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时间:2024-03-05 06:09:00编辑:分享君

白居易的观刈麦,全文古诗看下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其中以讽谕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他的讽谕诗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明白。
我们在这册中所要学习的《观刈麦》便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谕诗。这首诗叙述明白晓畅,结构层次也非常清晰自然。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两句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诗到此处,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此读者也给予了深深的怜悯之情。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注释】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的原文及翻译

作者: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全文翻译: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观刈麦对照翻译: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

一、原文:《观刈麦》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二、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观刈麦》意思

《观刈麦》是一首讽谕诗。这首诗叙述明白晓畅,结构层次也非常清晰自然。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两句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诗到此处,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此读者也给予了深深的怜悯之情。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注释】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这首诗的意思和主旨

观刈麦的翻译是: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浆,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文学诗词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诗经•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烛,烝断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嬴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种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叨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悲愤歌 东汉 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忧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悲愤诗》蔡琰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十五从军征 唐 贺知章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七哀.其二 王粲 汉魏
荆蛮非吾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吾心。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重别周尚书 庾信 南北朝
阳关万里路,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渭水思秦川》 岑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澭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杂诗》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登逍遥楼》宋之问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渭上思归》孟郊
独访千里信,回临千里河。家在吴楚乡,泪寄柀δ喜ā?br>
吐蕃别馆月夜 吕温
三五穷荒月,还应照北堂。回身向暗卧,不忍见圆光。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赠吴之山》王间
城拆声声夜未央,江云初散水风凉;看君已做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
《客中夜生》袁凯
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江行 金城
十年足迹浑无定,莫更逢人问故乡。
别老母 黄景仁
搴帏别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陈子昂《感遇其三》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高适《蓟门五首》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别离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受降城闻笛》
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高适《别韦参军》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闭门寂无事,满院生秋草。昨宵西窗梦,梦入荆南道。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戎昱《长安秋夕》
秋中帝里经旬雨,晴后蝉声更不闻。牢落闲庭新病起,故乡南去雁成群。孟郊《秋夜长安病后作》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下忆舍弟》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杜甫《春江夕望》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白居易《江楼闻砧》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柳宗元《零陵早春》
旅情偏在夜,乡思岂惟秋?每羡朝宗水,门前尽日流。刘禹锡《南中书来》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如何连晓语,只是说故乡。韩愈《宿龙宫滩》
朝结故乡念,暮作空堂寝。梦别泪亦流,啼痕暗横枕。元稹《遣病十首》其十
郁郁何郁郁,长安远如日,终日念乡关,燕来鸿复还”刘禹锡《谪居悼往二首》其二
“其奈山猿江上叫,故乡无此断肠声。” 白居易《答春》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柳宗元《闻黄鹂》
“潘岳岁寒思,屈平憔悴颜。殷情望归路,无雨即登山。”刘禹锡《谪居悼往二首》其二
“楚野花多思,南禽声例哀,殷勤最高顶,闲却望乡来。”刘禹锡《题标隐寺》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沈约《临高台》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卢纶《春江夕望》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汉〕乐府诗《悲歌》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唐〕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戴叔伦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渡桑乾》〔唐〕刘皂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唐〕张籍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归家》〔唐〕杜牧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乡思》[宋]李觏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八声甘洲》[宋]柳永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苏遮幕》[宋]周邦彦
江水三千里, 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 只道早还乡。《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2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2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3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31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清诗纪事》
思乡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送别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温庭筠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李商隐(霜月)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李商隐(无题四首)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李商隐(端居)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江楼感旧)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马戴(楚江怀古)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静夜思

