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山林

时间:2024-01-10 00:47:43编辑:分享君

赵山林的个人简介

赵山林,1947年生,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原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头桥村十圩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中文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戏曲学会理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学》编委、同济大学《中华艺术论丛》编委、苏州大学《中国昆曲论坛》编委、安徽《科教文汇》主任编委。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两项、教育部项目两项、上海市项目一项。多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戏剧史与戏剧学。

简介

赵山林,1947年生,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原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头桥村十圩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中文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戏曲学会理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学》编委、同济大学《中华艺术论丛》编委、苏州大学《中国昆曲论坛》编委、安徽《科教文汇》主任编委。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两项、教育部项目两项、上海市项目一项。多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u201a中国戏剧史与戏剧学。

学术著作

专著:

中国戏曲观众学u201a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中国戏剧学通论(国家“八五”重点图书)u201a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诗词曲艺术论u201a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国古典戏剧论稿u201a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戏曲散论u201a国家出版社(台北)2006

诗词曲论稿u201a中华书局2006

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u201a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中国近代戏曲编年u201a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著作:

安徽明清曲论选u201a黄山书社1987

历代咏剧诗歌选注u201a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西厢妙词u201a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牡丹亭选评u201a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近代上海戏曲系年初编(合作u201a第一作者)u201a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唐诗三百首新评u201a黄山书社1992

宋词三百首评注u201a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

清代笔记小说类编(言情卷)u201a黄山书社1994

杜甫诗选(合作u201a第一作者)u201a上海三联书店1997

饮冰室诗话校点u201a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

元曲精华(主编之一)u201a巴蜀书社1998

古代文学作品题典u201a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宋诗三百首(合作u201a第一作者)u201a黄山书社2001

宋词三百首u201a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大学生中国古典文学词典(主编)u201a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副主编)u201a黄山书社2003

上海作家作品双年选·古典文学卷(副主编)u201a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明清传奇鉴赏辞典(主编之一)u201a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大学语文(主编)u201a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大学语文实用教程(编写组成员)u201a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古代诗文阅读与鉴赏(上海市高中语文拓展型课本)(第一作者)u201a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大学语文理工版(副主编)u201a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合作u201a第一作者)u201a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主要学术论文

浅谈《儒林外史》的白描手法u201a艺谭1981、3

论词的空与实(合作)u201a光明日报1983、3、15(收入《词学论稿》)

《牡丹亭》的杨葆光手批本u201a江西大学学报1983、2

元曲修辞方式选析u201a修辞学习1983、2

谈谈李清照词的评价问题u201a山东师大学报1983、3(人大复印资料转载u201a又收入《词学论稿》)

谈谈我国古代戏曲的喜剧手法u201a河北戏剧1983、4

词学研究论文集浅评u201a文学评论1983、4(收入《上海版书评选》)

杨潮观四考u201a中华文史论丛1984、3

古代曲论中的艺术风格论u201a华东师大学报1984、4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部分读后u201a读书1984、4(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杜诗中的艺术辩证法(合作)u201a草堂(杜甫研究学刊)1985、2

古代戏曲中妒忌描写的发展u201a山东师大学报1985、4

为《长生殿》中的“情”一辩u201a华东师大学报1986、1

杨潮观短剧的艺术独创性u201a中国古代戏曲论集u201a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4

古代曲论中的观众心理学u201a学术月刊1986、12(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怎样阅读唐宋词书籍(合作)u201a文献1987、3

明代文人戏曲生活的生动记录u201a戏剧艺术1987、3

安徽曲论家的理论贡献u201a艺谭1987、5

谈谈李商隐的七言近体诗(合作)u201a艺谭1987、6

杨潮观年谱u201a中华戏曲第4辑1987、12

龚自珍诗词中的梦u201a杭州师院学报1988、1

词学宏观研究的一项新成果u201a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1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试补u201a古籍研究1988、1

想得深u201a说得俏――论喜剧语言u201a安徽新戏1988、5

论古代戏曲民俗u201a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古代曲论中的观众位置论u201a艺术百家1988、4

