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尚武(烈士)的个人简介
赵尚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优秀文艺工作者,革命烈士。1920年1月出生在哈尔滨,是赵尚志最小的弟弟。
人物简介
赵尚武到了上学的年龄,便和其他兄弟姊妹一起一同上学。他天资聪颖,各门学科都优秀,而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有一副好嗓子,歌唱得好,在班级和学校举行的联欢上,他的演唱都会博得同学们的喝彩。他会识谱,懂乐理,特别是能吹一口漂亮的口琴。用舌头打出节奏明快的拍子,赵尚武还擅常用铅笔做画,在学校举行的画展中,经常展出他的作品。
赵尚武性格直爽、坚强,从不说谎,并且叮嘱同学不说谎。他受三哥赵尚志的影响很大,特别富有社会责任感,有强烈的爱国之心。
人物生平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日寇开始全面侵犯中国,致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有着强烈报国壮志的赵尚武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了。当时,他正在北平嵩云中学读书。一次,他从学校参加了一个集会回到家里,书包还没等放下,就抑制不住满腔悲愤,大声的唱起《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成……”
他一遍又一遍地唱,越唱越高,越唱越高,唱得满头大汗,脸憋得通红,泪流满面,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放声大哭起来。他向父母表示:国难当头,要从军与日寇战斗。当时,他是父母身边唯一的儿子。父母已经年迈,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但深明大义的父母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支持他参军。这样,赵尚武便在天津含泪告别父母,毅然走上了抗日战线。
生平事迹
他怀着万分焦迫的心情,日夜兼程地赶到山西太原,见到八路军总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陈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报国志向和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强烈愿意。彭雪枫打心眼里喜欢这个相貌英俊、胸有大志且才华出众的抗联英雄的弟弟。恰好这时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延安来到这里宣传抗日救国,他便把赵尚武热情地推荐给丁玲。于是,年仅17岁的赵尚武便成为西战团光荣的一员,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走上了革命道路。
西北战地服务团,是经党中央批准,为适应全面抗战的需要,由著名作家、诗人、画家、戏剧家等文艺界知名人士为骨干,以大、中学校的青年学生和部分长征过来的老红军为主体在延安组成的一个正规的职业文艺团体。其主要任务是遵照党的抗日救国方针,用革命的正义宣传,从文化上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从而动员起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抗日洪流中来,坚持团结,争取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该团成立不久便奔赴晋绥抗日前线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不久,该团又划归八路军总部领导,在太行山一带活动。
文化事业是党的抗日民族解放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凶恶的日本侵略者及其汉奸走狗用罪恶的子弹、刺刀在战场上向我猖狂进攻的同时,在文化领域里,这种进攻同样是空前激烈和残酷的。而且敌人的宣传有其明确的反动理论和指导思想,颇能迷惑人心。正如朱德总司令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敌人的文艺理论是:u2018文艺的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u2019”。敌人的特务机关通过新民会、宣扶班,统制了新闻杂志书刊,组织了各种欺骗宣传团体,出版了大批的报纸、杂志、小册子、传单等来宣传“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支提携”和反共,以实行各种挑拔离间的宣传。而且,敌人在宣传中,为了达到其所谓的效果,重视运用艺术的表现形式,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比如,敌人经常播放“日满支提携”的音乐,企图通过“东洋音乐”来给中国人洗脑,灌输“日满支一体”的思想。他们还借用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画“日本救中国”的大幅宣传画,欺骗毒害、麻痹中国人。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抗日军民不仅要在战场上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文化战线上也要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打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深刻地指出:“我们的革命依靠两支军队,一支是朱司令的,一支是鲁司令的!”而西北战地服务团就是“鲁司令”指挥的文化劲旅。
置身于这样一个使命重大且又朝气蓬勃、人才济济的革命集体中,赵尚武感到无限欣慰。他深刻的认识到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在领导支持和战友们的帮助下,天资聪颖的赵尚武进步很快,并逐步展露出艺术才华。
1938年春节,西战团全体成员与八路军总部首长们联欢,共度春节。赵尚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高歌一曲。当朱总司令得知他是“抗联将领赵尚志的亲弟弟”时,便紧紧握住赵尚武的手,亲切地说:“好哇,将来打回老家去喽!”
