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

时间:2024-03-02 17:51:17编辑:分享君

马踏飞燕是什么意思?

马踏飞燕是是一件东汉青铜器的别称。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其中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扩展资料:文物价值:“马踏飞燕”不仅因为它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还因其形象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而蜚声内外。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东汉铜奔马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名字的争议:而那只被飞马踩着的飞鸟,在最初即被郭沫若认定是“飞燕”。其实郭沫若并没有经过特别认真的考证,只是以一个诗人的思维,在当时联想到了李白诗词《天马歌》中的一句“回头笑紫燕”。后经过鸟类专家的考证,这只飞鸟其实并不是燕子。首先它的长相就不符合燕子的形态特征,而且燕子在鸟类家族中飞行速度也不是特别杰出。而考核形态标准和速度标准,最后推论出这只飞鸟其实最大的可能应该是“游隼”,它的长相也同铜奔马中的飞鸟更加接近。马踏飞燕似乎应该改名为“马踏游隼”更为合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汉铜奔马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马踏飞燕”踏的不是燕子是游隼?

成语马踏飞燕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不算成语。马超龙雀,别称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马超龙雀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灵帝时期的张姓将军墓,高34.5厘米,作疾速奔驰状,其右后蹄附一飞鸟,既表现其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但是,对于其名称长期以来却有着较大的争议,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坛,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扩展资料:长期以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铜奔马”说铜马俑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因而,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2、“马踏飞燕”说虽然“铜奔马”的称谓比较直观明了,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是其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据说1971年9月, 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奴亲王访问兰州,看到了这匹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稀世珍宝,又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3、“马踏龙雀”说针对“马踏飞燕”说,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铜马俑所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4、“飞燕骝”说——为铜奔马正名。前面几种名称,看似有些道理,但明眼人一细致品味便不难发现——其中无一不带有明显的现代汉语构词特点。最近有资深学者提出“飞燕骝”这个名字,无论从构词方式之严谨、还是切意之准确无一不符合汉代的特点,堪称迄今为止“马踏飞燕”这座著名的青铜雕最贴切的名字。武威铜马足下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5、“天马”说持此说法的人认为,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种神鸟,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 铜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是称皇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因此,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汉书·礼乐志》中《西极天马之歌》曾记载,“天马”足踩浮云,身可腾空飞驰,奔马踏着飞燕,正是遨游空中的“天马”形象。6、“马神天驷”说与前几种说法一样,“天马”说也受到了置疑。有人提出:“天马”在汉代专指大宛汗血马及与此 有关的宫内陈列品。东汉明帝为置飞廉(即铜制龙雀)、铜马(即铜制“天马”)于洛阳,曾亲自出行到西安迎取,甚至不惜下嫁 宗室女子,或令大军征战,才求得汗血马,是谓“天马”,为此作《西极天马之歌》,为帝王祭天礼乐之一,以歌颂汉家天子的功德。因此,无论“天马”是指真马还是铜马,都只是皇室威仪的象征,臣民不可能享用,武威东汉墓主张姓将军怎能例外?因此,有人又提出这具铜马俑是“马神——天驷”。“天驷”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驷 ”,亦称“马祖神”。秦汉以前人们都崇“天驷”为“马神”,自商周以来,征战中都少不了骏马,因而就产生了对马祖神的崇拜与祭祀。武威汉墓主人张姓将军生前率骑戍边,供奉马神,死后殉葬铜制马神,当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解释,就墓主人的官职 和职业特征来说,都是合理的,“天驷”者犹言驷马行空,以足踏飞燕来说明“天驷”和象征其所处的空间位置。

