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

时间:2024-03-03 05:00:22编辑:分享君

德国纳粹是什么意思

德国纳粹指德国工人党,此党全称“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纳粹党前身为魏玛共和国时期于1919年创立的德国工人党,于1920年4月1日更名。
1921年6月29日,阿道夫·希特勒任党首,开始宣扬纳粹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犹主义,在大萧条时期赢得了很多狂热分子的支持。
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后,通过”国会纵火案”而成为纳粹德国唯一执政党。
1945年5月,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及由盟国占领后,盟国管制理事会第2号法令将纳粹党解散及宣布其为非法,其领导者被逮捕并在纽伦堡审判上被宣判犯有危害人类罪。


纳粹是什么意思

纳粹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德国工人党,此党全称“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中文一般表述为“纳粹”,音译自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的缩写Nazi。纳粹党前身为魏玛共和国时期于1919年创立的德国工人党,于1920年4月1日更名。1921年6月29日,阿道夫·希特勒任党首,开始宣扬纳粹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犹主义,在大萧条时期赢得了很多狂热分子的支持。扩展资料:纳粹主义最重要的来源被认为是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费希特作为德国爱国思想家,一生不断地宣传要求民众觉醒、抵抗法国侵略者。1806年,柏林被拿破仑占领期间,费希特发表了数篇《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激发了德国国家主义。文中,他继续他早期作品中对宗教和法国大革命的辩论,并提出德国民族比其他民族更为优越。在他其它的早期作品中,他称犹太人将侵蚀德国,公开表示希望将犹太人驱逐出德国。他还对波兰表示厌恶,宣称他们的文化是野蛮的,波兰人都是尚未开化的蛮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纳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纳粹德国的纳粹指的什么意思?

纳粹:从字面上解释,其实是一个褒义词:“收纳精华”。不知道什么原因,前人把“Nazismus”译成了“纳粹”。而纳粹成了一个忌讳的贬义词。
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Nazismus”的音译,意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

也就是说,纳粹最终的解释是:极端民族主义


德国纳粹是什么意思?

德国纳粹指德国工人党,此党全称“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纳粹党前身为魏玛共和国时期于1919年创立的德国工人党,于1920年4月1日更名。1921年6月29日,阿道夫·希特勒任党首,开始宣扬纳粹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犹主义,在大萧条时期赢得了很多狂热分子的支持。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后,通过”国会纵火案”而成为纳粹德国唯一执政党,实行一党专政。1945年5月,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及由盟国占领后,盟国管制理事会第2号法令将纳粹党解散及宣布其为非法,其领导者被逮捕并在纽伦堡审判上被宣判犯有危害人类罪。扩展资料:标志象征“卐”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中国、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随着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卍”字也传入中国。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它被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 “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粹

二战时期德国为什么叫德国纳粹?

社工党与共产党是两个不同的政党,而且彼此对立。社工党能够上台,就是兴登堡希望借助社工党对抗当时在德国日益强大的共产党。纳粹是社工党德文简写的音译。希特勒领导的政党叫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德语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缩写为NSDAP).其中的国家社会主义德语为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为Nazi.音译过来就是纳粹.所以国家社会主义或者民族社会主义也较纳粹主义扩展资料:纳粹主义最重要的来源被认为是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希特作为德国爱国思想家,一生不断地宣传要求民众觉醒、抵抗法国侵略者。1806年,柏林被拿破仑占领期间,费希特发表了数篇《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激发了德国国家主义。文中,他继续他早期作品中对宗教和法国大革命的辩论,并提出德国民族比其他民族更为优越。在他其它的早期作品中,他称犹太人将侵蚀德国,公开表示希望将犹太人驱逐出德国。他还对波兰表示厌恶,宣称他们的文化是野蛮的,波兰人都是尚未开化的蛮族。纳粹主义主要的来源不是法西斯主义,而法西斯主义经典著作《我的奋斗》只能算是它的旧约而已。纳粹主义此一历史现象前所未有。它不像法国大革命,前仆后继地由一大堆“哲学家”来为它做准备;法西斯“思想家”可谓凤毛麟角。事实上,法西斯一词本身明示此一现象的本质:它是种种不同势力的统合,其一致性、甚而其理念,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成立的。法西斯独裁者全凭经验;“领袖”高高在上,他的行动就是群众的表率,他的言语就是真理。法西斯主义者到处都在对抗、揭发真正的或虚构的敌人,由他们所定义的敌人来印证自己;他们的争斗主要是为了某种排斥。与此同时,他们也会追求一些目标,明定规划,研拟出多少有一致性的思想。所以法西斯是有共同理论基础的,它是一种由所排除的与所建议的融合而成的混合物,类似某种复杂总体的最低要求,而在这个要求之上尽可有所变卦。如果说法西斯主义曾是一种国际性现象,曾经为控制全世界而奋斗;如果说以它为名的所有国体和政权都拥有某种“共同背景”,共同到令人寻思;如果说各个都自命反共却并没有组成另一个新“国际”,无论如何,在各种不同的国家,社会,种族环境下,主义到底是进展出来了,也有其实行的作法。所以说法西斯主义的性质是单一的,同时也是多样的。全都因国家主义的昭示而成,也可因国家主义而彼此敌对--要不是在希特勒的铁腕控制下,匈牙利的箭形十字团与罗马尼亚的铁卫队一定会为特兰西瓦尼亚而大打出手;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国纳粹党也曾长年彼此敌视,在奥地利与多瑙河盆地有所争执;而在法国法西斯里,各派从来无法团结;墨索里尼所攻打的希腊竟然也是法西斯政权,等等。各个法西斯主义达到执政的方法都有所不同,虽然他们都受到同类的支持;共同的特徵在各国里都有不同的重要性,为求有所节制,仅举一例:反犹太主义在意大利出现得很晚,如同是从德国进口的一般。而我们想要研究出来的也就是这些法西斯主义的种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纳粹