杜诗艺术辩证法续谈u201a杜甫研究学刊1988、4

行家·戾家·利家u201a读书1988、10

蒋星煜的《西厢记》研究u201a上海艺术家1989、3(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一部有深度的喜剧新作u201a安徽新戏1989、2

陈子龙的词与词论u201a词学第7辑1989、2

词话中的艺术风格论u201a文艺理论研究1989、5

徽商与戏曲的关系u201a安徽新戏1990、1

戏曲艺术创造中的信息反馈流程u201a艺术百家1990、1

戏曲观众的心理定势u201a戏剧艺术1990、2(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儒林外史》的美学特色u201a明清小说研究1990、2

论元杂剧的分类研究u201a河北学刊1990、5(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四大徽班的启示u201a艺术界1990、9-10

词的接受美学浅谈u201a词学第8辑1990、10

古代戏曲理论中的“游戏说”u201a辽宁大学学报1991、2

一部崭新的词史u201a江淮论坛1991、3

孔尚任罢官之谜u201a古典文学知识1991、5

当代意识与传统艺术经验u201a中华诗词第2辑u201a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8

论元人杂剧中的“家长里短剧”u201a艺术百家1992、1

从词到曲――论金词的过渡性特征及道教词人的贡献u201a山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论戏曲观众审美趣味和审美层次的差异性u201a中华戏曲第14辑1993、8

中国古代近代悲剧理论概说u201a艺术百家1995、4

中国古典喜剧理论初探u201a文艺理论研究1996、2

潘之恒评传u201a戏剧艺术1996、4

中国戏剧观念的演变历程u201a艺术百家1996、4

中国古典戏剧学的历史分期与理论框架u201a华东师大学报1996、5(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中国古代戏剧表演学的理论体系u201a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7、1(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古代剧论中的人物形象论u201a河北学刊1997、1

王阳明与戏曲u201a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2

中国悲剧学研究的新拓展u201a学术月刊1997、4

金院本补考u201a文学遗产1997、5

晚唐诗境与词境u201a华东师大学报1997、5(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20世纪前期中国戏曲研究u201a戏剧艺术1998、1(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杨恩寿对戏曲研究的贡献u201a山西师大学报1998、1

古典诗歌的意象结构u201a古籍研究1998、1

咏剧诗歌的价值u201a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1(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古代曲论中的“本色论”u201a文艺理论研究1998、2

汤显祖与唐代文学u201a文史哲1998、3(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牡丹亭》的评点u201a艺术百家1998、4

南北融合与古代戏剧u201a华东师大学报1998、6(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咏剧诗歌的价值u201a中国文化报1999、2

汤显祖与魏晋风度及文学u201a戏剧艺术1999、4(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的演变u201a戏曲艺术1999、4

南北融合与金代诗歌的发展u201a泰安师专学报1999、5

南北融合与诸葛亮形象演变u201a华东师大学报2000、2

折子戏与表演艺术u201a中国文化报2000、4、13

南北融合与关羽形象的演变u201a文学遗产2000、4(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纳兰性德词二首赏析u201a文史知识2000、5

古代文人的桃源情结u201a文艺理论研究2000、5(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中国小说审美理想的阐释u201a人民日报2000、12、2

宋杂剧金院本剧目初探u201a南京师大学报2001、1

南北文化融合与词体的确立u201a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4(收入澳门大学《中华词学论丛》)

试论南戏《张协状元》的价值u201a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

徽州曲论平议u201a徽学2000年卷2001、6

无题诗简论u201a文艺理论研究2002、1

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u201a社会科学战线2002、5(收入《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

渔父形象与古代文人心态u201a河北学刊2002、5

元曲中的“三五七”现象述论u201a山西师大学报2003、1

试论旧体词曲与新文学诗歌创作的关系u201a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2(收入《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

