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存发的个人简介
赵存发,男,汉族,1952年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全国畜牧学会养羊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奶牛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协会理事,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内蒙古畜牧学会理事长,内蒙古奶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年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理事会共同理事长,中科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科研成果
赵存发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畜牧专业的科研和生产工作,在绒山羊、细毛羊、肉羊等内蒙古高原特色家畜品种的繁育、动物营养、畜牧业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有较大的贡献,是内蒙古自治区养羊界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多次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家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5部,申请国家专利3项(节水型恒温自动饮水器、亮氨酸微胶囊包衣方法、精氨酸微胶囊包衣方法)。近年来,主持参加国家及自治区级重大科研项目20多项,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其中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项(白绒山羊增产技术应用推广,1989),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牛羊胚胎移植的开发和应用,1998;内蒙古自治区白绒山羊优质高产类群选育及建立繁育体系的研究,2003;巴美肉羊新品种培育,2009),内蒙古农牧业丰收一等奖1项(肉羊模式化育肥技术,1999),内蒙古农牧业丰收二等奖1项(寒冷地区塑棚养羊配套技术,1998),内蒙古科技攻关三等奖1项(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细毛羊生产性能及建立繁育体系的研究,1991),工作奖1项[苏尼特羊(戈壁羊)新品种培育,1997]。
2008年度获“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8年获得巴彦淖尔市 “巴美肉羊品种培育荣誉证书”。现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国家绒毛用羊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项目:内蒙古优质超细毛羊和绒山羊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2010年被聘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
参研项目
1974参加了伊克昭盟马群人工授精配种工作,在伊盟西部牧区建起了第一个马匹配种站。1975年,主持筹建了伊盟东胜种鸡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持全国农牧渔业丰收 “白绒山羊增产技术应用推广”项目,通过引进高产辽白山羊与当地低产绒山羊杂交,提高了伊盟白绒山羊的改良化水平,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参加了“提高鄂尔多斯细毛羊生产性能及建立繁育体系的研究”项目,进行科技小试和中试,通过导入澳血,使攻关工作推向新阶段。1991年在我国首批引进含澳血在90%以上的邦德种羊495只,建立了伊盟澳美种羊场,除保证伊盟种羊需求外,还向区内外细毛羊基地提供了种羊,为内蒙古细毛羊基础建设做出了贡献,被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农委授予科技攻关项目三等奖。1996年3月,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工作站站长。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了全国“八五”国家星火计划 “牛羊胚胎移植的开发和应用” 重点项目,该项目圆满完成了各项合同任务指标,1998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自治区丰收项目“寒冷地区塑棚养羊配套技术”,1998年获自治区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在他主持下,内蒙古家畜改良站肉牛繁育中心、肉用种牛推广、牛羊胚胎生产移植、牛冷冻精液生产等工作在全国名列第一,1996年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授予科技进步企业称号,他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受到表彰奖励。在此期间,还参加了苏尼特羊(戈壁羊)新品种培育工作,成绩显著,1997年被授予科技工作一等奖。1998年10月,任内蒙古畜牧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先后主持了自治区牲畜“种子工程”肉牛、肉羊、绒山羊等项目;主持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白绒山羊选育与开发”项目和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科技攻关“内蒙古白绒山羊优质高产类群选育及建立繁育体系的研究”项目。这两个项目在内蒙古白绒山羊主产区实施,对提高我区白绒山羊优质高产种羊的生产能力、白绒山羊选育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白绒山羊选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大作用,创社会效益8.5亿元左右,2003年“内蒙古白绒山羊优质高产类群选育及建立繁育体系的研究”项目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0年10月,任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厅和农牧业厅副厅长,在完成分管工作的同时,参与了巴美肉羊新品种的选育工作,被聘为技术顾问组主任委员,在制定技术方案、育种措施落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7年7月,任新组建的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积极组织和参加了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973”、“863”、“948”、“跨越”、“行业”、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鄂尔多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科技助推等项目的实施工作。作为院主要负责人,赵存发同志带领院班子成员在提升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是在争取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在全国省级农科院名列前茅,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研院所列第一。二是科技联合协作实现明显突破。同中国科学院共建“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与中国农科院共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内蒙古培训基地”,和中国农大展开旱作农业合作研究。与东北三省四院和华北五省二市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同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达成草业、农作物病虫害科技合作,和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建立科技合作,分别在上述四市建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分院。和美国、英国、蒙古国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三是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成效显著。育成农作物、动物新品种46个,牧草新品种14个。在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赤峰6市成功推广转化了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旱作农业、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牛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在全区12个盟市推广了草原保护建设先进技术。四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建起小麦、玉米、大豆三个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新建了动物育种、疫病防控、动物营养、草原生态等学科的科技创新实验楼和科技培训中心。研发经费达到5 300万元,有博士50人,硕士100人,争取研究经费和培养人才工作双双实现历史最好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