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凯华

时间:2023-12-29 04:46:48编辑:分享君

赵凯华的个人简介

赵凯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基础物理教学指导组组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主任。科研方向为等离子体理论和非线性物理。主要著作有《电磁学》(与陈熙谋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7年获第一届国家级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光学》(与钟锡华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获第一届国家级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第三届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等。《新概念物理教程》中已出版的《力学》、《热学》、《量子物理》三卷是与罗蔚茵合写的,与罗蔚茵的合作项目:“《新概念力学》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新概念物理”1998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赵凯华 - 简历

1930年5月26日 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

1946-1950年 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0-1953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1953-1954年 北京俄专留苏预备班学习俄语。

1954-1958年 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58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教授。

赵凯华 - 求学生活

赵凯华,祖籍浙江杭州,1930年5月2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翌年初父母携之归国。其父亲和母亲当时皆官费留美,归国后其父任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教授兼系主任,历时18年(1931-1949)。其父一生中庸敦厚,刚正不阿,嗜书成癖,淡泊名利,有“亦知世上公卿贵,且养山中草木年”之句。母贤良淑惠,教子有方。赵凯华的成长深受良好家教的影响。

赵凯华5岁半入小学,11岁入中学,1946年读完高中二年级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0年毕业,时年20 岁。在大学四年期间,应胡适校长和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之聘的胡宁、黄昆、虞福春、朱光亚诸教授尚未归国,但他有幸从学于张宗燧所授的课程达3门之多,有热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另外,当时北大数学系教授阵容齐整,赵得以亲聆教诲的有江泽涵、庄圻泰、申又枨、许宝J诸多名师。20世纪40 年代北大物理系的学生不多,然而不乏佼佼者。后来成为中国突破氢弹原理元勋的于敏,是比赵高一级的学长。赵常说,当年他和他的同级同学视于敏为楷模,看什么书,选什么课,都亦步亦趋。

大学毕业留校工作3年后,赵凯华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等离子体理论专家符拉索夫教授,1958年获数理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赵凯华即开始了他长达50多年的大学基础物理的教学生涯,除留苏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外,未尝中断。他的讲课风格是原理和概念的阐述严谨而透辟,吸引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节节深入;答疑时善于循着学生的思路引伸下去,暴露矛盾,层层剖析。他认为,在教学中对待难点应当“知难而进”,索性多花力气把矛盾挑开了讲透,而不要采用“简易”的讲法回避过去蒙混学生。赵凯华理论功底厚实,学识宽广,语言丰富,讲课时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每每能把听众带到开阔而丰美的境地。无怪学生说:“听赵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赵凯华 - 科学研究

“文化大革命”后,赵凯华多年教学、研究的积累终于厚积薄发,走上著书立说之路。他主编的教材,每种参评的都获得了较高等级的奖。1978年起,先后与陈熙谋合编出版《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初版,1985年二版),与钟锡华合编出版《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为中国高等学校物理学教材体系建设的起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赵凯华与时任南京大学副校长的冯致光教授一起,领导和开展了中国基础物理学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对国内外的物理教学进行了深刻的比较、分析、研究,在中国基础物理教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从1988年起先后在《大学物理》连续发表了27篇文章,阐述“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1991年对这27篇文章进行了进一步提炼,出版了《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上述27篇文章的发表和该书的出版,在中国物理教学界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使人们体味到物理学教学观念转变的深刻意义,使人们领悟到物理学教学现代化的广阔空间,使人们看到物理学教材体系改革、内容更新的大有可为。人们开始关注物理教学改革,围绕物理教学要不要改和怎么改展开了活跃而激烈的争论,物理教学研究散发出新的活力。国家教委有关部门领导和物理学和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们赞誉:“他于1988年连载于《大学物理》,后于1991 年出版《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率先在物理学前沿和基础物理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打开了面向21世纪物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序幕,在国内物理教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1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普通物理教材建设组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总结多年来中国基础物理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吸收中国基础物理教学的优秀经验,编写一套新型的基础物理教材,努力反映物理学当代成就,使基础物理的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物理学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普通物理教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90年代初起,赵凯华接受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踏上了一生中难度最大、时间最长,同时也是达到物理教材建设新的高峰的著述之路。分别于1995年、1998年、2001年与中山大学罗蔚茵合编出版了《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卷、热学卷、量子物理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与陈熙谋合编出版《新概念物理教程》电磁学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卷中提出了要“用现代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好传统的教学内容,适当地为物理学前沿打开窗口和安装接口,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科学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观点。这个观点在现代教材,特别是理工科教材建设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在高等院校教材编写中得到广泛的响应。《新概念物理教程》由于贯彻了这些做法,无论是力学卷还是热学卷、量子物理卷,都得到广大基础物理课程第一线教师的强烈反响,成为案头必备的首选参考书。调查表明,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明显提高。更有意义的是《新概念物理教程》各卷的相继出版,捅破了基础物理教材编写模式单一的框框,促进了基础物理教材创作的多样化,使基础物理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初步呈现繁荣景象。