树静秋虫鸣,云薄月光清。

夜深高楼上,一雁正南行。


语文 文学 古诗词体制方面的问题

(1)复沓 就是那种一唱三叹重复出现的诗歌形式,通俗地说,就是《诗经》里边有的诗分为三小节,每小节都有重复的部分,就拿你说的《蒹葭》,每小节开始都是蒹葭XX,蒹葭苍苍,蒹葭采采,......这就是复沓
(2)联章 就是诗歌结构上看起来是排比似的,一环扣一环,就拿《九张机》说,它是先说“一张机”“二张机”然后“三张机”......这样就有个逻辑,有个线条把每一句诗歌联系起来
(3)蝉联 其实就有点儿类似于 顶针, 或者说特殊的顶针——回环,比方说:“一心守道,道无穷 , 穷中有乐,乐在穷中”。道——道,穷——穷,乐——乐
(4)隐括 就是将其它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但是其实“隐括”是矫正曲木的工具,作“檃栝”,可参见此网页。http://baike.baidu.com/view/133857.htm
解释的不好,见谅。


《观刈麦》原文和译文

唐代 · 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译文: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赏析: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观刈麦》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5年)至元和二年(806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刈麦》

《观刈麦》全文带拼音的

  全文注音:
  观(guān)刈(yì)麦(mài)
  田(tián)家(jiā)少(shǎo)闲(xián)月(yuè),五(wǔ)月(yuè)人(rén)倍(bèi)忙(máng)。夜(yè)来(lái)南(nán)风(fēng)起(qǐ),小(xiǎo)麦(mài)覆(fù)陇(lǒng)黄(huáng)。
  妇(fù)姑(gū)荷(hè)箪(dān)食(shí),童(tóng)稚(zhì)携(xié)壶(hú)浆(jiāng),相(xiāng)随(suí)饷(xiǎng)田(tián)去(qù),丁(dīng)壮(zhuàng)在(zài)南(nán)冈(gāng)。
  足(zú)蒸(zhēng)暑(shǔ)土(tǔ)气(qì),背(bèi)灼(zhuó)炎(yán)天(tiān)光(guāng),力(lì)尽(jìn)不(bú)知(zhī)热(rè),但(dàn)惜(xī)夏(xià)日(rì)长(cháng)。
  复(fù)有(yǒu)贫(pín)妇(fù)人(rén),抱(bào)子(zǐ)在(zài)其(jī)旁(páng),右(yòu)手(shǒu)秉(bǐng)遗(yí)穗(suì),左(zuǒ)臂(bì)悬(xuán)敝(bì)筐(kuāng)。
  听(tīng)其(qí)相(xiāng)顾(gù)言(yán),闻(wén)者(zhě)为(wéi)悲(bēi)伤(shāng)。家(jiā)田(tián)输(shū)税(shuì)尽(jìn),拾(shí)此(cǐ)充(chōng)饥(jī)肠(cháng)。
  今(jīn)我(wǒ)何(hé)功(gōng)德(dé)?曾(céng)不(bú)事(shì)农(nóng)桑(sāng)。吏(lì)禄(lù)三(sān)百(bǎi)石(dàn),岁(suì)晏(yàn)有(yǒu)余(yú)粮(liáng),


《观刈麦》全文带拼音有吗?