纳粹德国最鼎盛时期的疆域达到多少?要附图

德三巅峰时期的疆域多半都是占领区 一般认为的形势巅峰期是莫斯科战役期间 但版图巅峰是南集群打到斯大林格勒 北非隆不在的德意联军突破到了阿拉曼 疆域多少 我只能给你一个大致的数字 到不了精确 1938年合并奥地利之后 55W平方公里 39年完全吞并捷克傀儡斯洛伐克之后约68W平方公里 与毛子平分大波波之后 约100W平方公里 威瑟演习作战占领丹麦之后约105W平方公里 海陆空配合占领挪威之后 约144W平方公里 闪击西欧 占领比荷卢之后 约152W平方公里 黄色计划占领法鸡北部之后(南边为维希)约180W平方公里 巴尔干战役占领南斯拉夫北部之后 建立傀儡国斯洛文尼亚 克罗地亚之后伞兵部队空降克里特岛和爱琴海诸岛屿 (希腊本体 南斯拉夫南部 均为意大利和其余仆从国瓜分)巴尔干战役结束后 约193W平方公里 巴巴罗萨开始之后由于战线过长 我直接计算到莫斯科城下 德三打到莫斯科城下之后 此时对苏战争控制区达到140W以上 加上193W 德三此时的疆域面积约333W 莫斯科中部反击之后毛子夺回约15W左右的土地(333W-15W=318W左右)然后一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 1942年8底德三南集群攻占莫兹多克之后 德三疆域占领区面积达到巅峰水准 约343W左右 343W这个数据 是不计算仆从国在内的大致数据 是德三从38年~42年(直接管辖的占领区以及吞并的地区和本土面积) 网上标记的640W是算上仆从国 像匈牙利 罗马尼亚 以及芬兰之后的数据(我会在下面附图 德三1938年~1942年占领区疆域变化)

一战前德国的版图有多大?

一战前的得意志帝国版图欧洲部分包括今天的德国全境,今天波兰的中北部,及立陶宛的一部分.另外,欧洲以外,得意志帝国还有约29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非洲,包括土寇兰、喀麦隆、德属西南非和德属东非等。另外,中国山东半岛的青岛以及太平洋上赤道以北的诸岛,当时也属于德国的殖民地.因此也属于德国版图.

楼下正解,阿尔萨斯-洛林省是俺忘了.不过还要补充的是,西里西亚地区是当时的奥匈帝国割让的,其位置主要在今天波兰中部,东普鲁士包括但则(各旦思克)自由市都是在今天的波兰北部地区,所以我们说今天波兰的中北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纳粹德国

  ( 1 )战争早期德军在西线作战时的失误和为后来作战埋下的潜在威胁

  其实早在德军闪击法国时,德国犯下的战略败笔和失误已为后来的战败埋下了祸根。我们让时间回到1940年5月20日,那时希特勒的坦克集团军已推进到了布伦和加来,并将英法军队逐渐包围在敦刻尔克。此时英法军队的厄运此时看来已是命中注定的了,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克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然而,仅*空军去完成此项使命事实上证明却是力不胜任的。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然而当希特勒于5月26日重新收回成命并下令坦克部队再次投入攻击时,却已经延误了战机。联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英法军队扼守敦刻尔克直至六月四日,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战舰,渔舟、帆船,三桅船以及其它海运工具将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撤过了海峡。撤离的英法军队虽然被迫弃掉了全部装备辎重,然而却毕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们随时都会重新具有抵抗德军对英国本土发起入侵的能力,甚至还可能重新越过海峡,卷土重来。然而事实上历史也证明了:没有1940年的盟军在敦克尔刻的顺利大撤退,就没有后来1944年的盟军在诺曼底顺利进行的大规模登陆!
  ( 2 )1942-1943年间德军遭遇的挫折分析及深层探讨

