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指的是计量长度、容积、重量的标准或器具,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不同,度是周代以前的长度单位的名称。计量长短用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量器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它的单位名称也最复杂。
中国古代以度量衡和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计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度量衡和计时已是农业文明的基础。传说在黄帝时代已发明了以干支记日、月,继而尧命舜、禹二人参照日、月、星辰定历法。舜前往东方进行巡视,在部落联盟议事,商讨把四时之气节、日之大小、日之甲乙、度量衡的齐同、乐律声音的高低都统一起来。禹开始治理水患,划分九州,“身为度,称以出”,以人体为基准建立度量衡标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迅速地改变战国时期各国混乱的度量衡单位和量值,赋税的征收,以及保障国家经济和商业的正常运行,由此他继承了商鞅统一度量衡的改革,发令来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以命为“制”,以令为“诏”,向全国发布统一度量衡诏书,诏书内容共40字: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翻译:秦王二十六年,统一了天下诸侯,百姓自此安居乐业,秦王始称皇帝。秦始皇于是下令给丞相隗状、王绾,对不合乎统一法规的度量衡和规章制度不明确的,都要进行明确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