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以成的个人简介
赵以成(1908-1974),神经外科学家。福建龙溪(今龙海)人。1934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年入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学习。1940年回国,曾任协和医学院讲师。建国后,历任天津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脑系科主任,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医学院教授,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宣武医院院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外科学会和国际神经外科学会会员,加拿大神经外科研究所赏会年长会员。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对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脓肿、脑寄生虫等研究较深。主编有《神经内外科手册》、《急性颅脑损伤手册》等。
人物简介
赵以成(1908--1974),神经外科学家。福建龙溪(今龙海)人。1934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年入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学习。1940年回国,曾任协和医学院讲师。建国后,历任天津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脑系科主任,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医学院教授,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宣武医院院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外科学会和国际神经外科学会会员,加拿大神经外科研究所赏会年长会员。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对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脓肿、脑寄生虫等研究较深。主编有《神经内外科手册》、《急性颅脑损伤手册》等。
人物生平
赵以成,字泽如,曾用英文名Chao Yih-Chang。1908 年2月13日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父亲原是矿工,为人精明强干,酷爱读书。后来,父亲因炸山受伤,耳朵失聪,因此失去采矿的工作,遂以编售斗笠为生。虽然家境贫寒,父亲依然竭尽全力供子女上学,对子女的家教也十分严格。赵以成幼时在离家不远的华英小学读书。1922年7月,他考入厦门寻源书院。他在校生活简朴,勤奋学习,一直被评为优等生。 1926年6月,赵以成考入福州市岐山的福建协和大学医科班,这是当时福建省惟一的医科学校。1927年,他转入北京的燕京大学医学预科班。1929年6月,他从燕京大学医学预科班毕业,获燕京大学理学士学位。同年7月,他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他成绩优秀,对外科最感兴趣,曾获外科荣誉奖。1934年6月,他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赵以成毕业后留校工作。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院校合一。他先担任普通外科住院医师、助教,并先后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矫形外科、耳鼻喉科、泌尿科、肿瘤科、病理科、精神科等轮转,担任各科住院医师。他在此时已能做迷走神经切除术、胃肠切除术、血管吻合术、神经吻合术等手术,并著有“实验性纤维性收缩造成的肠道狭窄”、“一种胃肠道灭菌的吻合新技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颅内并发症”、“颅骨骨折”等论文。两年后,他因神经外科手术技巧纯熟而被评为神经外科研究员和神经外科住院医师。 1938年,他获得洛克斐勒奖学金。同年12月,到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Montreal Neurological Institute,世界最杰出的神经外科机构之一)为访问学者,在神经外科专家潘菲尔德(Wilder Penfield)教授的指导下研究神经外科。潘菲尔德的渊博知识、手术技巧、管理能力、研究精神、丰富的经验、有效的教学方式、流畅的文笔、对体育的兴趣、好客和热忱的作风给赵以成很大的影响和激励。赵以成受到潘菲尔德一家的热情接待,他们之间也建立了长期的友谊。1939年,他与来自美国波士顿的汉弗莱斯及潘菲尔德研究成一种特制胎膜,用于防止开颅术后或脑外伤后脑组织与脑膜的粘连,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1940年的British Medical Journal(《英国医学杂志》)上。随后,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向赵以成颁发了研究员证书。 1940年1月,赵以成离开加拿大回国,途中赴美国8所神经外科中心参观考察,广泛了解国际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回到北平后,他继续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42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赵以成先在北平开业。