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会昌

时间:2024-02-29 12:39:12编辑:分享君

英语翻译毛泽东的《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Dawn is breaking, Never you mind saying “You set out too early” After crossing the green hills, we still remain young The scenery here is exceptionally beautiful.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Right outside of the city walls of Huichang towering peaks, Peak upon peak stretch across to the eastern seas. The soldiers point straight to Guangdong, Heaving in a distant sight more luxuriant green than ever.求采纳


“清平乐会昌”的意思是什么?

《清平乐·会昌》写于1934年。这一首清平乐,于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作品原文如下:《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词语注释如下:⑴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1929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1934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⑵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⑶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⑷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⑸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诗人在60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⑹颠连:起伏不断。东溟(míng):指东海。⑺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白话译文如下: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创作背景:1928年,内战爆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对我军进行“围剿”,从1931年起,王明继李立三之后的“左”倾社会主义路线,给党及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了1931年至1933年春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夏蒋介石亲自策划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并反对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他们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教条地提倡进行所谓“正规”战争,以“阵地战、消耗战”来对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采取了“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进攻路线。而此时毛泽东在距离北部前线很远的南县视察工作,兼养病住在会昌文武坝,未能参与反“围剿”的主要战役指挥。结果反“围剿”节节失利,愈打愈困难,在此情形下,1934年10月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著名的长征。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在会场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作者自己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

清平乐 会昌的 意思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清平乐·会昌》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清平乐·会昌》译文: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毛泽东的这首词写于长征即将开始之际战事非常危急,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达到高峰。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红色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军事路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原文:清平乐·会昌【现代】毛泽东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在会昌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作者自己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平乐·会昌

清平乐 会昌的写作方法及艺术特点

“东方欲晓”,通俗地说,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面。“莫道君行早”,发现了真理,但是不要以先行者自居,改变危难的责任重,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踏遍青山人未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奋斗,永不言败,永不服老。“风景这边独好”,这样的人生是真正美好的人生。下半阕说的是,不要局限于一城一地吧,要放眼全局,站得高,看得远;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郁郁葱葱的大好美景将张开双臂迎接奋斗者。 美好的诗不是奇词丽语,是抒发积极乐观努力奋斗的情怀。毛泽东继承了中华民族“诗言志”“工夫在诗外”的大法;在词句上,着意于浅显、通俗。立意求深远,语句求浅近。记得采纳啊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

  冰心:《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
  《冰心作品选》 1982,少儿
  《冰心散文选》 1983,人文
  《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鲁迅:
  小 说
  呐 喊 狂人日记 鸭的喜剧 故乡 孔乙己 药
  阿Q正传 兔和猫 社戏 风波 白光 一件小事

  彷 徨 祝福 弟兄 离婚 伤逝 长明灯 孤独者 在酒楼上
  故事新编 铸剑 理水

  散文诗及散文集

  野 草 《野草》题辞 秋夜 风筝 过客 腊叶 好的故事 雪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死火

  朝花夕拾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父亲的病 琐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巴金:
  废园外 《春天里的秋天》序 火
  星 狗 日
  一个车夫 “重进罗马”的精神 繁星
  海上的日出 纪念友人世弥 做大哥的人
  鸟的天堂 做一个战士 桂林的受难
  机器的诗 静寂的园子 可爱的人
  再见吧,我可爱的乡土哟 繁星 海上生明月
  乡心 《激流》总序 我的眼泪
  《家》初版代序 一千三百圆 鬼棚尾
  一个女佣 在普陀 给E.G
  木匠老陈 木乃伊 我的幼年
  我的几个先生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给一个孩子
  死 悼鲁迅先生 月夜鬼哭
  梦 爱尔克的灯光 纪念撼翁
  生 长夜 寻梦
  灯 黑土
  小说
  家 春 秋 雾雨电 《巴金自传》
  泰戈尔:
  园丁集
  新月集
  游思集
  吉檀迦利
  采果集
  爱者之贻
  渡口
  随想集
  再次集
  最后的星期集


