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训

时间:2024-01-02 04:04:06编辑:分享君

赵守训的个人简介

赵守训,天然药物化学家、中草药学家、药学教育家。长期致力植物化学、天然药品化学、生药学、药材学、中草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并在编写相关教材和中草药新著以及教学方法研究上,有开拓性成绩。总结出《中国本草药物化学发展史略》,为改写“天然药物化学发展史”作出了新论证;在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建设及中药整理研究方面,为考证整理和充实祖国医药学宝库,推进中药现代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18年2月15日21时15分在南京与世长辞,享年95周岁。

个人简历

1922年10月20日 出生于山东省齐东县、吴庄。

1934年-1937年 山东青岛市崇德中学学习。

1937年-1939年 在湖南衡阳瓦子坪136后方医院药房工作。

1939年-1941年 在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高职调剂生班学习。

1941年-1945年 在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四年制本科学习。

1946年-1947年 任南京市卫生局药品管理处技士。

1947年-1978年 任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华东药学院及南京药学院助教、讲师,1955-1956兼任科研科科长、

1956-1978 任生药学、药材学、中草药学教研室副主任。

1963年-1965年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进修、客座科研。

1978年迄今 任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教授,1980-1984任中草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2018年2月15日21时15分在南京与世长辞,享年95周岁。

生平简介

赵守训,1922年10月20日生于山东省齐东县(今邹平县)吴庄(兴文镇)的一个中医家庭。他父亲赵云峰是一位著名中医。他就在当地一家中药房――保生堂里成长。保生堂颇有名气,门口挂着“岐黄事业,地道药材,遵古炮制”的金字招牌,药房的后院是药材加工作坊。儿时的赵守训在这里亲眼目睹了制药炮制药材的过程。人中学后,他常利用假期到药房协助配方、包药包、制作蜜丸、水泛丸和熬黑膏药。在这一环境的熏陶下,他对中药材产生了兴趣,常问父亲和中药师傅一些问题,他总觉得中药材奥妙无穷。

七七事变之后,在隆隆的炮声中,刚中学毕业的赵守训,毅然参加了山东周村复育医院医护人员组织的战地服务团,随团南下到武汉时,南京已失守。由于他年仅16岁,又无专业知识,被安排到新成立的136后方医院药房一面学习一面工作。当时的医疗设备极为简陋,药品不足百种。面对简陋的工作条件和战乱的艰苦环境,他益对医药知识抱有强烈的兴趣。他一边工作一边思考,诸如为什么配制Eusol’s消毒液必须用冷蒸馏水配制,而不能用热的蒸馏水;为什么配制棕色合剂时,要把甘草流浸膏先倾入甘油中搅匀,而直接和水混合再加甘油,棕色合剂就会混浊;为什么一些酊剂、散剂的原料要用洋药材,而不用中药材,等等。这些经历都为他选择药学事业起到积极作用。1939年,他报考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在高职调剂生班就读,取得全班最优成绩。1941年,他又考入该校的4年制本科班。因此,他两度学习了生药学、药剂学,以后又学了植物化学。随着知识的丰富和拓展,他逐渐意识到如果能将中药材与植物化学结合起来开展研究,那定会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更快发展。

主要贡献

毕生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动态中药研究 学风严谨 培养了几代人才 中国地大物博,天然药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亟待用科学方法研究开发,姜达衢为此献出了毕生精力。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打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药品的封锁,采用“大后方”丰富的药学版药物手册西药大全延缓衰老药及中草药中草药资源,对中医药中药专业中草药汇编常山等中药进行了系统研究,为防病治病服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医药政策的贯彻执行,他视野拓宽,思路打开,坚信用代现代科学的方法发掘、筛选和研究中药,是阐述中医药经典理论,探讨中药防病治病原理、创立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药相结合的新医药学版药学的必经之路,是寻找药学版、发现中医药用途,开辟防治目前尚无法防治的医疗疾病的新途径、新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赵守训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在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方面,他要求严格,认真负责,甘为人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常常针对研究室科技人员的具体情况,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普遍要求,又根据各人不同的具体情况,如基础知识、外语水平、操作能力、资历,甚至各人已发表论文篇数等等,提出不同要求。即使在他七旬高龄时,仍在实验室担任课题负责人,热心指导青年科技人员。他一生中为中国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理论联系实际 系统研究中药一贯主张系统地对中药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这一学术思想在他的早期工作――常山抗疟研究中就已得到体现,并取得了多项成果。他晚年更加重视中药系统研究。什么叫做中药系统研究呢?赵守训在1979年5月举行的《全国常用中药系统研究专题讨论会》上作了题为《中药系统研究的途径与方法问题的讨论》的会议总结,指出:“中药系统研究可以说是全面地展开研究”、“从药品信息中医药理论着手,进行资源调查,分类鉴定,品名考证,生药鉴定,中成药的鉴定,采集加工,贮藏保管,再进一步化学成分的分析,药理的试验,临床的验证,以及中药炮制,剂型改进,复方的剖析”等等;以至“药用动植物的驯化、中药资源药用植物栽培栽培研究”、“成果推广,情报资料等等也属于系统研究的范围”。在中药系统研究的具体做法上,他认为,各单位可根据其现有条件,有重点地选择若干项进行研究。他主张各学科之间,各单位之间,中央单位与地方单位,军民之间,要大力协作,因地制宜,取长补短。为加强对中药系统研究的领导,他呼吁“成立全国性办事机构,来统管这一重要工作”。此外,他还对系统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提出了一整套的具体意见。他的这些思想和意见,对后人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在研究工作中,赵守训一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任务带动学科,反对从文献中来,到文献中去。他要求年轻人,对“分析出来的结晶,只要数量够,一定送点给药理”。他在自己的工作中,从不以分出结晶、鉴定结构、发表文章为最终目的,只要有可能,就研究大量生产的方法,以期最终应用于生产,防病治病,造福人类。降压灵总碱、苦楝索等生产工艺的研究就是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完成的,而且最后都得到了推广生产,使宝贵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为防病治病增加了新的武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赵守训曾任南京药学院生药学、药材学、中草药学教研室副主任,中草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第五届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三届中医学、中药学评审组成员,国家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兼职研究员等职。现为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该校国家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校图书馆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药杂志》名誉编委,《长白山中医药研究与开发》、《时珍国医国药》、《基础中药》《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杂志编委会顾问。1980年,他参加中国药学教育考察团赴法国考察,1985年又参加中国医药科技代表团赴罗马尼亚考察,1990年应邀参加在日本举行的国际中草药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学术报告,1999 年应邀赴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

