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寿

时间:2024-02-27 06:10:45编辑:分享君

为什么祖大寿在历史上的名声不错

作为明朝宁锦防线上的高级将领,祖大寿在锦州保卫战中可以算得上是竭尽全力,在忠诚大义这一点上他对得起明朝。而且在战败被俘后,祖大寿没有在清朝出仕,也没有为了清朝进攻明朝出过谋划过策。所以虽然他没有为国身死,但是不能否认他算是明朝的忠臣。
但是从历史记载上看,虽然祖大寿本人没有投靠清朝,但是祖家的很多后辈,包括他的几个儿子都在清朝任职高官。在客观上形成了在明朝、清朝“多头下注”的局面,也就是不管明胜还是清胜,祖家都不会受太多影响,仍可以继续保持在辽东的世家大族身份。


为什么祖大寿在历史上的名声不错呢?

明朝投降清朝的官员有吴三桂、洪城域、祖大寿、耿中明、孔友德等,其中祖大寿最为著名的原因有三:祖大寿是最重要的祖大寿是元崇焕提拔的,两人关系很好。1629年,太极皇帝从西凤口进入国境,直接逼迫北京城。元崇焕奉命侍奉国王。战场局势一缓和,崇祯就逮捕了袁崇桓,不耐烦地被关进了监狱。袁崇桓被捕时,祖大寿在场。他亲眼目睹被清军杀害的袁崇焕被崇祯带走。功臣受罚,其父命冷。三天后,他带领关宁铁骑回到山海关。袁崇桓入狱后,崇祯命满清为秦王军的首领。满洲在与清军的战争中牺牲,北京城又陷入危机。崇祯命令祖大寿带着关宁铁骑回师门服侍国王,祖大寿拒绝服从他的反意。孙建议崇祯让袁崇焕写信回父亲的生日。祖大寿看到袁崇桓的信,认为戴可以救袁崇桓,于是带着士兵回北京。祖大寿因不服从而被判死刑。他收到囚犯袁崇环的信后,立即回到老师身边。这是第一流的罪行。为了救朋友,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是个义人。祖大寿原则重圆被捕入狱。祖大寿成为关宁铁骑的首领。未经上级指示,祖大寿声称与关宁铁骑离开北京,返回山海关。崇祯没有调查他未经允许离开。他只是想邀请祖大寿回北京为王公工作,祖大寿拒绝了他的意图。崇祯不是一个大气的人。他会杀了他的父亲。但是,他不会给崇祯一个机会。在袁崇桓去世后的十年里,崇祯多次见面。他总是说有事不该去。崇祯,高层的老板,对他的生活并不好。他随时可能杀了他。他最应该向清军投降,但他没有。他不忠于崇祯,而是忠于明朝和汉朝,所以他并不愚蠢地忠诚。两人向清朝投降,都是缺粮、无救,出现了吃人的现象,他被迫投降,按现代人的说法叫以人为本。救人总比七级屠夫强。我们能救这么多人吗。难道不值得牺牲他们的名誉吗?这是长寿的原则,也是牺牲的精神。

祖大寿为什么投降清朝﹖

祖大寿投降过两次

1631年(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祖大寿粮尽援绝,于是诈降,但来后逃回锦州明军控制区

1641年(崇祯十四年)农历三月开始的松锦大战中,因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于是祖大寿率部降清。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辽东将士中,他是唯一亲见自己主帅在殿前被捕下狱,一怒之下领兵反叛,毁山海关东走。可是袁崇焕在狱中的一纸书信又把他招了回来,他的母亲及孙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辽东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力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性命。但袁崇焕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之后祖大寿率领袁崇焕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叁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叁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满心欢喜。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仍没有杀他。只是没给他部队,没再重用他了。史书中记载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叁桂投降。吴叁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叁年,老死。可以说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 在祖大寿抗清的二十多年,尤其是最后的十多年里,以攻城略地为乐趣的满洲人有多少是在“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的梦想中长大的。精明的皇太极知道,对付骁勇善战、铁骨铮铮的祖大寿光用强攻不行,还要辅以强大的政治攻势、人情攻势 第二次归降。皇太极封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希望他能够为己效力,可直到1656年(顺治13年)病逝,除了给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写过一封不咸不淡的劝降信,史书再难找祖大寿的“汉奸”记录。对于满清一方而言,祖大寿不但是双手沾满了八旗将士鲜血的刽子手,还是背信弃义的小人,如此待遇可谓厚道之极。