赵凯华 - 人物评价

赵凯华勤奋写作,善于将多年积淀的教学经验、讲授心得、科研感受和前沿知识凝集在教材中,因此所著的教材多次获得国家优秀教材奖。1987年,他与陈熙谋合编的《电磁学》和与钟锡华合编的《光学》同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7年以《新概念力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项目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专家们在成果鉴定中明确指出“本项目是在赵凯华教授主持下,以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确立物理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对大学基础物理改革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要突破,产生了积极的广泛影响,为中国的大学基础物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起了带头和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是从“文化大革命”劫难中复苏的年代,赵凯华继虞福春之后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在领导北京大学物理系科研工作的开展、教学秩序的恢复与重建、师资队伍的整顿与晋升,留学生的派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担任系主任工作期间十分关心课程体系的改革。例如,他以系主任的眼光看到了物理系化学课程中止的严重后果,邀请了北京大学化学系周公度教授设计、开设了适合物理系的“物质与结构”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编写成《物质与结构》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最终国家教委下发文件规定《物质与结构》为物理系的必选课程,推进了外系为物理系开设的课程的改革。同时,他还积极支持为非物理类系开设的课程教材的改革。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积极参与中国物理学会的许多重大活动,主编了多种物理教学期刊,60年代担任《物理通报》副主编,70年代担任《物理》杂志副主编,80年代初创建《大学物理》,并长期担任主编,90年代主编《科学家谈物理》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他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委员,1985 年建立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主持制定了新版《物理学名词》(1991年和1996年公布),主编了《英汉物理学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赵凯华继老一辈物理学家王竹溪等之后,对中国在新时期的物理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信息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赵凯华 - 突出成绩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赵凯华参与中国物理学会及其所属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历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教学委员会主任和名词委员会主任。积极参与国际物理学学术交流和教学研究活动,前后3届担任国际纯粹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下属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ICPE)委员。在连续担任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主任期间,积极推动物理教学研究与改革,倡导物理教学现代化,支持物理教学数字化建设,关注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他领导教学委员会有针对性地选择物理教学中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展开专题研究、讨论,第一次1992年11月在重庆,主题是基础物理教学的现代化问题;第二次1995 年4月在合肥,主题是物理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第三次1997 年11月在无锡,主题是面对高科技支撑和现代化要求的基础物理教学改革再研究;第四次1999年在广州,主题是物理教学2000;第五次2001年在湖州,主题是物理教学创新体系与数字物理教学资源展望。这些会议中的报告、发言涉及范围广泛,从理论、观念、方法、实验到数字教学资源、物理仪器、教材、教案等等方面,研究内容深入,受到广大第一线的物理教师强烈关注,对活跃基础物理教学研究,推动基础物理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中学生于1986年起参加了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赵凯华曾在1986-1989年连续3次带队参赛,以后一直领导着培训和选拔工作。1994年还主持了由中国物理学会承办的“第2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它的成功举办与出色的组织工作,受到国内外物理学家一致好评。

科学研究方面,赵凯华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带领研究生从事过一些等离子体理论方面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以后转到非线性物理方面(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格点Boltzmann方程法等),于1986年发起并组建了北京大学非线性科学中心,并兼任主任。

赵凯华 - 参考资料

[1] 书店网 http://www.tushucheng.com/author/w9q46a898j/p2.html

上一篇:onaccuracychanged

下一篇:excel打印区域怎么设置,excel2007设置打印区域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