  1941-1942年的苏联正承受这这场战争的主要压力。虽然德国的东线力量已经在逐步被削弱,但是德国仍然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继续对苏联的进攻。1941年12月25日,当日本对珍珠港进行空袭后,使得美国也加入了这场战争,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化。此外在北非的德国非洲军于1942年夏天推进到了阿拉曼一线,从1942年8月开始,英军开始逐步击退德军。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1942年11月19/20日,苏军将德第6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最终德军第6集团军于1943年一月底/2月初投降,最初的23万德军只有9万人被俘虏。1943年5月13日,困守在突尼斯的13万德国士兵和18万意大利士兵投降。

  在1943年的最初5个月,德军损失了超过70艘U艇。邓尼兹命令于1943年5月24日暂停在大西洋的破交战,封锁英国失败。1943年7月实施的“城堡计划”德军集中了超过3000辆坦克和1850架战机却没能突破苏军在库尔斯克的战线,这也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用了38天的时间占领了全岛,这样盟军就获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出发基地,他们的远程轰炸机可以威胁整个第3帝国了。1943年夏,德军必须从本来就很紧张的东线抽调部队投入意大利和法国南部。1943年9月3日,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岛。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并于1943年10月13日对德宣战。至此美军的地面作战陷入停顿,直到44年的西线登陆开始才重新开动。因此成为了日后被称为渔翁得利的有力证据。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各个战场就不难发现1942-1943年间的德军已逐渐陷入被动局面,理智的人便会看出胜利的天平已开始向同盟国方偏转,轴心国的大厦即将颓塌。那么就让我们对1942-1943这段二战最关键的时节各个战场上的德军遭遇的挫折进行一下综合分析及深层探讨。

  1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的失误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当时希特勒的设想是:夺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切断伏尔加河的交通命脉,夺取巴库油田,乌克兰的小麦和顿吧斯的煤。再向东北迂回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弯与日本会师印度洋。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勃劳”。其主要内容是:战役由博克元帅发动(但在其攻下沃罗涅日后,被撤职),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高加索进军;博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但在此时希特勒和他的高官们却犯了一个关键性错误:在继续行军高加索的同时,再向斯大林格勒进攻,这样使得原本已是兵力没有富余的德军进一步分散了兵力(如同当年分兵同时进攻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一般)犯了兵家之大忌。
  库尔斯克战役前后的战略、战术分析

  众所周知,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军与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集团会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而苏联人对库尔斯克战役结果的评价更是对苏联一方是极为有利。如《卫国战争简史》这样论述道: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苏联军队消灭了敌军30个师,法西斯德国损失了大约500,000名官兵、1500辆坦克、超过3700架飞机……德国法西斯元气大伤。整个世界都为红军相对于德军在战斗艺术、武器和战略指挥上的优势而折服。战略独创性已经牢牢地扎根于苏联武装力量之中”。

  但是如果我们用相对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这场战役,也许就会得到另一种答案。首先笔者尽可能详细的列出当时战役双方兵力的对比,即1943年4月10日时,在库尔斯克凸出部上的兵力和装备对比已经变成了对苏联一方有利。根据苏联的统计,当时红军在这里总共有958,000人、11,965门大炮和迫击炮、12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130架作战飞机;与此相对应的是,德军总共有大约700,000人、6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0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以及1500架作战飞机。此外,距离库尔斯克弧形地区不远的苏军预备队方面军(草原军区)还有269,000名官兵、7406门大炮和迫击炮、1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77架作战飞机。同时,苏军在苏德战场上所有的预备队加起来总共有469,000名官兵、8360门大炮和迫击炮、9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587架作战飞机。与之相比,德军预备队总共有60,000名官兵、600门大炮和迫击炮、2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作战飞机根本没有)。一直到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德军预备队的数量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附:苏德部队总人数的比例为1.8∶1、大炮比例为3.2∶1、坦克和自行火炮之比为1.3∶1(从各方面来说对苏方都有利)。仅在空军方面,德军占有优势,但比例关系也只是为1.1∶1)

  9楼

  至于发动库尔斯克战役当时对德军究竟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还有德军为什么对战役一拖再拖,除了众所周知的德军为了获得更多新型坦克及战机所耗费的时间外,那就是德国元首希特勒的优柔寡断。据战后古德里安证实,在1943年5月10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他曾试图说服希特勒放弃向库尔斯克进攻的计划,因为实现这一计划存在着许多障碍。古德里安否决了В.凯捷利的意见--他认为德军应该从意识形态方面发起进攻,同时古德里安指出,”库尔斯克是否在我们手中,这跟世界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希特勒回答说,当他考虑这一进攻计划时,感到腹部一阵巨痛。因此,这证明希特勒对战役的成功没有十分把握,于是便把它的实施尽可能往后推迟,而事实上也就是因为他的信心上的动摇最终酿成了战役失败的恶果。