祖大寿作为吴三桂的舅舅,为何最后会投降于清朝??

祖大寿生于1579年,卒于1656年,是明末清初人士,为明国大将。对于他的降清,许多人唾骂,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他亦是逼不得已,两次降清皆因走投无路。那么祖大寿是如何一步步被逼到投降之路的呢?  当时皇太极攻打锦州与宁远,但是两军相持不下。于是改变了策略,从蓟州攻入长城,直达北京城。当时是袁崇焕镇守山海关,急忙派遣祖大寿前往北京救援。但是援兵到达北京城时,却被崇祯帝拒绝在外,祖大寿只好带领援兵驻扎城外。皇太极亲自帅金军攻打,满桂副将应战,被炮火轰炸受伤,前去诬陷是袁崇焕的关宁军杀害的。崇祯帝不容分说便下令把袁崇焕押进监狱。祖大寿内心惶恐,又被陷害说三天必反,所以他直接率宁关军离开京城。  明朝主力军离开,满桂敌不过金军的攻打,死伤惨重。崇祯皇帝不得不让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解京城燃眉之急。1630年,皇太极捉得祖大寿的家属,并且好生相待,为的就是让祖大寿投降。但是祖大寿依旧不肯投清,与金军大战于大凌河。皇太极率领军队亲自包围大凌河,祖大寿在慌乱之中匆忙应战。大战几天之后,城中粮尽,城内士兵惶恐。祖大寿率军队几次要突出重围都没有成功。所以他坚守不出。  虽然久久不见明军来援,却收到了皇太极几封劝降书,但他依旧不为所动。皇太极改变策略,假装援兵,祖大寿上当,城中士兵损失惨重,此后再也不应战了。皇太极又做了大量工作,又亲自写书劝其投降,但是人遭拒绝。后来援兵至,却也都被击退。大凌河城被包围了三个月,粮食早尽,以马充饥。但马尽却杀城中百姓,大凌河城百姓几尽被杀食光,祖大寿才不得已诈降。皇太极率领众将隆重迎接,双方盟誓祭天。但祖大寿“人在曹营,心在汉”,之后借自己家人皆在锦州城为由逃回。祖大寿逃回锦州城后,积极组织防御工作。崇祯皇帝因此提拔祖大寿,但下召令其进京时,却遭到多次的故意推迟。皇太极则是不断密信告诫祖大寿莫忘誓言。1638年,皇太极又亲自率兵攻打明朝,祖大寿与皇太极对峙,皇太极又亲自写信劝降。说无论祖大寿选择留在明朝还是归清,绝不勉强。第2天又释放民间俘虏,但祖大寿都不为所动。  1639年,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而祖大寿奉命镇守宁远。皇太极派遣使者前去会谈祖大寿之妻,让她说服祖大寿归清。祖大寿之后又与清军交战,大败而归。后皇太极退兵松山,撤回辽宁沈阳,祖大寿又入锦州驻守。1640年,锦州外城众将预谋投降,清军将至,众将准备投降。不过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祖大寿依旧选择不投降,两军又相持不下。后来皇太极命多而滚、济尔哈朗等轮流带兵攻打锦州。吴三桂率13万军兵营救,结果被皇太极亲自率领的军队切断军粮之道,明军大乱。清军趁势急剧攻打。1642年,松山沦陷,众将投降。

祖大寿和祖大乐的石牌坊分别刻的是什么?