观(guān)刈(yì)麦(mài)田(tián)家(jiā)少(shǎo)闲(xián)月(yuè),五(wǔ)月(yuè)人(rén)倍(bèi)忙(máng)。夜(yè)来(lái)南(nán)风(fēng)起(qǐ),小(xiǎo)麦(mài)覆(fù)陇(lǒng)黄(huáng)。妇(fù)姑(gū)荷(hè)箪(dān)食(shí),童(tóng)稚(zhì)携(xié)壶(hú)浆(jiāng)。相(xiāng)随(suí)饷(xiǎng)田(tián)去(qù),丁(dīng)壮(zhuàng)在(zài)南(nán)冈(gāng)。足(zú)蒸(zhēng)暑(shǔ)土(tǔ)气(qì),背(bèi)灼(zhuó)炎(yán)天(tiān)光(guāng)。力(lì)尽(jìn)不(bú)知(zhī)热(rè),但(dàn)惜(xī)夏(xià)日(rì)长(cháng)。复(fù)有(yǒu)贫(pín)妇(fù)人(rén),抱(bào)子(zǐ)在(zài)其(jī)旁(páng)。右(yòu)手(shǒu)秉(bǐng)遗(yí)穗(suì),左(zuǒ)臂(bì)悬(xuán)敝(bì)筐(kuāng)。听(tīng)其(qí)相(xiāng)顾(gù)言(yán),闻(wén)者(zhě)为(wéi)悲(bēi)伤(shāng)。家(jiā)田(tián)输(shū)税(shuì)尽(jìn),拾(shí)此(cǐ)充(chōng)饥(jī)肠(cháng)。今(jīn)我(wǒ)何(hé)功(gōng)德(dé)?曾(céng)不(bú)事(shì)农(nóng)桑(sāng)。吏(lì)禄(lù)三(sān)百(bǎi)石(dàn),岁(suì)晏(yàn)有(yǒu)余(yú)粮(liáng)。观刈麦1.基本信息观刈麦》是唐代诗人 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创作背景《观刈麦》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这首诗大约作于 唐宪宗元和元年(805年)至元和二年(806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3.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 元稹并称“元白”,和 刘禹锡并称“ 刘白”。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

观刈麦 的全文拼音

《观刈麦》示意图观刈(yì)麦
  作者:(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zhì)携壶浆,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yú)粮。
  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全文注音

一、观刈麦全文注音观(guān)刈(yì)麦(mài)田(tián)家(jiā)少(shǎo)闲(xián)月(yuè),五(wǔ)月(yuè)人(rén)倍(bèi)忙(máng)。夜(yè)来(lái)南(nán)风(fēng)起(qǐ),小(xiǎo)麦(mài)覆(fù)陇(lǒng)黄(huáng)。妇(fù)姑(gū)荷(hè)箪(dān)食(shí),童(tóng)稚(zhì)携(xié)壶(hú)浆(jiāng)。相(xiāng)随(suí)饷(xiǎng)田(tián)去(qù),丁(dīng)壮(zhuàng)在(zài)南(nán)冈(gāng)。足(zú)蒸(zhēng)暑(shǔ)土(tǔ)气(qì),背(bèi)灼(zhuó)炎(yán)天(tiān)光(guāng)。力(lì)尽(jìn)不(bú)知(zhī)热(rè),但(dàn)惜(xī)夏(xià)日(rì)长(cháng)。复(fù)有(yǒu)贫(pín)妇(fù)人(rén),抱(bào)子(zǐ)在(zài)其(jī)旁(páng)。右(yòu)手(shǒu)秉(bǐng)遗(yí)穗(suì),左(zuǒ)臂(bì)悬(xuán)敝(bì)筐(kuāng)。听(tīng)其(qí)相(xiāng)顾(gù)言(yán),闻(wén)者(zhě)为(wéi)悲(bēi)伤(shāng)。家(jiā)田(tián)输(shū)税(shuì)尽(jìn),拾(shí)此(cǐ)充(chōng)饥(jī)肠(cháng)。今(jīn)我(wǒ)何(hé)功(gōng)德(dé)?曾(céng)不(bú)事(shì)农(nóng)桑(sāng)。吏(lì)禄(lù)三(sān)百(bǎi)石(dàn),岁(suì)晏(yàn)有(yǒu)余(yú)粮(liáng)。念(niàn)此(cǐ)私自(zì)愧(kuì),尽(jìn)日(rì)不(bù)能(néng)忘(wàng)。二、释义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三、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四、注释(1)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2)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 :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3)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4)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5)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前蜀韦庄《纪村事》诗:“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6)丁壮:青壮年男子。《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南冈(gāng):地名。(7)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8)但:只。惜:盼望。(9)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10)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谷穗。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观刈麦》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5年)至元和二年(806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二、赏析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观刈麦> 白居易 的全文拼音

《观刈麦》示意图观刈(yì)麦
  作者:(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zhì)携壶浆,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yú)粮。
  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上一篇:edinburgh

下一篇:劳拉的欲望