  从战略战术,战术战略,双方将领的指挥艺术上角度来看,本来的胜利者应该是德国,而不是在中前期就已经损失超过百万(还是保守估计)部队,甚至已经投入了所有战略预备队的苏军。相反的德军在此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甚至整个战役结束也仅仅阵亡了8万人。而且由于曼施坦因等人的艺术般的指挥,德军在战役后期胶着状态中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战略预备队,精锐装甲军团30万),这些部队在德军后期进行防御战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事实上战役一开始苏军的防守和进攻就都很被动,尽管其在人员和武器上占有优势,他们的数量是德军的2到3倍,但实际上他们屈从于德军的意志,同时被迫在那些从德国人的作战部署来说很容易防守的方面军扇形区域发动进攻。而当战役进行到了最激烈的时节德军的部队仍能顶住苏军进攻,并反击取胜,遭受重创的苏军被迫不断向扇形区域增兵,但形势仍没能得到根本好转。

  很多人相信库尔斯克会战中最负盛名的普罗霍罗夫克坦克战苏军取得了大胜,如苏联的观点认为德国人于1943年7月12日似乎在普罗霍罗夫克损毁了300~400辆坦克---但这只不过是苏联坦克指挥官在通报中所做出的诗人般的夸张。在普罗霍罗夫克城下与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交战的德军第2坦克兵团事实上只损毁了5辆坦克,另有38辆坦克和12门突击火炮损坏,而据苏军的通报资料显示--这与德军的得到的数据相一致--仅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3军一个军就损失了不下33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与此同时,苏军占据着是对手几乎4倍兵力的优势--同时拥有两个罗特米斯特罗夫机械化坦克兵团--用1000∶273的比例来对付德军。可就即便是这样苏军仍然没能取得胜利,他们被迫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要知道根据苏军的最高统帅部的部署,该坦克集团军本是用于参加反攻并且本来要被派往哈尔科夫的,而这一次严重的损失这下又得给它大大地补充兵力。而本来已被最高苏维埃决定要撤职或是送上法庭的罗特米斯特罗夫,却因为德军后来停止进攻计划而逃过了一劫。

  事实上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将领指挥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英美联军已于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当时希特勒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因此“堡垒”作战可能被迫停止。但形势并不是如此严重,而且正相反德国最伟大的战略.战术家曼施坦因则认为德军已经到了胜利的边缘,因为他手里还有整整三十万的战略预备队还没有使用,苏军此时却已经无军可调。至12日的战斗后,一线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而且苏联已经无力挽回即将失败的颓势了(当时朱可夫已经在准备自杀或者上军事法庭了承担责任了)。
  但就在这时希特勒决定放弃,他将本来能决定战役胜负的预备队调离到了西线,而把库尔斯克战役最初的全部构想和曼施坦因利用超乎完美的战术苦战的成果,完全地丢弃了。

  虽然德军放弃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机会,但他们也给予苏军以极大重创。直到1993年,苏联关于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的人员、坦克和飞机损失的官方统计数据才被公布出来。以前,德国的损失被苏联历史学家夸大了很多倍。据他们的估算,德军损失了大约500,000名官兵、15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以及3700多架作战飞机。这些数据与真实情况相差很远。据法西斯德国最高统帅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1943年7月和8月间,德军在整个东线战场损失的人员中阵亡68,800人、失踪34,800人以及伤病434,000人。德军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区的损失据估算占到整个东线战场损失的2/3。因为在这期间,顿涅茨克流域、斯摩棱斯克地区和北方战区(姆加地区)都在进行着最激烈的战斗。这样,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人员损失里阵亡、失踪以及伤病人数大致可以确定为360,000人(其中阵亡约8万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是500,000人。德国空军的损失还要小得多。根据德国弗赖堡的军事资料室的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在1943年7月和8月间,德国空军在东线战场的损失只有1030架作战飞机,同时,甚至在所有战区的损失总数也不超过3213架作战飞机。这样,苏方所说的数据,即敌人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被击毁了3700架飞机,就纯属是天方夜谭。这一数据是根据苏联空军战时指挥部的报告提出来的,在那里经常会把敌人的损失夸大好多倍。

  注:1.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文件显示。

  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

  其次,在12日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2.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3.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650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

  综上所述: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同当年严寒帮助苏联人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一斑,此役希特勒的错误最终葬送最初库尔斯克战役的全部构想,当然对于德军来说库尔斯克战役的失利后果也是极其可怕的,从此纳粹德国便再也没能在东线占得战争主动权。但由于苏军方面的损失过巨(保守估计,苏德两国人员伤亡比为7:1,战机损失为20:1,坦克和自行火炮损失为6:1),从而引起了国民的严重不满,才使得库尔斯克战役的地位低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

  3 北非战局对欧洲战场的影响

  1942年1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大力神”计划)

  而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战斗中岂有不败之理?


