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

时间:2024-02-26 21:44:19编辑:分享君

热浪是怎样形成的?

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但是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在我国,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降水量仅指的是垂直降水,水平降水不作为降水量处理。

从云雾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或固态水。常见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按降水的性质又可分为连续性、阵性和间歇性降水。阵性降水开始和停止都比较突然,降水强度变化大;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降水强度变化不大;间歇性降水的降水强度较弱,并常有一定长时间的断续现象。降水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上升气流的强弱和水汽供应量充足与否。

产生降水的主要过程有: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我国年降水量的最高记录,要数台湾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毫米,最多的一年为8409毫米。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则数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在吐鲁番沿公路两旁,常见到用十字中空的土砖砌成的房屋,这就是专门用来制作葡萄干的“晾房”,在干旱少雨的气候下,葡萄挂“晾房”内就能自然风干,中外闻名的吐鲁番葡萄干就是这样制成的。
一天之内50毫米以上降水为暴雨(豪雨),25毫米以上为大雨,10-25毫米为中雨,10毫米以下为小雨,75毫米以上为大暴雨(大豪雨),200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
热浪是指天气持续地保持过度的炎热,也有可能伴随有很高的湿度。这个术语通常与地区相联系,所以一个对较热气候地区来说是正常的温度对一个通常较冷的地区来说可能是热浪。一些地区比较容易受到热浪的袭击,例如夏干冬湿的地中海气候。热浪可以因为高温引起死亡,特别是老年人。

目前热浪的直接原因是天气中出现反气旋或高压脊现象,而反气旋导致气候干燥,那意味着所有热浪将会导致气温升高,而不会蒸发湿气。如果存在潮湿的条件,比如地面是湿的,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地面就扮演了一个空气调节器的角色。

高温与热浪两者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高温是热浪的结果。热浪是高温形成的原因,并不等于说所有的高温都是热浪袭击引起的。

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季节常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高温酷热天气。1978年和1988年是 解放以来出现的两次最严重的大范围高温天气,给工农业生 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1988年,我国江南大部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热浪滚滚,7月份高温天气几乎持续了20多天。闽、浙、赣、湘、鄂、豫、苏、沪、皖、川东、黔东、陕南、粤、桂等地的日最高气温 普遍达35一39℃,淮河及长江中下游不少地区的气温高达39℃,有的地区甚至超过41℃。

高温酷热使处于乳熟期的早稻逼熟,降低千粒重而减产;棉花因蒸腾作用加大;水分供需失调,产生了萎蔫和落蕾落铃现象。高温害对蔬菜和其他作物生长都不利。高温酷热使城镇居民用水、用电量大增,例如, 1988年上海在高温期间日供水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其中7月18日出水465万吨,不少供水设备因超负荷运行,出现故障。再如北京1987年7月受热浪袭击, 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日供水量增加1520万吨。持续的高温使人们感到闷热难耐、疾病人数增多。 1988年夏南京、 上海、南昌等地因中暑住院的病人有2000余人,其中近300人死亡,劳动生产率大大下降。

地球愈来愈热是自然反扑还是自然现象?
德国波兹坦气候研究中心教授瑞姆史朵夫表示,要阻止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废气的持续上升,全球须将目前的排放量减少到60%。但部分科学家认为目前高温现象并非自然反扑,而是属于整体气候的“地球自然现象”。将地球的发展以亿万年的角度回顾,在冰河时期来到前也曾一度出现高温气候,无须太紧张。全球这波7月热浪不能完全归咎于暖化效应,也不是至今最严重的热浪。

但更多的科学家指出,欧美最近遭致命热浪侵袭,全球暖化效应难脱干系,今后夏季热浪恐将成为常态性气候。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将遭到更多严重的致命热浪侵袭。在这种极端气候下,由于夏季都市会出现所谓“热岛效应”,较偏北的都市,尤其是建城较早的都市,因为普遍没有冷气设备,面对热浪袭击时,将显得最脆弱。 更令人担忧的事,异常的气候未来将变得更加严重。科学家们指出,到本世纪中期,欧洲每隔一个夏天都会出现一个比2003年夏天还热的夏天。牛津气候动力集团主管、研究小组负责人迈尔斯·艾伦表示:“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些相对来说很罕见的天气现在变得相对来说不罕见了。如果不是全球变暖,这样的热浪是不会出现的。全球变暖增加了热浪形成的概率。

预防热浪袭击需采用综合预防措施。
在经常受热浪袭击的地区,房屋建筑设计应考虑防暑设施,注意房屋通风;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开设游泳场地;在热浪袭击之前, 要根据天气预报做好供电、供水和防暑医药等的供应准备; 在热浪袭击时,保证清凉饮料供应,改善休息条件,医疗条件,及时抢救中暑病人
中国气象局曾于2001年下发《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以菩式风力等级将12级以上台风补充到17级。(注:这一做法气象部门尚未采用)