马踏飞燕简介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扩展资料:文物鉴赏东汉铜奔马在动态飞扬下站立的实际问题。在壁画、画像石等同类马匹造型中并没有看到类似的做法。东汉铜奔马是一件在三维空间中展开的有体积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动感强烈,呈三足腾空之势,如果与壁画采用同样的方法,则不可能使奔马保持平衡。因此在其足下加上鸟形底座以固定,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它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合平力学原理,又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双双得到完美的解决,这正是它的高超之处。创作技巧东汉铜奔马在创作上运用了高度写实的手法。中国在先秦时代,雕塑尤其是纯粹的塑作品不是艺术的大宗。青铜器雕塑主要以拟形器或局部装饰存在。在造型方法上,与青铜器纹饰样也是装饰性强,写实性差。在这一点上与古希腊、罗马雕塑造型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但到了秦汉时代,塑不仅多起来,而且在艺术手法上走向了写实的高峰,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深入细微,如秦陵出土的兵马俑以及铜车马就是这样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的介绍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1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2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2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成语马踏飞燕的含义,历史故事,寓意

这个词不算成语。
马超龙雀,别称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马超龙雀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马超龙雀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1969年,正是备战备荒的年代。9月初,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第十三生产队的村民正在挖防空洞。9月10日,挥舞着镢头的村民,挖到了坚硬的石头,村民将浮土层刨开后,发现是一块砖头。随即发现了砖头砌的墙体。于是村民们将砖拆开,发现是一个墓室。

大队的干部知道了这个消息后。他们带着马灯、武器由地道进入墓室,进行查看。这时发现,这是一个古代的墓葬。一些墓室中,放着铜马铜车,这些铜车马并不是很高。很快,墓葬中的各种殉葬品被送到了大队部。当时,发现墓内有铜车马和其它文物就让生产队会计负责,用麻袋将这批文物搬运到生产队的库房保管,队干部们还列出了一个入库文物清单。
尽管如此,村民还是采取了封锁消息的做法。尽管强调保密,但消息还是传到了公社里。新鲜公社书记对此非常重视,他以视察防空洞为由,来到生产队。提出了一个明确说法,出土的古文物,不能变卖,更不能毁坏,要给上级政府反映。至此,这个消息才被上报。
雷台汉墓出土铜车马武士仪仗俑和一件罕见的铜奔马,在甘肃省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实属少见,说明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墓葬。后来,武威的文物工作者党寿山先生亲自用架子车,将文物搬运到武威文庙大殿保管起来。到11月和12月间,雷台汉墓中出土的文物先后两次被调到了省上。不过此时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铜奔马的价值。
真正认识铜奔马价值的是郭沫若,他是铜奔马的伯乐。当郭沫若第一眼看到铜奔马时,就对铜奔马的造型赞叹不已,认为它既有风驰电掣之势,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无疑是一件稀世珍宝。据亲历者说,当时,让郭老大加赞赏的两件国宝是唐代金银棺和东汉铜奔马,并且说“这两件拿到北京可以引起轰动。你们好好宣传,我回去也给你们宣传宣传。”后来,铜奔马在北京的展览上才一鸣惊人。


马踏飞燕的典故是什么?

