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忠报国的故事
【拼音】jīng
zhōng
bào
guó
【典故】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北史·颜之仪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宋史·岳飞传》
【释义】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爱国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尽忠报国
【相反词】卖国求荣
.【成语故事】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大金国,直接威胁北宋的生存。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送19岁的岳飞从军。岳飞在抗金19年战斗中,打了许许多多胜仗,让金兵闻风丧胆。北宋灭亡后,他继续坚持抗金直到被害
成语故事大全:精忠报国的故事
精忠报国[成语故事]20岁的岳飞已经是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他盼望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 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时, 他报名参军.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 深明大义的母亲, 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 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岳飞参军后, 一直坚持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 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 独当一面, 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 均获全胜, ”岳家军”声威大震.而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为了拯救沦陷在敌占区的苦难同胞, 把敌人驱逐出境, 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 上书给皇帝赵构, 坚决反对继续向南逃跑, 力谏赵构返回汴京, 亲率六军北渡黄河, 这样将帅一心, 一定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 触怒了赵构和黄、汪这些妥协投降派.他们以”小臣越职, 非所宜言”的罪名, 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闲居三个月后, 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强烈意愿, 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慷慨陈词, 决心以身许国, 消灭敌人, 恢复故疆, 以报答父老乡亲.从此, 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 而且越战勇, ”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呼: ”撼山易, 撼岳家军难! ”1140 年, 正当岳飞奋勇前进, 胜利在望的时候, 赵构和宰相秦桧却害怕”岳家军”强大起来之后, 成为南宋政权的威胁.因此, 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借口, 在一天之内连下12 道金牌, 强令岳飞退兵.岳飞对此极为悲愤, 长叹道: ”十年之功, 废於一旦! ”岳飞退兵时, 中原人民拦住军马, 哭声盈野, 岳飞也潸然泪下.岳飞回到临安后, 赵构和秦桧为了向金兵求和, 诬陷他唆使部下谋反, 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送进监狱.1141 年12 月29 日, 岳飞和他儿子岳云、部将张宪等一同被害, 当时岳飞年仅39 岁.临刑前, 他奋笔疾书, 写下”天日昭昭, 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意思是”老天有眼呵, 老天有眼呵! ”岳飞被害后, 南宋与金人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 向金朝称臣纳贡, 大片国土沦於金人之手.岳飞虽然惨遭杀害, 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 深深地铭刻在世代中国人民的心中; 而奸臣秦桧等人, 却被铸成铁像, 反剪双手, 长跪於英雄墓前, 被万世人民唾骂!拼音:jīng zhōng bào guó[释义] 精心忠诚;报效祖国。[语出] 《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正音] 国;不能读作“ɡuǒ”。[辨形] 忠;不能写作“中”。[近义] 尽忠报国[反义] 卖国求荣[用法] 形容非常爱国。又作“尽忠报国”。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联合式。[例句] 从小就听妈妈讲“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的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精忠报国的故事?
1、岳飞岳飞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北方的金人入侵,南宋的皇帝无能,一直都失败,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间。岳飞就参军了,很快,因为他的父亲去世,他要回乡守孝。后来因为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又一次投军了,在临走之前岳飞的母亲把他叫到身边说道,现如今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呢?岳飞很爽快地回答道:当然是到前线啊!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听到这样的回答之后,她对这样的回答非常满意,精忠报国就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所以她就把精忠报国刻在了岳飞的身上,目的就是让他记住自己说的话。岳飞潇洒的解开自己的上衣,漏出来他的脊背,请求让母亲给自己刻字,姚太夫人问他:在身上刻字是很痛的,你害怕吗?岳飞怎么会怕呢?他说道:母亲啊!一枚小小的钢针并不可怕,倘若害怕这个的话怎么还能上战场呢?姚太夫人在他的背上写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字,等到刺完之后,就开始涂蜡了。从那开始精忠报国这四个大字就永远的刻在了岳飞的背上。岳飞的母亲鼓励着岳飞,岳飞参军之后,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大将,那时候的开封已经被金军给围困了。岳飞跟随着宗泽去救援,击败了金军,得到了宗泽的赞赏。大家都称赞他,后来他就成为了抗金大英雄,被后人敬仰。岳飞小的时候,很喜欢武义,总是舞枪弄棒的,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岳飞一直都记着母亲的教诲,他带领着岳家军先后六次进军,岳家军也就成为了抗金的典范。2、梁红玉梁红玉(1102—1135年),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后结识韩世忠,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平定方腊起义后的庆功宴上,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世忠的正妻。