12级为 32.7 ~ 36.9 米/秒;
13级为 37.0 ~ 41.4 米/秒;
14级为 41.5 ~ 46.1 米/秒;
15级为 46.2 ~ 50.9 米/秒;
16级为 51.0 ~ 56.0 米/秒;
17级为 56.1 ~ 61.2 米/秒。

其中14~15级为强台风
气溶胶
科学发明 莱尔·达维·古德休 美国 气溶胶
凡分散介质为气体的胶体物系成为气溶胶。它们的粒子大小约在100~10000纳米之间,属于粗分散物系。
气溶胶粒子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小颗粒,有的来源于自然界,如火山喷发的烟尘、被风吹起的土壤微粒、海水飞溅扬入大气后而被蒸发的盐粒、细菌、微生物、植物的抱子花粉、流星燃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和宇宙尘埃等:有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如煤、油及其他矿物燃料的燃烧物质,以及车辆产生的废气排放至空气中的大量烟粒等。当气溶胶的浓度达到足够高时,将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尤其是对哮喘病人及其他有呼吸进疾病的 人群。空气中的气溶胶还能传播真菌和病毒,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
疾病的流行和爆发。
气溶胶粒子具有分布不均匀、变化尺度小、复杂性的特点,多集中于大气的底层,对云的凝结核、雨滴、冰晶形成,进而对降水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气溶胶甚至可以改变云的存在时间,能够在云的表面产生化学反应,决定降雨量的多少,影响大气成分。
气溶胶粒子能够从两方面影响天气和气候。一方面可以将太阳光反射到太空中,从而冷却大气,并会使大气的能见度变坏另一方面却能通过微粒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逸,使大气升温。
气溶胶能够引起丁达尔效应.
气溶胶中的粒子具有很多特有的动力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比如布朗运动,光的折射,象彩虹,月晕之类都是因为光线穿过大气层而引起的折射现象.而大气中含有很多的粒子,这些粒子就行成了气溶胶.
气溶胶在医学,环境科学,军事学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在医学方面应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的粉尘型药的制备,因为粉尘型药粉更能够被呼吸道吸附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环境科学方面比如用卫星检测火灾.在军事方面比如烟雾弹之类,还有可以制造气溶胶烟雾来防御激光武器.


气溶胶的容器内含有两种物质--有待喷射的液态物和保持压力的压缩气体。当揿下按钮时,阀门张开,压缩气体将喷嘴里的一些液态物压出。
1926年,挪威科学家埃里克·罗西姆首先想出了这个点子。但其他一些科学家也同样有此想法。美国人朱利叶斯·S·可汗想出了一次性使用的金属雾筒。同样来自美国的莱尔·达维·古德休则进一步研制了这一发明,使它成为可以上市的商品。1941年,第一批气溶胶开始销售。
气溶胶广泛应用于一系列消费品。涂漆、清洁剂、擦光剂、除臭剂、香水、剃须乳剂,甚至掼奶油,都广泛地以气溶胶方式销售。另外,人们还证明它们在卫生保健上也是行之有效的,可用来治疗某些呼吸器官的疾病。

但也发现了气溶胶存在的一个问题。用于压缩气体的化学药品通常是含氯氟烃(即CFCs),已证明它是对地球大气层上的臭氧层造成损害的一类物质。
最流行的现代气溶胶压缩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它能在气溶胶喷筒内生成。像丙烷、异丁烷这类气体也可使用。

空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的总称,典型大小为0.01~10微米,能在空气中滞留至少几个小时。气溶胶有自然或人类两种来源。气溶胶可以从两方面影响气候:通过散射辐射和吸收辐射产生直接影响,以及作为云凝结核或改变云的光学性质和生存时间而产生间接影响。


地理中“热浪”的成因是什么

热浪的直接原因是天气中出现反气旋或高压脊现象,而反气旋导致气候干燥,那意味着所有热浪将会导致气温升高,而不会蒸发湿气。如果存在潮湿的条件,比如地面是湿的,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地面就扮演了一个空气调节器的角色。高温与热浪两者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高温是热浪的结果。热浪是高温形成的原因,并不等于说所有的高温都是热浪袭击引起的。上述详见百度百科“热浪”