  1942年1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大力神”计划) 而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战斗中岂有不败
  11楼

  隆美尔元帅自己的日记曾这样分析阿拉曼会战失败原因:“英国人的空中优势,已经使我们过去战无不胜的战术规律,都随风飘去了。除了我们自己也有一个强大的空军以外,对于敌人的空中优势,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真正的答案。在今后的任何会战中,美英空军的力量会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由于希特勒没有命令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完全瘫痪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或者出动空降伞兵将其完全占领,从而导致后来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可以说“大力神”计划的终结直接导致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阿拉曼的惨败!

  分析至此,不难发现,北非战局彻底逆转取决于制空权,英军获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是在美国大量飞机坦克支援下获得地面和空中优势!而北非的陷落的直接后果就是------盟友意大利的背叛。更为严重的是盟军44年的西西里岛登陆和意大利的背叛致使德国战略后方(奥地利和匈牙利等国)的暴露,因为它们已被纳入盟军的空袭区域(至于这个后果的影响我们在下面也会作详细分析)。
  4 大西洋破交战的终果和源头深思

  同样曾经驰骋在大西洋海底的德国“狼群”也遭遇到了最严重的打击,盟国的新型反潜装备的不断列装使得其生存犹为艰难,大西洋破交战也于43年5月24日暂停并宣告失败,但是除了这些一个德国海军崩溃的根本原因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事实上盟军很早时候就已经确定了战略轰炸的优先目标。这些计划的起草早在美国加入这场战争以前就开始了。所以当美国正式加入战争的时候,详细的轰炸计划就已经放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案头了。计划确定从1944年中期(甚至更早,在1943年中期)开始进行的战略轰炸的优先目标顺序是

  (1)战机生产加工工厂;
  (2)飞机发动机工厂;
  (3)U艇基地以及船坞;
  (4)交通运输线;
  (5)石油,铝和橡胶的生产基地

  请注意第三条:U艇基地以及船坞。事实上战争后期德国海军列装了多种十分先进的潜艇,已盟军当时反潜水平对之根本毫无办法,可为什么它们没能大量装备德国海军,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盟军的轰炸至少使得德国新型潜艇的列装晚了近一年,更为严重的是44-45年间德国U艇基地以及船坞也因此损失了90%以上。(丘基尔战后曾这样说:如果让这些德国的新“狼群”进入大西洋,那么欧战至少要再脱上两年。)

  5 综合分析东西线战场形势的对比

  1943年11月3日,由希特勒签发,约德尔起草的关于西线作战的第51号指令,这样分析:东方的威胁依旧存在,但更大的危险正在西方显露出来,英国人会再次登陆!东方幅员辽阔,充其量就是丢掉大片领土,这对德国没有致命危险。而西方截然不同!如果敌人在我漫长的防御线上打开一个缺口,其后果不可忽视!
  ( 3 )盟军战略轰炸的作用----------彻底摧毁德国的工业尤其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基础

  随着意大利的投降,盟军已能威胁到奥地利---------这一“帝国的防空洞”(其工业已经完全融入德国的军事工业之中),由于奥地利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越来越多。其中飞机制造工业是列在第一位的,首先是有“帝国最大的战机制造厂”之称的维也纳新城飞机厂(WNF) ,它负责Me-109的最后组装。WNF在1942年共计生产了14000架Me-109,占了德国这种战机产量的50%,另外在Erla和雷根斯堡则有梅塞施密特的两个工厂。在1942年12月它们可以每月生产150架,到了1943年7月则达到了每月280架,其中只有20架是修理的。此外维也纳新城还生产了全德国25%的FW-190。维也纳新城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业目标是属于亨舍尔康采恩的Rax工厂。在这里在1943年夏天以前就开始准备一个庞大的计划,它具有在德国军事工业中最高的优先权,即A-4 (V-2) 火箭的生产,由于这些火箭对盟国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盟军选择了对之的优先轰炸。(这个事实顺便驳斥了那些对V-2不屑一故的人的看法)

  另外的重要航空军事工业目标有哈尔兴(Haersching,生产Me-328),克拉根福(Klagenfurt,Me-109的最后组装),维也纳南郊的施魏夏特 (Schwechat,生产He-162),措尔法兴(Zwoelfaxing,生产He-177),辛特尔布鲁赫 (Hinterbrühl,生产He-162),梅尔克(Melk,生产He-162)以及在耶恩巴赫和斯特拉斯福的梅塞施密特分部,在维也纳的亨舍尔分部,在哈莱茵,巴德,格拉茨,斯泰尔地区和维也纳新城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它们也同时生产滚轴和汽车。
  (这有一组数据,能充分说明盟军的战略轰炸的目标和暗示的作用)
  其它的重要目标列表:
  在林茨的金属工业,包括赫尔曼·戈林工厂(今天的VOEST);
  在林茨的化学工业和在穆斯比尔包姆的多瑙化工厂;
  石油工业:
  1.Zistersdorf的油田;
  2.Wien-Floridsdorf的炼油厂;
  3.Wien-Kagran的炼油厂(Vacuum Oil AG);
  4.Wien-Lobau的炼油厂(Ostmaerkische Mineral?lwerke AG, Wintershall AG);
  5.Vuesendorf的炼油厂 (Fanto);
  6.Korneuburg的炼油厂 (Creditul Minier);
  7.Linz的燃料生产厂 (Hermann-G?ring-Werke);
  8.Moosbierbaum的燃料生产厂 (Donau-Chemie AG);
  9.Schwechat的燃料生产厂 (Nova Oel und Brennstoff AG)。
  SDP公司、亨舍尔公司、Graf&Stift公司和Saurer-Werke公司在维也纳以及SDP公司在格拉茨、斯泰尔和维也纳新城的作战车辆生产基地。
  Linz的Hermann-Goering-Werken(坦克生产基地) 和St.Valentin的Nibelungen-Werken(突击炮生产基地)。交通运输线路也是轰炸的主要目标,首先是:多瑙河上的船运航线,这是罗马尼亚油田石油的主要运输路线;铁路干线以及其上的可视目标。
  它们依次是:
  1.火车站
  2.铁路调度设施;
  3.维修工厂;
  4.桥梁;
  5.机车(低空轰炸)。