在古城内,昀为著名的是延辉街,也称南街,街道两侧是以经营商业为主的旧式建筑,建筑不高,多为一二层。延辉街中央矗立着两座由明思宗朱由检为辽西守将祖大寿和祖大乐立的石牌坊。两座石坊一是祖大寿石坊,一是祖大乐石坊。祖氏均为兴城人,祖大寿为大乐堂兄。祖大寿石坊正面刻有两块横匾。上为“忠贞胆智”;下为“四世元戎少傅”;背面横书:“廓清之烈”。昀上层殿顶下方立匾上刻“玊音”2字。祖大乐石坊正面横匾额:登坛骏烈,楹联为:桓纠兴歌国依干城之重;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背面横匾为:元勋初锡,楹联为:松槚如新庆善培于四海;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这些刻字全部为阳文。楹联与牌匾多为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但无论从书法角度还是从考古角度看,均极具价值。

明末重臣洪承畴为何改变初衷投降清朝

  洪承畴是明朝的重臣,以蓟辽总督率兵援辽,朝中文武对他寄予很大希望。松山城破之后,洪承畴及其部将祖大乐被俘。皇太极派席赖、查塔、钟古、商吉图等前往松山,谕请围困松山的皇太极长子、多罗郡王豪格,代善的孙子、多罗郡王阿达礼,努尔哈赤的十五子、多罗贝勒多铎等说,松山所获总督洪承畴、总兵祖大寿之弟祖大乐,可送入盛京;巡抚丘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如不降,可处死;祖大名、祖大成放入锦州。于是,豪格、阿达礼等对被俘人员以不同的待遇:将洪承畴、祖大乐两人送往沈阳;对明朝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先进行劝降,遭到拒绝以后,当即把他们就地处死,其下部将一百余人、士兵三千余人,也全部被杀害;将祖大寿的另外两个弟弟游击祖大名、祖大成,却放回锦州,实际是让他们去做祖大寿的工作。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皇太极很有心计,同时也说明他虽然比较宽厚,但对汉人的屠杀也是十分残酷的。被俘明将仅洪承畴、祖大乐送沈阳。祖大乐是祖大寿的弟弟,为争取祖大寿,自然要保护;而洪承畴是明朝重臣,加以文韬武略闻名,如能争取洪承畴归顺清廷,对清朝以后形势发展将起重大作用。  汲修主人(礼亲王)谈太宗襟度有曰:松山既破,擒洪文襄(即承畴),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头跣足,骂言不休。太宗乃命诸文臣劝勉之,洪一语不答。太宗乃亲至洪之馆,解貂裘而与之服,徐曰:先生得无冷乎?洪茫然,视太宗良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头请降。太宗大悦,即日赏赍无算,陈百戏作贺。诸将皆不悦曰:洪承畴仅一羁囚,何待之重乎?太宗曰:吾侪所以栉风沐雨者,究竟欲何为乎?众曰:欲得中原耳。太宗笑曰:譬之行者,君等皆瞽目,今得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众乃服。  据《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  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这两处所说的一个共同点是,洪承畴被俘之初,确实坚决不降。其他史料,也证明这一点。