高温热浪是什么

高温热浪又叫高温酷暑,是一个气象学术语,通常指持续多天(3天以上)的35℃以上的高温天气。由于近年来高温热浪天气的频繁出现,高温带来的灾害日益严重。为此,中国气象部门针对高温天气的防御,特别制定了高温预警信号。世界气象组织(WMO,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建议高温热浪的标准为:日最高气温高于32℃,且持续3天以上。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则定为:日最高气温高于25℃,且持续5天以上,其中至少有3天最高气温高于30℃。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气象部门依据综合考虑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的热指数(也称显温)发布高温警报。例如美国发布高温预警的标准是:当白天热指数连续两天有3小时超过40.5℃或者预计热指数在任一时间超过46.5℃,发布高温警报。扩展资料高温热浪使人体不能适应环境,超过人体的耐受极限,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甚至死亡,动物也是一样;同时高温热浪也可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使农作物减产。高温热浪过程还会加剧干旱的发生发展;还使用水量、用电量急剧上升,从而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很大影响。另外,高温热浪往往使人心情烦躁,甚至会出现神志错乱的现象,容易造成公共秩序混乱、事故伤亡以及中毒、火灾等事件的增加,这些是高温热浪的间接影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温热浪

热浪的研究分析

地球愈来愈热是自然反扑还是自然现象?德国波兹坦气候研究中心教授瑞姆史朵夫表示,要阻止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废气的持续上升,全球须将排放量减少到60%。但部分科学家认为高温现象并非自然反扑,而是属于整体气候的“地球自然现象”。将地球的发展以亿万年的角度回顾,在冰河时期来到前也曾一度出现高温气候,无须太紧张。全球这波7月热浪不能完全归咎于暖化效应,也不是至今最严重的热浪。但更多的科学家指出,欧美遭致命热浪侵袭,全球暖化效应难脱干系,今后夏季热浪恐将成为常态性气候。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将遭到更多严重的致命热浪侵袭。在这种极端气候下,由于夏季都市会出现所谓“热岛效应”,较偏北的都市,尤其是建城较早的都市,因为普遍没有冷气设备,面对热浪袭击时,将显得最脆弱。更令人担忧的事,异常的气候未来将变得更加严重。科学家们指出,到本世纪中期,欧洲每隔一个夏天都会出现一个比2003年夏天还热的夏天。牛津气候动力集团主管、研究小组负责人迈尔斯·艾伦表示:“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些相对来说很罕见的天气变得相对来说不罕见了。如果不是全球变暖,这样的热浪是不会出现的。全球变暖增加了热浪形成的概率。

热浪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目前热浪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天气中出现的反气旋或高压脊现象,而反气旋导致气候干燥,那意味着所有热浪将会导致气温升高,而不会蒸发湿气。如果存在潮湿的条件,比如地面是湿的,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地面就扮演了一个空气调节器的角色。高温与热浪两者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高温是热浪的结果,热浪是高温形成的原因,但并不是说所有的高温都是热浪袭击引起的。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季节常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高温酷热天气。(2)全球变暖和热岛效应是热浪形成的主因。全球气候变暖是北半球及我国夏季高温热浪事件频繁出现的大背景。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城市化造成的热岛效应加强了极端高温事件的剧烈程度。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生产、交通集中,在工业生产、家庭炉灶、内燃机燃烧、机动车行驶等方面消耗能源的同时,都有一定的废热排放,使城市区域增加许多额外的热量收入。同时城市规划建设使得土地利用发生变化,植被减少等。城市化造成的热岛效应也加剧了极端高温的酷热程度。

为什么气温高的时候人眼能看到明显的热浪?

感谢邀请。
大家在夏天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温度最高的正午时分,当你沿着平坦的道路向前望去的时候,就会看到不远处的道路和道路上面的景物在微微活动,我们称之为可以看到的热浪。
热浪是怎么产生的呢?当阳光照射地面的时候,地面的温度会不断升高,这就导致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开始升高。被加热的空气由于无法改变气压,所以自身的密度降低,也就是说越是靠近地面的空气密度越低,越往高处的空气密度越高,于是就产生了密度差。
密度差的出现导致了密度低的空气会向上升,而密度高的空气会下降,这种不同密度空气的交换就是对流。正是这种对流的出现让我们看到热浪成为可能。如果你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这种空气对流现象就错了,因为我们是看不到空气的,即便出现了对流,空气依然是透明的。这个时候就要光来帮忙了,当光穿过密度变化的空气时方向就会出现变化,而我们人类的眼睛是能够捕捉到这种光线变化的,于是你看到了“热浪”。其实不仅仅是夏天的热浪,沙漠中的水坑假象和著名的海市蜃楼都是光在遇到空气密度变化时产生折射出现的。其实不仅仅是在夏天,当冬天光线好的时候,你注意空调外机附近,也能够看到“热浪”现象。
所谓的看到热浪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光反射现象。


上一篇:中国地铁

下一篇:南海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