  轰炸奥地利,使当时在奥地利生产的大量ME配件无法输送至德国或者是准时的组装,给予了德国空军严重的打击。另外从航空汽油的产量上也能够看出此种打击的严重性。德国飞机燃料的产量在1944年4月还能达到175,000吨,到了44年7月就只有30,000吨,而这个数字在44年9月份更是下降到了只有5,000吨。由于飞机燃油的产量取决于炼油加工企业的运作情况,在盟军的强烈轰炸下,这些产量下降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以至于盟军在战争结束后在奥地利的机场发现了总数多达400架完好的德军战斗机由于缺乏燃料而无法升空作战。美英还轰炸了德国主要的稀有金属产地挪威的克纳本矿山,导致了战争后期德军装甲车辆的装甲防御能力大大的下降。如果说苏联人在东线的战斗击败了德国的军队。而美英的战略轰炸则彻底摧毁了德国赖以发动军事作战的军事机器。最简单的就是在44年初原本就应该批量装备部队的虎王,到了二战末期的产量不过月产不超过50辆(虽然德国军事机器生产复杂,可是真正导致其无法量产的致命原因恰恰就是美英的战略轰炸)。
  以德国后期战车主要装备的梅巴赫HL-210/230型发动机而言(至于为什么要选它,有些二战兵器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二战后期德国的豹和虎王都采用同这种发动机作为动力。个人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让重型坦克用中型坦克的发动机,难怪其机动性不怎么样),其在德国的总厂月产量在44年计划是月产量应该超过或者接近500台,在捷克的公司月产量则应该超过70台。因为1943年梅巴赫公司和其下属的子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346台该型发动机,在1944年的前四个月便生产了2973台,但是4月经过美英的空袭其的生产完全停止,直到10月份才小规模的恢复生产,到1945仅仅只有87台。也就是说44年到45年其一共提供只提供了3千多台,这也就是44年,45年豹式坦克和虎王一共装备的数量。(当然还有汽车联盟生产的一部分该型发动机,不过可惜的是很多用于坦克歼击车而没有用于坦克的生产)而其原因正是因为美英空军的大轰炸导致生产的分散化和生产效率的降低,其在捷克的生产厂甚至由于空袭从来就没有达到过月产量70这个目标。

  另列出43到44年德军坦克产量
  型号 数量
  43 豹(我不喜欢称之为黑豹) 2600余辆
  4型坦克的H型及J型 3000余辆
  其他4型坦克 3000余辆
  虎式坦克 1000余辆
  44 豹 3740辆
  虎王 489辆(至45年2月)
  4型坦克 1000余辆


  。


为什么说是“纳粹德国”

“纳粹”的称呼来自德 语的“Nazi”{NaTSi},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t”的简写。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Nazismus”的音译,意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 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 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 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什么德国必须叫德国而不叫德意志?

德意志这个词不同的环境下是不同的意思
德意志当然可以代指德国(无论是东德还是西德还是今天的德国)

德意志也可以指大德意志思想,是历史上奥地利人希望建立一个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大德语国家,但是最终没有实现

德意志也可以是一个历史上地理区域概念,包括了今天的德国、奥地利、波兰、捷克和意大利部分领土
德意志也可以指说德语的日耳曼人和远离自己祖国的德国裔


德意志第一帝国的成立时间? 谁建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德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得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
第二帝国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它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起来的。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第二帝国的寿命很短,仅存在了47年。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第二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由于共和国宪法是在魏玛城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一般称之为《魏玛宪法》,因此这个共和国又称为魏玛共和国。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上台执政,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
第三帝国是指1933-1945年的法西斯德国,希特勒自称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三帝国宣告完结。德国为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1949年5月,在美、英、法合并的西占区通过《基本法》,宣布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9月建立政府。同年1O月,苏联占领区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到了2O世纪8O年代中后期,在东西方关系逐渐缓和的氛围中,东西德国日益走向统一,1990年7月实行了货币统一,1990年10月3日实现了政治统一。


