制以及安装等。1973年4月1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彩色电视试播。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鉴于章之俭在国产第一套黑白电视中心设备、彩色电视中心设备研制中的重大贡献,他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先进个人奖。

1982年,广播电视部成立,章之俭任部副总工程师。同年,他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广播电视部决定建设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章之俭担任工艺设计负责人。他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的电视中心工艺设计方案,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

1983年,国家准备购买广播卫星,章之俭兼任中国广播卫星公司执行总经理,具体负责广播卫星引进工作,组织引进卫星广播系统的可行性研究。1984年,中国广播卫星公司组织专家提出了数百页的《中国广播卫星系统建议书要求》。1985年国家决定停止购买广播卫星,而改为租用国际通信卫星,章之俭随之回广电部工作。

1983~1994年,章之俭先后任广播电视部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科技司司长。他在推动中国卫星广播电视应用和有线电视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段时间也是中国卫星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网大发展时期。1988年,章之俭被广电部首批授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有着较高学术素养的他,曾先后被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广播学院聘为兼职教授。1992年,章之俭获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技术分会的广播电视技术大奖。

1994年6月,章之俭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但他退而未休,续任部科技委主任、副主任、高级顾问、数字电视标准组组长,并先后兼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技术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广播电视分会理事长。他所领导的数字电视标准工作组,为研究、制订中国数字电视标准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2002 年,章之俭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的有线电视杰出贡献荣誉奖。

章之俭-创业者

1956年,章之俭从捷克斯洛伐克学成回国时,恰遇中国要大力发展广播事业,开创黑白电视广播。那时,苏联专家来到清华大学讲课,苏联要为中国建立一座电视台;日本在北京办展览,要把设备卖给中国。中国经过再三考虑,决定自力更生建设黑白电视台。经过1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斗,由广播事业局广播科学研究所筹建处、北京广播器材厂和清华大学三个单位的技术人员、教师和工人合作,自主研制成功了国产黑白电视设备。这套设备主要由3台超正析像管信道及相应的同步、视频立柜组成,还有5kW和1kW两部发射机。除摄像管、显像管外,全部采用国产器材。章之俭是广播事业局派出参加合作研制人员的组长,又是整个研制组的总负责人。在研制工作中,他既负责黑白电视系统的总体设计、指标分配和接口要求等,又亲自参加了电视同步系统、测试信号发生器的研制以及摄像信道设备的调试工作。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当时称北京电视台)用2频道对首都进行了黑白电视试播,同年9月2日正式广播。1958 年7月,第一辆国产电视转播车也交付使用。这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靠集思广益、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土法上马,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在电视台试播后,日本专家十分惊讶,觉得中国的电视图像质量并不比他们的差。在筹建中国第一座黑白电视台过程中,章之俭任工程筹建组长,负责机房改建系统设计,并亲自参加设备的安装、调试,直至电视台试播后初期的播出维护。在建台的同时,还举办了电视技术培训班,各省广播局派技术人员参加,章之俭亲临培训班讲课。从该电视技术培训班结业的学员,以后都成为各省建设电视台的骨干。

1959年,中国举行10周年国庆大典活动,电视转播使用的全是国产设备。当时,中央电视台在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建起了10信道电视转播中心,从中心机房到大会堂会场、宴会厅、天安门广场等处铺设了约20多条摄像机电缆,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转播,其规模之大几乎成了当时的世界之最。由于系统庞大、工程难度高,章之俭作为该工程电视组组长,不仅要对总体负责,还要亲自攻克技术难关。如长电缆的频率响应补偿,不同地电位的交流干扰抑制,不同距离摄像机的延时均衡和两级导演的系统设计等,他费了不少脑筋。

当时世界上彩色电视技术还不成熟,只有美国开办了彩色电视广播(1954年),因此中国从黑白电视起步是完全正确的。当中国黑白电视台播出后,广播事业局的科研人员已认识到彩色电视与黑白电视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因而,广播科学研究所紧接着就开始了彩色电视的试验,并于1960年5月1日建成彩色电视(NTSC制)试验台,该台全套设备都是自己制造的。章之俭时任广播科学研究所电视研究室副主任,带领一个组去北京广播设备制造厂,负责彩色电视同步系统和摄像信道设备的研制工作。同时,他还负责在电视台内进行整体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以及以后一段时期的试验播出。当时,尽管只有两台彩色电视机,但每天坚持技术性试验播出2小时节目,目的是练兵。可惜的是,时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试播不久就被迫中断。