《明季北略》里说他被俘后,  不屈,命之跪,承畴曰:吾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  朝鲜的王子李?写的《沈馆录》里也说,清廷无奈,就把他拘锁北馆,不给饭吃,只给菽水喝,想用虐待的办法来消磨他的意志。然而洪承畴并不惧怕,反而以绝食相抗,米浆不入口者七日,不过仍然是求死不得。《清朝全史》和《清史稿》里所说的洪承畴降清的关键之举,都是由于皇太极亲自去看他,并把自己的貂裘亲手给洪承畴披上,洪承畴受到感动,才归顺了清朝。应当说洪承畴从坚决不降到决定降清,是皇太极招降政策的结果。皇太极为此费了很大力气,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比较有作为的汉臣,如范文程、张存仁,也起了重要作用。当然,洪承畴也从皇太极的礼贤下士和宽广胸怀中,看到清朝有可能成功,而明朝的腐败已很难重振基业,这大概也是洪承畴决心降清的原因之一。至于民间广泛流传着洪承畴的降清,是由于皇太极的爱妃博尔济吉特氏做工作的结果,似乎并无根据。《清史演义》中第十回里关于洪承畴降清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桩好色的奇癖。这日正幽在别室,他是立意待死,毫无他念,到了巳牌,红日满窗,几明室净。听门外叮当一声,开去了锁,半扉渐辟,进来了一个青年美妇,袅袅婷婷地走近前来,顿觉一种异香扑入鼻中。承畴不由的抬头一望,但见这美妇真是绝色,髻云高拥,鬟凤低垂,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更有一双纤纤玉手,丰若有余,柔若无骨,手中捧着一把玉壶,映着柔荑,格外洁白。承畴暗讶不已,正是胡思乱想,那美妇樱口半开,瓠犀微启,轻轻的呼出将军二字。承畴欲答不可,不答又不忍,也轻轻的应了一声。这一声相应,引出那美妇问长道短,先把承畴被掳的情形,问了一遍。承畴约略相告。随后美妇又问起承畴家眷,知承畴上有老母,下有妻妾子女,她却佯作凄惶的情状,一双俏眼,含泪两眶,顿令承畴思家心动,不由的酸楚起来。那美妇又设词劝慰,随即提起玉壶,令承畴喝饮。承畴此时,已觉口渴,又被她美色所迷,便张开嘴喝了数口,把味一辨,乃是参汤。美妇知已入彀,索性与他畅说道:我是清朝皇帝的妃子,特怜将军而来。将军今日死,于国无益,于家有害。承畴道:除死以外,尚有何法?难道真个降清不成?美妇道:实告将军,我家皇帝,并不是要明室江山,所以屡次投书,与明议和,怎奈明帝轻信邪言,屡与此地反对,因此,常要打仗。今请将军暂时降顺,为我家皇帝主持和议,两下息争,一面请将军作一密书,报知明帝,说是身在满洲,心在本国。现在明朝内乱相寻,闻知将军为国调停,断不至与将军家属为难。那时家也保了,国也报了,将来两国议和,将军在此固可,回国亦可,岂不是两全之计么?这一席话,说得承畴心悦诚服,不由的叹息道:语非不是,但不知汝家皇帝,肯容我这般举动否?美妇道:这事包管在我身上。言至此,复提起玉壶,与承畴喝了数口,令承畴说一允字,遂嫣然一笑,分花拂柳的出去。看官!你道这美妇是何人?便是太宗最宠爱的庄妃。因闻承畴不肯投降,她竟在太宗前,作一自荐的毛生,不料她竟劝降承畴,立了一个大大的功劳。  《清史演义》这个记述,在民间广泛流传。我写作此书时,审阅有关洪承畴降清的所有能看到的史料,绝无演义中记述的这些内容。演义属小说类,情节可以根据作者爱憎进行编造,本不足信。显然,这些编述的目的,在贬低洪承畴和贬损庄妃。  事实上,庄妃是不可能独自一人去看望洪承畴的,起码会有宫女随从;而且,沈阳的清宫院落不是很大,皇太极住的清宁宫,与庄妃所住宫室在一个院落,庄妃的一举一动其他嫔妃也能看得到。皇太极为顾及自己的颜面,也不会同意庄妃去用美人计说降洪承畴,这是一般常识。