德国建立是哪一年

德国(日耳曼,英语:Germany,即德意志【德语:Deutschland】)作为中欧一个明确的地区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罗马指挥官尤里乌斯 凯撒,他把在莱茵河东面没有征服的地区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从而与他已经征服的高卢(法兰西)区别开。日耳曼部落(日耳曼民族在旧文学称条顿或哥特,是北欧人起源的一个印欧种族语言团体,以使用从前罗马铁器时代(Pre-Roman Iron Age of Northern Europe,前5/4-前1世纪)的原始日耳曼语多样化出来的日耳曼语族语言来鉴定。)在条顿堡森林战役(Battle of the Teutoburg Forest,公元9年,位于德西北)的胜利阻止了被罗马帝国(前27-476年)吞并。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法兰克人(在3世纪占领莱茵河中游和下游土地中第一次被证实的一个日耳曼部落联盟)征服了其他西日耳曼部落(说称西日耳曼语的日耳曼语分支语言的日耳曼民族)。当法兰克帝国(法兰西亚【Francia,从3-10世纪被法兰克人居住和统治的领土】)在843年查理曼(Charlemagne)的继承人之间分配时,东边部分成为了东法兰西亚(East Francia,843-919年)。962年,奥托一世(Otto I, Holy Roman Emperor)成为了中世纪日耳曼国家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的第一个皇帝。  在中世纪中期(约1000-1300年),帝国的公爵和亲王以皇帝的损失来增加权力。马丁 路德(Martin Luther)在1517年后领导了对抗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16世纪),当时北方州变成新教,而南方州保持天主教。神圣罗马帝国的这两个部分在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1618–1648年)中冲突,对2千万百姓来说是毁灭性的。1648年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实际的终结和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开始,随之日耳曼分成了许多独立的国家,比如普鲁士(王国,1525-1947年,北德和东边)、巴伐利亚(德东南)和撒克森(Saxony,德东中)。  在法国大革命(1789-1799年)和拿破仑战争 (1803–1815)后,封建主义离开而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反应中冲突。1848年3月革命(德意志1848年革命【Revolutions of 1848 in the German states】)失败了。工业革命(1750-1850年)现代化了德国经济,导致了城市的快速成长和社会主义运动在德国出现。普鲁士及其首都柏林权力上升。德国的大学成为了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世界级中心,同时音乐和艺术繁荣。随着1871年在普鲁士宰相奥拓 冯 俾斯麦( Otto von Bismarck)领导下统一以日耳曼/德意志帝国(German Empire,1871-1918年)的成立实现。德意志帝国国会(Reichstag 【German Empire】),一个选举国会,在帝国政府中只有一个有限的角色。  到1900年,德国的经济与不列颠匹敌,允许了殖民扩张(德意志殖民帝国【German colonial empire】)和海军竞赛。德国在一战(1914–1918) 中领导同盟国对抗法、英、俄和(到1917)美国。德国被击败和部分占领,根据《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1919)被迫支付战争赔款和被剥夺了殖民地,同时失去了波兰地区和阿尔萨斯-洛林( Alsace-Lorraine,1871-1918年,法东)。1918–19年的德国革命(German Revolution of 1918–1919)废黜了皇帝和国王,导致了不稳定的议会民主政体的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1919-1933)的建立。  在1930年代早期,全球大萧条沉重打击德国,因为失业高涨而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1933年阿道夫 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掌权并建立了一个极权主义政权。政治对手被杀害或监禁。纳粹德国(1933-1945年)的侵略性外交政策占领了奥地利和部分捷克斯洛伐克(1918-1992年),而它对波兰的入侵(1939年)启动了二战。在与苏联1939年缔结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希特勒的闪电战扫荡了几乎整个西欧。被称为“犹太人大屠杀”(The Holocaust)的系统性种族灭绝计划杀死了在德国和德占区的6百万犹太人,还有5百万波兰人、罗马尼亚人、斯拉夫人(斯拉夫民族是生活在中、东、南欧、北、中亚说印欧斯拉夫语族语言并不同程度共享某些文化特质和历史背景的一个印欧种族语言团体。)、苏联人和其他人。然而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1941年)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二战时候的德军?