《清平乐——会昌》的意思

  清平乐 · 会 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毛泽东的这首词写于长征即将开始之际。那时,战事已经非常危急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达到高峰。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红色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军事路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1934年4月底,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中央根据地北大门,并继续向前推进。在南方战线,国民党投入重兵,向寻乌、安远、重石、清溪、筠门岭等地区进攻,企图打开中央根据地的南大门,夺取瑞金。经过数月的鏖战,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的面积缩小了许多。这时,毛泽东却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被剥夺了兵权,加上身体欠佳,心情十分苦闷。他曾为这首词写下一段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前方战事吃紧,毛泽东却无权指挥红军!他只能到会昌“游山玩水”。会昌是江西一个极普通的县城,然而,在上个世纪30年代,它却成为中国革命根据地内一个重要的城市。1931年10月26日,红军解放了会昌,中共粤赣省委、省政府就设在会昌城外五六里处的小镇文武坝。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毛泽东与会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经亲率红军,在会昌战斗过。

  毛泽东名义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主席,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博古仍觉得他碍事,建议他去上海休养。李德则提议他去莫斯科休养。毛泽东当然明白博古和李德的用意,便说:“我不去,我不离开苏区,不离开中国。我身体还可以,就到粤赣省去休息吧!”

  1934年4月下旬,经过周恩来同意,毛泽东带了王首道、周月麟和朱开铨3个巡视员,离开瑞金到会昌视察并指导工作。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两人促膝长谈。毛泽东喟然长叹,说:“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3次开除中委和8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

  7月23日清晨,毛泽东在粤赣省的几位干部的陪同之下,登上会昌城西北的高峰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毛泽东望着逶迤的山峦,触发了诗兴,写下《清平乐·会昌》一词。他的心情虽然苦闷,但并不消沉。诗人豪迈地宣称自己“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所看到的是,“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而远望南粤,“更加郁郁葱葱”。“风景这边独好”的独白,更加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豁达之情,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这就是毛泽东!他身处逆境,心中所想的,始终是党的事业,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