经过多年的停顿后,1969年初国家决定搞彩色电视。章之俭从“五七干校”被抽调去参加彩色电视制式攻关工作。开始时参加北京战区广播科学研究所分组攻关工作,后任全国彩色电视会战领导小组成员。几年的耽搁,中国在彩色电视技术上较之国外已大大落后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虽然经历了45 种彩色电视制式研究,但未能形成中国自主的彩色电视制式。1971年,由国家有关部委召集的全国电视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决定:中国彩色电视暂定采用PAL/D、K制(1977年经国务院领导批准,PAL制为中国彩色电视正式标准)。在随后的几年里,章之俭担负起了彩色电视台的建台任务。作为工程负责人,他承担了从彩色电视台的总体系统设计、设备构成、分部件的指标和接口要求的制订工作,并组织了全国电视设备厂分工承担彩色电视台各种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参与设备研制和生产的工厂有北京广播器材厂、北京电视设备厂、上海广播电视设备厂、上海淮海电视设备厂、上海金星电视设备厂,上海电影器材厂和广州电视设备厂等。在此期间,章之俭奔忙于各厂进行技术协调,并参与关键技术攻关,包括对原黑白电视台机房的改造设计,以及全套彩色电视设备的安装与调试。1973年4月14日中央电视台建起的彩色电视系统,在北京地区用8频道开始彩色电视试播,同年5月1日正式开播。在其后的10年里,章之俭主持制定了中国彩色电视标准(国标GB-3174-82),起到了促进中国彩色电视机产业发展的作用。

在筹建彩色电视试播台的同时,中央电视台就开始筹划建设新的大型电视中心。1973年,章之俭任中央电视台技术科科长、新建彩色电视中心建设处副主任。1976年开始进行新台的方案设计工作,并于1979年底提出建设方案,很快就被批准并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20世纪80年代初,担当中央电视台大型彩电中心工艺设计负责人的章之俭,从中国国情出发,对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流程、总控综合功能、节目磁带流程以及自动化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的电视中心工艺设计方案,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章之俭等还编写了《中央彩色电视中心工艺初步设计》。该设计思想及所采用的技术规范立即被业界作为通用设计标准,成为全国省、市电视中心设计的依据。

章之俭-突出贡献

中国有线电视是从共用天线发展起来的。80年代中期,有线电视台先由一些城市远郊的大型企业兴办。到了1988年,很多中等城市也纷纷建设有线电视网,办起有线电视节目。但那时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法规都没有跟上。当时,在广电行业,有线电视被称为“异军突起”。对于有线电视这一新生事物,时任科技司司长的章之俭是热心支持者之一。

1988年9月,广电部将湖北省沙市定为城市有线电视试点城市,并列为部的科研项目。章之俭在当年10月亲自主持召开了沙市有线电视系统工程工作会议,并对其工程总体方案的制订和试验先导网的建设予以指导。1989年9月,沙市有线电视试播成功,1990年9月正式播出。这两年中,章之俭多次赴沙市检查工程质量,帮助总结经验,及时向部领导汇报。沙市的试点成功,为中国城市有线电视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积累了经验,得到了广电部和中宣部的肯定,从而大大地推动了中国城市有线电视网的发展。

为使各地的有线电视能科学、有序地健康发展,章之俭会同部地方司及时制订了一系列关于有线电视发展的技术政策、规范、规定等。1988年,对上海市有线电视网建设,他首先提出了采用光纤干线网建立HFC网的方案。1991年11月制订了《关于特大城市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系统安全技术要求》,1992年1月提出了《关于有线电视现阶段网络技术体制的意见》、1992年4月发出了《关于做好直辖市、省会市、计划单列市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技术规划的通知》、1992年6月制订了《有线电视系统技术维护运行管理暂行规定》(部7号令)、1992年11月主持制订了《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行业标准(GY/T 106-92)等。90年代中期以后,时任部科技委副主任的章之俭,继续主持、参加省市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技术规划和总体技术方案的论证,参与国家、省级光纤干线网技术标准及有关有线电视标准的制订工作。

从2000年起,章之俭接任广播电视学会技术研究委员会主任,主持每年10月在杭州召开的国际有线电视技术研讨会,对推动有线电视技术交流和新技术的应用起了积极的作用。他还组织了城域网建设方案的制订,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用户双向接入网技术方案,组织专家编写了《关于广电有线电视城域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专家技术研讨建议书》,并积极支持国家广电总局推进数字有线电视工作。

章之俭-人才培养

章之俭从1952年大学毕业到广电部门工作,至今已有50多年。作为一位技术专家,他勤奋好学,不断学习新技术,以促进广电新技术的应用。即便在担负技术行政领导期间,他也经常深入到广电基层部门和科研第一线,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年轻人问他: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章之俭说,“人不能只图享受。没个目标不行。有了目标不努力还不行。要努力为社会多作贡献,这是本分”;“还要重视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趁着年轻,精力充沛,要多参与实践。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还要通过实践巩固理论。”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章之俭是一位实干家,对同辈真诚团结,对晚辈诲人不倦。他平易近人,不以权威自居,乐于与同行合作共事,在业界受到大家的尊敬。

章之俭热情关心年轻人的成长。1997~2000年,他身为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负责开办数字广电技术的培训班,组织全行业技术骨干轮流脱产培训,且亲自上台讲课。培训班造就了一批广电数字化人才。章之俭还积极支持北京广播学院培训中心,开展卫星远程教育,先后有上万的在职技术人员接受了培训。他除了为课程的设置出谋划策之外,还亲自去讲授课程。

现在章之俭已是75岁高龄。但他仍然精力充沛地为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在各地奔波。在广电行业技术界被誉为“常青树”的章之俭,赢得了大家的爱戴和尊敬。

慧聪网搜狐网

上一篇:湖北长沙

下一篇:mrs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