希望很多人因为德军的军服喜欢上德军!希特勒说:军服一定要帅,这么年轻人就会义无反顾的投军效劳。纳粹德国对全人类犯下了不行宽恕的罪过,但抛开政治要素,咱们来看看纳粹军服规划十分讲究。其时许多青年入伍从军,为的即是能得到一套美丽的制服。法西斯的军服宣传攻势,在年轻人中收到了奇效。光辉的纳粹帝服已经成为了一个永久无法逾越的,不得不供认德国超前的规划理念至今依然难以被逾越。为什么德军的军服那么帅呢?1、现代各国戎衣的根底是从16世纪,热武器战争开端前期,从欧洲列强戎衣逐渐衍化过来的,适用于火气年代战争需求;2、近代欧洲戎衣,离不开欧洲骑士文明,因而,戎衣庄严、威猛,有“贵族”气,你能够看靠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戎衣,一般战士的都像现在军官的,即是骑士贵族审美文明的影响;3、德意志第二帝国前身是普鲁士王国,该国经过普奥、普法两个欧洲近代最首要战争,一致了德意志,树立帝国,普鲁士军事贵族文明与精力是德国戎行,尤其是德国陆军的思想与文明根底;4、德国陆军在近代,独冠群雄,成为中国、日本等后期近代化国家的样板,与其光辉战绩、卓越战斗力、深沉军事思想、严整军容等休戚相关;5、德国戎衣,即是树立在普鲁士军事贵族意识形态上发生的,因而,很“帅”,因为,一种文明的领先或遭到遍及追捧,这种文明审美下的商品,也变得“漂亮”;6、德国民族,谨慎、务实、呆板、精密,德国的工业兴旺,工业文明厚重,商品质量精密度拍案叫绝,所以作为工业商品的戎衣,也无不透露出“精致”!德国军服的制造商Hugo Boss,是国际闻名奢华品牌。除了德军军服外,喜欢德军的人还有什么原因?一、在战争初期,德国和中国积累了很多友好价值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虽然德国和小日本结成同盟,但德国军队中的许多人其实对我国怀有极大的感情。自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它就被许多国家捆绑起来。许多德国高级将领为了谋生,选择到中国来指导我们的战争。可以说,许多德国高级将领与我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方面,德国人来中国挣点外快。另一方面,他们想跟上战场的最新发展,磨练自己的战争技能。二、德国没有对我国造成任何伤害。德国的侵略计划一开始并没有针对中国,他们的目标一直是欧洲和非洲。当然,他们之所以不把中国列入侵略计划,并不是为了考虑到两国之间的所谓友谊,而是因为他们已经和小日本达成协议,认为亚洲地区应该由小日本占领,所以德国我国不会觊觎我国。三、对二战中德军的认可。主要是二战德军本身的严谨优良的作风,以及斯大林格勒之前战无不胜的神话的原因。要赢不要命的行为来说,德国人真心比较值得敬佩甚至有点可怕。四、德军强大的战斗力他们是几乎在以一国之力,抗衡着整个世界。虽然失败了,但没有人能够怀疑德军的战斗力。即便是战争的后期,还能够通过狙击手、V-2飞弹、阿登战役给盟军带来极大的恐慌。结语德国没有对我国造成任何伤害,反而对我国做了很大的帮助,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吹嘘德国。但是,虽然德国的战争成就非常辉煌,但我们也要注意尺度。我们不能同情纳粹德国,更不能盲目崇拜。

为什么那么多人崇拜纳粹德国

崇尚强强者,他们认为的德国战力无敌,科技发达,以一敌十,而且纳粹武装部队的服装设计,也是给人感觉更加威风凛凛。。
造成许多国内许多民众认为德国军力最强的原因,第一是对于二战不了解,第二是国内宣传误导,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整个二战教科书中,贬低英美,强调了苏联的作用,而对于最为强大的美国看,却被描绘成了投机国家。因此感觉二战,好像是二战胜利是依赖全世界众多落后国家联合在一起,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这种精神也没有美国的份),通过巨大的牺牲,终于战胜了德国,无形中衬托出德国科技和军力的强大。
其实二战军力和技术力量最强大的是美国。二战盟国胜利的最最决定性力量就是美国,美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德国实力比起美国差了十万八千里,美国全球打击军力,二战仅仅各种航母就150艘,拥有全球海上霸权和影响力,另外战略轰炸机,美国拥有3万多架,德国这些高端军力都是一个零。美军还具有强大的全球投射军力和充足的后勤保障。还有压倒性的空中力量。对轴心国整个国家进行全纵深,立体化的打击。
德国军队是区域性军力,只能依托自己本土2000公里范围内进行作战。德国军队缺乏高端战力,德国军队即使依托欧洲本土,都不具备完全歼灭一个美军师的能力,而且德军军队战力都无法跨越100海峡,而且空中力量始终停留在战术空军范畴。
所以德国被英美联军将整个战场建立在自己控制区和本土,战场的巨大破坏在德国控制区和本土造成。

德国军力区域性力量,也使得德国缺乏全球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被群殴的对象。国际战略不是影视武侠虚构小说,华山论剑,在国际现实战略中,实力越大的国家,越能号令天下组成庞大联盟,从而彰显其全球影响力和合法性。
二战爆发后,重整军备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华盛顿号令天下组成了世界范围的联盟,并且军事援助所有盟国,包括苏联这种窝在家里拼死抵抗德国入侵的部队,并且能够跨越两大洋和大洲出击,同时打击轴心国三个国家。


上一篇:就业在线

下一篇:答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