主要成就

编写中草药学教材及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百废待兴,校领导为了改变教学没有教材的局面,鼓励教师自编适合国情的教材,这一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一批青、中年教师的肩上。赵守训接受任务后,他加班加点,放弃节假日,埋头学习,整理资料,撰写书稿,终于在1953~1954年先后写出了《生药学讲义》及《植物化学讲义》。在此基础上,与徐国钧所编写的《生药学讲义》合并作进一步整理,1958年正式出版。这本书既有生药显微鉴别的特色,又是中国首次以化学成分编类的《生药学》专著,它曾作为高校教材使用十余载,当时香港卫生出版社也曾翻印。1958年,赵守训随学校考察团到天津、北京、上海、杭州参观学习,看到医院药房里过去所常用的生药制剂,如酊剂、散剂均已不见,而中药却备受青睐,同时也看到许多中外贸易合同里,常有中国药材交易的项目。回校后在领导的鼓励下,决定编写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药材学》大型教学参考书。为写出这本书的特色,他就带领了3名研究生到南京药材公司仓库蹲点,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学习和总结中药老师傅的实践经验,整理出中药材品种规格,中药材鉴别、中药材采制、贮藏、炮制,以及生产与应用等一系列新资料,并以此为基本素材,再以中药材品种为纲目,写出《药材学》(上、下两册)教材初稿。在此基础上,他又结合教学,先后组织300余名学生分头校对、审核,最后由教师审定。在编著过程中,得到资深教授叶三多的指导,徐国钧也忍着因病切除左眼的伤痛对该书进行了审阅。1960年这部巨型专著正式出版了。这部书既反映了中药师傅们的实践经验,又体现了当代医药新成就。它的正式出版,堪称中药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前苏联《药剂业杂志》曾专文评介,美籍华裔学者把它作研究中药的典籍,香港邵华书局和台湾启业书局均翻印过三版。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兴起中草药高潮。1971年校领导策划组织全校教师50余人进行《中草药学》的编著。赵守训任全书化学成分组组长,负责全书中草药化学成分、应用、相关文献,以及该书上册总论和各类化学成分的编写工作。该书上、中、下三册,至1987年先后问世,前后历经了15年之久。当时,由于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大部下放,全书的审核、三校清样均由主要编者自己负责,深入车间直接与排印师傅联系校正及补充,以保证质量,减少错误。这部大型中草药学教学参考书出版之后,深受读者欢迎,称赞它是一部具有一定特色、内容有参考文献切合实际应用,且代表当代前沿水平的专著。

1988年,以中国药科大学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为主编单位,联合组织编写《中药辞海》巨型工具书。赵守训为该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成员,并担任全书化学组组长,全书终审组组长,第三卷第一主编,第四、第五卷主编之一。《中药辞海》这部巨著共约2400万字,1993年至2001 年全书1~5卷先后出版。在长达13年的编著工作中,由于各卷主编人较多,其间,有的主编生病,有的主编不能参加具体审校,作为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书终审的赵守训,则责无旁贷的为集体担负起繁重的审校任务,不辞辛苦,精益求精,反复对全书进行审阅,修改和补充。如对土元胡、黄藤、山茱萸等的学名,各条目的文献内容的复核及化学、药理存在的问题,均作详尽审改记录,并说明改正缘由。他还采用了他的科研小组和学校其他组的科研成果,对几百种常用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他对书中中药品种、产地、采收时间、药用部位与化学成分的相互关系的记述尤为关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甘肃枸杞在一般书中沿引了印度学者对同一学名药材的研究结果,记录其含有莨菪碱、阿托品总量在1%以上,显然把“甘肃构杞子”说成了剧毒药物,对此他安排研究生进行实验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否定了原来的论述,并在《中药辞海》中加以注明;又如麦冬有浙麦冬(是第3年采收)、川麦冬(是第2年采收)、湖北麦冬(为山麦冬)、短葶麦冬、日本小叶麦冬、日本麦冬栽培变种,它们的产地不同,采收时间不同,品种也有差异,一般中药著作中多在“麦冬”这一中药的成分下笼统合一记述;蟾酥、蟾皮、蟾蜍的成分也是笼统的记在“蟾酥”名下;这就有失科学性,赵守训则依据原始文献,一一分别作记载。对有关常用中药白头翁的记述方式,他也是依据自己多年对正品白头翁和其他品种白头翁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所得结果,指出原论文所用原料品种问题,并一一分开记述。经过赵守训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大大增强了《中药辞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使其对中医临床应用更具参考价值。

上一篇:海灯传奇

下一篇:kick,kick的用法和短语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