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

时间:2024-03-04 21:13:24编辑:分享君

宜兴紫砂壶的特点

由于宜兴紫砂壶特殊的材质,使其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1.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能使茶叶越发的醇郁芳沁。2.紫砂器使用的时间越长,器身就越光亮,这是因为茶水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可以养壶。3.紫砂器的冷热急变性好,即可以放到火上烧,也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而不会爆裂。4.传热慢,而且保温,若使用提携无烫手之感。5.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其水也有茶香味。6.紫砂壶的泥色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壶色富于变化颇耐人寻味。7.宜兴紫砂有很好的可塑性,入窑烧造不易变形,所以成型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各种器形,使紫砂器的花货、筋纹的造型能自成体系8.独特的透气性能。所制的花盆透气不透水,栽培花木极易成活,不容易烂根。另外其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而且隔夜茶也不会馊。

紫砂壶有什么特点和好处

泡茶一般瓷质以盖碗为主,紫砂以壶为主。相对来说瓷器的发展历史比紫砂的长,但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喜欢用紫砂壶泡茶呢?宜兴紫砂是中国独有的矿产资源,又称“五色土”,深藏于山腹地层中,是天然的陶土。紫砂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紫砂壶泡茶有诸多的好处。“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是以泡茶,色香味皆蕴。”——文震亨《长物志》一、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紫砂壶有着其他茶器所没有的一大特质:双重气孔结构,气孔微细,密度高。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使“茶叶越发醇郁芳沁”。紫砂壶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够吸收茶汁,长久使用内壁会积聚“茶锈”,以至于空壶里注入沸水就会茶香氤氲。由于紫砂壶这一独特性,用来冲泡一款茶叶效果会更好,避免出现杂味。二、紫砂壶透气性能好紫砂壶泡茶不易霉馊变质,夏天也是如此。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时先满贮沸水,立刻倾出,再浸入冷水中冲洗,即刻元气满满,泡茶仍是原味。三、紫砂壶耐热性能好紫砂壶的膨胀系数比瓷壶高一些,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在寒冬腊月里,壶内注入沸水也不会因为温度突变而破裂。且砂质有缓慢的传热性,在加上胎体比较厚,用来泡茶不容易烫手。四、紫砂壶经久耐用紫砂器使用的时间越长,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五、紫砂泥色多变,耐人寻味紫砂壶的泥色还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壶色富于变化颇耐人寻味。六、补充身体的微量元素《神农本草经》注“五色石脂,生南山之阳山谷中。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此处的五色石脂即指五色土。科学研究发现,紫砂壶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紫砂富含天然铁质,有调节人体内分泌及血脂、血糖、胆固醇含量,降肝火,帮助胃功能过滤尿毒等功效。而茶叶中本身就含有大量保健因子能控制糖份被身体吸收,紫砂壶则是将茶的这一好处发挥到极致。当然,紫砂壶除了泡茶,还是一件可以把玩的艺术品。在今天,紫砂壶的千姿百态已经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与诗、书、画、时尚都融为一体。也会作为某个时间段、特定事件的艺术纪念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一壶好茶,约上三五好友,谈天说地,这就是最为惬意的生活。好茶,岂止于茶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茶遇好器,妙不可言做好茶具,让喝茶更快乐

怎样判断宜兴紫砂壶质量优劣?

