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

时间:2024-01-14 22:53:15编辑:分享君

资中筠的个人简介

资中筠,1930出生,湖南耒阳人,中共党员,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专业方向为国际政治、美国研究。专业之外旁涉中西历史文化,关注中国现代化问题,撰有大量随笔、杂文,并翻译英法文学著作多种。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主持过若干大中型国际研讨会,在组织中国的美国学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以及参加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方面辛勤工作二十多年,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专著及论文多次获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突出贡献专家,领取特殊津贴。2004被中国译协评为“资深翻译家”。2016年1月29日,资中筠作品《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入选“2015年度影响力图书”推荐年度财经类作品。

人物生平

1947年,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

1947年~1948年,肄业于燕京大学;

1948年,转考清华大学二年级英语专业;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

1953年~1956年,就职于“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访问过亚、欧、非、拉美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与民间往来;

1956年,临时出国,随代表团到瑞典开会;

1956年~1959年,常驻维也纳,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

1959年,回国后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1971年,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尼克松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在此期间还接待并陪同过一些在长期隔绝后初次重访中国大陆的美方知名人士,如谢伟思、费正清、拉铁摩尔、斯诺的先后两位夫人、夏仁德以及其他知名人物;

1980年~1982年,担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工作;

1982年~1983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85年~1988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

1988年~1992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同时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2年~1998年,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并任主编;

1992年1月~10月,任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曾应邀在美国十几家大学作演讲;

1993年,发起并主持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任第一、第二届会长;

1994年,任“敦巴顿橡树会议与联合国”国际研讨会(纪念敦巴顿橡树会议50周年)荣誉委员会委员;

1996年,退休后,仍继续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并兼任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

2000年~2005年,担任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美方主任为大卫·兰普顿)兼任该中心客座教授;

2006年,中国社科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

2009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2010年2月1日,参加在厦大举行的“2009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之文化论坛”,与易中天,韩寒以及邓晓芒以“所谓文化大国”为主题进行了讨论;

2011年12月17日,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2011观察家年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资中筠称“腐败其实哪个国家都有,不过不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当前的腐败一个是弥漫性的、几乎覆盖所有的领域”。“中国国有大企业的CEO从他们的美国同行那里学习到了给自己付的高的惊人的收入可是没有引入对普通工薪收入者基本的社会保障”。

人物家庭

背景

资耀华(父亲)、童益君(母亲)、姊妹三人(资中筠、资华筠、资民筠,资中筠是家中长女)、陈乐民(丈夫),家庭成员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

资家是小家庭,“家风”就是两位家长塑造的。父亲以身作则,形成一种氛围,而母亲言传身教,细致入微。爱国、自强、理性、诚、信、蔑视权贵、崇尚学问,厌恶纨绔子弟、女子独立,以及勤奋好学等等,都无形中形成一种家风,影响了下一代的人生观和性格。

父母

资中筠的父亲资耀华(1900-1996)1900年就出生在湖南耒阳田心铺资家坳,是一位事业卓然有成的银行家、一位有建树的金融学家,一代金融巨子陈光甫说他“才学兼长,服务精勤”,蒋介石说他“抗战有功”,共产党为他盖棺定论在讣告中说他“对共和国的建立有襄赞之功”,是他建言才保留了“中国银行”这个名号,从而保存了在世界各地的大笔存款。他生于1900年,殁于1996年,一生与世纪同行,90高龄时追怀往事,亲自执笔写下了回忆录,名为《凡人小事八十年》。他亲历了时代风云的起伏、曲折、变幻,可谓是阅尽沧桑,他本人的人生就是一部无比丰富的大书,是20世纪中国金融史活的见证。

资中筠的母亲童益君是浙江湖州人,外祖父当过地方官,当时江浙一带既是鱼米之乡又得风气之先。外祖父对子女的教育很开明,他逝世很早,家道中落。外祖母力排众议,把给三个女儿准备的嫁妆钱都用作学费,让她们上新学堂。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举动。其母因此就读于江苏省立女子蚕桑专科学校。那是当时在科学救国、实业救国以及女子教育的风气下一些仁人志士开办的新型学校,董事长是黄炎培。理念、教学内容和制度都很前沿。宗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授科学的新法养蚕,然后在中国农村推广,最终改良中国的丝业,加强与日本的竞争力。这很符合母亲的旨趣。其母在那所学校毕业后又在上海学了一年英语,然后就步入社会,从事丝业改良工作,最后的职业是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蚕桑科主任。

20世纪20年代,童益君事业顺利,蒸蒸日上,在经济上也可以开始回报家里,而资耀华还在日本读书。其父母偶然邂逅,经历十年恋爱,1929年完婚。婚后童益君放弃了社会职业,把相夫教子当作她的事业。资家是名副其实的男主外、女主内,家里从伦理观念、生活方式、礼仪习俗、乃至亲友来往无不贯穿童益君的思想风格。他们一共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对女儿的教育成为她的主要事业,特别是对大女儿资中筠。

母亲童益君集慈母严父于一身,从三岁开始每天有规律的学习。她尽管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是有惊人的数学头脑,教算术有自己一套,以训练逻辑思维为主,最简单的加减法也要翻过来、掉过去,说出许多道理来。稍大一些(大约六岁),开始教《论语》。也讲故事,中外小说的故事都有。而对另外两个女儿,她由于家务繁忙,精力也不如前,学前教育抓得没有那么紧,她们玩的时间也多一些。