  毛泽东写罢这首词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清平乐 会昌》背景介绍
  一、会昌与会昌山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在今江西省赣州市东部,东接福建,南临广东,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自古有“三省通衢”之称。全县大多数是山林丘陵地带。会昌县城三面环水,绵水河绕城而过。
  一九二九年二月毛泽东等人率领红四军进入会昌,一九三○年四月,毛主席再次率领红军进入会昌,不久打进会昌县城,从此,会昌县成为的中央根据地的一部分。随着红军不断胜利,红色根据地在会昌的地域也一天天扩大,终于红遍了全县,会昌也就成为中央根据地的“全红县”。以后毛泽东常途经和居住在会昌。
  会昌南面不远处,是广东筠门岭——中央根据地的南大门。为了更好向西南扩大根据地,在南方战线上作战,开发钨矿和发展出入口贸易,一九三三年八月,中央根据地政府决定在根据地南部江西(简称“赣”)广东(简称“粤”)两省交界一带设立粤赣省,省政府即设在会昌。
  会昌县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为红色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全县青壮年男子大多参加了红军。
  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横卧在会昌城西北,是武夷山脉的一部分。站在上头,眺望过去,山峰逶迤起伏向东南延伸。会昌山虽只海拔四百多米,由于与会昌县城仅一水之隔,从山上向下望去,会昌城似乎就偎依在会昌山下。相衬之下,会昌山就显得高峻挺拔了。
  二、写作背景
  1933年10月,蒋介石亲自指挥约一百万国民党军队开始了第五次“围剿”。当时极左路线控制中央领导权,他们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为宗旨,否定了前几次反“围剿”采用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让装备简陋的几万红军与优势敌人打正规战、阵地战,与敌人对攻。结果红军人数急剧下降,根据地日益缩小。而此时毛泽东已经被调离红军领导岗位,被排除在党内决策权外。
  在中央根据地北大门——广昌、南大门——筠门岭先后失守之际,毛泽东从瑞金赶到会昌,发动群众,激励部队。在当地民众支持下,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身份指挥当地红军连打几个胜仗,终于扭转南线的被动局面。以后中央根据地只有南部战线比较稳定,其余三面都是节节败退,损人失地。
  在这种情况下,心急如焚的毛泽东多次向极左路线领导人提出改变打法,结果反而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眼看自己一手创立、无数先烈鲜血换来的根据地越打越小,自己又有力无法使,毛泽东心境可想而知。
  1934年7月,敌军重兵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形势十分严峻,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毛泽东建国后回忆此时:“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此时,毛泽东正在会昌县城东门外的文武坝参加粤赣省委扩大会议。
  会议期间的一天拂晓,毛泽东会同中共粤赣省委几位干部,从文武坝出发,渡过绵水,登上会昌山。
  夏日的会昌山满目葱笼,生机勃勃。极目远眺,宏伟壮丽的江山引人遐想。在会昌城外的高峰,眼见红军战士守卫在各个山头,与战士们交谈后,目睹眼前群山晨景,想到当前危急形势,毛泽东顿生感慨,于是吟诵《清平乐 会昌》的初稿,回到文武坝住处挥笔写下了《清平乐 会昌》。
  《清平乐 会昌》赏析
  《清平乐 会昌》一词通过登临会昌山的所见所想,表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但也流露出一种忧郁之情。
  由于极左路线的错误领导,当时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十分严峻。但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激情充盈着作者之心,所以本词写得轻松随意,所涉时空似乎只是登上山巅的片刻和眼中有限的景物,但作者以心驭景,以景写心,却在短短的词中写出了深远博大的内涵。
  上阕写登山的时间和感受。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欲”渲染出破晓时的特征——夜色即尽而未尽,天色将亮而未亮。“君”这里是指作者,因为红军战士早已守卫在山上,和他们比起来,早起的作者还不能算早。
  “踏迫青山人未老”一句既指作者又指红军。是作者忆起在以往征战岁月转战南北时踏遍的众多山峰及艰难险阻,斗志依旧坚定,精神依旧旺盛。作者相信,有这颗与的革命事业熔铸在一起的青山般不老之心,胜利终会来到。
  “风景这边独好”表面是赞美会昌山风景美丽,实际是对红色根据地的赞美,与对国统区形成对比。
  整个上阕里,充满朝气的景物与人的不老精神交相辉映,构成了悠远深长而又充满生气的意境,读者透过那朦胧曙光,仿佛已看到了那轮即将喷薄欲出的灿烂朝阳,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无限希望。
  下阕具体描绘了会昌山风景和与战士的接触,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虽然曲折艰难,但必然成功。
  一开始,“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表明作者的视线便从近处县远处展望,把连绵无际的逶迤山峰和目光之外的遥远的东海呈现在读者眼前,使画面无限拓展。既印证上阕的“风景这边独好”,也暗示中国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守卫在会昌山上的红军战士向作者介绍这里的一切,并主动给作者“指看南粤”,表现红军战士警惕守卫红色根据地,包含了作者和红军战士对根据地的深情热爱。“郁郁葱葱”具体是描绘南望广东时看到树木茂盛的景象,实际是作者在预示革命的将来一定形势大好,表明作者的乐观之情。
  尽管当时根据地形势危急,在下阕里,作者依旧在充满激情地吟咏,体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里,会昌山上这个破晓时的片刻景观已超越时空,负载着深远的历史内涵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这首词在语言上浅近而又深沉,结构紧密而不拥促,在亦情亦景中,以豪迈的气概把宏大的主题轻松道出,显示出作者的领袖气度。


文学诗歌的起源是什么?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上一篇:step up

下一篇:v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