典故1971年郭沫若陪同外宾访问兰州,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见到了这件青铜奔马,被这件文物的艺术魅力所倾倒,说“他是这批文物中的宝中之宝!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算是拿到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艺术珍品。”立刻为其命名马踏飞燕,虽然后来诸多研究表明那不是一只燕子,如尾巴形状是齐展的,并非开叉的燕尾,此作品是比喻马跑得很快,连猎鹰也赶不上的意思,故此有人提出铜雕作品应正名为马踏飞鹰而非马踏飞燕。但由于这个名称十分传神,被广泛地使用。1973年这件文物被安排在英国和法国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此后该文物巡展欧美14国,由于文物集巧妙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准、且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因而被西方艺术家誉为“雕塑艺术的极顶之作”。1983年12月,青铜奔马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把多勋认为,“马超龙雀”在旅游行业中是规范定义,寓意着“中国旅游腾飞、跨越和超越发展之义,对中国旅游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还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国文化在当代全球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体量和位置。简介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东汉铜奔马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马踏飞燕”的形象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的识别标志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的主体形象,是国家一级文物。扩展资料:造型青铜奔马由通体青铜铸成,表面有一层青绿色的铜锈,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0.1厘米,重约7.15公斤。铜马昂首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足踏在一只飞鸟的背上,飞鸟惊诧地回头观望,喻意神速。这一构思巧妙而科学,整体的支撑点很小,但重心稳定。关于该造型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说马的速度极快,另一种解释是该马为神话中的天马,因此在鸟之上。出土1969年初秋,中国甘肃省原武威县新鲜公社社员在雷台地区挖防空洞时,意外地发现了墓室内的铜车马。但由于缺乏文物常识,农民们破坏了考古现场,并把里面的铜车马放到了库房里。当年10月,武威文化馆工作的党寿山看到墓室和仓库里的铜车马后向上级报告,这些文物在第二年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青铜奔马就在其中。由于出土时队阵的顺序遗失,只能按照史料记载来重排车马队。在车马队的最前统领全军的就是这匹青铜奔马。后来的考证表明,雷台一带为一张姓将军的家族墓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课文的全文谁能给我写出来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有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然而这并不是马踏飞燕原本的面目。传说在古时候有位大侠,名叫十一。据说十一的那个年代世道并不太平,很多人都学过一点功夫防身。十一的父亲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于是让十一拜师学功夫。十一的师傅功夫可以说是连上了九重天,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十一的师门号称“天外仙宗”。正是十一14岁这一年,一天师傅正给众弟子授业。师傅突然对小童说:“你去门外迎候,有一弟子正准备来报名咱的培训班。”不多时,小童迎来了一个面目难看的家伙,师傅见他长得像个猢狲,于是赐姓为“孙”。这个“小孙”在门下一住就是7年,七年后师傅想传授他一协技艺。他却挑肥拣瘦什么都不想学,师傅在课堂上打了他三下。也不知是怎么的,之后就开始传授其本事。不多时日之后,也不知是怎么的,他就被师傅赶走了。后来有人说他得罪了一个大户人家,不得不在一个叫花果山的地方住下了。又听说他神神叨叨的,成天与猴子为伍。由此师门解散,师傅带了大量的学费不知了去向。各师兄弟们把这里哄抢一空之后也都四散而去了。十一想到回家也不过是种田务农,于是他决定到外面去闯一闯。
十一到了21岁的时候他已经是身怀绝技了。他的看家本事是配钥匙。听人说,给他一根面条,他就能捅开国库的大锁;给他一碗打卤面他能自由出入任何一个村子。十一还有一门拿手的本事就是轻功。十一的轻功可谓是出神入化,他能背着一匹马和燕子进行比赛,并能一跃而起将飞燕踏在脚下,因而此种轻功得名“背马踏飞燕”,后来人传来传去变成了“马踏飞燕”。十一的功夫更是将此功夫进一步发展,他能背着一匹马跳上任何一个城的外城墙。十一来先是到了冀州的一个小地方,具体名字也说不清了。虽说是小地方可是这里物产很丰富,地下有大量的煤矿和铁矿;这里交通也很发达紧邻渤海湾。十一到此处一看,不觉一惊:“啊呀!这个地方实在是好啊!矿藏这么丰富,海里还有石油!以后这里给点政策发展潜力无限嘛,啊!”后来,经过了几千年这里还经过了一场大地震,之后一跃成为了北方极其重要的工业城市。这自然都是后话,十一当然没能见着这些,不过不知道十一的那个姓孙的师弟知不知道。