1943年,赵以成夫妇与3个孩子迁居到天津开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以成被聘为河北医学院名誉教授和天津市立总医院神经外科顾问。当时,全国专门从事神经外科工作的只有赵以成一人。1951年,他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1952年,在天津市立总医院建立包括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脑系科,赵以成担任科主任。过去,神经外科疾病多由普通外科医师处理,天津市立总医院的神经外科单独建科在全国还是首例,与美国神经外科独立建制相比晚了一代人的时间。同年,天津医学院成立,天津市立总医院改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赵以成担任神经科(包括神经外科)主任、教授,李光担任副主任,科室成员有薛庆澄、方都等。王忠诚也到该科工作。1954年,北京医学院建立神经外科,聘请赵以成担任科主任和教授。同年,中央卫生部要求他在北京同仁医院建立神经外科。1955年1月,原苏联基辅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神经外科专家阿鲁秋诺夫(Apyтюнoв)访问中国。他参观了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脑系科后,建议在北京建立神经外科研究机构。1955年,赵以成到北京同仁医院建立神经外科,任科主任兼北京医学院神经外科教授。这是北京第一个神经外科,也是全国第一个与神经内科分开的独立的神经外科。他让自己的第一个学生薛庆澄留在天津,第二个学生王忠诚随他到北京工作。1955 年,北京医学院的神经外科迁至同仁医院。1959年9月,同仁医院的神经外科迁至宣武医院,赵以成担任宣武医院院长兼神经外科主任。1960年3月,宣武医院建立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BNI),他又担任所长,王忠诚任副所长。建立了神经外科之后,宣武医院发展成为以神经外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医院。后来,他将宣武医院的神经外科分为几个专业:肿瘤、创伤、儿童神经外科以及杂症(miscelaneous),包括设备精良的神经病理、神经生理、神经生物化学、神经解剖以及组织培养实验室。赵以成在北京、天津两地均担任重要职务。
技术成就
1939年,赵以成在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时,与来自波士顿的S·汉弗莱斯以及W·潘菲尔德研究了防止脑损伤或手术后与脑膜粘连的问题。头颅枪伤、凹陷骨折、颅脑手术等可引起脑膜与脑的粘连及瘢痕形成。硬脑膜是脑的一个屏障,失去这个屏障,脑外的新生血管就可以穿过瘢痕而进入脑组织,增加瘢痕的形成和粘连的密度。这是创伤后罹患癫痫的重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头颅受伤的士兵在伤愈后出现癫痫。硬脑膜无贯穿者创伤后癫痫的发病率只是硬脑膜贯穿者的1/10。若能于脑创伤后将脑组织与脑外的纤维组织(瘢痕)隔开,恢复硬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即硬脑膜下腔,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可以使用干羊膜。他们将覆盖于猫大脑半球外面的颅骨和硬膜移去,用针刺或脑撕裂的方法损伤下面的软脑膜。他们用十多种材料,如当时脑系外科常用的Cargile氏膜(加工过的牛腹膜)、铝箔、银箔、云母、镍片、不锈钢片、赛璐玢、火棉箔,动物的阔筋膜、脂肪、绵羊肠膜、尿囊膜,人羊膜和干羊膜,覆盖在上面。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观察粘连情况和细胞反应。一般来说,瘢痕不能穿过非吸收性材料,但在材料的边缘却形成稠密的粘连。使用银箔和镍箔时细胞反应(出现异物巨细胞和脑损害)最明显,使用薄钢片和火棉胶片时细胞反应最轻。在使用的动物组织中,本体和异体组织能与新形成的瘢痕合为一体,使脑组织与脑膜粘连在一起。脂肪引起的细胞反应最大,胎膜引起的细胞反应和瘢痕形成最轻。而且胎膜容易获得,加工方法也简单。 他们从产房获得人的健康胎盘。用水将血液和粘液洗净,使胎盘与胎膜分开,将绒毛膜(外膜)和粘液性组织刮去,剩下一层透明而薄的内膜――羊膜。再用水将羊膜洗净后置于70%的酒精中保存7天。然后将羊膜放在光滑的经矿物油擦过的玻璃片上展开,在干燥炉或空气中干燥。然后用70%的酒精将膜浸湿除下。这些膜片可以干燥保存或浸在70%的酒精中。使用前还要经过消毒。消毒方法是高压灭菌消毒(120°F,120磅,20分钟)。高压消毒后如果立即使用,就将羊膜片放在消毒的Ringer氏液或生理盐水中。如果暂时不用,可以仍置于70%的酒精中。另一个消毒方法是煮沸消毒:放在蒸馏水中煮沸20分钟。但煮沸消毒会使羊膜片略微皱缩。以上两种方式都可以制成柔韧、透明、无细胞结构的薄片。他们称这种制品为“干羊膜”(amnioplastin)。 他们进一步进行动物实验,将干羊膜片覆盖在损伤的脑表面,在10~60天之间将动物分批处死,进行大体及显微镜观察。结果均无粘连发生,干羊膜片渐渐消失。第十天,在受伤的大脑皮质与新形成的硬膜之间可以见到一种粘液性的组织,代表着置入的干羊膜。将该脑放入固定液中,则这种粘液性组织大部分被洗去。显微镜检查见不到异物反应和组织粘连,干羊膜呈现为无定形的物质,看不到细胞结构,并见到硬膜及软膜开始再生的迹象。第20天,硬膜缺损完全修复,软膜部分覆盖损伤的脑组织。位于两者之间的干羊膜变成一薄层无结构的物质。30天后,大体标本及显微镜下都见不到这种组织。 