童益君是一个令人钦敬、品行高洁、人格完美的杰出女性。在日本铁蹄下黑暗的日子里,她曾对丈夫说过:如果你当汉奸,我就立即与你离婚。对孩子则绝对反对溺爱,经常以“纨绔子弟”为戒。她对女儿教育虽严,但有一点与众不同,就是允许辩论,如果不服,就把理由讲出来,她再加以说服。尽管多数情况还总是以她“胜利”告终,这样的说理方式还是对下一代产生影响,那就是理性化而不是情绪化的思维方式。

资家是小家庭,“家风”就是两位家长塑造的。父亲以身作则,形成一种氛围,而母亲言传身教,细致入微。爱国、自强、理性、诚、信、蔑视权贵、崇尚学问,厌恶纨绔子弟、女子独立,以及勤奋好学等等,都无形中形成一种家风,影响了下一代的人生观和性格。虽然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但本质上有共同的东西。不过童益君那种处处为别人设身处地想、助人为乐以及在家里几乎达到“无我”境地的牺牲精神,却很难继承。丈夫的艰难困苦,她都与共,而丈夫顺利时,她个人仍然自奉甚俭,连单位安排到外地休假,条件比较优越,她都没有同行过。她从一名杰出的事业妇女到全心全意的家庭主妇,对家人无微不至,以至于三个女儿都对家务一窍不通。

姐妹

资耀华和童益君有三个女儿。资中筠、,资民筠,各自在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

资中筠,女,著名学者。家中长女。

资华筠,女,著名舞蹈家,湖南耒阳人。1950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少年班,先后师从刘玉芳、巴兰诺娃、戴爱莲等。1952年调入中央歌舞团,历任领舞、独舞、领衔演员、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舞蹈艺术》主编、院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菲律宾民间舞蹈家协会终身会员,全国政协第五至八届委员。国家一级演员。 1951年参加第三届(柏林)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表演集体舞《西藏舞》获金质奖章。50年代她表演的“飞天”、“孔雀”几乎无人不晓,先后出访亚、欧、南北美洲40多个国家进行表演和交流。

资民筠,女,著名教授,1938年生,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任教近三十年,其间曾赴西欧、北欧诸国访问(访问学者两年,及参加有关国际学术会议),1988年转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科技室,为该院比较艺术中心研究员,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艺术科技》杂志特约编委及特邀撰稿人,发表论文(包括英文)五十余篇,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与海内外华人学者共著《空间物理进展》一书,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特别奖,科幻小说《伊甸城的毁灭》曾获科幻小说银河奖。

丈夫

资中筠的丈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前所长、中国欧洲学会前会长陈乐民。陈乐民在大学毕业后的半个多世纪中长期从事“民间外交”、国际政治和中西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戴高乐》、散文集《文心文事》、《学海岸边》等。陈乐民是欧洲问题专家,是在中国首倡“欧洲学”观念的人。在陈乐民看来:“欧洲体现的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也不限于政治的或经济的概念,而尤其是一种文明的概念。”陈乐民曾认为亨廷顿“文明冲突论”里所谓“文明冲突”是假托“文明”而言的政治冲突。

主要著作

学术

《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重庆出版社,1987年6月)

《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0世纪的美国》(三联书店,200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资中筠自选集:《感时忧世》、《士人风骨》、《坐观天下》、《不尽之思》、《闲情记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2006年修订版更名《财富的归宿》)

《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1月)

文学

散文随笔集

《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锦瑟无端》(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这本书是资中筠先生的一部随笔作品集,其内容包括有感于中国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对大学生辩论竞赛质疑、一定要“团圆”到皇帝身边吗、人格与国格孰先、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等等。本书所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文笔犀利,见解独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可读性,颇值得一读。

《斗室中的天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这本书是资中筠随笔、杂文的结集。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专业研究之余的所思、所感,信笔写成;还有一些演讲稿和采访录,思考和心得就是在讲话和对话中形成。眼界开阔,题材广泛,都是作者来心之所系,萦绕于怀的几个领域,有一以贯之之道,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吾土吾民的挚爱、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文明和正义的呼唤,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胸怀。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是一部不可多的优秀读物。

译著

【法】巴尔扎克《公务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法】《巴尔扎克全集·第十八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乡村生活场景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万象译事·卷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美】薇拉·凯瑟《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美】薇拉·凯瑟《啊,拓荒者!》(人民文学出版社,98年版,02年版)

【美】薇拉·凯瑟《波希米亚女郎(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美】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廊桥遗梦》(译林出版社,2010年)

【英】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编著

《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台关系四十年:1949-1989》(与何迪合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5月

《美国研究》1997年第1~4期(季刊第7~10卷),中华美国学会,1997年

《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上下卷,三联书店,2000年。2007年修订版改为《冷眼向洋书系》单行本,资中筠撰写部分更名为《二十世纪的美国》)

荣誉记录

1983年,被评为 “全国三八红旗手”;

1991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4年,被中国译协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2016年1月29日,资中筠作品《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入选“2015年度影响力图书”推荐年度财经类作品。

上一篇:francs

下一篇:龙汉初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