十一并没有在这个小地方做太多的停留便来到了洛阳。可是此时的十一已经是身无分文了,正想着去哪吃点什么呢。东都洛阳果然名不虚传,是当时全国相当繁华的城市了。这里的集市很大,有卖杜康酒的,有买杜康酒的,买杜康酒的还有卖杜康酒的,一派繁荣的场面。十一从洛阳最繁华的街上走过来已经是腰缠万贯了,他马上走进了一家饭店。虽说十一现在已经是腰缠万贯了,可他并没有大把的花钱,依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质。吃饱喝足之后,他走出饭店。
出门看见远处走来一名老者,满身的绫罗绸缎。手持一把纸扇,下坠一枚宝玉。十一可是很好的珠宝鉴赏家,从老远一眼就能看出那玉就是当年贾府公子的贴身之物,于是径直向那老人走去。两人只擦肩而过。再看十一,满面带笑。正在洋洋得意之时,十一抬手一看,啊!并未将宝玉“拿”过来,到是自己身上的钱都不见了。十一大感这个世界的不公:想我十一,自幼随师父学艺。终于因师傅携巨额学费逃跑才出徒,入得这一行。我这行怎么说,跟魔术也是差不多大的,好歹也要算我一个文艺工作者吧。可如今第一次“拿”,就献了眼,叫我如何再在这世上为人。于是十一来到山崖边,准备往下跳。他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但最终他还是决定跳下去。他纵身一跃,直落悬崖底。刚巧有人在这里练习攀岩,十一这一跳,把他砸个正着。十一被挂在了绳子上,而那人替十一摔死了。古时候的人是比较迷信的,十一想这一定是上天对自己的眷顾。十一想要在这大城市立足,还像刚刚那样可不行。必须要扬长避短,利用自己的特长谋求生存与发展。由于是到不太平,马匹的价钱是很高的,于是他打算去贩马。可是要到哪里去弄马呢?洛阳城内大户不少,每家到是都有几匹马。就先从小财主开始吧,这样就算不成功,小户人家家丁少被打也不会受太重的伤。干什么都要有充足的准备,十一想要把马带出城去可不能走城门。一是容易被人查出来,而且晚上行动城门也不会开。所以十一想凭着自己“背马踏飞燕”的绝技,还是把马背出城来安全的多。想到这里,十一决定先上城墙上勘察一番。就在十一在城墙上四处观望的时候,城下聚集了很多围观的群众。这时就听一个当差的朝他大喊:“嗨!小伙子!快下来吧,工头答应给工资啦!”于是十一在众人热情的“邀请”下,只能下来了。
这天夜里,十一换上了自己的工作服——全黑而且很贴身的工作服。来到了一个并不是很大的财主家。上前“帮帮帮”一敲门,里边门房的下人应了一声:“来了。”这时十一才想到原来自己是来“拿”马的,不应该敲门。于是匆匆跑到了院墙边,轻轻一点脚尖便翻过墙来。四顾无人,寻寻觅觅,来到后院牲口棚出。近前一看,一匹灰色的马正在睡觉。左右端详,心想:虽说这马个不高,身体还算健壮。那我是拿这匹马呀,还是拿这匹马呀,还是拿这匹马呀?左思右想,十一终于拿定了主意:拿这匹马!十一趁马不注意,背起来就跑。来到院墙边,又一点脚尖,翻过了院墙,按照预先计划的路线,往城墙跑来。此时由于十一先敲了门,而且他又没有给马堵嘴,马的奇怪叫声已经引来了家丁。一身橙色衣服、头发金黄的家丁赶来。亏了十一轻功了得,背了匹马还能跑得这么快。原本只是一个家丁追来,可是只见他们双手在胸前做了几个奇怪的手势。“砰”的一声,家丁周围顿时升起一阵烟雾,待烟散去,家丁又多出了十几个,而且跟之前的那个人长得一模一样。来到城墙边上,家丁放慢了脚步,心想这下看你往哪儿跑?只见十一双腿一屈,“噌”的一下就飞上了城墙。看的家丁们目瞪口呆。这家丁也不是省油的灯,只见他们来到城墙前面向上一蹦,双脚竟然贴在了墙上。十一在前一路跑,后边追的家丁们随着“砰、砰、砰”的几声已全部化成烟消失了,只剩一个还在追。
十一背着马疾驰向前,家丁也穷追不舍。就这样跑了一夜,十一回头问:“你这样追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呀?”家丁说:“我就是号称我们村第一家丁的阚佳全。马就这样被你偷走,以后我还怎么混呀!再说,我家老爷知道有人偷走了宝马,特派我来追你,并许下我两碗拉面的奖励。所以我必须将你追到!”由于与十一说话,那个家丁一不小心被石头绊住,摔死在了路上。十一回头一看,哈哈大笑。可是十一背着马跑了一夜,终于经受不住长时间的劳累也死了!宝马被重重的摔在地上,只听得这匹灰色的“宝马”大叫“啊~~啊~~啊~~”!原来它竟是一头驴子。驴子对此大为不满,说道:“哼!回去我一定要让史瑞克给我多加几个保镖!我正在睡觉就被人偷出来了……”
听说那晚,洛阳城内有人曾目睹了十一背马向前飞奔的场景。于是铸成人背马的铜像。后来此物辗转传至皇宫中,皇上听说此“背马踏飞燕”的故事,觉得甚是荒诞,于是命人将人像改成飞燕。由此,此物便成为了现在为人所熟知的“马踏飞燕”。
这个故事写的并不好,前面大段叙述实在是多余。前面只有那个老者的出现是在暗暗的讽刺为富者的不仁。而全文的关键是十一和家丁两人的对话。家丁为了名(村里第一家丁)和利(两个烧饼)拼命奔波,最终丧了命。而主人公十一,背着马跑了一夜,致死才把马放下来。他不懂得解开束缚自己的枷锁,负重奔跑,最终被累死了。且不去考虑那“马”是驴,试想如果他是骑着马跑的,那又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呢?更家荒诞的是它们费尽了力气,拼命去争夺的竟然是头驴。我们每天在拼命的争夺的“名”和“利”,让我们已经被感疲惫。“名利”就像是背着的那头驴子早晚会压垮我们。只有懂的放下包袱的人才能获得更轻松。让我们再回头看看,谁又能说我们努力争取的“名”和“利”就不是那头不怎么值钱的驴子呢?


