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林(赤土扣肉)

时间:2024-01-16 09:29:58编辑:分享君

赵成林(赤土扣肉)的个人简介

天津市东丽区赤土村人,赤土扣肉第三代传人, 将传统赤土扣肉技术进行改良,融合了天津饮食习惯,加入天津酱香型调料,在烹饪中创造了“赵成林十八道工序扣肉制作工艺”,使之肥而不腻,味醇肉烂,入口即化,人们食之赞不绝口。

个人简介

二级厨师、赤土扣肉第三代传人。师从赤土扣肉第二代传人绍起先生、津味菜系大厨朱振远先生、冷荤厨师梁达先生。于2009年将赤土扣肉制作技艺申请为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申请的还有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后又与其子,赤土扣肉第四代传人赵宝峰投资建厂扩大规模,以供天津市民需求。

早年经历

赵成林早年家境平寒,于年少时为解决温饱问题,能够多吃到一口肉,1968年进入乡村流水宴席行当。自悟婚丧嫁娶流水席技艺,自学成才,在乡村宴席上凭自悟的炒菜口味赢得农村百姓的青睐,并在当时的赤土村小有名气,人称“赤土赵小炒”。后来与赤土扣肉第二代传人绍起先生一起为红白喜事租赁家伙事儿,同时赵成林凭借炒菜手艺与绍起先生的主菜手艺二人搭配流水席菜系,占据赤土一方。二人为达到厨艺的最满足境界互传手艺,赵成林学习绍起先生的扣肉做法,并拜绍起先生为师。后来,绍起先生故去,赵成林继续深造,于1980年在天津市“学员酒家”考取二级厨师证,拜师学习特级厨师朱振远的津菜技艺、冷荤厨师梁达的酱货技艺,并结合绍起先生扣肉技艺,独创具有酱香型口味的赵成林十八道工序扣肉制作技艺。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赤土扣肉”的前身源于清代御膳房的一道大菜,名为“万字扣肉”。清朝灭亡后,宫廷御厨四散流落民间,为讨生计将密不外传的扣肉秘方传于赵成林的师祖张友林用于东丽赤土村民间婚宴流水席主菜。第一代传承人张友林先生把刀型复杂、一刀切出万字的扣肉改为6块方肉以供当时经济萧条少肉年代的百姓取食,第二代传承人绍起先生把6块方肉改成一字横刀扣肉后传于第三代传承人赵成林。赵成林先生将传统“万字扣肉”的制作技艺进行改良,加入天津口味的酱香型调料,在烹饪中创造了“赵成林十八道工序”,使之肥而不腻,味醇肉烂,入口即化,回味无穷……2012年赵成林与其子赵宝峰―赤土扣肉第四代传人投资建厂扩大规模,建设1000平米厂房以供天津市民需求。

成就及荣誉

1、20世纪60-70年代

1968年进入乡村流水宴席行当,自悟婚丧嫁娶流水席技艺,自学成才,并在当时的赤土村小有名气,人称“赤土赵小炒”。师从于赤土扣肉第二代传人绍起先生,学习赤土扣肉制作技艺。

2、20世纪80年代

在天津市“学员酒家”考取二级厨师证,并拜师特级厨师朱振远学习津菜技艺、冷荤厨师梁达学习酱货技艺。

3、20世纪80-90年代

将传统赤土扣肉进行改良完善,加入天津酱香型调料,在烹饪中创造了“赵成林十八道工序扣肉制作工艺”,使之肥而不腻,味醇肉烂,入口即化……

4、2009年

将赤土扣肉制作技艺申请为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多方媒体报道后,“赤土扣肉”的名字从此叫响于当世,名誉津门。

5、2012年

与其子赵宝峰―赤土扣肉第四代传人投资建厂扩大规模,建设1500平米厂房以供天津市民需求,发明模拟手工制作,设计出类现代化生产设备,延续传统的制作工艺流程、赵成林独创酱香型调料配比,采用真空小包装包装方法,独特的广告形式并申请了QS食品安全认证体系继续推广,目前正在以市场化运营模式继续发展直营店、连锁加盟、快餐店等。

产品理念

为了保护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将传统美食及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赵成林和其子赵宝峰于2012年投资建厂,秉承着诚信经营的办厂理念,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食的历史重任,勇于创新,在保留传统蒸煮的前提下,选用上等肉料,保留了入口香甜,肥而不腻、爽滑可口的美食体验。

赵成林先生深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道理,为了让消费者吃着放心,在食品生产中严格管理,在生产中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以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

其他产品

现生产赵成林传统赤土扣肉、传统酱猪蹄、传统五香牛腱子、传统熏兔肉、传统水溜丸子、传统卤水凤爪、传统熏兔肉、传统罗汉肚、传统松肉等特色食品并远销全国。

上一篇:米粉怎么炒好吃

下一篇:喜羊羊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