关于汤显祖“四梦”的评价问题u201a戏剧艺术2003、3

戏曲活动与戏曲民俗的生动记录

――皖籍作家竹枝词研究之一u201a池州师专学报2003、4(收入《戏曲民俗徽文化论集》)

明代咏剧诗歌简论u201a中华戏曲第29辑u201a2003、6

昆曲评论家潘之恒u201a中国昆曲论坛2003u201a2003、10

戏曲楹联里的学问u201a上海戏剧2003、11-12

刘永济曲论平议u201a中国韵文学刊2004、1

一位朝鲜学者眼中的中国戏曲u201a上海戏剧2004、1-2

近代戏曲的南方中心――上海u201a中文自学指导2004、3

利玛窦与明代戏曲u201a上海戏剧2004、10

清前期咏剧诗歌简论u201a中华戏曲第30辑u201a2004、4

浅议林步青的“时事新赋”u201a中华艺术论丛第2辑u201a2004、6

深情妙赏牡丹亭(收入《牡丹还魂》)u201a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4、9

清代中期咏剧诗歌简论u201a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

试论于右任诗歌的艺术渊源u201a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2(收入《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续集》)

演变研究

患难与共生死情u201a上海戏剧2005、3

试论戏曲传播中的文学与音乐关系u201a戏剧艺术2005、4

肯綮在死生之际(收入《曲高和众》)u201a台北天下远见出版公司2005、11

近代咏剧诗歌简论u201a文艺理论研究2006、1

专写钗盒情缘u201a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临川四梦”文学渊源探讨u201a文学遗产2006、3(新华文摘论点摘要)

宋代文人与戏剧关系略论u201a江海学刊2006、4

近代上海昆剧管见u201a中国昆曲论坛2005年卷(2006、7)

戏曲生态学:古代戏曲研究的新视角u201a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

上海竹枝词与戏曲u201a中华戏曲第34辑(2006、11)

论于右任诗歌的艺术性u201a近代中国与文物(国家博物馆馆刊)2007、1(收入《第一届于右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论汤显祖《邯郸记》的成就及其影响u201a戏曲研究第72辑(2007、1)

独辟蹊径u201a致远钩深

――评蒋星煜先生的《西厢记》研究u201a中华戏曲第35辑(2007、5)

即幻悟真――评上海昆剧团对《邯郸梦》的演绎u201a昆剧艺谭总第二期(2007、6)

试论咏昆剧诗的价值u201a中国昆曲论坛2006年卷(2007、7)

读《日本填词史话》u201a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琵琶记》与古代曲论的几个重要命题u201a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咏《牡丹亭》诗歌简论u201a台湾中央大学《戏曲研究通讯》第五期(2008、6)

徽班在北京的发展及其历史经验u201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u201a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9

融会贯通u201a追求原创――戏曲研究的点滴体会u201a戏曲研究第76辑(2008、9)

明代串客述略u201a中国昆曲论坛2007年卷(2008、12)

完整演绎的可贵尝试u201a上海戏剧2009、3

从小说到戏曲――《廉吏于成龙》剧本创作的艺术匠心u201a艺术百家2009、2

《忘山庐日记》蕴藏的戏曲文化信息u201a文化遗产2009、2

尚长荣艺术断想u201a戏曲研究第78辑(2009、4)

雅俗新旧中西之间――从《忘山庐日记》看近代文人戏剧审美情趣u201a文艺理论研究2009、3

从曲家尺牍看昆曲的传播接受u201a中国昆曲论坛2008年卷(2009、6)

顾颉刚与京剧u201a戏曲艺术2009、3

试论《牡丹亭》范式u201a华玮主编《昆曲·春三二月天――面对世界的昆曲与〈牡丹亭〉》u201a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

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天台桃源u201a国家人文地理2010、2

意大利传教士和明代的南京城u201a国家人文地理2010、3

顾颉刚与梆子u201a文化艺术研究2010、1

试论《草堂诗余》在明代的流传及词曲沟通的趋势u201a文艺理论研究2010、4

上一篇:国服第一蛮王直播

下一篇:辽宁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