  选壶时,可把壶去掉盖子倒过来放在玻璃板上,看看壶口、壶嘴是否大致在同一水平面上,壶把要拿在手上觉得舒服才好。因此,选一把壶要求注意以下 10 个方面的因素:  (1)敲敲声音,是否有碎裂声:如果是卟、卟的沉闷声,说明烧得不够;如果声很尖锐,又说明烧得过头。烧得生会大量吸水、渗水;烧得太熟,又很容易碎裂。  (2)把壶放在桌上,按按四角,是否有跷动:壶盖和壶口是否紧密?如果太松就不好,如稍微紧一点,可以用金刚砂自己磨一下,宁紧勿松。测验的方法可以在装满水后用指按在气孔上,如倒不出水,称为禁水,是好壶。  (3)检查壶嘴的流水在出水时有否溅射和打旋,在提高 30 厘米左右倒水时,突然把壶持平,看壶口下有没有滴水和有水珠挂着,如果有以上现象的,都是有缺陷的壶。  (4)装满水以后,一手拿着壶把,手指要没有不自在和吃力的感觉。  (5)壶的容量不一,应该根据自己品饮的习惯及持壶力气的大小来选择。  (6)打开盖子看看内壁是否干净光滑。壶身通向壶嘴的地方有单孔、多孔网状、球形网状几种。单孔太细太粗都不好,前者是流水慢,后者是倒水时茶叶要进入口腔;如是网状,看是否太密太粗,否则不易清洗。  (7)泥色是否满意。  (8)造型是否满意。  (9)壶纹和壶的装饰铭刻内容和技法是否喜欢。  (10)摆在一定的距离内,你对它的气质是否感到满意。  如果这 10 个方面都称心,你就选上一把好壶了。 买来一把壶之后,先浸没在一锅冷水中,抓上一把粗茶叶,煮沸 30 分钟,去掉杂味与蜡质,如壶盖嵌接壶口处有点别扭,就用金刚砂磨一下,就可以每天使用了。晚上,倾倒茶渣,用水冲净擦干,倒扣在桌上过夜。有人认为紫砂壶越脏越好,茶垢越厚越好,好到忘记带茶时,倒进开水也有茶香。其实,那样做,没有茶香只有霉味,这种不卫生的做法,同饮茶健身的目的相反。但是,洗壶不用肥皂粉、洗涤剂,否则也会有难除的气味。 为了防止壶盖不慎跌碎,可用绳将它和壶把相接,只是选材不要破坏整体美。另外,古人并没有讲到一把壶只准泡某一种茶叶,平常而论,绿茶香味薄,易散发,壶以扁小为好;红茶香味醇厚,应该用高壶和隆起的壶盖为好。如果你选的壶烧得嫩,吸水多,那么突然改变由喝红茶为绿茶就会串味。一般来说,紫砂壶对更换茶叶后的香味影响不大。 持壶不仅仅是为了倒茶,而且能体现主人的修养风度。 传统的侧提壶,如是 200 毫升以内的小壶,以单手把提点钮的方式来持壶较为利落美观。其方法是用拇指与中指捏把,并稍向壶心倾斜,然后以无名指与小指抵住壶把的下方。这样,食指可以很方便地点住盖钮,壶的重心好掌握。如果夹把时手指向壶身外侧倾斜,提起壶来会觉得吃力,而且往下坠。 200 毫升至 400 毫升之间的中型壶,若觉单手操作较为吃力,可改以双手提把点钮的方式,其方法是以拇指与食指夹住壶把,中指以下手指辅助之,另外一只手的食指点住盖钮。 400 毫升以上的大壶就要以双手穿把点钮的方法来拿了。其方法是将食指或中指,或更多的指头穿过壶把,拇指按住壶把上方,另外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盖钮,其他四指应该收拢。 另外有种飞天壶,壶把一端往上飞扬如彩带飘逸的样子,其方法是用食指以下的指头从外往内勾住壶提,或视长度决定几只手指,然后拇指按住盖钮,这便是所谓飞天提把持壶法。 至于茶盅的拿法,遇到有盖的,其盅口两侧为持罕见的造型,可用拇指、中指与无名指形成三角点捉住茶盅,以食指轻点盖钮,小指向内收拢,不能太用力而显得不自然。如果是开口式茶盅,有个侧把,那就以单手提把的方式持盅。 按盖钮的手,除了避免盖子掉落、稳走持壶之外,还有控制出水的效用。一把壶或盅制作得精致,盖子盖上,按住气孔,水会流不出去的,我们就利用这个功能,要禁水时,按住气孔,要倒水时,放开气孔。有些壶或盅在盖钮的地方考虑至手指移开气孔后放置的位置,而有所谓的复钮出现。还有一种壶将气孔设计在手指不能按住的地方,就只能点钮,不能禁水了。 把在盖子上面的壶,叫提梁壶。有的提很高,有的提只在盖子的上方。持壶的方法是以拇指与食、中指夹住壶提后半部的地方(拿在正中间显得有点呆板),提低的话,以拇指顺便点住盖钮。提高的话,以另外一只手的食指点住盖钮。如果盖钮在倒水的时候没有掉落的危险,不点住盖钮也没关系。 广东、福建、贵州、云南、四川和台湾,在饮茶前是要对茶具提温。提温的对象有三种:茶壶、茶叶、茶杯。 放茶叶之前,先把茶壶温热一下,称为温壶,这是为了控制好水温,不致于被壶吸收而降低热量。怎么做呢?先把水加热,比泡茶用水的温度再高一点,然后提起水壶,以 10~15 厘米高的距离,水柱不要太粗,以绕倒的方式将壶冲至八分满。因为提壶提的太低,会有灌注的感觉,水流太粗,不够文雅,停在一点倒水,显得单调,向内绕倒比较生动活泼。 大约过 1 分钟,将茶盅的盖子打开放在盖置上,提起茶壶,在茶巾上沾一下,将水倒入盅内。盖上盅盖,继续利用这些水温盅。茶壶沏茶,到了茶在壶内已快泡到适当的浓度,再将盅内的水倒掉。 提壶倒水、倒茶入盅或是持盅之前,养成在茶巾上沾一下的习惯,这样,如果壶底、盅底有水滴,可以被吸于。 泡茶之前,将茶叶热一下,一方面是提高茶叶的温度,使泡茶的水温更接近我们所需要的温度,另一方面是利用茶温升高后,欣赏茶叶的香气,察觉茶叶品质的优劣。  方法有两种:  (1)将壶温热后,把适量的茶叶放进去;盖上盖子,利用壶内的热度将茶闷 1 分钟,这时可欣赏茶叶的香气。  (2)温润泡,将壶温热后,把茶叶放进去,以适合这种茶时温度的泡茶用水依向内的方向绕倒,将茶叶打湿后,盖上壶盖,随即马上将水倒掉。这时茶叶吸收了热量与水分,原本干巴巴的茶叶变成了含苞待放的状态,也是欣赏茶叶汤前香很好的时机。 温润泡的方法对重香气的轻焙火茶类来说,比较容易将香气冲走,所以动作一定要快,水温不要太高,如果遇到了这类非常新鲜的茶叶,改用第一种的方法较为放心。焙火稍重,或是陈年的老茶,温润泡的方法颇能发挥它的功能。 为茶杯提温时,一方面将杯子烫热,免得茶汤倒进后很快地变冷,另一方面也使手与嘴唇感受到同样的温度。否则一冷一热,感觉不好,而且不知道杯内茶汤温度容易将舌头烫伤。最好将茶倒在杯里后,稍待片刻再端给客人,使杯子与茶汤的温度调和一下。  来源:国际高级茶具组织


上一篇:亚麻色

下一篇: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