况且,《清史演义》在讲这个内容的第一句话就是: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一桩好色的奇癖。这话自然是丑化洪承畴的。实际上,洪承畴在个人生活上很遵守儒家道德,并没有什么风流之举。庄妃说降洪承畴未必是历史事实。但庄妃聪明贤慧,为皇太极出了劝降洪承畴的主意,倒还是有可能的。  张存仁等早年降清的汉臣,对招降洪承畴的确比较热心。到四月初,都察院参政张存仁即上奏道:  今松锦既破明国将帅有不人人破胆,处处惶惧者乎。臣观洪承畴欣欣自得,侥幸再生,是能审天时,达世务,仰慕皇上为天授福德之真主。洪承畴既幸得生,必思效用于我国,似不宜久加拘禁,应速令薙发,酌加任用,使明国之主,闻之寒心;在廷文臣,闻之夺气。盖皇上特为文臣之归顺者开一生路也,且洪承畴身系书生,养于我国,譬如孤羊在槛阱之中,蝇飞无百步之力耳,纵之何所能,禁之何所用,此恩养之不宜薄者也。  崇祯十五年(1642),即崇德七年五月四日,洪承畸同意薙发,正式降清。清廷怕他反悔,当天夜里就给他剃了发。第二天下午,皇太极命明朝降臣降将洪承畴、祖大寿、祖大乐、夏承德、祖大弼等入见。皇太极坐于崇政殿,洪承畴跪于大清门外请罪,奏曰:  臣系明国主帅,将兵十三万,来松山援锦州,曾经数战,冒犯军威。圣驾一至,众兵败没。臣坐困松山城内,糗粮罄绝,人皆相食,城破被擒,自分应死。蒙皇上矜怜不杀而恩养之。今令朝见,臣自知罪重,不敢遽入。所以先陈罪状,许入与否,候旨定夺。  皇太极听罢,十分高兴,他说:  洪承畴所陈诚是。彼时与我军交战,各为其主,朕岂介意?朕所以宥尔者,以击败十三万兵,与得松锦诸城,皆天也。天道好生,善养人者,斯合天道。朕故推恩活尔,尔但念朕抚育之恩,尽心图报。从前情罪,悉与宽释。  于是洪承畴等入大清门,在崇政殿前,向皇太极行三拜九叩,正式投降清朝。礼毕,皇太极召洪承畴等入殿,命坐于左侧,赐茶,问洪承畴曰:  洪承畴答道:  昔无此例,今因文臣众多,台谏纷争,各陈所见,以闻于上,遂致如此。  皇太极说:  今日文臣固众,昔之文臣亦岂少耶?特今君暗臣蔽,故多枉杀,似此死战被擒,势蹙归降之辈,岂可戮彼妻子。即其身在敌国,可以财币赎而得之,亦所当为,何至坐妻子以死徒之罪乎?其无辜冤滥亦甚矣。  洪承畴垂涕叩首奏道:  皇上此谕,真至仁之言也。  皇太极命洪承畴等退出,坐于大清门外。当时祖大寿等为皇太极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物,皇太极不受,祖大寿等跪于大清门外一再恳请,皇太极念其心诚只拿了一两件,其余全部退回。回宫之后,皇太极命多罗贝勒多铎等在崇政殿宴请洪承畴等。宴毕,大学士希福、范文程等传皇太极谕承畴、大寿曰:朕今日未服视朝衣冠,又不躬亲赐宴,非有所慢于尔等也,盖因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故耳。洪承畴等忙叩首奏道:圣恩优异,臣等何以克当,虽死亦无憾矣!皇太极是个极细心的政治家,对祖大寿送来的丰厚礼物拒不收,并非他不喜欢,而是不愿让初次相交的降臣看他不起。最后收一两件,是为了照顾降臣的情绪。他在赐宴之后,考虑到降臣因他不在席上而有想法,忙又让人向降臣说明他不出席的理由。这实在是周到极了。在降臣面前,他的这些做法,都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也增加了降臣对他的信任。皇太极的这些举动,使洪承畴感激流涕,从此真心归降,为清王朝建功立业。


上一篇:桫椤

下一篇:我不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