马踏飞燕 课文

1 矫健俊美,别具风姿。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这正是: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且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


2 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
《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马踏飞燕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马踏飞燕的来历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由青铜器铸造,马的形象是三足腾空,另外一足踏在一只鸟的上面,整个青铜器也靠这只足支撑,这类造型的铜器在我国出土文物中极为罕见。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扩展资料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5年3月,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并开始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用的就是“马踏飞燕”。凡是当选的城市,都会修建“马踏飞燕”造型的雕塑,“马踏飞燕”由此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1986年“马踏飞燕”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类似马踏飞燕这样形容速度快的,或者是形容拼搏进取的成语典故

一、形容速度快的成语
【成语】 健步如飞
【释义】: 健步:脚步快而有力。步伐矫健,跑得飞快。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丽人牵坐路侧,自乃捉足,脱履相假,女喜着之,幸不凿枘,复起从行,健步如飞。”

成语】 脚不点地
【释义】: 形容走得非常快,好象脚尖都未着地。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十七:“七八个老妪丫环,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贼戏弥陀一般,脚不点地,拥到新人面前。”

一日千里
【释义】: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出处】:《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史记·刺客列传》:“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驾马先之。

风驰电掣
【全拼】: 【 fēng chí diàn chè 】
【释义】: 驰:奔跑;掣:闪过。形容非常迅速,象风吹电闪一样。
【出处】: 《六韬·龙韬·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

电光石火
【释义】: 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

迅雷不及掩耳
【全拼】: 【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
【释义】: 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出处】: 《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稍纵即逝
【全拼】: shāo zòng jí shì
【释义】: 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出处】: 宋·苏轼《文与可画画云当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二、形容拼搏进取的成语
衔胆栖冰
【全拼】: 【 xián dǎn qī bīng 】
【释义】: 衔:嘴含;胆:苦胆;栖:栖息。嘴里含着苦胆,居住在冰上。形容刻苦自励。
【出处】: 《晋书·刘元海载记》:“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释义】: 形容刻苦自勉。
【出处】: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引锥刺股
【全拼】: yǐn zhuī cì gǔ
【释义】: 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十年磨剑
【释义】: 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出处】: 唐·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孙康映雪
【释义】: 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出处】: 《艺文类聚》卷二:“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艰苦卓绝
【全拼】: jiān kǔ zhuó jué
【释义】: 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出处】: 《宋史·邵雍传》:“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席者数年。”

悬梁刺股
【全拼】: xuán liáng cì gǔ
【释义】: 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上一篇:猴子捞月

下一篇: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