临床实验表明,开颅术后或脑损伤后常规于脑组织与硬脑膜之间放置干羊膜,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后,欧洲许多医疗机构将这种新方法用于脑部、神经、眼、肌腱等处的损伤,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1953年,赵以成总结了特制胎膜防止粘连的应用。开颅术时,可代替硬脑膜;脑减压术时,用以遮盖暴露的脑组织;周围神经吻合术时,吻合处包以胎膜可避免临近的纤维组织长入吻合处阻挡神经轴的生长;腱缝合后包以胎膜,可避免粘连影响肌腱的功能;椎板截除后,用胎膜覆盖暴露的脊髓可避免粘连;肠粘连致梗阻时,分离粘连后用胎膜包裹可防止再次粘连;将胎膜置人脊髓空洞症的空洞中,可维持长期的引流。 赵以成还曾用狗做过实验,证明周围神经断伤后以胎膜包裹,近端的再生神经纤维能通过5~15毫米的间隙到达远端,运动功能也能得到恢复。 1937年,赵以成对J.E.Briggs,L R.Whitaker及R.P.Wadhams,V.Carabba等人设计的术式进行了重要的改良,创始一种新的肠胃道无菌吻合术。此种术式用外科超短波电器的切开电极针作切口,此种切口很少流血。手术不用肠夹器,在直视之下操作,步骤简便,容易,安全,组织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缝合完成后,吻合口才被挤开,因此不会被肠内食物污染。此法适用于各部分的肠胃吻合术,尤其适用于侧面吻合术,也适用于丁字形吻合术。在小肠吻合术、小肠结肠吻合术、胃肠吻合术、胆囊胃吻合术中应用此项技术,效果都很满意。 1952年5月,赵以成到天津市立总医院工作,在此建立脑系科。以前神经外科疾病多由普通外科医师处理,全国的神经外科工作只有几位外科医师兼做。神经外科一直是外科各专业中最薄弱的一个,手术开展得也比较少,许多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时诊治。正如赵以成在一篇文章中说的那样,原来河北省每月做的开颅手术只有2~3例。天津市立总医院建立了单独的神经外科,这在全国还是首例。天津市立总医院的脑系科有病床60张,具备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包括专用的X线检查机、脑电图机,新建了手术室。也在这一年,天津医学院成立,天津市立总医院改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赵以成担任神经科主任、教授。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脑系科不仅业务日增,还为全市其他医院的神经内、外科患者会诊,并且为国内各地医疗机构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 赵以成的手术技术高超。他广泛研究了脑肿瘤、脑创伤、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病、脊髓和周围神经疾病、先天性异常等。1955年他制定脑脓肿治疗规程。他强调不仅切除病变组织,还应避免造成病人进一步的记忆力下降和生活困难,并努力研究神经纤维的再生问题。 1954年,北京医学院建立神经外科,赵以成应聘担任科主任和教授。
经过赵以成及其学生的努力,神经外科在中国蓬勃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在他建立的基础上得到蓬勃的发展。在北京建立了以神经外科为重点的天坛医院,该院有神经外科病床300多张。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的规模也得到扩大,研究室发展到十多个。天津医学院于1981年成立神经病学研究所。1988年又建立了以神经外科为重点、拥有140多张神经外科病床的环湖医院。
简历
1908年2月13日 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 1914年 入华英小学上学。 1922~1926年 在厦门寻源书院学习并毕业。 1926~1927年 在福州协和大学医学院学习。 1927~1929年 在北京燕京大学医学预科班学习并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1929~1934年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并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34~1938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助教。 1938~1940年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进修。 1940~1942年 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外科医师。 1942~1943年 在北平开业。 1943~1949年 在天津开业。 1949年 任河北医学院名誉教授、天津市立总医院神经外科顾问。 1951~1952年 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 1952年 在天津市立总医院(后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建脑系科,任科主任,同年任天津医学院教授。 1954年 任北京医学院神经外科教授。 1955年 任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1959年 任北京宣武医院院长。 1960年 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 1974年9月 因直肠癌于天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