1938年3月,西战团奉命到国民党在西北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西安,开展以统一战线为主旨的抗日救国宣传工作。这里不比乡下唱野台子戏。为了争取演出成功,获得最佳效果,赵尚武和战友们一起通宵达旦的赶排了思想性强、艺术水准高的剧目。在反映抗日斗争和东北抗联生活的话剧《突击》、京剧《白山黑水》以及其它一些歌舞节目中,他都成功的饰演了角色。西战团精彩的演出,在整个西安引起强烈轰动,不仅爱国市民愿意看,而且还征服了上流社会的各界人士。在西战团抗日宣传的感召和影响下,一批爱国青年毅然奔向延安参加了革命。
巧的是,四姐赵尚英已在西安。分别九年又相逢,姐弟俩惊喜万分。在尚志乡“赵尚志纪念室”中,陈列着姐弟俩的合影,二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姐弟俩同城进行抗日救亡演出,也传为佳话。有九年艺龄的尚英姐姐在西安是“腕级”人物。赵尚武虚心地向姐姐学习,同时也介绍八路军的战斗生活,这为赵尚英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个月后,西战团返回延安。1938年6月,在纪念建党17周年晚会上,赵尚武和西战团战友们一起向党中央、毛主席做了汇报演出。
1938年8月,赵尚武在革命圣地延安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10月,西战团开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9年初,到达晋察冀领导机关所在地――阜平。阜平,原来是一个小山城,自从一年多以前晋察冀领导机关迁到这里,给穷乡僻壤的地方带来了繁荣,这里成为晋察冀边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西战团文艺战士的到来,给枯燥的战争生活曾添了生机和活力。
在革命大熔炉的锤炼下,赵尚武逐步成熟起来,并成为重要骨干力量。
赵尚武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他多才多艺,是知名的活报剧演员,又是一名出色的男高音歌唱演员,他还是作词谱曲的能手。在文艺理论研究方面也有相当高的造诣。1942年,他和团内部分同志调到晋察冀军区组成抗敌剧社。抗敌剧社是解放以后北京军区政治部的战友歌舞团的前身,是聂荣臻司令员支持下组建的。从他成立的第一天起,聂荣臻就从思想上、工作上到生活等各个方面关怀抗敌剧社。赵尚志担任剧社音乐队副队长,迎来了他又一个创作高峰期。他精心撰写的《识简谱理论初步》,由军区政治部出版发行。剧社出刊的《连队歌声》和《抗敌歌声》,几乎期期都有他的词曲。
赵尚武勇敢顽强,不畏枪林弹雨,和战友们一起奋不顾身的进行宣传。在反扫荡“坚壁清野”的斗争中,在敌人的炮楼底下,在村头临时搭起的土台子上,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不知疲倦大胆无畏的进行着抗日宣传。
英勇牺牲
1942年12月2日,剧社转移至阜平县胭脂河畔坡山村,赵尚武为救护战友的孩子被追击的日寇击中头部而壮烈牺牲,献出他年仅22岁的宝贵生命。
一代极富发展潜力的文艺雄才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艺术之花还没有全部绽放,而罪恶的敌人就夺去了他的生命。不然的话,我们党艺术天宇中会多一颗更加灿烂夺目的巨星。
尽管这样,赵尚武凭藉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奠定了自己的崇高的地位。他的名字已同著名文艺战士排列在了一起。在记述我省一位曾同赵尚武战斗在一起的西战团成员的事迹《西战团精神激励她默默奉献》一文中,记者这样写到:“同时,丁玲、凌子风、周巍峙、邵子南、端木蕻良、萧军、萧红、田间、赵尚武等许多领导和战友们的革命意志和高尚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984年,由生前战友集资在阜平县烈士陵园内为赵尚武立碑志铭。修碑事务由赵尚武当年救的孩子“刘思尚”负责。当年的西战团团员、80年代的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亲临为纪念碑揭幕。他在讲话中对烈士的生平事迹给以了高度评价。
在阜平烈士陵园中,静卧着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赵尚武烈士纪念碑。原西北战地服务团、原抗敌剧社敬立。落款时间是一九八四年七月。碑的背面是碑文:
赵尚武同志,系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辽宁朝阳县人,为东北抗联著名领导人赵尚志之弟。1937年10月在陕西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革命音乐工作。1942年调至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任音乐队副队长,创作有“我们这一代”、“这里永远有自由”等歌曲及少儿歌剧“八路军和孩子”,深受群众欢迎。
赵尚武同志政治立场坚定,作风艰苦朴素,对同志满腔怀忱,1943年12月3日,在一次反日寇扫荡斗争中,他不顾个人安危,背起战友的一个婴儿突围时,不幸中弹,英勇牺牲于阜平胭脂河南黑岭丛外,时年24岁。他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和高尚品德,为我们永远颂扬。
赵尚武同志永垂不朽。
赵尚武的英灵如果有知的话,他一定会在九泉之下含笑的。
赵尚武留下一个女儿,叫徐虹。曾任中国医疗器械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书记。她以父亲为榜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丈夫徐漳河长期在国家计划部门工作,曾任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工作同样是十分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