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1130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五年(1135年)随夫出镇楚州,于当年八月二十六日死于楚州抗金前线,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3、于谦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4、戚继光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时来向明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但朝议后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于是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当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请求让戚继光对其训练,得到了穆宗的许可。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 戚继光到任后,时蓟州有总兵郭琥,而戚继光为总理,无法统一号令,于是朝廷将郭琥调走,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又以戚继光前破吴平有功,进封为右都督。时北蛮子侵略青山口,戚继光引兵将其击退。 万历元年(1573年),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谋划进犯,向明朝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于是二人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差点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侵略桃林,被戚继光击退。而后董狐狸的侄子董长昂侵犯界岭,又被击败。董狐狸多次侵扰边境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于是献关求赏,朝廷答应其按年给予赏赐。 万历二年(1574年),董长昂又入侵边境但无法从关口攻入,于是逼着他的叔父董长秃寇犯边境。戚继光领兵将其击败并活捉董长秃。董狐狸与董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请求赦免董长秃。戚继光与部下商议后决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于是将劫掠的百姓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与董长昂再也不敢侵犯蓟门。不久,戚继光因守边功劳,升为左都督。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北蛮子无法攻入,于是转而进犯辽东,戚继光率兵增援,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朝廷封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5、邓世昌1894年(光绪二十年)邓世昌常曰:“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红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戚继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世昌
精忠报国的故事!
精忠报国的故事:1、岳母刺字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之孙岳珂所著《金佗稡编》也没有记录。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始见于元人所修的《宋史》本传:“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2、律己宽人除了自己俭朴淡泊,刻苦励志外,岳飞对子女教育很严。要求他们每天做完功课后,必须下地劳作。除非节日,不得饮酒。宋时有“任子恩例”,官员品级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阶越高,次数越多。岳飞勉励儿子们“自立勋劳”,仅用了一次“恩例”,还是为张所之子张宗本而用。3、事母至孝岳飞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飞把母亲姚氏接到军营中后,侍奉唯恐不周,每晚处理好军务,便到母亲处问安。当母亲生病时,岳飞亲尝汤药,跪送榻前,连走路都微声屏气而行,生恐吵扰了母亲的休息。凡遇率军出征,必先嘱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亲。4、勇冠三军岳飞可以“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射”。后来岳飞在与敌人作战时,杀敌将黑风大王。后来,贼王善、曹成聚集兵马号称五十万,岳飞部下只有八百,手下士兵都十分害怕。这时岳飞却十分镇定,说:“我给大家破了它。”然后左手拉着弓,右手拿着矛,冲击敌阵,结果王善部大乱,岳飞乘势大败敌军。5、儒将风范岳飞的文才自不必说,数十首诗词足以说明。除此之外,他爱好读书,书法颇佳,时人称“室有邺架”“字尚苏体”。他还爱与士子文人交往,“往来皆高士”。岳飞虽是武将,但他文采横溢,有儒将风范。他是寂寞英雄,满腔抱负,无人赏识,“欲将心事付瑶琴”,却无奈,“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他写的《小重山》不似《满江红》那样豪情万丈,可却是借琴弦抒发着心中无言的呐喊。岳飞这一生,为南宋抗金,浴血沙场,赤胆忠心,不为功名,只希望可以得遇明君,慰籍平生寂寥。扩展资料:力反和议: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还军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赵构为“屈己求和”,进一步重用秦桧,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韩世忠、岳飞对和议一事都表示坚决反对。岳飞在临安朝见时对赵构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 ”赵构不听。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诏谕使张通古、萧哲,携带诏书,来同南宋“讲和”。金人不称宋朝而称“江南”,不说“议和”而说“诏谕”,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属地位,消息传开,朝野上下,舆论沸腾。宋廷诸大臣对此议论纷纷,多有反对者,然而这些主战派人物如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赵鼎也被罢相。十二月二十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赵构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岳飞 (南宋抗金名将)
精忠报国的故事简介五十字以下
岳飞从小家境贫寒,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问岳飞:“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母听了十分满意,于是把“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背上,让他铭记在心。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